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家庭农场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策研究_以为例
基于家庭农场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策研究_以为例[20200411095717]
摘 要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又首次提出了家庭农场的概念,自此家庭农场便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家庭农场的发展较之传统农业经营对农民的素质要求更高,因此职业农民的培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苏州市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工作重点就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并将此纳入了实用人才培养计划。
本文首先对国内外职业农民培育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然后对新型职业农民与家庭农场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阐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家庭农场发展两者之间的关联;以苏州市为例,对苏州市的职业农民培育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内容包括苏州市职业农民培育的对象、内容、方式、培育机制与体系等,然后通过调查结果分析苏州市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面取得的一些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存在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进而提出基于家庭农场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策和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 5 1 9 1 6 0 7 2
关键字:职业农民家庭农场苏州市对策
目 录
1.绪论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
1.3研究方法 2
1.3.1文献法 2
1.3.2访谈法 2
1.3.3实证研究方法 2
1.4国内外研究综述 2
1.4.1国内研究现状 2
1.4.2国外研究现状 3
2.新型职业农民与家庭农场的关联 5
2.1新型职业农民与家庭农场的概念界定 5
2.2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家庭农场的关联 5
2.2.1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发展家庭农场之本 5
2.2.2家庭农场是职业农民培育的载体 5
2.2.3新型职业农民与家庭农场相互依存 6
3.苏州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成效、问题及成因分析 7
3.1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取得的成效 7
3.1.1持证农民比例增长 7
3.1.2资金扶持力度加大 7
3.1.3保障机制不断健全 7
3.1.4培育机制逐步完善 7
3.2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8
3.2.1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环境差 8
3.2.2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生源综合素质较差 8
3.2.3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效能不高 10
3.2.4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组织难度大 11
4. 基于家庭农场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策与建议 12
4.1加快家庭农场建设 12
4.2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12
4.3创新相关机制 13
4.4加强宣传与引导 14
4.5优化社会环境 14
4.6提高生源素质 14
4.7保证培训质量 15
结语 17
参考文献 18
附录:关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访谈提纲 19
致谢 20
1.绪论
1.1研究背景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其素质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现有的农村劳动力存在资源不足,整体素质较低,年纪普遍偏大等问题,青年农民大都选择外出打工而不愿返乡务农,农村出去的大学生更不愿回乡种田,农村就业人员数量逐渐减少,据统计,2012年全国乡村就业人员为3.96亿,比上一年减少了904万人,据国家统计局公布,到 2012 年,我国城镇人口达到7.1亿,占总人口数的 52.57%。其中农民工达到 2.5 亿,已超过城镇人口的 1/3,可见目前选择务农的人越来越少,如果不重视这个问题,“未来谁来种地”和“怎么种地”将成为事关我国13亿人口吃饭和农业现代化以及国家安全稳定的重大问题。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动员令;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四化同步”的目标与任务进一步加快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步伐;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快提高农民素质,发展家庭农场;2014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见,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越来越受重视,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
当前,苏州为确保农业现代化走在前列,政府相当重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问题,给予了很多支持,不断的加快职业农民培育进程,目前正处于“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研究目的
以苏州市为例,调查苏州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状,分析其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根据发现的问题,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深层次的原因,理清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思路,最后提出基于家庭农场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策与建议,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1.2.2研究意义
近年来,苏州市高度重视农民教育培训,中央和地方政府用于农民教育培训的财政投入持续增加,但农民参与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很多地方缺乏职业农民培育生源,职业农民培育的效能也不高。苏州市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面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的问题较多,开展此课题研究有利于分析苏州职业农民培育现状,剖析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总结经验,有利于苏州农业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最终提出基于家庭农场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策与建议,可以为各级政府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加快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满足家庭农场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促进农业现代化。
1.3研究方法
1.3.1文献法
收集国内外有关职业农民培育的研究文献和政策文件,对以往文献资料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进行分析,为本课题的深入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1.3.2访谈法
对镇政府农业服务中心的主任以及村委会相关负责人进行了访谈,了解了政府相关政策以及农民教育培训的相关内容,为职业农民培育的现状和问题分析提供了一手资料。
1.3.3实证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研究苏州市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现状,通过现状分析总结出目前苏州市职业农民培育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成因,为基于家庭农场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策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1.4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国内研究现状
(1)研究背景方面
朱启臻(2013)是以家庭农场的发展为背景研究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他认为家庭农场是新型职业农民的载体,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要深入了解家庭农场的发展特点及其对农民的素质要求,从而明确新型农民与传统农民的差别。田妹华(2012)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这个大背景下,以苏州市为例,从政策、体制、资金、项目这几方面分析研究苏州市职业农民培育现状及问题,以职业农民培育机制、模式、环境为着眼点提出职业农民培育的新思路。蒋占峰(2009)是以新农村建设为背景,以青年职业农民为着眼点,提出注重地方高校要注重对青年职业农民的培养,做好职业农民培育生源储备工作。陈池波,韩占兵(2013)是从农村“空心化”的视角阐明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从教育培训体系、土地流转制度和农业资格准入制度等相关制度方面、职业农民培育环境、职业农民培育生源这几个层面提出职业农民培育的相关对策建议。
(2)研究内容方面
①以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为主要研究内容
许浩(2012)通过总结国外远程教育的手段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经验,结合我国远程教育在新兴职业农民培育中得应用,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与机制。韩长赋(2013)是从政府角色定位、资金投入、宣传引导、教育培训体系几个方面提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建议,并着重强调了以农广校为主体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周广熊,张武鸣,叶小荣(2013)以农广校为着眼点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分析,进而提出自己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一些想法和建议。
②多方面分析研究职业农民培育
李俏,李辉(2013)主要是通过对农民教育培训的现状,包括培训内容、方式等进行分析研究,理清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路径,引入“参与式”的职业农民培育理念。纪中强(2013)认为职业农民培育生源的综合素质差是目前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并以农民的教育培训为着眼点,针对不同培育生源开展有层次的培训。郭智奇,齐国,杨慧等(2012)是从农民素质和教育培训两个方面阐述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状,结合国外职业农民培育的经验与启示,提出相关对策。徐涌,戴国宝(2013)是从职业农民培育的社会环境、教育培训以及培育生源这三个方面分析我国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从从政策扶持、制度创新、教育培训体系的完善为着眼点提出对策建议。谢淑娟(2008)认为农地制度、教育体制、城乡二元结构是影响职业农民培育的主要因素,并针对三个因素对职业农民培育的具体影响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建议。李文忠,焦爱英(2013)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进行分析,认为农业经营自身存在的风险以及农民素质低是制约职业农民培育的主要因素,从教育培训体系、政策、相关制度、高素质人才吸引几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摘 要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又首次提出了家庭农场的概念,自此家庭农场便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家庭农场的发展较之传统农业经营对农民的素质要求更高,因此职业农民的培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苏州市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工作重点就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并将此纳入了实用人才培养计划。
本文首先对国内外职业农民培育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然后对新型职业农民与家庭农场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阐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家庭农场发展两者之间的关联;以苏州市为例,对苏州市的职业农民培育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内容包括苏州市职业农民培育的对象、内容、方式、培育机制与体系等,然后通过调查结果分析苏州市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面取得的一些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存在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进而提出基于家庭农场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策和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 5 1 9 1 6 0 7 2
关键字:职业农民家庭农场苏州市对策
目 录
1.绪论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
1.3研究方法 2
1.3.1文献法 2
1.3.2访谈法 2
1.3.3实证研究方法 2
1.4国内外研究综述 2
1.4.1国内研究现状 2
1.4.2国外研究现状 3
2.新型职业农民与家庭农场的关联 5
2.1新型职业农民与家庭农场的概念界定 5
2.2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家庭农场的关联 5
2.2.1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发展家庭农场之本 5
2.2.2家庭农场是职业农民培育的载体 5
2.2.3新型职业农民与家庭农场相互依存 6
3.苏州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成效、问题及成因分析 7
3.1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取得的成效 7
3.1.1持证农民比例增长 7
3.1.2资金扶持力度加大 7
3.1.3保障机制不断健全 7
3.1.4培育机制逐步完善 7
3.2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8
3.2.1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环境差 8
3.2.2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生源综合素质较差 8
3.2.3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效能不高 10
3.2.4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组织难度大 11
4. 基于家庭农场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策与建议 12
4.1加快家庭农场建设 12
4.2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12
4.3创新相关机制 13
4.4加强宣传与引导 14
4.5优化社会环境 14
4.6提高生源素质 14
4.7保证培训质量 15
结语 17
参考文献 18
附录:关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访谈提纲 19
致谢 20
1.绪论
1.1研究背景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其素质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现有的农村劳动力存在资源不足,整体素质较低,年纪普遍偏大等问题,青年农民大都选择外出打工而不愿返乡务农,农村出去的大学生更不愿回乡种田,农村就业人员数量逐渐减少,据统计,2012年全国乡村就业人员为3.96亿,比上一年减少了904万人,据国家统计局公布,到 2012 年,我国城镇人口达到7.1亿,占总人口数的 52.57%。其中农民工达到 2.5 亿,已超过城镇人口的 1/3,可见目前选择务农的人越来越少,如果不重视这个问题,“未来谁来种地”和“怎么种地”将成为事关我国13亿人口吃饭和农业现代化以及国家安全稳定的重大问题。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动员令;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四化同步”的目标与任务进一步加快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步伐;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快提高农民素质,发展家庭农场;2014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见,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越来越受重视,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
当前,苏州为确保农业现代化走在前列,政府相当重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问题,给予了很多支持,不断的加快职业农民培育进程,目前正处于“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研究目的
以苏州市为例,调查苏州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状,分析其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根据发现的问题,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深层次的原因,理清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思路,最后提出基于家庭农场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策与建议,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1.2.2研究意义
近年来,苏州市高度重视农民教育培训,中央和地方政府用于农民教育培训的财政投入持续增加,但农民参与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很多地方缺乏职业农民培育生源,职业农民培育的效能也不高。苏州市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面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的问题较多,开展此课题研究有利于分析苏州职业农民培育现状,剖析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总结经验,有利于苏州农业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最终提出基于家庭农场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策与建议,可以为各级政府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加快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满足家庭农场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促进农业现代化。
1.3研究方法
1.3.1文献法
收集国内外有关职业农民培育的研究文献和政策文件,对以往文献资料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进行分析,为本课题的深入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1.3.2访谈法
对镇政府农业服务中心的主任以及村委会相关负责人进行了访谈,了解了政府相关政策以及农民教育培训的相关内容,为职业农民培育的现状和问题分析提供了一手资料。
1.3.3实证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研究苏州市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现状,通过现状分析总结出目前苏州市职业农民培育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成因,为基于家庭农场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策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1.4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国内研究现状
(1)研究背景方面
朱启臻(2013)是以家庭农场的发展为背景研究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他认为家庭农场是新型职业农民的载体,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要深入了解家庭农场的发展特点及其对农民的素质要求,从而明确新型农民与传统农民的差别。田妹华(2012)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这个大背景下,以苏州市为例,从政策、体制、资金、项目这几方面分析研究苏州市职业农民培育现状及问题,以职业农民培育机制、模式、环境为着眼点提出职业农民培育的新思路。蒋占峰(2009)是以新农村建设为背景,以青年职业农民为着眼点,提出注重地方高校要注重对青年职业农民的培养,做好职业农民培育生源储备工作。陈池波,韩占兵(2013)是从农村“空心化”的视角阐明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从教育培训体系、土地流转制度和农业资格准入制度等相关制度方面、职业农民培育环境、职业农民培育生源这几个层面提出职业农民培育的相关对策建议。
(2)研究内容方面
①以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为主要研究内容
许浩(2012)通过总结国外远程教育的手段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经验,结合我国远程教育在新兴职业农民培育中得应用,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与机制。韩长赋(2013)是从政府角色定位、资金投入、宣传引导、教育培训体系几个方面提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建议,并着重强调了以农广校为主体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周广熊,张武鸣,叶小荣(2013)以农广校为着眼点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分析,进而提出自己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一些想法和建议。
②多方面分析研究职业农民培育
李俏,李辉(2013)主要是通过对农民教育培训的现状,包括培训内容、方式等进行分析研究,理清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路径,引入“参与式”的职业农民培育理念。纪中强(2013)认为职业农民培育生源的综合素质差是目前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并以农民的教育培训为着眼点,针对不同培育生源开展有层次的培训。郭智奇,齐国,杨慧等(2012)是从农民素质和教育培训两个方面阐述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状,结合国外职业农民培育的经验与启示,提出相关对策。徐涌,戴国宝(2013)是从职业农民培育的社会环境、教育培训以及培育生源这三个方面分析我国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从从政策扶持、制度创新、教育培训体系的完善为着眼点提出对策建议。谢淑娟(2008)认为农地制度、教育体制、城乡二元结构是影响职业农民培育的主要因素,并针对三个因素对职业农民培育的具体影响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建议。李文忠,焦爱英(2013)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进行分析,认为农业经营自身存在的风险以及农民素质低是制约职业农民培育的主要因素,从教育培训体系、政策、相关制度、高素质人才吸引几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1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