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公务员胜任力提升研究

基层公务员的行政级别较低、能够与群众直接互动、并服务于人民,其胜任力现状水平直接关系到政府行政绩效和群众满意度。虽然目前政府基层公务员整体胜任力水平中等偏上,在个人素质方面的优势要继续保持,但在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需要从基层公务员的选拔、培训、考核等角度优化其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高其胜任力水平,推动政府组织绩效的提升。关键词:基层公务员;胜任力;对策 目 录
0 引言 1
1 相关概念与理论 1
1.1基层公务员 1
1.2 胜任力概念及分类 2
1.3 胜任力模型 3
1.4 公务员胜任力的相关理论基础 5
2 研究设计 5
2.1 选题背景 5
2.2 研究对象与内容 6
2.3 研究方法及流程 6
2.4 创新之处和研究难点 7
3 润州区政府基层公务员胜任力现状探究 8
3.1确定政府基层公务员胜任力模型 8
3.2润州区政府基层公务员胜任力现状研究 8
3.3润州区政府不同类型基层公务员胜任力情况研究 13
4 润州区政府基层公务员胜任力不足的原因和提高对策 18
4.1基层公务员胜任力不足的原因 18
4.2 基层公务员胜任力提高对策 19
结 论 21
致 谢 22
参考文献 23
基层公务员胜任力提升研究
以镇江市润州区政府为例
0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市场的竞争和公务员考试的持续高温,公务员的胜任力越来越得到广泛关注,公务员肩负着改善民生、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高胜任力的公务人员对国家发展和富强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胜任力和基层公务员胜任力的概念进行解释说明,应用胜任力模型,研究镇江市润州区政府基层公务员胜任力现状,分析不同基层公务员胜任力差异,找出公务员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希望对润州区政府提高政务执行能力和人员绩效管理提供参考。由于以往对胜任力的研究较多的是在整个公务员群体内进行,较少有针对性的以具体阶层的公务员为研究对象,本研究仅限于对一个区政府内的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对国家发展和富强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胜任力和基层公务员胜任力的概念进行解释说明,应用胜任力模型,研究镇江市润州区政府基层公务员胜任力现状,分析不同基层公务员胜任力差异,找出公务员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希望对润州区政府提高政务执行能力和人员绩效管理提供参考。由于以往对胜任力的研究较多的是在整个公务员群体内进行,较少有针对性的以具体阶层的公务员为研究对象,本研究仅限于对一个区政府内的基层公务员进行,具有较强针对性。对胜任力现状的调查研究目的是了解政府内的基层公务员目前的胜任力水平,分析影响其胜任力水平的相关因素,将研究结果运用于基层公务员的选拔、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等模块,提出针对性建议,科学指导基层公务员的管理工作。
1 相关概念与理论
1.1基层公务员
关于基层公务员这个概念,笔者查阅很多资料,但并未找到确切的解释。近年来,政府文件及公告中常会有一些涉及,参照《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对基层工作经历的解释:“报考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基层工作经历。基层工作经历,是指具有在县级及以下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村(社区)组织及其他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工作的经历。”尽管此解释是从基层工作经历的概念角度出发,但对本文定义基层公务员有启示意义。在笔者的理解中,“基层”一词是一个相对概念,对中央直属机关来讲,其下属单位的厅局级干部就是基层,对不同层级的领导,基层是变化的,因此对于公务员的界定,笔者无法给出固定的解释。因此,本研究涉及的基层公务员是参考《国家公务员法》中对公务员职位和级别的划分标准,将基层公务员定义为:在县处级及以下党政机关工作、行政级别在正处及以下,依法履行公职,并承担相应义务,被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5。
基层公务员的行政级别较低、能够与群众直接互动、并服务于人民,他们能否胜任本职工作关系到政府的行政绩效和公众对党和政府的满意度。基层公务员的工作特性有以下两点:第一,从基层公务员的工作内容来看,基层公务员做着县及以下党政机关的工作,直接面向群众,与人民进行面对面的互动,接受人民群众的咨询和监督,替群众传达要求,是最前线的人民公仆。第二,从人民群众与政府的关系来看,基层公务员起着中介的作用,一方面基层公务员负责政令的下达,另一方面也要将民众的观点和诉求向上传递给更高一级的政府人员,保证人民的心声成为政府履行职责的依据。这些工作特点要求公务员的能力和个人素质有别于其他层级的公务员。目前对基层公务员选拔、培训、激励的研究比较多,但对基层公务员胜任力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
1.2 胜任力概念及分类
“胜任力”一词进入公众视野是由于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avidMcClelland)于1973年在《美国心理学家》上发表的《测量胜任特征而非智力》一文[1]9。他认为胜任力是指能够将工作中做的好的和做的一般的职工区分开来的特征表现,它可以是性格、品质、知识、世界观和价值观、某领域的技能、态度和外部刺激等任何可以被具体准确的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够明显表现优异者和普通者的不同的个人特质 []。
这个概念提出以后,社会上掀起有关胜任力的研究热潮,后继的Spencer,Boyatzis, Tutu A, Constantin T.等人对胜任力概念进行研究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也尝试对胜任力模型进行建构,取得了一些成果。
1982年,Boyatzis提出胜任力是个人先天拥有或后天培养的能够适应周围环境、做出应对的行为能力,这种能力能够预示行为可能产生的结果 []144。 1994年他进一步将胜任力定义为个体的潜在特征,可能是性格、知识技能、身心状态、动机或者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它将产生有效的或优异的工作绩效[]6466。
1993年,Spencer认为,胜任力一个人在一种工作环境和一个工作岗位上能够变现优异并取得卓越成绩的内外部特征 []4348。
2003年,中国学者时勘、仲理峰也给出他们的定义。即胜任力是指在某一职位上优秀绩效员工和普通绩效员工所表现出来或者潜在的比较稳定的个性特征 []48。
彭剑锋2003年提出,职位上的胜任力是指能够促使员工高效率高质量完成工作的各种个体特征的集合,胜任力能够通过不同的方式表现为知识、技能、个性与内驱力等[]58。
尽管对胜任力的定义有这么多说法,但这一领域的专家普遍认知胜任力的概念25年来没有什么变化。即胜任力是指“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表现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潜在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的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绩效和一般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46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