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的大众化传播研究

百家讲坛的大众化传播研究[20200101174518]
《百家讲坛》,一档学术性比较强的学术讲座类节目,在娱乐节目盛行的环境下,通过自身的创新和努力,获得了观众的认可和超高的收视率。《百家讲坛》引发了前所未有的文学热潮,人们开始对传统文化热切的关注,通过电视媒体这一渠道,开展学术的讲座类节目,获得了受众的欢迎,也为传统文化开辟了另一片市场。《百家讲坛》引发的电视讲坛热潮,也让各个媒体越发的关注。但是随着《百家讲坛》的热播和受欢迎的程度越来越 高,外界对这个节目的质疑也开始出现,且争论越来越多,更甚者有人说这个节目是对传统文化和经典文化的背离。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百家讲坛》,大众化传播,传播效果,解决对策
目 录
1 引言 1
2 《百家讲坛》发展的几个阶段 1
2.1 初期阶段 2
2.3 第三阶段 3
3 《百家讲坛》大众化转变成功的原因 3
3.1 传播媒介的大众化 3
3.2 在内容上让位于大众文化 4
3.3 传播环境的改变 6
3.4 受众定位改变 6
4 《百家讲坛》的传播效果 7
4.1 唤醒学者公众意识 7
4.2 造就学术明星 7
4.3 引发中国传统文化热 8
4.4 延伸产业链 8
5 《百家讲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9
5.1 选题受到限制 9
5.2 悬念元素运用过多 10
5.3 恶搞色彩略多 11
5.4 内容的准确性有待提高 11
5.5 电视明星的自主性受到限制 11
6 应对诸多问题的解决对策 12
6.1 树立品牌意识 12
6.2 栏目选题——贴近生活,有主题 12
6.3 栏目内容——高雅,通俗,创新 13
6.4 栏目风格——守住品格,避免沦入俗流 13
结 语 15
致 谢 16
注释 17
参考文献 18
1 引言
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和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提高,使得人们对文化的追求愈来愈高。当人们遇到压力时,就想要通过一些积极有用的思想和方法来进行疏导,于是电视的大众传播功能开始向分众转化,一些学者就承担起了这样的责任。但是精英文化大都深藏在高等学府与研究机构中,而且相当一部分还很是晦涩难懂,无形中阻碍了人们对文化的探求。这时候,电视节目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讲座类的节目便应运而生,它将精英文化转化为大众文化,让很多精英知识分子走出高校,走向电视屏幕,把学府的精英文化转化为大众文化传播给社会大众,进行良好的学术文化传播。
在此之前,电视在大众的印象中,貌似仅有文娱、新闻等几类节目比较受观众的欢迎,学术的讲座节目似乎只能居于末位。《百家讲坛》作为一档学术类节目,登上了 CCTV-10 品牌栏目的宝座。节目自播出之后,收视率不断升高,不得让人另眼相看。已然是央视最具影响力的品牌栏目之一,拥有大量观众的高度赞誉与期待。
《百家讲坛》通过在学者主讲人和观众之间搭桥梁的节目形式,让学术借以电视传媒和观众见面,并被观众喜爱。《百家讲坛》在获得成功的同时,也凸显出了其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为传统文化和经典文化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大众对于《百家讲坛》的相关讨论,为人们沥青了认识这类讲座类节目的制作思路,也为人们提供了关于如何制作这类节目的宝贵的参考意见。
《百家讲坛》节目的成功,让很多地方电视台开始学习模仿,也开创各种类型的讲坛类栏目,不过最后的效果确实不尽人意。本文希望通过对《百家讲坛》的研究,发现并针对该栏目存在的问题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2 《百家讲坛》发展的几个阶段
《百家讲坛》自2001年诞生,也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历程。
2.1 初期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百家讲坛》发展的初期阶段。《百家讲坛》始栏于2001年。初期《百家讲坛》创办之初的宗旨是“文化品味、科学品质、教育品格”的精英文化,比如科学家霍金、杨振宁、李政道等,又有研究文学的学者叶嘉莹、童庆炳、莫砺锋等名家也陆续到节目做演讲,第二任栏目制作人上任后,把节目形态做了调整,有时是一个学者主讲,有时是几位学者和主持人一起来探究,把“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作为节目宗旨,栏目宗旨秉持“汇集知识精英、传播现代文化、共享教育资源”,将“一所汇集名师名家的开放大学”作为栏目定位,并坚持学术品味[1]。这一种栏目风格维持了很长的一段时间。
但是在第一次改版的一段时间里,《百家讲坛》一直处在一个比较难堪的位置,收视率也不是很乐观。分析此中的缘由有下面几个,第一,《百家讲坛》的选题内容的学术性太强,几乎是单一地把大学的讲堂复制到了电视上;第二,《百家讲坛》只是用摄像机把学者的讲课内容全部录下来,仅仅用这些生硬的说教和讲课内容,同种类繁多、千姿百态的电视节目竞争,其收视率一直不太乐观也是可以预料到的。最后,《百家讲坛》首播时间段是午时,这个时间段的电视节目竞争相当激烈,也就导致了观众的分流。
2.2 转折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转折阶段。《百家讲坛》又一次剖析了节目的策略和受众定位,将栏目定位为“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把受众定位为“具备初中以上文化水平、拥有求知欲的受众”。对主讲人的挑选和对选题内容的挑选,节目组都是按照观众喜欢的内容进行选择,同时学习和吸取评书的讲述方式技巧,对节目的形式进行改动。
2002年的十二月末,央视执行“末位淘汰制”,把收视率作为节目重要的评估指标,而此时的《百家讲坛》处于淘汰的边缘, 因此不得不谨慎考虑其生存与发展的问题。在2002年5月到2003年的9月之间,节目组对《百家讲坛》实行了两次改版,之后节目的收视率不断升高,其中,2004年阎崇年的《清十二帝疑案》,成功将《百家讲坛》的收视率提高到第一的位置。
《百家讲坛》的转折点是阎崇年主讲的《清十二帝疑案》。从此后,节目组放弃了本来一个学者主讲人讲述一个的方式,选择让学者主讲人把一个主题做成系列,推出系列讲座的形式。当初刘心武主讲《秦可卿身世之谜》时,再学术界和读者群中引发了巨大的争议,《百家讲坛》节目组再一次借此提高了节目的收视率和知名度。
正是在电视媒介根据电视节目的运行规律在内容定位、受众定位等方面进行了适当的调整,《百家讲坛》才能获得成功,赢得大众的欢迎。
2.3 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是《百家讲坛》发展的现阶段。2005年12月,中央电视台对《百家讲坛》实行改版。此后,《百家讲坛》栏目火爆电视荧屏,创作了一个又一个收视传奇。不仅创造了超高的收视率,而且也打造了诸如易中天、于丹等学术明星,延伸产业链,创造了很多的奇迹。针对《百家讲坛》的《于丹论语心得》和《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几个系列节目而展开的相关讨论,已经超出了对电视节目批评的范围,逐渐深入到了一些专业学术领域。
2005年,科教频道节目的综合排名中,《百家讲坛》处于第一位。这一档节目不是在黄金时段播出,竟然也有这么强烈的反响,十分让人意外。《百家讲坛》的火热播出,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首先是网络专版出现,其次是学术出版物新作迭出,第三是引发学术之争,同时也让很多的高校教师成为学术明星,包括易中天,于丹等老师[2]。
3 《百家讲坛》大众化转变成功的原因
3.1 传播媒介的大众化
电视媒体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传播媒介,因此也决定了要从群众的角度来制作电视节目。从这个角度来看,电视所传播的信息就不能是晦涩难懂的,深奥的,应该是受欢迎的群众。受众收看电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愉悦身心,只有少许人愿意在电视上看到深沉的内容。人们更愿意从电视中看到令人愉快的内容,通过电视来逃避现实生活的枯燥和痛苦,电视娱乐节目的性质是电视与生俱来的,它也渗透到了电视节目。电视不仅仅一个文化传播的媒介,在目前流行的娱乐消费下,传统文化和精英文化在电视节目中也有一席之地。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1213.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