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留青竹刻的保护与利用用
无锡留青竹刻是无锡民俗文化的重要代表,也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它历史悠久,造型优雅,同时具有极高的实用性和经济价值,深刻展现了吴地的文化风流和独有的审美价值观。本文首先对无锡留青竹刻的历史背景、工艺流程、艺术特征进行概述;其次结合文献资料和实地调研,分析无锡留青竹刻保护的现状;然后通过对无锡市民的问卷调查,分析无锡留青竹刻保护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研究,结合“生产性保护理论”,推出无锡留青竹刻保护与利用的可行性办法。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 无锡留青竹刻概述 2
(一)历史背景 2
(二)工艺流程 2
(三)艺术特征 2
1. 形器之美 2
2. 内涵之美 3
二、 无锡留青竹刻保护与利用的现状 3
(一)普通市民的认知度 3
(二)现有传承人及传承人的培育 3
(三)政府及有关单位的支持 4
(四)以收藏装饰为主的产品 4
三、 无锡留青竹刻保护与利用存在的问题 4
(一)后继乏人 4
(二)官方支持不足 4
(三)知名度较低,宣传不足 5
(四)产品的开发创新不够 6
四、 无锡留青竹刻保护与利用的建议 6
(一)以人为本,培育人才 6
1.提高传承人的保障 7
2.开辟传承新方式 7
(二)推动保护基地建设 7
(三)加强宣传,提高知名度 7
1.加强电视、互联网的宣传 7
2.举办、参与各类文化活动 8
(四)大胆创新,开发新产品 8
(五)塑造品牌,发展文化产业 8
1.创建品牌 8
2.创建沟通平台 8
3.与电子商务相结合 9
4.在旅游景点设专营店 9
结语 9
致谢 9
参考文献 9
附录A 11
无锡留青竹刻的保护与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利用
引言
中国的竹刻艺术源远流长,流传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早在汉代,先人就通过在竹简上刻录文字的方式保存信息。我国南方地区盛产竹,竹刻艺术亦是风行一时,竹根雕、浮雕、浅刻、留青、透雕、翻簧等多种竹刻工艺应运而生。留青竹刻因其独有的神韵灵气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在江南地区盛行,同时亦被文人气息影响,彰显吴地人文精神。无锡留青竹刻的制作工艺复杂,一件留青竹刻的完整制作过程包括采竹、煮青、雕刻三道工序,雕刻包括画稿、圈边、起地、分筠、平地五个步骤。无锡留青竹刻在唐代时就有精美作品传世,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鼎盛,然而当代无锡留青竹刻面临着严峻的现实挑战,知名度较低、发展规模较小、官方支持较少、缺少继承人等,无锡留青竹刻的保护存在严重问题。目前学界对留青竹刻的研究较少,主要集中于艺术价值和技法特征,对保护与利用的研究较少;侧重性研究较多,系统性研究较少。涉及到无锡留青竹刻开发利用的资料,多为理论性观点,缺少调查,实践效果也有待验证。近年来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研究中,“生产性保护”理论得到了广泛的讨论,该理论为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指出了一条可行之路。因此本文结合这一理论对无锡留青竹刻的保护与利用进行研究,根据无锡留青竹刻的实际情况探讨保护与利用的方法。
无锡留青竹刻概述
留青竹刻是现今江南竹刻的主要表现形式[1]。“在竹皮青筠上雕刻出微凸的平面图纹,刮去图纹之外的青筠,露出淡黄色竹肌为地。”通过青筠去留的多寡产生渲染般的微妙渐变,自然生成丰富的视觉艺术效果。[2]这种艺术表现形式称之为留青竹刻。
历史背景
根据乔锦洪《留青竹刻浅谈》一文的考证,现存较早的留青作品为唐代僧人带往日本的一件乐器“尺八”,目前收藏在日本正仓院。[1]这件作品的技艺比较拙朴,表明当时的留青竹刻尚处于初级阶段。
留青竹刻发展至明清达到鼎盛,出现了众多优秀的竹刻家,其中张希黄是造诣颇深的大家,被称为“留青圣手”。他是明末江阴人,创造了留青阳文,对无锡后世留青竹刻产生深远影响。张希黄善于表现画面的层次感,他在竹青表皮上用全留、多留、少留、不留的方法表现画面的深、浅、浓、淡,这种技法相较于唐代的单青筠法不得不说是巨大改进[1]。清代名家除继续发展留青技法外,开始扩大雕刻题材,包括人物、花鸟和锦纹。
近代的雕刻家受清代金石学说影响,开始用留青技法临摹金石文字和器形。现代留青名家张契之将留青和浮雕、透雕这些不同技法融于一体,继承发展了现代留青竹刻。
纵观留青竹刻历史,各代名家无不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形成属于自己的风格,留青竹刻保护与利用需要的正是这种继承中创新的精神。
工艺流程
无锡留青竹刻的工艺制作流程具体包括采竹、煮青、晾晒竹材、整形、设计图画、画稿、圈边、起地、分筠、平地十个步骤。[2]我国竹子的品种有上百种,留青竹刻的选材以浙江安吉山区的毛竹为最佳,取材标准要求:表皮平整洁净无斑点、竹质坚实、竹龄在三至五年最佳。在采竹过程中,要格外注意保护青皮无损伤。
竹材采伐回来后,需将竹坯至于锅中煮沸,水中加入明矾或食盐以防虫蛀,待表皮由青绿色变为黄绿色,这道工序就完成了。煮青完成后,将竹材取出,擦净表皮油脂,置阴凉通风处晾晒脱水。晾晒后,部分竹料的暗斑才会显出,部分竹料会开裂,这些有瑕疵的竹料都需被筛除,剩下的才是可用的好料。经过这道工序,近三分之二的竹料都会被筛除,因此在采竹时可适当放宽数量。
雕刻前,需根据竹料的纹理、形状等构思好画面,然后工笔画将画面的边缘勾勒清晰。接着可以开始雕刻了,首先用圈边刀的刀刃面向竹面,以70°90°角沿勾号的线条划刻;然后用起地刀的刀刃面向竹面,以30°角向前推铲,将画面以外的青皮铲去;其次用圈边刀和圆刀在青皮上刮划,用青皮去留的多少,表现画面的深浅、远近;最后用起地刀将竹青以外的部分刮平,修正瑕疵,反复五六次方能完成。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 无锡留青竹刻概述 2
(一)历史背景 2
(二)工艺流程 2
(三)艺术特征 2
1. 形器之美 2
2. 内涵之美 3
二、 无锡留青竹刻保护与利用的现状 3
(一)普通市民的认知度 3
(二)现有传承人及传承人的培育 3
(三)政府及有关单位的支持 4
(四)以收藏装饰为主的产品 4
三、 无锡留青竹刻保护与利用存在的问题 4
(一)后继乏人 4
(二)官方支持不足 4
(三)知名度较低,宣传不足 5
(四)产品的开发创新不够 6
四、 无锡留青竹刻保护与利用的建议 6
(一)以人为本,培育人才 6
1.提高传承人的保障 7
2.开辟传承新方式 7
(二)推动保护基地建设 7
(三)加强宣传,提高知名度 7
1.加强电视、互联网的宣传 7
2.举办、参与各类文化活动 8
(四)大胆创新,开发新产品 8
(五)塑造品牌,发展文化产业 8
1.创建品牌 8
2.创建沟通平台 8
3.与电子商务相结合 9
4.在旅游景点设专营店 9
结语 9
致谢 9
参考文献 9
附录A 11
无锡留青竹刻的保护与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利用
引言
中国的竹刻艺术源远流长,流传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早在汉代,先人就通过在竹简上刻录文字的方式保存信息。我国南方地区盛产竹,竹刻艺术亦是风行一时,竹根雕、浮雕、浅刻、留青、透雕、翻簧等多种竹刻工艺应运而生。留青竹刻因其独有的神韵灵气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在江南地区盛行,同时亦被文人气息影响,彰显吴地人文精神。无锡留青竹刻的制作工艺复杂,一件留青竹刻的完整制作过程包括采竹、煮青、雕刻三道工序,雕刻包括画稿、圈边、起地、分筠、平地五个步骤。无锡留青竹刻在唐代时就有精美作品传世,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鼎盛,然而当代无锡留青竹刻面临着严峻的现实挑战,知名度较低、发展规模较小、官方支持较少、缺少继承人等,无锡留青竹刻的保护存在严重问题。目前学界对留青竹刻的研究较少,主要集中于艺术价值和技法特征,对保护与利用的研究较少;侧重性研究较多,系统性研究较少。涉及到无锡留青竹刻开发利用的资料,多为理论性观点,缺少调查,实践效果也有待验证。近年来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研究中,“生产性保护”理论得到了广泛的讨论,该理论为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指出了一条可行之路。因此本文结合这一理论对无锡留青竹刻的保护与利用进行研究,根据无锡留青竹刻的实际情况探讨保护与利用的方法。
无锡留青竹刻概述
留青竹刻是现今江南竹刻的主要表现形式[1]。“在竹皮青筠上雕刻出微凸的平面图纹,刮去图纹之外的青筠,露出淡黄色竹肌为地。”通过青筠去留的多寡产生渲染般的微妙渐变,自然生成丰富的视觉艺术效果。[2]这种艺术表现形式称之为留青竹刻。
历史背景
根据乔锦洪《留青竹刻浅谈》一文的考证,现存较早的留青作品为唐代僧人带往日本的一件乐器“尺八”,目前收藏在日本正仓院。[1]这件作品的技艺比较拙朴,表明当时的留青竹刻尚处于初级阶段。
留青竹刻发展至明清达到鼎盛,出现了众多优秀的竹刻家,其中张希黄是造诣颇深的大家,被称为“留青圣手”。他是明末江阴人,创造了留青阳文,对无锡后世留青竹刻产生深远影响。张希黄善于表现画面的层次感,他在竹青表皮上用全留、多留、少留、不留的方法表现画面的深、浅、浓、淡,这种技法相较于唐代的单青筠法不得不说是巨大改进[1]。清代名家除继续发展留青技法外,开始扩大雕刻题材,包括人物、花鸟和锦纹。
近代的雕刻家受清代金石学说影响,开始用留青技法临摹金石文字和器形。现代留青名家张契之将留青和浮雕、透雕这些不同技法融于一体,继承发展了现代留青竹刻。
纵观留青竹刻历史,各代名家无不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形成属于自己的风格,留青竹刻保护与利用需要的正是这种继承中创新的精神。
工艺流程
无锡留青竹刻的工艺制作流程具体包括采竹、煮青、晾晒竹材、整形、设计图画、画稿、圈边、起地、分筠、平地十个步骤。[2]我国竹子的品种有上百种,留青竹刻的选材以浙江安吉山区的毛竹为最佳,取材标准要求:表皮平整洁净无斑点、竹质坚实、竹龄在三至五年最佳。在采竹过程中,要格外注意保护青皮无损伤。
竹材采伐回来后,需将竹坯至于锅中煮沸,水中加入明矾或食盐以防虫蛀,待表皮由青绿色变为黄绿色,这道工序就完成了。煮青完成后,将竹材取出,擦净表皮油脂,置阴凉通风处晾晒脱水。晾晒后,部分竹料的暗斑才会显出,部分竹料会开裂,这些有瑕疵的竹料都需被筛除,剩下的才是可用的好料。经过这道工序,近三分之二的竹料都会被筛除,因此在采竹时可适当放宽数量。
雕刻前,需根据竹料的纹理、形状等构思好画面,然后工笔画将画面的边缘勾勒清晰。接着可以开始雕刻了,首先用圈边刀的刀刃面向竹面,以70°90°角沿勾号的线条划刻;然后用起地刀的刀刃面向竹面,以30°角向前推铲,将画面以外的青皮铲去;其次用圈边刀和圆刀在青皮上刮划,用青皮去留的多少,表现画面的深浅、远近;最后用起地刀将竹青以外的部分刮平,修正瑕疵,反复五六次方能完成。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