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苏北地区农村生活方式变迁研究(附件)
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小康才全面。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回顾2005年提出的二十字方针,经过十几年的深入贯彻,我国农村生活方式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可喜变化。然而在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农村发展理念和农民的消费观念相对落后。此外,虽然农村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但人际关系淡薄、兴趣爱好低俗等一系列新问题逐渐显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生活方式的和谐发展。全文从劳动生活、消费生活、社交生活、休闲生活、参政生活五个方面出发,分析宿羊山镇农村生活方式的变迁,从而助力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探索一条符合苏北农村的新农村建设道路,也希望为中国建设新型农村提供参考价值。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苏北农村,生活方式变迁
目 录
1 引言 1
2 宿羊山镇农村生活方式变迁的调查情况 1
2.1 劳动生活向现代化转变 2
2.2 消费生活向发展型过渡 4
2.3 社交生活向开放型转化 5
2.4 休闲生活向多元化发展 7
2.5 参政生活向积极型蜕变 8
3 农村生活方式变迁的原因分析 10
3.1 政策制度是生活方式变迁的灵魂 10
3.2 收入水平是生活方式变迁的基础 11
3.3 城市化是生活方式变迁的不竭动力 11
3.4 文化教育是生活方式变迁的催化剂 11
4 农村生活方式变迁存在的问题 12
4.1 经济发展迅速与发展理念滞后的矛盾 12
4.2 家庭收入增长与消费观念落后的矛盾 12
4.3 生活条件改善与人际关系淡薄的矛盾 12
4.4 休闲时间增加与兴趣爱好低俗的矛盾 13
5 构建农村和谐生活方式的建议 13
5.1 完善农村政策制度建设 13
5.2 振兴农村经济产业革命 14
5.3 引导农村文化健康发展 14
5.4 提升农民学识认知水平 15
结论 16
致谢 17
参考文献 18
附录 19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1 引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是针对我国城乡发展不协调的状况下提出的,它旨在改变这种不容乐观的形势,建设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发展都比较成熟的新农村。实践证明,在新农村建设的十几个年头里,我国农村发展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就,农民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显著变化。比如,人们不再只关心吃不吃得饱,也不再只想着穿得暖,开始在乎吃得是否健康,还要穿得体面和时尚等等。这些生活方式的改变,见证了农村的发展,同时也向我们展现了新农村建设的巨大成效。
关于生活方式的定义,目前学界还没有统一的答案。通常来说,生活方式将生产方式包括在其范围之内,是人类全部生活活动的总和。由此我们可知,生活方式不仅仅只包含生产方式,还有其他领域,比如消费生活、精神生活等。虽然目前学界对中国社会变革的研究已经较为广泛和深入,但对于老百姓生活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带来了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建设科学、文明、和谐的生活方式等一些话题尚未引起大家深入的关注与探讨,对此进行研究的学者和研究的成果都还不算多。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研究农村生活方式的变迁,探讨新时代下农村发展的新路径,不仅对此研究领域的发展产生一定的推力作用,为相关学科提供一些素材,同时对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有所裨益。
2 宿羊山镇农村生活方式变迁的调查情况
江苏是中国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省份之一,但苏北与苏南在许多方面上的差距还是很大的。就江苏而言,苏北经济的落后,严重影响了江苏协调发展。笔者所选择的调研对象——宿羊山镇,便位于苏北徐州市的西北部,是徐州市重点中心镇。十几年前,宿羊山镇农民大多以耕种为生,主要种植大蒜、水稻、棉花、蔬菜等作物,用简单的工具进行生产活动。除了劳动,大家日常的活动也比较单一,空闲时间大家喜欢走街串巷,聊些家长里短。所以那时村民之间的联系比较密切,感情也非常深厚和淳朴。2005年,针对中国城乡失衡发展的现状,国家提出新农村建设,经过十几年的历程,如今宿羊山镇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在生产上,人们开始应用机器代替人力、畜力劳作。在生活上,人们慢慢开始追求生活品质,住楼房、买轿车、吃得健康,穿得时尚等等。另外,农民越来越注重科学知识的学习,在子女教育上他们也投入很大的金钱和精力等等,这些都得益于新农村建设的正确方针。因此,笔者选择苏北地区经济发展处于中等水平的特色小镇——宿羊山镇开展调查,发放问卷120份,并对10人进行个案采访。希望对江苏的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以及制定新时期农村生活方式的政策有借鉴意义。本文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研究宿羊山镇农村生活方式变迁:
2.1 劳动生活向现代化转变
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脑力劳动逐渐占据重要位置,但对于农村来说,目前主要还是依靠体力劳动,辅以先进的生产工具。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宿羊山镇农民劳动生活的变化:
2.1.1 劳动条件优化
在传统经济中,大部分农村家庭自力更生、自给自足,农民耕种技术低下,对自然环境高度依赖。通过调查了解到,以前宿羊山镇农民的生产活动主要依靠人力,并辅以相当简单的工具。每当播种或收获时节,只要有劳动能力的家人都会参与到劳作活动中。家里稍微经济条件宽松而任务又比较繁重的农民,也会雇人进行生产劳作。但由于人力的有限、生产工具的落后,农民的劳动效率很低。十几年后,在新农村建设政策的深入贯彻下,农民逐渐用现代化机械代替人力,人们生产工具发生革命性的变革,劳动条件得到优化,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同时也减轻了农民的生产负担,调动了大家的生产积极性。
2.1.2 劳动职业多变
目 录
1 引言 1
2 宿羊山镇农村生活方式变迁的调查情况 1
2.1 劳动生活向现代化转变 2
2.2 消费生活向发展型过渡 4
2.3 社交生活向开放型转化 5
2.4 休闲生活向多元化发展 7
2.5 参政生活向积极型蜕变 8
3 农村生活方式变迁的原因分析 10
3.1 政策制度是生活方式变迁的灵魂 10
3.2 收入水平是生活方式变迁的基础 11
3.3 城市化是生活方式变迁的不竭动力 11
3.4 文化教育是生活方式变迁的催化剂 11
4 农村生活方式变迁存在的问题 12
4.1 经济发展迅速与发展理念滞后的矛盾 12
4.2 家庭收入增长与消费观念落后的矛盾 12
4.3 生活条件改善与人际关系淡薄的矛盾 12
4.4 休闲时间增加与兴趣爱好低俗的矛盾 13
5 构建农村和谐生活方式的建议 13
5.1 完善农村政策制度建设 13
5.2 振兴农村经济产业革命 14
5.3 引导农村文化健康发展 14
5.4 提升农民学识认知水平 15
结论 16
致谢 17
参考文献 18
附录 19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1 引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是针对我国城乡发展不协调的状况下提出的,它旨在改变这种不容乐观的形势,建设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发展都比较成熟的新农村。实践证明,在新农村建设的十几个年头里,我国农村发展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就,农民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显著变化。比如,人们不再只关心吃不吃得饱,也不再只想着穿得暖,开始在乎吃得是否健康,还要穿得体面和时尚等等。这些生活方式的改变,见证了农村的发展,同时也向我们展现了新农村建设的巨大成效。
关于生活方式的定义,目前学界还没有统一的答案。通常来说,生活方式将生产方式包括在其范围之内,是人类全部生活活动的总和。由此我们可知,生活方式不仅仅只包含生产方式,还有其他领域,比如消费生活、精神生活等。虽然目前学界对中国社会变革的研究已经较为广泛和深入,但对于老百姓生活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带来了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建设科学、文明、和谐的生活方式等一些话题尚未引起大家深入的关注与探讨,对此进行研究的学者和研究的成果都还不算多。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研究农村生活方式的变迁,探讨新时代下农村发展的新路径,不仅对此研究领域的发展产生一定的推力作用,为相关学科提供一些素材,同时对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有所裨益。
2 宿羊山镇农村生活方式变迁的调查情况
江苏是中国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省份之一,但苏北与苏南在许多方面上的差距还是很大的。就江苏而言,苏北经济的落后,严重影响了江苏协调发展。笔者所选择的调研对象——宿羊山镇,便位于苏北徐州市的西北部,是徐州市重点中心镇。十几年前,宿羊山镇农民大多以耕种为生,主要种植大蒜、水稻、棉花、蔬菜等作物,用简单的工具进行生产活动。除了劳动,大家日常的活动也比较单一,空闲时间大家喜欢走街串巷,聊些家长里短。所以那时村民之间的联系比较密切,感情也非常深厚和淳朴。2005年,针对中国城乡失衡发展的现状,国家提出新农村建设,经过十几年的历程,如今宿羊山镇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在生产上,人们开始应用机器代替人力、畜力劳作。在生活上,人们慢慢开始追求生活品质,住楼房、买轿车、吃得健康,穿得时尚等等。另外,农民越来越注重科学知识的学习,在子女教育上他们也投入很大的金钱和精力等等,这些都得益于新农村建设的正确方针。因此,笔者选择苏北地区经济发展处于中等水平的特色小镇——宿羊山镇开展调查,发放问卷120份,并对10人进行个案采访。希望对江苏的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以及制定新时期农村生活方式的政策有借鉴意义。本文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研究宿羊山镇农村生活方式变迁:
2.1 劳动生活向现代化转变
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脑力劳动逐渐占据重要位置,但对于农村来说,目前主要还是依靠体力劳动,辅以先进的生产工具。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宿羊山镇农民劳动生活的变化:
2.1.1 劳动条件优化
在传统经济中,大部分农村家庭自力更生、自给自足,农民耕种技术低下,对自然环境高度依赖。通过调查了解到,以前宿羊山镇农民的生产活动主要依靠人力,并辅以相当简单的工具。每当播种或收获时节,只要有劳动能力的家人都会参与到劳作活动中。家里稍微经济条件宽松而任务又比较繁重的农民,也会雇人进行生产劳作。但由于人力的有限、生产工具的落后,农民的劳动效率很低。十几年后,在新农村建设政策的深入贯彻下,农民逐渐用现代化机械代替人力,人们生产工具发生革命性的变革,劳动条件得到优化,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同时也减轻了农民的生产负担,调动了大家的生产积极性。
2.1.2 劳动职业多变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