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文化的变迁与重构

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文化的变迁与重构[20200107193805]
城镇化打破了乡村封闭落后的环境,城镇化给农民带来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农村社会发展的同时,还逐渐消解着传统的文化。文章结合当今实际和现有研究成果,从乡村文化的相关概念及基本特征等方面对乡村文化进行阐述,并从外来文化的渗透、市场经济的运行、流动人口三个发面表明城镇化对乡村文化变迁的影响;随后通过城镇化对乡村文化的双重作用分析,提出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提出相关措施。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 乡村文化,作用,变迁,对策
目 录
1 引言 1
1.1 相关概念界定 1
2城镇化对乡村文化变迁的影响 2
2.1乡村文化变迁的表现 3
2.2乡村文化变迁的成因 3
3 城镇化对乡村文化变迁的双重作用分析 4
3.1城镇化对乡村文化变迁的积极作用 4
3.2 城镇化对乡村文化变迁的消极作用 5
4 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文化建设路径的对策建议 6
4.1乡村文化建设的内在路径 6
4.2乡村文化建设的外在路径 8
结 论 10
致 谢 11
注 释 12
参 考 文 献 13
1 引言
城镇化进程中,很多地区只注重乡村的经济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忽视了对乡村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对乡村文化缺乏重视。这也使得乡村文化在原有模式被打破,新秩序尚未建立的情况下陷入困境。只有通过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稳固我国乡村文化发展的根基,才能在一种多元共存的文化环境中构建新时代乡村的精神和谐。我国学术理论界从不同的角度对乡村文化变迁与重构进行了探讨。从当前的研究情况看,学者们主要围绕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乡村文化的发展现状,乡村文化的具体策略等方面展开。学者们认为,走出乡村文化生存困境的途径是重构乡村文化,提高农民文化自觉意识,以及在文化创新中凸显乡村文化个性。开展乡村文化建设,一方面要提高乡村文化主体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要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但是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进步,一些策略失去了相应的时效性,这就需要我们探索开辟出乡村文化建设的新路径。
1.1 相关概念界定
1.1.1城镇化的相关概念
城镇化一词,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它主要表现为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农村人口居住地点向城镇的迁移和农村劳动力从事职业向城镇二、三产业的转移.”[1]农村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经历社会变迁的一种反应。城镇化是“以城带镇”的发展模式,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是由农业人口占很人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土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
1.1.2乡村文化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文化从广义上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文化的内部结构包括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几个层次。物态文化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制度文化层是人类在实践中组建的各种社会行为规范;行为文化层是人类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心态文化是人类在社会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是文化的核心。乡村文化因此也可以理解为在乡村这一特定范围内人们从事农业生产生活所积累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者们对于乡村文化的研究从来没有停止过,各学者对于危机的各种定义也都有一定的立足点,周军认为“乡村文化是指在乡村社会中,以农民为主体,以乡村社会的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乡风乡俗,社会心理,行为方式为主要内容,以农民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文化”。[2]吴佳丽给出的定义是“乡村文化是在乡村社会生产方式基础上,以农民为主体,建立在乡村社区的文化,它是农民文化素质,价值观,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的反映,是乡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3]乡村文化是乡村根据历史,风俗等条件发展起来的一种特定文化。
村落曾是人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逐渐成为乡村文化传承的载体。受我国独特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地理因素,社会因素的影响,乡村文化也有其鲜明的特征:
第一,历史传承性。经济决定了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乡村文化必定会受到最初小农自然经济的影响,虽然近代以来我国农村的产业结构一直发生着变化,但小农意识不曾消失,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乡村文化的发展。此外,乡村文化也属于俚俗文化,基本没有文字记载,主要靠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体现出它的历史性和传承性。
第二,变异相容性。乡村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更替,广大农民群众欣赏文化的心理,习惯以及审美情趣也发生着变化,他们也会对乡村文化进行改进和发明,由此产生乡村文化的变迁。
第三,地域多样性。我国地形复杂,民族众多,各民族地域因其人文环境,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各有不同导致不同地区,不同地理环境的农村文化带有多样性。
2城镇化对乡村文化变迁的影响
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也带来了诸多的‘城市病’。例如空气环境恶化、水资源紧缺、交通拥堵、优秀教育资源紧缺、居住条件恶劣、就业困难等。而这仅仅只是城市病对农民物质生活方面的影响,乡土文化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喧嚣紧张的城市氛围取代了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其实城市病不仅如此,还包括更为严重的精神家园的迷失。城镇化使大量乡民突然进入现代生活,造成了诸多的不适应,城乡差异也引起了农民对自己身份认同的迷茫与困惑。
2.1乡村文化变迁的表现
由城镇化带来的现代文化冲击了传统乡村文化,特别是在现代化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农村传统思想观念的变化有目共睹,人们开始接受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乡村原有的一些落后封建观念比如重男轻女观念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城镇化使得城乡互动频繁旅游人口增加,旅游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让城市现代文化改变着乡村文化。城乡流动人口对乡村文化具有促进作用,表现在它提升了农民的文化素质,推动了农民生活方式现代化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丰富了农村文化产品供给。然而乡村文化的发展由于缺少良好的指向,所带来的弊端也着实令人担忧。面对城市文明的冲击,农民们转变了传统的朴素观念,消费主义、金钱主义、享乐主义盛行,传统的乡村文化价值丢失,乡村生活逐渐失去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精神内涵,农民也失去了传统的文化精神寄托,低俗文化开始蔓延,各种失范行为也由此产生。原本乡村文化中勤劳朴实的优秀价值观念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利益至上和金钱意识,农民的日常行为日益公利化,个人主义盛行。在现实面前,农民失去了传统的精神文化寄托,乡村文化也失去了吸引力和影响力。
2.2乡村文化变迁的成因
市场经济的运行加快了城镇化的步伐,外来文化渗透其中,流动人口也随之增多。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对乡村文化产生变迁的原因进行分析:在吸收外来文化这一方面,乡村和城市相比要差很多,但乡村想要吸收外来文化的欲望却丝毫不逊色于城市。城市文化作为西方理性主义思潮侵入的产物,对乡村文化产生了相当大的冲击,乡村文化衰落这一现象先是从局部开始,并不是一下子全部开始改变,然而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为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创造了更为便利的条件,在这个背景下,乡村文化变迁是必然趋势。外来文化的渗透对乡村文化变迁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只有坚定不移的站在先进文化的阵营,抵挡住腐朽落后文化的侵蚀,才能使乡村文化向好的一面发展;市场经济的建立使农民的衣食住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固有的生活方式和交际方式发生变化之后,思维方式也会随之改变。市场经济的运行加快了城镇化的步伐,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越强,农民对传统主流文化的依赖性就越小,这便导致了以传统风俗、道德为主要内容的传统价值体系瓦解;流动人口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旅游人口和进城务工人员,即农民工群体。农民工大量进程、农村土地被征用、第一从业比例迅速降低。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民工群体也日趋庞大,他们长期居住在城市,原有的文化观念受到城市文化的冲击。虽然进城务工能拉动乡村经济的发展,但青壮年劳力外移使乡风文明建设失去了主力军,乡村文化环境恶化。城乡流动人口对乡村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能一概而论。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108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