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契约视角的大学生科研团队激励问题研究
基于心理契约视角的大学生科研团队激励问题研究[20200511191548]
摘要:作为我国基础研究与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高等学校同时具有学科和人才优势,在向研究型大学的发展进程中,很多大学都开展了相应的科研训练项目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激情、锻炼其科研能力。这些项目一般是一年至两年,如何激励大学生投入精力、保持热情、和团队有效沟通是一个难题。那么建立一个好的激励系统,从而保证科研团队的科研能力与绩效就不可或缺。心理契约对于良好激励系统的构建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论文将以心理契约为立足点对激励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将对此次选题的原因和意义进行阐述,并介绍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然后以大学SRT项目的开设实施现状为背景,对课题进行探究,通过实证研究找出与心理契约有关的大学生科研团队的重要激励因素。最后通过数据分析的结论,建立激励模型并结合大学SRT项目实际现状提出激励策略。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关键字:大学生科研团队、心理契约、激励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words 1
引言 1
一、绪论 2
(一) 研究背景 2
(二) 研究意义 2
(三) 研究内容 2
(四)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3
(五) 创新之处 3
二、相关文献综述 3
(一) 心理契约相关文献综述 3
1. 心理契约概念与特点 3
2. 心理契约包含内容与测评方法 3
3. 大学生科研团队心理契约形成过程 3
(二)科研团队激励相关文献综述 5
1. 科研团队的概念 5
2. 大学生科研团队的概念 5
3. 高校大学生科研团队激励理论 5
三、SRT团队激励现状与心理契约现状实证研究 6
(一) SRT团队激励现状分析 6
1. 宏观方面 6
2. 微观方面 6
(二) SRT组织与成员心理契约问卷调查 7
1. 调查目的 7
2. 调查对象 7
3. 调查工具 7
(三) 心理契约问卷结果分析 7
1. 量表效度检验 7
2. 量表信度检验 8
3. 组织责任心理问卷描述性分析 9
4. 组织成员责任心理问卷描述性分析 11
(四) 实证研究结论 12
四、基于实证研究的SRT激励模型构建和激励方案 12
(一) 心理契约作用于激励体系的模型 12
(二) 基于交易维度的心理契约的激励方案 13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1. 建立公平奖励制度 13
2. 优化科研条件、科研环境 13
3. 建立以团队为基础的奖励制度 13
(三) 基于关系维度的心理契约激励方案 13
1. 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团队文化建设 14
2. 倡导开放自由,加强情感交流 14
3. 给予SRT成员充分授权 14
(四) 基于发展维度心理契约的激励方案 14
1. 委以重任,提供创造性的工作,创造发展空间 14
2. 加强引导,打造学生的个人成长与职业发展平台 15
五、结论与展望 15
(一) 研究结论 15
(二)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16
致谢 16
参考文献 16
附录(心理契约调查量表) 17
基于心理契约视角的大学生科研团队激励问题
研究——以SRT团队为例
引言
引言
一、绪论
(一) 研究背景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教育统计,2014中国在校大学生有2468.1万人,这个群体蕴藏着无穷的科研潜力和能量,对此,国内高校纷纷开展了相关的培训项目。
以大学SRT项目为例,旨在利用学校的学科优势和科研条件,发挥教研人员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培养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学术素养。为学有余力的大学生提供直接参加或独立完成科研项目的机会,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入相关的科研前沿,了解相关领域前沿发展动态,启发科研素质、创新意识,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
然而在项目开展过程中暴露出很多问题,诸如参加者缺乏持久性和毅力,半途而废,拖延以致无法结题;团队合作不协调,参与者、导师、相关项目负责人彼此间沟通不畅通;团队独立性不够,缺乏创新意识。很多团队都依附于研究生、博士生来开展研究,每一步的进行往往都已设计好,按部就班去做就行;参与者动机不纯,一些学生可能本身对SRT不敢兴趣,但是出于一些功利性目的(评奖评优、保研等)而参与,缺乏真正的兴趣支撑自己。
(二) 研究意义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盖斯特(Guest D.E)认为,组织是以关系为媒介形成的团体,心理契约反映了组织结构改变,雇主与雇员关系调整这些变化的最集中、最敏感的核心要素[15]。因此,从心理契约的视角来研究组织激励问题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以理论特点与人员特征作为基础,寻找共同之处,针对大学生科研人员的激励问题,引进心理契约,根据其产生的效果而采取不同的策略;并参照科研人员的特点,在心理契约的基础上建立起激励模型。
本文以大学SRT团队为例,通过对成员的内在需求和心理契约的结构内容的研究,以期寻找具有实际操作价值的、不同层次和不同维度下的组织成员激励机制,构建针对大学生科研团队组织成员的激励模型,为大学生科研团队管理者建立有针对性的激励机制提供新的思路和科学的指导,充分调动SRT成员的积极性,使SRT项目不断的创新和发展,真正培养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学术素养,起到培养科研预备役的现实作用。
(三) 研究内容
本文研究内容有:
1. 梳理国内外已有的关于大学生科研人员群体或类似的青年科研人员心理契约和激励问题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找出可以借鉴的理论点;
2. 针对大学SRT(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团队成员与组织间的心理契约状况以及SRT项目实施中产生的激励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和个体访谈,收集相关数据;
3. 综合统计分析和个案访谈收集的信息,定性描述性分析SRT成员心理契约状态,对SRT项目中存在的激励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将激励问题与相应的导致其产生的心理契约状态分类对应起来,为下文的研究奠定实证基础;
4. 结合大学SRT(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团队的激励现状及实证分析的数据结论,分别从交易性心理契约、关系性心理契约、发展性心理契约三个维度的结构和心理契约违背具体分析影响SRT团队激励不足问题的症结所在及不良后果;
5. 然后在心理契约基础上建立大学生科研团队激励模型,对其主要内容和特色进行解释,然后综合构建的激励模型和SRT成员心理契约现状及激励现状的调查结果,从三个维度对大学SRT项目提出相应的激励策略。
(四)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1.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网络和书籍收集与心理契约和激励相关的文献资料,在国内外相关研究中仔细研读对心理契约实证研究有参考和指导意义的内容。
(2)问卷调查法。通过科学合理的设置问卷内容,在一定数量的样本人群中发放,通过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得到关于SRT团队心理契约对激励影响的规律性知识。
(3)个体案例分析法。选取个别大学科研人员进行深入个体访谈,深入了解目前学院科研团队激励体系的基本内容。
2. 技术分析
本文对收集到的数据主要是进行描述性的统计分析,因此不涉及较难的数据处理,运用了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以及excel软件进行了描述性统计量的计算。
图一 影响心理契约的因素
摘要:作为我国基础研究与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高等学校同时具有学科和人才优势,在向研究型大学的发展进程中,很多大学都开展了相应的科研训练项目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激情、锻炼其科研能力。这些项目一般是一年至两年,如何激励大学生投入精力、保持热情、和团队有效沟通是一个难题。那么建立一个好的激励系统,从而保证科研团队的科研能力与绩效就不可或缺。心理契约对于良好激励系统的构建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论文将以心理契约为立足点对激励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将对此次选题的原因和意义进行阐述,并介绍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然后以大学SRT项目的开设实施现状为背景,对课题进行探究,通过实证研究找出与心理契约有关的大学生科研团队的重要激励因素。最后通过数据分析的结论,建立激励模型并结合大学SRT项目实际现状提出激励策略。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关键字:大学生科研团队、心理契约、激励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words 1
引言 1
一、绪论 2
(一) 研究背景 2
(二) 研究意义 2
(三) 研究内容 2
(四)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3
(五) 创新之处 3
二、相关文献综述 3
(一) 心理契约相关文献综述 3
1. 心理契约概念与特点 3
2. 心理契约包含内容与测评方法 3
3. 大学生科研团队心理契约形成过程 3
(二)科研团队激励相关文献综述 5
1. 科研团队的概念 5
2. 大学生科研团队的概念 5
3. 高校大学生科研团队激励理论 5
三、SRT团队激励现状与心理契约现状实证研究 6
(一) SRT团队激励现状分析 6
1. 宏观方面 6
2. 微观方面 6
(二) SRT组织与成员心理契约问卷调查 7
1. 调查目的 7
2. 调查对象 7
3. 调查工具 7
(三) 心理契约问卷结果分析 7
1. 量表效度检验 7
2. 量表信度检验 8
3. 组织责任心理问卷描述性分析 9
4. 组织成员责任心理问卷描述性分析 11
(四) 实证研究结论 12
四、基于实证研究的SRT激励模型构建和激励方案 12
(一) 心理契约作用于激励体系的模型 12
(二) 基于交易维度的心理契约的激励方案 13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1. 建立公平奖励制度 13
2. 优化科研条件、科研环境 13
3. 建立以团队为基础的奖励制度 13
(三) 基于关系维度的心理契约激励方案 13
1. 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团队文化建设 14
2. 倡导开放自由,加强情感交流 14
3. 给予SRT成员充分授权 14
(四) 基于发展维度心理契约的激励方案 14
1. 委以重任,提供创造性的工作,创造发展空间 14
2. 加强引导,打造学生的个人成长与职业发展平台 15
五、结论与展望 15
(一) 研究结论 15
(二)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16
致谢 16
参考文献 16
附录(心理契约调查量表) 17
基于心理契约视角的大学生科研团队激励问题
研究——以SRT团队为例
引言
引言
一、绪论
(一) 研究背景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教育统计,2014中国在校大学生有2468.1万人,这个群体蕴藏着无穷的科研潜力和能量,对此,国内高校纷纷开展了相关的培训项目。
以大学SRT项目为例,旨在利用学校的学科优势和科研条件,发挥教研人员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培养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学术素养。为学有余力的大学生提供直接参加或独立完成科研项目的机会,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入相关的科研前沿,了解相关领域前沿发展动态,启发科研素质、创新意识,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
然而在项目开展过程中暴露出很多问题,诸如参加者缺乏持久性和毅力,半途而废,拖延以致无法结题;团队合作不协调,参与者、导师、相关项目负责人彼此间沟通不畅通;团队独立性不够,缺乏创新意识。很多团队都依附于研究生、博士生来开展研究,每一步的进行往往都已设计好,按部就班去做就行;参与者动机不纯,一些学生可能本身对SRT不敢兴趣,但是出于一些功利性目的(评奖评优、保研等)而参与,缺乏真正的兴趣支撑自己。
(二) 研究意义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盖斯特(Guest D.E)认为,组织是以关系为媒介形成的团体,心理契约反映了组织结构改变,雇主与雇员关系调整这些变化的最集中、最敏感的核心要素[15]。因此,从心理契约的视角来研究组织激励问题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以理论特点与人员特征作为基础,寻找共同之处,针对大学生科研人员的激励问题,引进心理契约,根据其产生的效果而采取不同的策略;并参照科研人员的特点,在心理契约的基础上建立起激励模型。
本文以大学SRT团队为例,通过对成员的内在需求和心理契约的结构内容的研究,以期寻找具有实际操作价值的、不同层次和不同维度下的组织成员激励机制,构建针对大学生科研团队组织成员的激励模型,为大学生科研团队管理者建立有针对性的激励机制提供新的思路和科学的指导,充分调动SRT成员的积极性,使SRT项目不断的创新和发展,真正培养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学术素养,起到培养科研预备役的现实作用。
(三) 研究内容
本文研究内容有:
1. 梳理国内外已有的关于大学生科研人员群体或类似的青年科研人员心理契约和激励问题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找出可以借鉴的理论点;
2. 针对大学SRT(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团队成员与组织间的心理契约状况以及SRT项目实施中产生的激励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和个体访谈,收集相关数据;
3. 综合统计分析和个案访谈收集的信息,定性描述性分析SRT成员心理契约状态,对SRT项目中存在的激励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将激励问题与相应的导致其产生的心理契约状态分类对应起来,为下文的研究奠定实证基础;
4. 结合大学SRT(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团队的激励现状及实证分析的数据结论,分别从交易性心理契约、关系性心理契约、发展性心理契约三个维度的结构和心理契约违背具体分析影响SRT团队激励不足问题的症结所在及不良后果;
5. 然后在心理契约基础上建立大学生科研团队激励模型,对其主要内容和特色进行解释,然后综合构建的激励模型和SRT成员心理契约现状及激励现状的调查结果,从三个维度对大学SRT项目提出相应的激励策略。
(四)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1.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网络和书籍收集与心理契约和激励相关的文献资料,在国内外相关研究中仔细研读对心理契约实证研究有参考和指导意义的内容。
(2)问卷调查法。通过科学合理的设置问卷内容,在一定数量的样本人群中发放,通过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得到关于SRT团队心理契约对激励影响的规律性知识。
(3)个体案例分析法。选取个别大学科研人员进行深入个体访谈,深入了解目前学院科研团队激励体系的基本内容。
2. 技术分析
本文对收集到的数据主要是进行描述性的统计分析,因此不涉及较难的数据处理,运用了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以及excel软件进行了描述性统计量的计算。
图一 影响心理契约的因素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