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城市社区融入新现状与融入路径的新思路部分社区的实证分析
摘 要摘 要近年来,在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已成为我国外来务工人员的主力军,相较于前些年,农民工城市社区融入状况已有了较大的改进。本笔者对江苏省部分社区的农民工融入进行了实证调研,发现农民工在现今土地红利的作用下并不是绝对多数都希望获得城市户口,农民工更在乎其社会权利而不是政治权利,农民工重视人情融入等等。针对现状,为进一步完善农民工社会权利,减少农民工受歧视感以及减少融入成本,在文章中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新思路,为新现状下的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助益。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区融入;路径目录
0 引言 1
0.1 研究背景 1
0.2 研究现状 2
0.3 研究意义 3
0.4 研究思路 4
1 农民工城市社区融入的相关概念与制约因素分析 5
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5
1.2 农民工城市社区融入的制约因素分析 6
2 调查问卷与调查数据 8
2.1 调查问卷的设计 8
2.2 调查数据 9
3 农民工城市社区融入问题的实证分析 12
3.1 农民工相比政治权利而言更在乎社会权利 12
3.2 农民工对人情融入表现出更高需求 13
3.3 户籍不再是困扰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绝对原因 15
4 农民工城市社区融入路径的新思路 17
4.1 针对社会权利问题的解决思路 17
4.2 针对农民工受到的心理歧视的解决思路 18
4.3 针对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的融入成本的解决思路 20
结 论 21
致 谢 23
参考文献 24
新形势下农民工城市社区融入问题研究——基于江苏省部分社区的实证分析
0 引言
0.1 研究背景
劳动力的转移是全世界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规律,然而在我国特别的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农民工拥有“离乡不放土”的特别的迁徙模式,这将对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和现有的土地制度的稳定造成重大影响。新型城镇化的本质和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促进农民工市民化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新形势下农民工城市社区融入问题研究——基于江苏省部分社区的实证分析
0 引言
0.1 研究背景
劳动力的转移是全世界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规律,然而在我国特别的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农民工拥有“离乡不放土”的特别的迁徙模式,这将对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和现有的土地制度的稳定造成重大影响。新型城镇化的本质和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促进农民工市民化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初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全国范围内的农民工总量为2.52亿人,其中在20世纪80年代后(1980年后)出生的农民工(在报告中被称为“新生代农民工”)的数量占总量的比例达到了六成以上。由此可见这些“80后”、“90后”的年轻一代农民工们已然成为了我国城市中外来务工人员的主力军。并且相较于前些年我们研究的农民工(在这里我们称他们为老一辈农民工)而言,新生代的农民工身上拥有极多不一样的地方,他们对自己未来的目标、他们对生活的城市的感情以及他们自身所受的教育程度都造成了他们的新表现与新诉求,同时也对农民工城市社区融入这一问题交出了新的问卷[]。
近些年来政府等公权力部门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农民工健康关爱工程项目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中国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落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等有助于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政策性文件,也都体现了上述变化与应对这种变化的趋势。
从全国的角度上来看,这些年来我国农民向城市中的大规模流动,就像一把锋利的双刃剑,从正和反两个方面影响着整个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变迁[]。在十分积极的意义上来说,中国的农民进城,极大的繁荣了城市和农村的社会状况与经济状况,甚至可以从根本上的改变着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社会经济中的二元结构状况,推动了一个个城市中乃至我国整个社会中的经济体制改革,在事实上重组了那里的社会经济结构。在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中,进城的农村外来人口已经从初期的拾遗补缺,逐渐演变成了目前城市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功能和结构[]。中国农民用他们朴素的角色转变和身份转变的实际行动,在有意和无意之间,以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在观念、行为和结构等诸方面不断地缩小着城乡之间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差异,推动着整个中国社会的城市化和现代化[]。就在此同时,从消极的意义上来说,外来务工人口的集中进城就是一场大规模的无序流动,像一波滔天的巨浪,直接的给城市社会带来了大量的不确定因素,也是在事实上造成了一种结构性紧张。并且我们就自农村而来的城市外来务工人员本身而言,他们初期的那种“出来挣钱、看世界”的内在驱动,正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转变成一种新的生活体验:他们要么在再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地更新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逐步地融入到城市社会的主流社会之中,要么在这个过程中深深地感到迷茫和无所适从[]。
0.2 研究现状
从中国农民向城市地区大规模流动和迁徙的这一现象出现至今,该现象一直不曾淡出我国学术界研究的视线,几十年如一日的受到了各级学者们的高度重视,不管是理论的研究还是实务研究都有很多。代表性的成果有柯兰君、李汉林主编的《都市里的村民——中国大城市的流动人口》[],崔传义所著的《中国农民流动观察》[],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主办的杂志《中国农村经济》[]等数不胜数。当然,虽然对这一现象的高关注被长年的继承了下来,但是我们可以发现早些年的研究很多只是宏观上的,直到近些年才逐步的落实在具体问题上,并且以最近几年新情况下的农民工城市社区融入问题为重点的研究成果还处在相对较少的位置。在这个问题上,甚至在所有微观范围的研究上,因为近两年具体情况的快速变化,已经有很一部分农民工不再居住在“城中村”、不再以地缘、血缘、业缘为居住的集合条件与纽带,导致国内外并没有出现权威性的研究成果。总体来说,对农民工的城市社区融入问题的研究,基本停留在事实的陈述、现状的调查与统计和繁多杂乱却没有多少经过事实检验的解决思路上,而以公共事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为专业背景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1)事实的陈述方面,华中师范大学的江立华教授、华中师范大学的研究生符平以及燕赵都市报特约评论员胡印斌等学者发布了如《断裂与弥补:农民工权益保障中的法与政府角色》[]、《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农民工转型:一个新议题》[]、《农民工“孤岛式”生存难称幸福》[]等研究报告。上述报告是本课题研究的一部分事实研究基础。
(2)现状的调查与统计方面,中国青年报记者王怡波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研究员、浙江大学“卡特中心”教授蔡昉等学者则发布了《农民工幸福感提升的喜与忧》[]等调查、统计报告。上述报告则是本课题研究的一部分数据、现状调查基础。
(3)解决思路方面,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符平、前合肥市城市管理局环境卫生管理处处长,现任合肥市城市管理局总工程师赵俊超以及中华全国总工会保障工作部的陶志勇硕士则发布了《符平:农民工研究需要拓展想象力》[]、《如何解决农民工住房这个最棘手的问题》[]、《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忧思与求解》[]等研究报告。上述报告则是本课题研究的一部分拓展方法与思路基础。
0 引言 1
0.1 研究背景 1
0.2 研究现状 2
0.3 研究意义 3
0.4 研究思路 4
1 农民工城市社区融入的相关概念与制约因素分析 5
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5
1.2 农民工城市社区融入的制约因素分析 6
2 调查问卷与调查数据 8
2.1 调查问卷的设计 8
2.2 调查数据 9
3 农民工城市社区融入问题的实证分析 12
3.1 农民工相比政治权利而言更在乎社会权利 12
3.2 农民工对人情融入表现出更高需求 13
3.3 户籍不再是困扰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绝对原因 15
4 农民工城市社区融入路径的新思路 17
4.1 针对社会权利问题的解决思路 17
4.2 针对农民工受到的心理歧视的解决思路 18
4.3 针对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的融入成本的解决思路 20
结 论 21
致 谢 23
参考文献 24
新形势下农民工城市社区融入问题研究——基于江苏省部分社区的实证分析
0 引言
0.1 研究背景
劳动力的转移是全世界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规律,然而在我国特别的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农民工拥有“离乡不放土”的特别的迁徙模式,这将对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和现有的土地制度的稳定造成重大影响。新型城镇化的本质和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促进农民工市民化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新形势下农民工城市社区融入问题研究——基于江苏省部分社区的实证分析
0 引言
0.1 研究背景
劳动力的转移是全世界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规律,然而在我国特别的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农民工拥有“离乡不放土”的特别的迁徙模式,这将对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和现有的土地制度的稳定造成重大影响。新型城镇化的本质和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促进农民工市民化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初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全国范围内的农民工总量为2.52亿人,其中在20世纪80年代后(1980年后)出生的农民工(在报告中被称为“新生代农民工”)的数量占总量的比例达到了六成以上。由此可见这些“80后”、“90后”的年轻一代农民工们已然成为了我国城市中外来务工人员的主力军。并且相较于前些年我们研究的农民工(在这里我们称他们为老一辈农民工)而言,新生代的农民工身上拥有极多不一样的地方,他们对自己未来的目标、他们对生活的城市的感情以及他们自身所受的教育程度都造成了他们的新表现与新诉求,同时也对农民工城市社区融入这一问题交出了新的问卷[]。
近些年来政府等公权力部门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农民工健康关爱工程项目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中国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落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等有助于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政策性文件,也都体现了上述变化与应对这种变化的趋势。
从全国的角度上来看,这些年来我国农民向城市中的大规模流动,就像一把锋利的双刃剑,从正和反两个方面影响着整个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变迁[]。在十分积极的意义上来说,中国的农民进城,极大的繁荣了城市和农村的社会状况与经济状况,甚至可以从根本上的改变着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社会经济中的二元结构状况,推动了一个个城市中乃至我国整个社会中的经济体制改革,在事实上重组了那里的社会经济结构。在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中,进城的农村外来人口已经从初期的拾遗补缺,逐渐演变成了目前城市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功能和结构[]。中国农民用他们朴素的角色转变和身份转变的实际行动,在有意和无意之间,以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在观念、行为和结构等诸方面不断地缩小着城乡之间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差异,推动着整个中国社会的城市化和现代化[]。就在此同时,从消极的意义上来说,外来务工人口的集中进城就是一场大规模的无序流动,像一波滔天的巨浪,直接的给城市社会带来了大量的不确定因素,也是在事实上造成了一种结构性紧张。并且我们就自农村而来的城市外来务工人员本身而言,他们初期的那种“出来挣钱、看世界”的内在驱动,正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转变成一种新的生活体验:他们要么在再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地更新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逐步地融入到城市社会的主流社会之中,要么在这个过程中深深地感到迷茫和无所适从[]。
0.2 研究现状
从中国农民向城市地区大规模流动和迁徙的这一现象出现至今,该现象一直不曾淡出我国学术界研究的视线,几十年如一日的受到了各级学者们的高度重视,不管是理论的研究还是实务研究都有很多。代表性的成果有柯兰君、李汉林主编的《都市里的村民——中国大城市的流动人口》[],崔传义所著的《中国农民流动观察》[],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主办的杂志《中国农村经济》[]等数不胜数。当然,虽然对这一现象的高关注被长年的继承了下来,但是我们可以发现早些年的研究很多只是宏观上的,直到近些年才逐步的落实在具体问题上,并且以最近几年新情况下的农民工城市社区融入问题为重点的研究成果还处在相对较少的位置。在这个问题上,甚至在所有微观范围的研究上,因为近两年具体情况的快速变化,已经有很一部分农民工不再居住在“城中村”、不再以地缘、血缘、业缘为居住的集合条件与纽带,导致国内外并没有出现权威性的研究成果。总体来说,对农民工的城市社区融入问题的研究,基本停留在事实的陈述、现状的调查与统计和繁多杂乱却没有多少经过事实检验的解决思路上,而以公共事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为专业背景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1)事实的陈述方面,华中师范大学的江立华教授、华中师范大学的研究生符平以及燕赵都市报特约评论员胡印斌等学者发布了如《断裂与弥补:农民工权益保障中的法与政府角色》[]、《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农民工转型:一个新议题》[]、《农民工“孤岛式”生存难称幸福》[]等研究报告。上述报告是本课题研究的一部分事实研究基础。
(2)现状的调查与统计方面,中国青年报记者王怡波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研究员、浙江大学“卡特中心”教授蔡昉等学者则发布了《农民工幸福感提升的喜与忧》[]等调查、统计报告。上述报告则是本课题研究的一部分数据、现状调查基础。
(3)解决思路方面,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符平、前合肥市城市管理局环境卫生管理处处长,现任合肥市城市管理局总工程师赵俊超以及中华全国总工会保障工作部的陶志勇硕士则发布了《符平:农民工研究需要拓展想象力》[]、《如何解决农民工住房这个最棘手的问题》[]、《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忧思与求解》[]等研究报告。上述报告则是本课题研究的一部分拓展方法与思路基础。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