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服务社会化下社区与社工机构的关系探讨h社工机构的实地调研【字数:17465】

摘 要近年来,社区治理、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成为核心的国家发展战略,随着苏州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需求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社区居民的需求日益提高,社区服务主体也开始向多元化主体的方向发展。本文从“社工机构”的角度切入,围绕“梳理—建构—应用—反思”的研究思路进行,以参与式观察的方式在常熟市H社工机构实习,深入调查分析常熟市H社工机构参与社区服务社会化时的现实情况,归纳出常熟市H社工机构与社区形成依附性合作、选择性合作以及伙伴性合作的关系类型,阐释不同关系类型下的社区与社工机构的互动模式与行动策略,最后,从政府层面、社区层面、机构层面和居民层面提出了构建多元互动的社区与社工机构关系的思路与建议。
Key Words: communitynew;social work institutions;community servicerural;three social interaction 目录
1.绪论 3
1.1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3
1.1.1选题缘起 3
1.1.2研究意义 3
1.2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4
1.2.1文献综述 4
1.2.2理论基础 5
1.3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5
1.3.1研究方法 5
1.3.2研究思路 6
2.社区服务社会化下的社工机构参与社区服务的现状分析 8
2.1常熟市社区服务社会化的基本概况 8
2.1.1现实背景 8
2.1.2发展情况 9
2.2常熟市H机构参与社区服务社会化的实践探索 11
2.2.1机构简介 11
2.2.2具体探索 11
3.社区服务社会化下的社区与社工机构的关系类型及成因分析 13
3.1不同关系类型的表现形式 13
3.1.1依附性合作关系 13
3.1.2选择性合作关系 13
3.1.3伙伴性合作关系 14
3.2不同关系类型的成因分析 15
3.2.1制度差异 15
3.2.2社区差异 15
3.2.3机构差异 15
3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2.4个体差异 15
4.基于不同关系类型下社工机构的嵌入成效及困境分析 16
4.1基础类公共服务 17
4.2增能类公共服务 17
4.3治理类公共服务 18
5.构建多元互动的社区与社工机构关系的思路与建议 20
5.1政府层面:因变而定,加强顶层设计 20
5.2社区层面:因势利导,转变观念做法 20
5.3机构层面:因地制宜,采取灵活策略 21
5.4居民层面:因利乘便,提高自治能力 21
6.结束语 23
参考文献 24
致 谢 25
1.绪论
1.1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1.1.1选题缘起
近年来,社区治理、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成为核心的国家发展战略,“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体制”、“建立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联动机制”被写入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另外“打造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加强社区治理”等词汇一再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故社区发展的迎来了一个历史性机遇。
随着苏州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需求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社区居民的需求日益提高,社区服务主体也开始向多元化主体的方向发展。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指导下,各级省市都在积极推进“社区治理”、“三社联动”等工作,苏州市的《苏州市民政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完善“政社互动、三社联动”多元共治新机制,在相关政策文件的指导下,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发展较快,特别是一批专业化、职业化的民办社工机构(简称:社工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成立,逐渐成为社区服务的重要力量,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作为一种新兴的力量闯入社区的服务体系,社工机构是如何一步步嵌入社区服务,如何认识自身的角色定位?如何处理自身跟社区的关系等等?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本文从“社工机构”的角度切入,以参与式观察的方式在常熟市H社工机构实习,深入调查分析常熟市H社工机构参与社区服务社会化时的现实情况,尝试探讨不同情境下的社区与社工机构的关系,阐释社区与社工机构的互动模式与行动策略,以期发挥各自优势参与社会治理创新。
1.1.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学术界对社区服务、政社关系、社区治理等方面研究颇多,但对于社区服务社会化以及微观层面社区与社工机构关系的研究非常少,本文以常熟市H社工机构的实地调研为个案研究,聚焦于同一个社工机构与不同社区之间互动的差异性比较研究分析,理清与归纳出社区与社工机构的多元互动关系形态,在一定程度上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提供借鉴,为充实相关社区服务理论体系提供了基层案例。
(2)现实意义
针对政府购买社工服务以及社区服务社会化的开展等目前都在摸索中进行,尚未形成公认一致的操作模式,本文是基于对常熟市社区服务社会化项目的实践探讨,以参与式观察的方式在常熟市H社工机构实习,在观察学习过程中发现实际操作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的反思,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助力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本土化实践的推进,优化社区与社工机构的互动模式与行动策略,对于苏州正在探寻并建构基层社区治理的运行机制与实践路径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1.2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1.2.1文献综述
社区服务相关研究综述
①社区服务
1987年,在武汉市召开的“全国城市社区服务工作座谈会”上,第一次正式提出了社区服务的概念。学者代明、袁沙沙(2010)指出,国内外社区服务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三大方面:1.关于社区服务的基础理论,主要集中福利经济学、政府失灵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等基础理论方面;2.关于社区服务规范性的研究,主要围绕社区服务的性质、价值、目标、原则、分类等方面;3.关于社区服务实务性的研究,主要围绕社区服务的供给模式、管理体制、工作模式、发展路径等方面[1]。关于社区服务的相关研究,伴随着社会治理逐渐向基层推进,社区服务的研究将呈现热门化、系统化、细分化的研究趋向。
②社区服务社会化
在相关文献查阅中,专门研究社区服务社会化的不多,目前查到文献上看,学者李振邦(1995)于1995年对社区服务社会化的途径作了简单阐释,认为社区服务中讲的社会化,其主体是指事,主要强调社区服务在适应社会需要的基础上依靠社会力量发展[2]。其后,高筱燕(2005)、张建生、孙 燕(2010)、李玉峰(2017)等人对山西太原、四川成都、北京等地区开展的社区服务社会化探索的进行相关研究,大部分研究还是停留在政府层面的研究,其中关于苏州地区的社区服务社会化研究,目前仅有庄莉莉(2018)提出从组织、资金、队伍、信息等方面合力开展相关工作和方芳(2018)基于一个街道层面对社区服务社会化进行探讨,整体上关于苏州地区开展的社区服务社会化的系统化研究欠缺。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47.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