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馆阁士林文风考
北宋馆阁士林文风考[20200107194000]
宋代馆阁,尤其是北宋馆阁是落实文字政策和交际应酬的中心,兼具掌管图书、编修国史和培育人才等职能。馆阁的名高,为世人所崇,也成就了馆阁士林以名声相告,气节相尚,学问相切的良好风气。馆阁的生活经历,国家的政治背景,馆阁士林个人的成长经历或多或少影响着馆阁士林,这种影响直接反应到他们的作品思想之中。馆阁士林文风各有其特色,但大都以明理实用为主,宋初百年间的馆阁士林尤为典型,欧阳修,作为一代文坛领袖,是宋型文化转型的关键人物,而在欧阳修的影响下,司马光与王安石,作为神宗时旧与新政党的领袖,一个文风平实守旧,一个却趋于实用功利,故以这两位政党领袖文风为标杆,作一考察。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北宋馆阁,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文风,创作背景
目录
1 引言┈┈┈┈┈┈┈┈┈┈┈┈┈┈┈┈┈┈┈┈┈┈┈┈┈┈┈┈┈┈1
2 北宋馆阁士林创作背景┈┈┈┈┈┈┈┈┈┈┈┈┈┈┈┈┈┈┈┈┈┈1
2.1 北宋馆阁概述┈┈┈┈┈┈┈┈┈┈┈┈┈┈┈┈┈┈┈┈┈┈┈┈┈┈1
2.2 北宋馆阁士林创作背景┈┈┈┈┈┈┈┈┈┈┈┈┈┈┈┈┈┈┈┈┈┈2
2.2.1 经济背景┈┈┈┈┈┈┈┈┈┈┈┈┈┈┈┈┈┈┈┈┈┈┈┈┈┈ 2
2.2.2 政治背景┈┈┈┈┈┈┈┈┈┈┈┈┈┈┈┈┈┈┈┈┈┈┈┈┈┈ 2
2.2.3 馆阁以及个人背景┈┈┈┈┈┈┈┈┈┈┈┈┈┈┈┈┈┈┈┈┈┈ 2
3 北宋馆阁士林文风┈┈┈┈┈┈┈┈┈┈┈┈┈┈┈┈┈┈┈┈┈┈┈┈3
3.1 欧阳修文风┈┈┈┈┈┈┈┈┈┈┈┈┈┈┈┈┈┈┈┈┈┈┈┈┈┈┈4
3.1.1 叙事有法,以史论赞┈┈┈┈┈┈┈┈┈┈┈┈┈┈┈┈┈┈┈┈┈ 4
3.1.2 长于情韵、阴柔之美┈┈┈┈┈┈┈┈┈┈┈┈┈┈┈┈┈┈┈┈┈┈5
3.1.3 平易文风,兼顾人情┈┈┈┈┈┈┈┈┈┈┈┈┈┈┈┈┈┈┈┈┈┈5
3.2 司马光文风 ┈┈┈┈┈┈┈┈┈┈┈┈┈┈┈┈┈┈┈┈┈┈┈┈┈┈ 6
3.2.1 尊礼崇儒文风 ┈┈┈┈┈┈┈┈┈┈┈┈┈┈┈┈┈┈┈┈┈┈┈┈ 6
3.2.2 疑古疑经,继承发展 ┈┈┈┈┈┈┈┈┈┈┈┈┈┈┈┈┈┈┈┈ 7
3.2.3 反对浮华,求真务实 ┈┈┈┈┈┈┈┈┈┈┈┈┈┈┈┈┈┈┈┈┈7
3.3 王安石文风┈┈┈┈┈┈┈┈┈┈┈┈┈┈┈┈┈┈┈┈┈┈┈┈┈┈ 8
3.3.1 文以论道,经世致用┈┈┈┈┈┈┈┈┈┈┈┈┈┈┈┈┈┈┈┈┈ 8
3.3.2 澎湃阳刚,感情激烈┈┈┈┈┈┈┈┈┈┈┈┈┈┈┈┈┈┈┈┈┈ 8
3.3.2 奇思横出,惊世骇俗之见┈┈┈┈┈┈┈┈┈┈┈┈┈┈┈┈┈┈┈ 9
3.4 北宋馆阁士林文风┈┈┈┈┈┈┈┈┈┈┈┈┈┈┈┈┈┈┈┈┈┈ 9
结论┈┈┈┈┈┈┈┈┈┈┈┈┈┈┈┈┈┈┈┈┈┈┈┈┈┈┈┈┈┈┈ 11
致谢语┈┈┈┈┈┈┈┈┈┈┈┈┈┈┈┈┈┈┈┈┈┈┈┈┈┈┈┈┈┈ 12
注释┈┈┈┈┈┈┈┈┈┈┈┈┈┈┈┈┈┈┈┈┈┈┈┈┈┈┈┈┈┈┈ 13
参考文献┈┈┈┈┈┈┈┈┈┈┈┈┈┈┈┈┈┈┈┈┈┈┈┈┈┈┈┈┈ 141 引言
宋人眼中的馆阁,地位非同寻常。宋代馆阁,尤其是北宋馆阁是落实文字政策和交际应酬的中心,兼具掌管图书、编修国史和培育人才等职能。首先,作为藏书之所、编校之地,与文献图书的收集整理密切相关;与此同时,馆阁还是一个养育国器的机构,是育才之所,词臣卿相皆出于此。馆阁的名高,为世人所崇,也成就了馆阁士林以名声相告,气节相尚,学问相切的良好风气。馆阁的生活经历,国家、社会的背景,馆阁士林个人的成长经历或多或少影响着馆阁士林,这种影响直接反应到他们的作品思想之中。在北宋推崇文臣,以理为尊的背景之下,作为北宋文坛精英代表的馆阁文臣,自然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同时他们身上也以引领学人士子风气为己任。在这样的双重背景下,馆阁士林的文风特点,尤其是其中士林领袖的文风往往影响着整个文坛的气候。我们来观察北宋馆阁士林的文风,既可以看出当时北宋文坛的基本面貌,也可以看出其整体发展的主要趋势。
北宋馆阁士林的文风特点,以及他们的共同之处,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从中也可管窥北宋特有的文学气象。
2 北宋馆阁士林创作背景
2.1 北宋馆阁概述
宋代的馆阁,是当时国家藏书之地。宋代继承了唐五代的馆阁制度,并经过百余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整套以图书事业为中心,以各馆阁为职务,上下有序、颇具特色絪的馆阁之职。馆职是文臣政治政策实施的结果,它在宋代官僚政治和文化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特别值得注意的,馆阁是北宋重要的文献中心,藏书之所。
如果馆阁仅为文献中心,尚无法说它有多么重要。在北宋初年,宋太宗新建三馆时,就曾明确表示,馆阁须“蓄天下图籍,延四方贤俊”。 [1]图书之府,本为养材之地,一直成为宋统治阶级思想。仁宗也反复强调“馆职所以待英俊”,“图书之府,所以待贤隽而备讨论也”。 [1]
文人一旦进入馆阁,担任馆职,非常容易受到皇帝青睐,往往委以重任。这往往被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把馆职人员下派于地方,成为各级政府中掌执大权、独当一面的高官要员。欧阳修就曾说过:“臣窃见近年外任发运、转运使,大藩知州等,多以馆职授之。”[2]另一方面是把大批的馆职人员提拔到高层统治集团中,成为两府、两制的各级官员,或成为执宰台辅,所以,北宋馆阁可以说是北宋选拔官员的主要储备机构。
2.2 北宋馆阁士林创作背景
2.2.1 经济背景
北宋时期经济发展繁荣,农业、手工业等都有重大发展,航海业和造船业也有成绩突出。宋代海外贸易发达,和南太平洋、中东、非洲、欧洲等多个地区、国家通商。作为首都的汴京城,更是成为全国商品经济的中心。由于商品入口,宋朝大量铜钱、白银外流,造成硬通货短缺,所以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民办纸币“交子”,它的出现是宋朝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亦然为宋代商品经济发达的一个标志。经济的发展对北宋的政治体制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北宋文化与文学的兴盛。
2.2.2 政治背景
宋朝建国帝王,深刻反思历史的经验教训,尤其是唐代兴衰盛亡的历史,对宦官、后妃、外戚、宗室四种政治势力深具警惕之心。也正因为这样,士人阶级开始得到重用,北宋皇帝与士大夫之间达成了共识,推行以文抑武,推崇文治的政策。
因为北宋实行文人政治,文臣受重用,而进入馆阁又是被皇帝垂青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故宋士林有着极深的馆阁情结。宋人以馆职为士林身份学识的名片,一经此职,遂为名流,与非馆职的失落无奈相比,馆阁文人则是志满意得,气宇轩昂。徐度《却扫编》卷上记述,“杨文公亿初入馆时年甚少,故事,初授馆职,必以启事谢先达,时公启事有曰: ‘朝无绛、灌,不妨贾谊之少年; 坐有邹、枚,未害相如之末至。’一时称之。”[3]青年才俊杨亿在前辈先达面前以贾谊、司马相如自比,足见入馆的自傲不凡,与众不同。
2.2.3 馆阁以及个人背景
馆阁文人,与作为宋代的精英人才相比,唯一不和谐的是薪酬清薄,难以养家糊口。《范文正公政府奏议》卷下《奏杜杞等充馆职》云:“是馆殿为育材之要府,岂宜贤俊不充,至于衰索?今馆阁臣寮,率多清贫,侨居桂玉之地,皆求省府诸司职任。”[4]从中可以看出,大部分馆职人员,尤其是初任馆职的人员,生活是比较清贫的。
因大部分馆阁文人物质较为贫乏,故他们较为注重精神生活。馆阁文人在文化精神生活方面可谓是多姿多彩,除常日较为严肃的编书校文、顾问侍从等职务工作外,宴饮游乐、谈诗论文、相互戏谑屡见不鲜,为稍显单调的生活平添了不少愉悦的气氛。在这个群才荟萃的场所,馆阁文人的各种观念思想相互碰撞与交融,个性也得到充分彰显,他们的文学才华、史学见地,在相互切磋中,有意无意地为宋代文学的发展揭示出某些新特点。
宋代馆阁,尤其是北宋馆阁是落实文字政策和交际应酬的中心,兼具掌管图书、编修国史和培育人才等职能。馆阁的名高,为世人所崇,也成就了馆阁士林以名声相告,气节相尚,学问相切的良好风气。馆阁的生活经历,国家的政治背景,馆阁士林个人的成长经历或多或少影响着馆阁士林,这种影响直接反应到他们的作品思想之中。馆阁士林文风各有其特色,但大都以明理实用为主,宋初百年间的馆阁士林尤为典型,欧阳修,作为一代文坛领袖,是宋型文化转型的关键人物,而在欧阳修的影响下,司马光与王安石,作为神宗时旧与新政党的领袖,一个文风平实守旧,一个却趋于实用功利,故以这两位政党领袖文风为标杆,作一考察。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北宋馆阁,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文风,创作背景
目录
1 引言┈┈┈┈┈┈┈┈┈┈┈┈┈┈┈┈┈┈┈┈┈┈┈┈┈┈┈┈┈┈1
2 北宋馆阁士林创作背景┈┈┈┈┈┈┈┈┈┈┈┈┈┈┈┈┈┈┈┈┈┈1
2.1 北宋馆阁概述┈┈┈┈┈┈┈┈┈┈┈┈┈┈┈┈┈┈┈┈┈┈┈┈┈┈1
2.2 北宋馆阁士林创作背景┈┈┈┈┈┈┈┈┈┈┈┈┈┈┈┈┈┈┈┈┈┈2
2.2.1 经济背景┈┈┈┈┈┈┈┈┈┈┈┈┈┈┈┈┈┈┈┈┈┈┈┈┈┈ 2
2.2.2 政治背景┈┈┈┈┈┈┈┈┈┈┈┈┈┈┈┈┈┈┈┈┈┈┈┈┈┈ 2
2.2.3 馆阁以及个人背景┈┈┈┈┈┈┈┈┈┈┈┈┈┈┈┈┈┈┈┈┈┈ 2
3 北宋馆阁士林文风┈┈┈┈┈┈┈┈┈┈┈┈┈┈┈┈┈┈┈┈┈┈┈┈3
3.1 欧阳修文风┈┈┈┈┈┈┈┈┈┈┈┈┈┈┈┈┈┈┈┈┈┈┈┈┈┈┈4
3.1.1 叙事有法,以史论赞┈┈┈┈┈┈┈┈┈┈┈┈┈┈┈┈┈┈┈┈┈ 4
3.1.2 长于情韵、阴柔之美┈┈┈┈┈┈┈┈┈┈┈┈┈┈┈┈┈┈┈┈┈┈5
3.1.3 平易文风,兼顾人情┈┈┈┈┈┈┈┈┈┈┈┈┈┈┈┈┈┈┈┈┈┈5
3.2 司马光文风 ┈┈┈┈┈┈┈┈┈┈┈┈┈┈┈┈┈┈┈┈┈┈┈┈┈┈ 6
3.2.1 尊礼崇儒文风 ┈┈┈┈┈┈┈┈┈┈┈┈┈┈┈┈┈┈┈┈┈┈┈┈ 6
3.2.2 疑古疑经,继承发展 ┈┈┈┈┈┈┈┈┈┈┈┈┈┈┈┈┈┈┈┈ 7
3.2.3 反对浮华,求真务实 ┈┈┈┈┈┈┈┈┈┈┈┈┈┈┈┈┈┈┈┈┈7
3.3 王安石文风┈┈┈┈┈┈┈┈┈┈┈┈┈┈┈┈┈┈┈┈┈┈┈┈┈┈ 8
3.3.1 文以论道,经世致用┈┈┈┈┈┈┈┈┈┈┈┈┈┈┈┈┈┈┈┈┈ 8
3.3.2 澎湃阳刚,感情激烈┈┈┈┈┈┈┈┈┈┈┈┈┈┈┈┈┈┈┈┈┈ 8
3.3.2 奇思横出,惊世骇俗之见┈┈┈┈┈┈┈┈┈┈┈┈┈┈┈┈┈┈┈ 9
3.4 北宋馆阁士林文风┈┈┈┈┈┈┈┈┈┈┈┈┈┈┈┈┈┈┈┈┈┈ 9
结论┈┈┈┈┈┈┈┈┈┈┈┈┈┈┈┈┈┈┈┈┈┈┈┈┈┈┈┈┈┈┈ 11
致谢语┈┈┈┈┈┈┈┈┈┈┈┈┈┈┈┈┈┈┈┈┈┈┈┈┈┈┈┈┈┈ 12
注释┈┈┈┈┈┈┈┈┈┈┈┈┈┈┈┈┈┈┈┈┈┈┈┈┈┈┈┈┈┈┈ 13
参考文献┈┈┈┈┈┈┈┈┈┈┈┈┈┈┈┈┈┈┈┈┈┈┈┈┈┈┈┈┈ 141 引言
宋人眼中的馆阁,地位非同寻常。宋代馆阁,尤其是北宋馆阁是落实文字政策和交际应酬的中心,兼具掌管图书、编修国史和培育人才等职能。首先,作为藏书之所、编校之地,与文献图书的收集整理密切相关;与此同时,馆阁还是一个养育国器的机构,是育才之所,词臣卿相皆出于此。馆阁的名高,为世人所崇,也成就了馆阁士林以名声相告,气节相尚,学问相切的良好风气。馆阁的生活经历,国家、社会的背景,馆阁士林个人的成长经历或多或少影响着馆阁士林,这种影响直接反应到他们的作品思想之中。在北宋推崇文臣,以理为尊的背景之下,作为北宋文坛精英代表的馆阁文臣,自然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同时他们身上也以引领学人士子风气为己任。在这样的双重背景下,馆阁士林的文风特点,尤其是其中士林领袖的文风往往影响着整个文坛的气候。我们来观察北宋馆阁士林的文风,既可以看出当时北宋文坛的基本面貌,也可以看出其整体发展的主要趋势。
北宋馆阁士林的文风特点,以及他们的共同之处,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从中也可管窥北宋特有的文学气象。
2 北宋馆阁士林创作背景
2.1 北宋馆阁概述
宋代的馆阁,是当时国家藏书之地。宋代继承了唐五代的馆阁制度,并经过百余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整套以图书事业为中心,以各馆阁为职务,上下有序、颇具特色絪的馆阁之职。馆职是文臣政治政策实施的结果,它在宋代官僚政治和文化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特别值得注意的,馆阁是北宋重要的文献中心,藏书之所。
如果馆阁仅为文献中心,尚无法说它有多么重要。在北宋初年,宋太宗新建三馆时,就曾明确表示,馆阁须“蓄天下图籍,延四方贤俊”。 [1]图书之府,本为养材之地,一直成为宋统治阶级思想。仁宗也反复强调“馆职所以待英俊”,“图书之府,所以待贤隽而备讨论也”。 [1]
文人一旦进入馆阁,担任馆职,非常容易受到皇帝青睐,往往委以重任。这往往被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把馆职人员下派于地方,成为各级政府中掌执大权、独当一面的高官要员。欧阳修就曾说过:“臣窃见近年外任发运、转运使,大藩知州等,多以馆职授之。”[2]另一方面是把大批的馆职人员提拔到高层统治集团中,成为两府、两制的各级官员,或成为执宰台辅,所以,北宋馆阁可以说是北宋选拔官员的主要储备机构。
2.2 北宋馆阁士林创作背景
2.2.1 经济背景
北宋时期经济发展繁荣,农业、手工业等都有重大发展,航海业和造船业也有成绩突出。宋代海外贸易发达,和南太平洋、中东、非洲、欧洲等多个地区、国家通商。作为首都的汴京城,更是成为全国商品经济的中心。由于商品入口,宋朝大量铜钱、白银外流,造成硬通货短缺,所以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民办纸币“交子”,它的出现是宋朝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亦然为宋代商品经济发达的一个标志。经济的发展对北宋的政治体制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北宋文化与文学的兴盛。
2.2.2 政治背景
宋朝建国帝王,深刻反思历史的经验教训,尤其是唐代兴衰盛亡的历史,对宦官、后妃、外戚、宗室四种政治势力深具警惕之心。也正因为这样,士人阶级开始得到重用,北宋皇帝与士大夫之间达成了共识,推行以文抑武,推崇文治的政策。
因为北宋实行文人政治,文臣受重用,而进入馆阁又是被皇帝垂青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故宋士林有着极深的馆阁情结。宋人以馆职为士林身份学识的名片,一经此职,遂为名流,与非馆职的失落无奈相比,馆阁文人则是志满意得,气宇轩昂。徐度《却扫编》卷上记述,“杨文公亿初入馆时年甚少,故事,初授馆职,必以启事谢先达,时公启事有曰: ‘朝无绛、灌,不妨贾谊之少年; 坐有邹、枚,未害相如之末至。’一时称之。”[3]青年才俊杨亿在前辈先达面前以贾谊、司马相如自比,足见入馆的自傲不凡,与众不同。
2.2.3 馆阁以及个人背景
馆阁文人,与作为宋代的精英人才相比,唯一不和谐的是薪酬清薄,难以养家糊口。《范文正公政府奏议》卷下《奏杜杞等充馆职》云:“是馆殿为育材之要府,岂宜贤俊不充,至于衰索?今馆阁臣寮,率多清贫,侨居桂玉之地,皆求省府诸司职任。”[4]从中可以看出,大部分馆职人员,尤其是初任馆职的人员,生活是比较清贫的。
因大部分馆阁文人物质较为贫乏,故他们较为注重精神生活。馆阁文人在文化精神生活方面可谓是多姿多彩,除常日较为严肃的编书校文、顾问侍从等职务工作外,宴饮游乐、谈诗论文、相互戏谑屡见不鲜,为稍显单调的生活平添了不少愉悦的气氛。在这个群才荟萃的场所,馆阁文人的各种观念思想相互碰撞与交融,个性也得到充分彰显,他们的文学才华、史学见地,在相互切磋中,有意无意地为宋代文学的发展揭示出某些新特点。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1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