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到中年看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

从人到中年看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20200107193815]
谌容的《人到中年》是一部经典的“问题小说”,在发表后又被改编成电影,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在特定的年代背景下,这样的一部小说贴近现实,反映出知识分子的诸多现状和问题。作品采用意识流等手法塑造了经历过政治运动后的主人公陆文婷这个中年形象。《人到中年》的描写贴近现实、笔法细腻,揭露了中年知识分子面对的现实问题和心灵创伤,引人深思。阅读这部小说,感受颇多,谌容的这部作品通过陆文婷昏迷过程中一系列的生活场景的回忆描写,生活和工作的双重重担带来了身体的透支,工作中政治身份带来个精神上的压力,多方面展现陆文婷夫妇、姜亚芬等中年分子的生存状态,折射出知识分子群体的困境。本论文将重在深思造成中年知识分子生存困境的原因,进而探索在生存困境面前该如何进行道路选择。 关键词 人到中年,知识分子,生存困境,成因,道路选择
时代迈入了二十一世纪,在现在的时代再提起“八十年代”成了一种以现代的眼光看过去,更有科学性、时代感。八十年代是一个能勾起众多会议的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众多学者在回忆整理八十年代这个历史阶段的过程中掺杂着怀旧和反思。
目 录
1引言 1
2 八十年代知识分子生存境遇的概述 1
3对谌容《人到中年》中知识分子生存困境的剖析 2
3.1事业及家庭的双重重担 3
3.2遭受质疑尴尬的政治身份 4
3.3自我内心矛盾的压力 5
4揭示《人到中年》中知识分子生存困境的成因 6
4.1 物质生活条件的艰苦 6
4.2 对知识分子的不重视 7
4.3 社会价值观的偏见 8
5知识分子生存困境的道路选择 9
结 论 11
致 谢 12
注 释 13
参 考 文 献 14
1 引言
《人到中年》是当代著名作家谌容的作品,发表于1980年,作品展现了知识分子在当时的生活境遇,发表后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作品的主人公陆文婷毕业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后便被分配到医院当住院医生,十几年工作间兢兢业业,工作态度认真、业务能力强,二十八岁与冶金研究所的傅家杰结婚,婚后育有一儿一女。作品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为家庭和工作默默奉献的女性形象,为家庭操劳丈夫孩子的生活,在医院关心病人尽心工作。作品的主要情节是人到中年的眼科医生陆文婷 由于一天上午为三位病人做了眼部手术没有得到休息而劳累过度突发心肌梗塞,而在这样的时刻,她多年的朋友姜亚芬 夫妇由于壮志难酬而选择出国施展抱负。在她时而昏迷时而清醒的状态下,有关过去的各种朦胧记忆从陆文婷的脑海中浮现:孤苦的童年、忙碌的大学生活、温馨的爱情、朋友姜亚芬的出国前的送行酒、焦副部长夫人秦波的刁难小说通过对各种生活、工作场景的描写展现了繁琐的家务、忙碌的工作、艰苦的条件和生活节奏对她的重压以致她“断裂”。在生病昏迷期间,同事、病人、丈夫、孩子都给予了关心和照顾。小说的结尾,在一个月的治疗后,陆文婷从昏迷中清醒并逐渐好转,在丈夫的陪伴下出了院。
《人到中年》作为一部针砭时弊的现实小说着眼中年知识分子的生存境况,通过意识流的手法再现主人公的生活场景和内心纠葛。小说语言朴实、描写细致,从多方面展开描写丰富了知识分子的形象。小说笔法锋利,将中年知识分子的种种艰难处境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真切地描写了他们的抱负和苦衷,衷心地赞扬了他们不计回报的献身精神,深刻地剖析了知识分子,尤其是中年知识分子的问题,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疾患,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呼吁社会尊重知识,改善知识分子生活境况,具有重大意义。当时的时代下知识分子面对怎样的困境,造成困境的原因以及如何进行道路的选择,这些透过作品都是值得思考的。
2 八十年代知识分子生存境遇的概述
20世纪这个百年中,中国知识分子经历了一个梦想逐渐破灭、地位逐渐边缘化的曲折过程。无论是作为五四时期启蒙运动的中坚力量,还是1980年代新启蒙运动的核心人物,知识分子在社会当中都处于无可质疑的中心地位。八十年代以来,中国进入了历史的转型期,从各种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出知识分子总是为经济问题困扰,不得不为生计来回奔波,收入总是入不敷出,日子过得很拮据。中国知识分子的前身是古代的“士”,有着任重而道远的人文传统思想,有着出世、入世的选择。自1949年以来,长期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知识分子处于动乱之中。文革的摧残虽然在八十年代已经过去,但知识分子应有的地位并没有完全恢复。在特殊的过渡年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境界和经济地位并不相宜,出现了分离。在思想上,他们保持着忧国忧民的传统,为了民主和科学奋斗,另一方面,他们的经济状况却不容乐观。
20世纪80年代是建国后难得的十年。文革刚过,改革开放释放了中华民族30余年压抑的能量。政治逐渐稳定,经济高速增长,文化百花齐放,思想高昂激越。对国民族的未来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是会反思的一代人,他们对建国后前30年进行了深刻地反思,虽然经历了浩劫,但是依旧能够挣脱思想禁锢,追求自己的知识境界和理想事业,表现出大无畏的精神。建设现代化是个巨大的复杂工程,知识分子作为掌握较多知识和技能的群体需要为国家的建设作出贡献,相应地,国家对于知识分子的生存境遇需要给予帮助,地位给予重视。
3 对谌容《人到中年》中知识分子生存困境的剖析
谌容的作品《人到中年》作品以陆文婷手术中突然发病为引线,运用意识流的手法展现生活的种种情景,成功地塑造了陆文婷这个默默奉献的中年知识分子形象。作品深入知识分子领域,探索了知识分子的生活意义,对知识分子的生活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引发了对于知识分子境遇的思考与重视,揭露社会问题,呼吁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
《人到中年》中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让人感同身受的重要一点就是作者在艺术作品中善于发现人物的细节并抓住微小之处展开描写。娓娓读来时作品的脉络展现于前,被忽略的生活场景被挖掘出来,近于平淡的事情中,提炼出不平淡的主题。谌容对陆文婷的描写,主要是从她的事业和她的家庭生活展开的。科学的道路上,总是充满了艰难险阻。更何况是在在中国那个特殊的年代里,陆文婷离开学校之后的那一个历史时期,除了科学本身的艰难险阻外,她又被扣上“修正主义苗子”、“白专道路”一类的政治帽子。
3.1事业及家庭的双重重担
中年眼科女大夫陆文婷在超负荷运转中猝然断裂的悲剧,提出了一个十分尖锐而且极具普遍性的社会问题——中年知识分子问题。陆文婷这样一个人到中年的女人在生活中扮演者两种角色,一个是家庭角色:有需要赡养的老人,有需要支持和照顾的丈夫,还有两个需要教养的孩子;另一个是社会角色:面临着社会重大历史时期的转变,需要抱着一种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倍工作。
生活上,陆文婷是拮据的、快节奏的。文中对于生活场景的描写有很多,而且都是日常性的描绘。“每天中午,不论酷暑和严寒,陆文婷往返奔波在医脘和家庭之间,放下手术刀拿起切菜刀,脱下白大褂系上蓝围裙。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分秒必争的战斗。从捅开炉子,到饭菜上桌,这一切必须在五十分钟内完成。这样,园园才能按时上学,家杰才能蹬车赶回研究所,她也才能准时到医院,穿上白大褂坐在诊室里,迎接第一个病人。” [1]生活的快节奏让她不得有半点懈怠,每天都是如此,争分夺秒地完成家庭的琐事。她是妻子,是母亲,生活上的很多事情需要她来承担。时间的紧凑、事情的繁多,让她变得忙忙碌碌。两个孩子年纪尚小,为孩子的生活起居要做的事情很多。正常的生活已经负重不堪,遇到孩子生病这样的突发事情更是让陆文婷乱了阵脚,一切都变得仓促起来。丈夫在文革期间成为了家务活的主力军,但四人帮被粉碎后,丈夫得到单位的认可回到了科研的岗位上,家庭的重担便落到了她的肩上,这是她的困境,是她生命断裂的导火索。
事业上,陆文婷毕业后就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了工作,兢兢业业地钻研业务,在医学上一步一步攀登。她淡然地接受医院苛刻的要求:二十四小时呆在医院,四年之内不结婚,这些都是为了事业做出的奉献。使命感在驱使着陆文婷的责任心,她面临这繁重的工作压力,作为手术台上的顶梁柱,工作的繁忙让她无心去在乎其他事物,满脑子的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从眼科门诊到院长办公室,要经过一个小花园。她快步踏着小石子儿铺成的甬道,简直没有留心到那满园的菊花娇娜万朵,黄白争艳,也没有感到那从桂花树上飘来的阵阵清香,更没有看到那双双的蝴蝶在花丛中戏舞翩翩。她只想赶快走到院长办公室,赶快完事,赶快会诊室。一个上午要看完十七个病人,今天她才叫了七个号。明天就该轮到她去病房,门诊还有些病人需要交代安排。”[2]纯粹的工作量不是单一的压力,她还面对着人际关系方面的困境,她要面对院长、科室主任、同事,手术室护士,常常因为一些器械不合格与护士产生摩擦。除此之外,还要忍受患者对其工作的不理解甚至是指责,如焦副部长夫人秦波的不信任、责难。 作者笔下的陆文婷承载着完全超出自身承受能力的负担——家庭和事业。她往往会觉得力不从心,日常生活中的快节奏让她陷入双重困境。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109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