从娘看新世纪散文创作的价值取向
从娘看新世纪散文创作的价值取向[20200107193732]
新世纪以来,上世纪九十年代散文创作已经出现的问题被延续下来,如散文创作是否还应该追求单一化和模式化,散文在新世纪究竟应该何去何从,同时,又有新的问题不断涌现。当前散文创作的迫切任务,确实是应该冲破过去那些陈旧的框子租格套,改变单一化和模式化的局面,在开放与流动的广阔天地中自由地发展和竞赛。因此通过对彭学明长篇纪实散文《娘》立意新、笔法新、语言新的解读,了解新世纪散文创作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和新世纪散文的精神,研究新世纪散文创作所呈现出的价值取向。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新世纪散文,散文创作,《娘》,价值取向
目 录
1 引言1
2 新世纪散文创作的发展概况 1
3 长篇散文《娘》的审示2
3.1 《娘》的创作形式2
3.1.1 新的形象与“矛盾化” 2
3.1.2 新的立意与“力之美” 3
3.1.3 新的笔法与“个性化” 3
3.1.4 新的语言与“陌生化” 4
3.2 《娘》的现实意义5
4 新世纪散文创作的价值取向特征——以《娘》为例7
4.1 情感的深层表现 7
4.2 乡土与底层的关注 8
4.3 历史文化的人性发掘 9
4.4 心灵与命运的叩问 9
结论 12
致谢 13
注释 14
参考文献15
1 引言
在这个充满了诱惑的功利主义时代,一些写作者逐渐丧失了自己的真诚和心灵的自由,物质的沙砾遮蔽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内心被世俗的阴霾所笼罩,从而心灵被侵蚀,日益变得冷漠和麻木,散文创作在上个世纪就处于一片精神的迷茫之中。
进入新世纪以来,散文创作变得更加贴近生活与艺术的本真,写作者们在一种轻松自由的气氛下愉快创作,逐渐形成了无拘无束、多元开放、百花争鸣的喜人局面。当然,在散文表现出的令人眼花缭乱的文体狂欢情境中,散文的真实品质和自由品格还是应该要被创作者坚持,另外,散文的理性思索、诗性追求和悲悯的情怀、坚守住道德的底线创作者也不应该忘记。
从整体来上看,散文创作在文学创作上还是处于比较滞后的位置,亦步亦趋地跟随小说与诗歌研究创作艰难前行。而现在从湘西大山深处走出来的彭学明先生创作的长篇散文《娘》围绕“孝”与“忠”所进行的自我反省、自我救赎亦能唤醒他人的“大”散文又终于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娘》是一篇立意独特的散文,它把亲情、人性全都深挖出来。在世风日下的今天,本课题将从《娘》到新世纪散文的价值取向一并呈现出来,其教化功能与审美意义不言而喻。
2 新世纪散文创作的发展概况
在新世纪之初,在《20世纪中国散文研究》一文中,王兆胜前瞻性地提出散文创作要告别“感悟式”“微观式”的批评,与此同时要建立一整套散文创作的理论话语,以保证散文创作的科学性和独特性。[1]他断言:“大量事实证明,任何一个学科要获得真正的发展和成熟,没有一套完备而又独特的理论话语那是不可能的。”[2]王兆胜先生提出的这一富于建设性的见解,在一些散文创作者那里得到了共鸣,并且他们都做出实际行动来支持这场新世纪的“散文理论话语”。
当前确实是应该把冲破过去那些陈旧的条条框框和改变单一化和模式化的局面作为散文创作的迫切任务,在开放、流动和自由的广阔天地中尽情地发展和想像,鼓励大家写出许多在体裁和风格方面都是“四不像”式的作品来,不要被单一化和模式化束缚,要不断打破旧的规范,不断创造新的规范。散文创作应该在艺术表现的追求和探索方面表现更为自觉,应该在对于“四不像”式的崭新规范的追求中,让更多具有高度审美水准的独创性的佳作呈现在大众面前。
上世纪90年代的散文喧嚣、热闹,新世纪以来的散文虽不热烈但却在很积极繁盛地生长着。越来越多的非名家作者,越来越广泛的题材,作者的心态也越来越放松,上世纪理论家们所期盼的或许正是这个。写散文需要勇气和学识,每一篇散文的写作都是对自己的反省和灵魂的拷问。而人心总是求真的、向善的、爱美的,这就是今天散文走向大众的又一原因,也许是真正的原因。[3]
3 长篇散文《娘》的审示
土家族作家彭学明用忏悔的方式写出的自传体散文《娘》,通过还原大山里贫穷苦难的农村生活记录下“娘”的一生,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母爱挽歌。二十万字,字字血声声泪的道出了世界上最高尚、最纯粹、最无私的爱——母爱,浓郁的湘西乡土气息的语言质朴感人。彭学明笔下的“娘”历经生活的苦难和命运的捉弄,但她宁可被生活压弯了腰,也要用自己弱小的身躯为孩子撑起一片广阔的天空,为母爱这个文学作品中永远写不完的原始母题增添一个鲜明而又别具一格的形象。
3.1 《娘》的创作形式
长篇散文《娘》,形象新、立意新、笔法新、语言新,因此,它大规模的引起了轰动,也使得新世纪散文创作有所突破,同时也对散文的整体性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3.1.1 新的形象与“矛盾化”
“娘”是朴实土气的。只要“娘”稍微圆滑骄恣一些,她就可以快乐很多,不必尝尽这人间苦难,只要“娘”知道遇事多为自己考虑一分,不那么无私,她如何会一个人带着四个孩子走了四户人家。中国老话都说养儿防老,娘含辛茹苦带大四个孩子,却从没想过霸占自己养的孩子,其他人都认为娘这样做不值得,可是娘却甘之如饴,无私无畏,令人敬佩。
“娘”是善良单纯的。作品的各个角落都全面展现了“娘”的善良与单纯,散现于字里行间。善良的“娘”教导儿子说:人在亮处要想到暗处时。当娘和儿子一起住到城里后,每次都不听儿子的训导,看到路边行乞的孩子总是忍不住要给钱,甚至还把他们带回家,给他们做饭,让他们在家洗澡。
而“娘”又是泼辣凶悍的。为了孩子,娘付出了自己的全部,为了孩子,娘自己可以受委屈,但是绝对不让孩子受欺负。娘总是会不顾一切的冲上前,挡在孩子面前,她舍不得自己的孩子受伤。面对村里人对自己不公平对待的时候,娘就会像“泼妇”一样捍卫自己和孩子的利益。
“娘”又是开明独特的。娘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湘西苗族女性,一个受到封建思想熏陶,知识又鲜少的妇女,在她的字典里还存在着女人就应该从一而终,恪守妇道,这种传统思想坚不可摧,但娘却一次次摆脱婚姻,四次婚姻。娘有儿有女,但是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宁愿自己累死也要“盘”女儿和男孩子一样读书,都是自己的孩子,谁受伤了都舍不得。这些举动都表现出娘敢于向传统挑战,遵从但又不一味执拗于传统的独特个性。
“娘”善良、勤劳、顽强、坚毅勇敢、无私无畏,“娘”也凶悍、泼辣、勇猛、开明、思想进步,娘这所有看似矛盾的性格都有大前题——一切为了孩子,这是“娘”伟大的灵魂和无私的舐犊之爱。[4]
3.1.2 新的立意与“力之美”
“文以意为主”,《娘》之所以会产生那样广泛的影响,首先就在于它立意之新,在于它紧紧抓住了当下社会纸醉金迷、人心不古以至抛弃孝道、不认爹娘的严重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典型。
一般的亲情散文无疑是在回忆中对健在父母的辛劳与慈爱的赞颂,或者是在悼念中对辞世双亲直抒缅怀之情,我们看到的只是作者独有的父亲或母亲,感受到的也只是特定环境下的亲情,而《娘》一方面痛彻心扉地诉说了由于儿子的不孝给母亲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巨大伤害,另一方面,又通过撼人心魄的描写将母亲的坚毅、倔强、善良与博大极为细致地展现出来,道出了重于山深似海的养育之恩,必须尽早报答的人生哲理。
鲁迅先生是主张艺术须有“力之美”, 具有“力之美”的思想冲力对于提高散文创作质量、发挥散文更大的艺术效力是极为重要的,[5]而长篇散文《娘》的巨大成功,也再次证明了这一点。立意新、重意蕴就是《娘》给我们首要的启示,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是内涵丰富、立意深刻,只有这样散文才能产生思想冲力,才能让读者感受到“力之美”的艺术魅力。
新世纪以来,上世纪九十年代散文创作已经出现的问题被延续下来,如散文创作是否还应该追求单一化和模式化,散文在新世纪究竟应该何去何从,同时,又有新的问题不断涌现。当前散文创作的迫切任务,确实是应该冲破过去那些陈旧的框子租格套,改变单一化和模式化的局面,在开放与流动的广阔天地中自由地发展和竞赛。因此通过对彭学明长篇纪实散文《娘》立意新、笔法新、语言新的解读,了解新世纪散文创作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和新世纪散文的精神,研究新世纪散文创作所呈现出的价值取向。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新世纪散文,散文创作,《娘》,价值取向
目 录
1 引言1
2 新世纪散文创作的发展概况 1
3 长篇散文《娘》的审示2
3.1 《娘》的创作形式2
3.1.1 新的形象与“矛盾化” 2
3.1.2 新的立意与“力之美” 3
3.1.3 新的笔法与“个性化” 3
3.1.4 新的语言与“陌生化” 4
3.2 《娘》的现实意义5
4 新世纪散文创作的价值取向特征——以《娘》为例7
4.1 情感的深层表现 7
4.2 乡土与底层的关注 8
4.3 历史文化的人性发掘 9
4.4 心灵与命运的叩问 9
结论 12
致谢 13
注释 14
参考文献15
1 引言
在这个充满了诱惑的功利主义时代,一些写作者逐渐丧失了自己的真诚和心灵的自由,物质的沙砾遮蔽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内心被世俗的阴霾所笼罩,从而心灵被侵蚀,日益变得冷漠和麻木,散文创作在上个世纪就处于一片精神的迷茫之中。
进入新世纪以来,散文创作变得更加贴近生活与艺术的本真,写作者们在一种轻松自由的气氛下愉快创作,逐渐形成了无拘无束、多元开放、百花争鸣的喜人局面。当然,在散文表现出的令人眼花缭乱的文体狂欢情境中,散文的真实品质和自由品格还是应该要被创作者坚持,另外,散文的理性思索、诗性追求和悲悯的情怀、坚守住道德的底线创作者也不应该忘记。
从整体来上看,散文创作在文学创作上还是处于比较滞后的位置,亦步亦趋地跟随小说与诗歌研究创作艰难前行。而现在从湘西大山深处走出来的彭学明先生创作的长篇散文《娘》围绕“孝”与“忠”所进行的自我反省、自我救赎亦能唤醒他人的“大”散文又终于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娘》是一篇立意独特的散文,它把亲情、人性全都深挖出来。在世风日下的今天,本课题将从《娘》到新世纪散文的价值取向一并呈现出来,其教化功能与审美意义不言而喻。
2 新世纪散文创作的发展概况
在新世纪之初,在《20世纪中国散文研究》一文中,王兆胜前瞻性地提出散文创作要告别“感悟式”“微观式”的批评,与此同时要建立一整套散文创作的理论话语,以保证散文创作的科学性和独特性。[1]他断言:“大量事实证明,任何一个学科要获得真正的发展和成熟,没有一套完备而又独特的理论话语那是不可能的。”[2]王兆胜先生提出的这一富于建设性的见解,在一些散文创作者那里得到了共鸣,并且他们都做出实际行动来支持这场新世纪的“散文理论话语”。
当前确实是应该把冲破过去那些陈旧的条条框框和改变单一化和模式化的局面作为散文创作的迫切任务,在开放、流动和自由的广阔天地中尽情地发展和想像,鼓励大家写出许多在体裁和风格方面都是“四不像”式的作品来,不要被单一化和模式化束缚,要不断打破旧的规范,不断创造新的规范。散文创作应该在艺术表现的追求和探索方面表现更为自觉,应该在对于“四不像”式的崭新规范的追求中,让更多具有高度审美水准的独创性的佳作呈现在大众面前。
上世纪90年代的散文喧嚣、热闹,新世纪以来的散文虽不热烈但却在很积极繁盛地生长着。越来越多的非名家作者,越来越广泛的题材,作者的心态也越来越放松,上世纪理论家们所期盼的或许正是这个。写散文需要勇气和学识,每一篇散文的写作都是对自己的反省和灵魂的拷问。而人心总是求真的、向善的、爱美的,这就是今天散文走向大众的又一原因,也许是真正的原因。[3]
3 长篇散文《娘》的审示
土家族作家彭学明用忏悔的方式写出的自传体散文《娘》,通过还原大山里贫穷苦难的农村生活记录下“娘”的一生,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母爱挽歌。二十万字,字字血声声泪的道出了世界上最高尚、最纯粹、最无私的爱——母爱,浓郁的湘西乡土气息的语言质朴感人。彭学明笔下的“娘”历经生活的苦难和命运的捉弄,但她宁可被生活压弯了腰,也要用自己弱小的身躯为孩子撑起一片广阔的天空,为母爱这个文学作品中永远写不完的原始母题增添一个鲜明而又别具一格的形象。
3.1 《娘》的创作形式
长篇散文《娘》,形象新、立意新、笔法新、语言新,因此,它大规模的引起了轰动,也使得新世纪散文创作有所突破,同时也对散文的整体性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3.1.1 新的形象与“矛盾化”
“娘”是朴实土气的。只要“娘”稍微圆滑骄恣一些,她就可以快乐很多,不必尝尽这人间苦难,只要“娘”知道遇事多为自己考虑一分,不那么无私,她如何会一个人带着四个孩子走了四户人家。中国老话都说养儿防老,娘含辛茹苦带大四个孩子,却从没想过霸占自己养的孩子,其他人都认为娘这样做不值得,可是娘却甘之如饴,无私无畏,令人敬佩。
“娘”是善良单纯的。作品的各个角落都全面展现了“娘”的善良与单纯,散现于字里行间。善良的“娘”教导儿子说:人在亮处要想到暗处时。当娘和儿子一起住到城里后,每次都不听儿子的训导,看到路边行乞的孩子总是忍不住要给钱,甚至还把他们带回家,给他们做饭,让他们在家洗澡。
而“娘”又是泼辣凶悍的。为了孩子,娘付出了自己的全部,为了孩子,娘自己可以受委屈,但是绝对不让孩子受欺负。娘总是会不顾一切的冲上前,挡在孩子面前,她舍不得自己的孩子受伤。面对村里人对自己不公平对待的时候,娘就会像“泼妇”一样捍卫自己和孩子的利益。
“娘”又是开明独特的。娘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湘西苗族女性,一个受到封建思想熏陶,知识又鲜少的妇女,在她的字典里还存在着女人就应该从一而终,恪守妇道,这种传统思想坚不可摧,但娘却一次次摆脱婚姻,四次婚姻。娘有儿有女,但是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宁愿自己累死也要“盘”女儿和男孩子一样读书,都是自己的孩子,谁受伤了都舍不得。这些举动都表现出娘敢于向传统挑战,遵从但又不一味执拗于传统的独特个性。
“娘”善良、勤劳、顽强、坚毅勇敢、无私无畏,“娘”也凶悍、泼辣、勇猛、开明、思想进步,娘这所有看似矛盾的性格都有大前题——一切为了孩子,这是“娘”伟大的灵魂和无私的舐犊之爱。[4]
3.1.2 新的立意与“力之美”
“文以意为主”,《娘》之所以会产生那样广泛的影响,首先就在于它立意之新,在于它紧紧抓住了当下社会纸醉金迷、人心不古以至抛弃孝道、不认爹娘的严重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典型。
一般的亲情散文无疑是在回忆中对健在父母的辛劳与慈爱的赞颂,或者是在悼念中对辞世双亲直抒缅怀之情,我们看到的只是作者独有的父亲或母亲,感受到的也只是特定环境下的亲情,而《娘》一方面痛彻心扉地诉说了由于儿子的不孝给母亲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巨大伤害,另一方面,又通过撼人心魄的描写将母亲的坚毅、倔强、善良与博大极为细致地展现出来,道出了重于山深似海的养育之恩,必须尽早报答的人生哲理。
鲁迅先生是主张艺术须有“力之美”, 具有“力之美”的思想冲力对于提高散文创作质量、发挥散文更大的艺术效力是极为重要的,[5]而长篇散文《娘》的巨大成功,也再次证明了这一点。立意新、重意蕴就是《娘》给我们首要的启示,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是内涵丰富、立意深刻,只有这样散文才能产生思想冲力,才能让读者感受到“力之美”的艺术魅力。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1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