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历程下留守青少年抗逆力发展研究(附件)
摘 要留守青少年所处的环境对个体发展产生重要作用,个体抗逆力是在环境与个体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留守“宏观背景”是由一些个人无法控制的、客观的生活构成的,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情感体验而言,它并不能直接作用于其中。而是通过“微观情景”发生作用,“微观情景”是指影响个体直接面对和接触的。在“宏观背景”中生活机会的推动下,个体所处“微观情景”中的保护因素与个体特征所产生的保护因素发生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个体的保护机制,促进个体成长。
目 录
一、绪论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1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一)研究目的 2
(二)研究意义 2
三、文献分析 3
(一)核心概念界定 3
四、生命历程视角下抗逆力变迁 4
(一)个案一 4
(二)个案二 5
五、留守青少年的风险因子 6
(一)社会发展不均衡 6
(二)家庭影响力缺失 7
(三)学校关注度不足 7
六、留守青少年的保护因子 8
(一)支持性家庭环境 8
(二)学校及同伴的支持 9
(三)目标感和有意义感 9
(四)稳定的环境 9
(五)有意义的参与机会 10
七、结论与建议 10
(一)建议 10
(二)结论 12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4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人口流动现象越来愈多。但是由于种种政策与经济问题,大量的青少年群体无法与其父母一同进入城市。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留守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的问题会越来越突出。大部分人用会用“问题视角”去看留守青少年。不仅仅是社会中的普通人群在查找文献中也很少有关于对留守青少年用优势视角去观察的文献,大部分为为研究留守青少年的问题随后提出解决对策研究他们本身优势或优点的少之又少。然而在很多留守青少年身上能看到积极向上的因素,如开朗,乐于助人,较强的独立性,善解人意等等。我们有必要逐渐打破对留守青少年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问题视角”,用优势视角去看待留守青少年。从大量的研究报告中显示主流研究“问题”是留守儿童的非正常表现形式,在教育、心里、健康、社会化等方面发展落后的“问题儿童”。留守青少年相对于其他青少年缺少父母的陪伴。一般处于单亲监护、自我管理、上辈监护。所以与其他青少年相比缺少双方父母的陪伴与呵护。只有少数研究报告中研究了有关于优秀留守青少年,所以这个论题致我们研究。
生活当中也有大量的留守青少年在儿童期间与同龄人一般活泼开朗、懂事、在家中与学校和同辈群体中表现良好。并成为了优秀的青年。通过这些现象我想通过这些优秀的留守青年的生历程角度研究是什么原因使留守青少年克服父母不在身边的障碍,积极的面对生活。怎么解决心里、学习、文化、社区适应问题。
(二)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有留守经验的大学生为例,本研究主要通过参考文献与对有留守经验的大学生交流了解到生命历程中阶段性遇到的困境进而了解抗逆力的风险因子与保护因子,抗逆力对留守青少年的影响。
2.研究方法
(1)文献法
通过图书馆,知网等渠道收集各种资料与文献,包括生命历程视角,留守青少年的问题,留守儿童抗逆力的养成等等相关文献来为论文做一个整体的奠基。
(2)深入访谈法
与有过留守经验的青少年进行深入交流了解到他们生活中的困境并抗逆力产生的原因及抗逆力的重要性进一步完成论文。
(3)观察法
观察身边的留守经验的青少年作为一个旁观者看他们生活方式。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在工业化逐步发展的进程中,城市化所带来的人口流动现象愈演愈烈。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人口流动现象越来愈多。但是由于种种政策与经济问题,大量的青少年群体无法与其父母一同进入城市。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留守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的问题会越来越突出。大部分人用会用“问题视角”去看留守青少年。不仅仅是社会中的普通人群在查找文献中也很少有关于对留守青少年用优势视角去观察的文献,大部分为为研究留守青少年的问题随后提出解决对策研究他们本身优势或优点的少之又少。然而在很多留守青少年身上能看到积极向上的因素,如开朗,乐于助人,较强的独立性,善解人意等等。我们有必要逐渐打破对留守青少年的“问题视角”,用优势视角去看待留守青少年。从大量的研究报告中显示主流研究“问题”是留守儿童的非正常表现形式,在教育、心里、健康、社会化等方面发展落后的“问题儿童”。留守青少年相对于其他青少年缺少父母的陪伴。一般处于单亲监护、自我管理、上辈监护。所以与其他青少年相比缺少双方父母的陪伴与呵护。只有少数研究报告中研究了有关于优秀留守青少年,所以这个论题致我们研究。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从大量的研究报告中显示主流研究“问题”是留守儿童的非正常表现形式,在教育、心里、健康、社会化等方面发展落后的“问题儿童”。留守青少年相对于其他
青少年缺少父母的陪伴。一般处于单亲监护、自我管理、上辈监护。所以与其他青少年相比缺少双方父母的陪伴与呵护。只有少数研究报告中研究了有关于优秀留守青少年,所以这个论题致我们研究。
2.实际意义
生活当中也有大量的留守青少年在儿童期间与同龄人一般活泼开朗、懂事、在家中与学校和同辈群体中表现良好。并成为了优秀的青年。通过这些现象我想通过这些优秀的留守青年的生命历程角度研究是什么原因使留守青少年克服父母不在身边的障碍,积极的面对生活。怎么解决心里、学习、文化、社区适应问题。
三、文献分析
(一)核心概念界定
1.生命历程视角
生命历程理论兴起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对移民问题的研究。作为一种社会科学分析范式,早期个体的生命历程及人生轨迹并不受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视。直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它才逐渐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不断发展出完善的生命历程理论。托马斯和兹纳涅茨基在其撰写的《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1918~1920)中率先引入了生活史、生活记录等研究方法来研究移民的生命轨迹和社会变化。随后,埃尔德(1974)在《大萧条的孩子们》一书中对生命历程理论进行了完整论述,阐释了生命历程的四个范式主题,可谓是迄今为止最为经典的生命历程研究著作。《生命历程研究手册》(2004)的出版正式标志着生命历程作为一个学科的成熟化。在上世纪 90 年代生命历程理论被引入中国后,此范式引起了国内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相继出现了有关该范式详实介绍的文献以及基于此范式的实证研究,如考察中国社会历史背景下一系列政治变迁、经济改革等重大社会事对特定人群、特定生活领域的影响。但对以往文献的查阅发现,该分析范式还没有用于对个体抗逆力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尝试运用生命历程理论的分析范式来探析留守青少年的发展轨迹及其抗逆力形成过程,亦为抗逆力的研究带来一些新的思维。
目 录
一、绪论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1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一)研究目的 2
(二)研究意义 2
三、文献分析 3
(一)核心概念界定 3
四、生命历程视角下抗逆力变迁 4
(一)个案一 4
(二)个案二 5
五、留守青少年的风险因子 6
(一)社会发展不均衡 6
(二)家庭影响力缺失 7
(三)学校关注度不足 7
六、留守青少年的保护因子 8
(一)支持性家庭环境 8
(二)学校及同伴的支持 9
(三)目标感和有意义感 9
(四)稳定的环境 9
(五)有意义的参与机会 10
七、结论与建议 10
(一)建议 10
(二)结论 12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4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人口流动现象越来愈多。但是由于种种政策与经济问题,大量的青少年群体无法与其父母一同进入城市。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留守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的问题会越来越突出。大部分人用会用“问题视角”去看留守青少年。不仅仅是社会中的普通人群在查找文献中也很少有关于对留守青少年用优势视角去观察的文献,大部分为为研究留守青少年的问题随后提出解决对策研究他们本身优势或优点的少之又少。然而在很多留守青少年身上能看到积极向上的因素,如开朗,乐于助人,较强的独立性,善解人意等等。我们有必要逐渐打破对留守青少年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问题视角”,用优势视角去看待留守青少年。从大量的研究报告中显示主流研究“问题”是留守儿童的非正常表现形式,在教育、心里、健康、社会化等方面发展落后的“问题儿童”。留守青少年相对于其他青少年缺少父母的陪伴。一般处于单亲监护、自我管理、上辈监护。所以与其他青少年相比缺少双方父母的陪伴与呵护。只有少数研究报告中研究了有关于优秀留守青少年,所以这个论题致我们研究。
生活当中也有大量的留守青少年在儿童期间与同龄人一般活泼开朗、懂事、在家中与学校和同辈群体中表现良好。并成为了优秀的青年。通过这些现象我想通过这些优秀的留守青年的生历程角度研究是什么原因使留守青少年克服父母不在身边的障碍,积极的面对生活。怎么解决心里、学习、文化、社区适应问题。
(二)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有留守经验的大学生为例,本研究主要通过参考文献与对有留守经验的大学生交流了解到生命历程中阶段性遇到的困境进而了解抗逆力的风险因子与保护因子,抗逆力对留守青少年的影响。
2.研究方法
(1)文献法
通过图书馆,知网等渠道收集各种资料与文献,包括生命历程视角,留守青少年的问题,留守儿童抗逆力的养成等等相关文献来为论文做一个整体的奠基。
(2)深入访谈法
与有过留守经验的青少年进行深入交流了解到他们生活中的困境并抗逆力产生的原因及抗逆力的重要性进一步完成论文。
(3)观察法
观察身边的留守经验的青少年作为一个旁观者看他们生活方式。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在工业化逐步发展的进程中,城市化所带来的人口流动现象愈演愈烈。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人口流动现象越来愈多。但是由于种种政策与经济问题,大量的青少年群体无法与其父母一同进入城市。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留守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的问题会越来越突出。大部分人用会用“问题视角”去看留守青少年。不仅仅是社会中的普通人群在查找文献中也很少有关于对留守青少年用优势视角去观察的文献,大部分为为研究留守青少年的问题随后提出解决对策研究他们本身优势或优点的少之又少。然而在很多留守青少年身上能看到积极向上的因素,如开朗,乐于助人,较强的独立性,善解人意等等。我们有必要逐渐打破对留守青少年的“问题视角”,用优势视角去看待留守青少年。从大量的研究报告中显示主流研究“问题”是留守儿童的非正常表现形式,在教育、心里、健康、社会化等方面发展落后的“问题儿童”。留守青少年相对于其他青少年缺少父母的陪伴。一般处于单亲监护、自我管理、上辈监护。所以与其他青少年相比缺少双方父母的陪伴与呵护。只有少数研究报告中研究了有关于优秀留守青少年,所以这个论题致我们研究。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从大量的研究报告中显示主流研究“问题”是留守儿童的非正常表现形式,在教育、心里、健康、社会化等方面发展落后的“问题儿童”。留守青少年相对于其他
青少年缺少父母的陪伴。一般处于单亲监护、自我管理、上辈监护。所以与其他青少年相比缺少双方父母的陪伴与呵护。只有少数研究报告中研究了有关于优秀留守青少年,所以这个论题致我们研究。
2.实际意义
生活当中也有大量的留守青少年在儿童期间与同龄人一般活泼开朗、懂事、在家中与学校和同辈群体中表现良好。并成为了优秀的青年。通过这些现象我想通过这些优秀的留守青年的生命历程角度研究是什么原因使留守青少年克服父母不在身边的障碍,积极的面对生活。怎么解决心里、学习、文化、社区适应问题。
三、文献分析
(一)核心概念界定
1.生命历程视角
生命历程理论兴起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对移民问题的研究。作为一种社会科学分析范式,早期个体的生命历程及人生轨迹并不受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视。直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它才逐渐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不断发展出完善的生命历程理论。托马斯和兹纳涅茨基在其撰写的《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1918~1920)中率先引入了生活史、生活记录等研究方法来研究移民的生命轨迹和社会变化。随后,埃尔德(1974)在《大萧条的孩子们》一书中对生命历程理论进行了完整论述,阐释了生命历程的四个范式主题,可谓是迄今为止最为经典的生命历程研究著作。《生命历程研究手册》(2004)的出版正式标志着生命历程作为一个学科的成熟化。在上世纪 90 年代生命历程理论被引入中国后,此范式引起了国内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相继出现了有关该范式详实介绍的文献以及基于此范式的实证研究,如考察中国社会历史背景下一系列政治变迁、经济改革等重大社会事对特定人群、特定生活领域的影响。但对以往文献的查阅发现,该分析范式还没有用于对个体抗逆力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尝试运用生命历程理论的分析范式来探析留守青少年的发展轨迹及其抗逆力形成过程,亦为抗逆力的研究带来一些新的思维。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