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农业税时代江苏省村干部职务行为研究以泰州市大伦镇为例
后农业税时代江苏省村干部职务行为研究以泰州市大伦镇为例[20200511190604]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江苏省委省政府在支持三农发展上面出台了各项措施,为全省农村问题的解决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空间。但是,农村问题的解决不能仅靠外部推力,农业、农村内部体系的有效调整可以为其发展提供着力点。后农业税时代的村干部参与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的各项环节,对其职务行为进行研究,有利于找到解决农村问题的钥匙。本文以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以及行为科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为指导,在借鉴国内外农村基层组织发展变迁的基础上,对江苏省村干部及其职务行为进行细致的分类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引导村干部职务行为发展的政策建议,以使我们对村干部进行有效的激励和约束,实现对村干部的科学管理。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关键字:后农业税时代;村干部;职务行为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 绪论 2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2
1.研究目的 2
2.研究意义 2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国内研究现状 2
2.国外研究现状 3
3.综合述评 3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3
1.研究内容 3
2.研究方法 4
3.研究目标与技术路线 4
4.可能的创新之处 5
二、 后农业税时代村干部职务行为概述 5
(一)后农业税时代:村干部职务行为的宏观背景 5
1.后农业税时代的概念 5
2.后农业税时代的社会特征 5
(二)村干部职务行为概述 5
1.村干部职务行为概念界定 5
2.村干部职务行为的总体特征 6
3.村干部职务行为的分类 6
三、 后农业税时代江苏省村干部职务行为实证研究——以泰州市大伦镇为例 7
(一)数据来源分析 7
(二)调研地典型性分析 7
(三)村干部工作动机分析 8
(四)村干部职务行为内容及状态分析 8
1.村干部职务行为的内容 8
2.村干部工作中存在的困难 9
3.村干部职务行为角色状态分析 9
(五)村干部职务行为效果分析 10
1.村干部留任意愿分析 10
2.干群关系 11
四、 村干部职务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11
(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存在于村干部职务行为中的问题 11
1.村干部整体素质偏低 11
2.村干部工作内容复杂 11
3.村干部获得国家支持较少 11
(二)村干部职务行为影响因素 11
1.村干部个人因素 11
2.工作环境因素 12
3.政府行为因素 12
五、 后农业税时代引导村干部职务行为的政策建议 12
(一)建立规范的村干部成长体系 12
(二)调动农民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 13
(三)提升基层政府与村干部的工作配合度 13
致谢 14
参考文献 15
附录 16
后农业税时代江苏省村干部职务行为研究
——以泰州市大伦镇为例
引言
引言
一、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2005年12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废除《农业税条例》,在法律上确认从2006年起全面停止征收农业税,几千年的“皇赋国税”在中国共产党的手中成为历史,这是一个富有历史意义的时刻。取消农业税对于当代中国社会和中国农民来说,意味着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1]。从此,国家从农村汲取资源支持工业化建设这一行为宣告结束。“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社会发展新阶段正式到来。农业税的全面取消,不仅改变了国家与农民之间的关系,也对新形势下农村治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后农业税时代新的社会特征,倒逼延续多年的村干部治理行为进行变革。本文基于此变革背景,对后农业税时代江苏省村干部行为进行研究,探寻其职务行为的本质及其变化。
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近年来,不少国内经济学界与管理学界的专家将研究方向聚焦于三农问题。这其中关于村干部的研究,成为一项热点。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村干部的工作角色、工作内容和工作机制上。但在后农业税时代维度下,利用系统的管理学、经济学及社会学等学科知识,从职务行为的视角研究村干部的学者却不多。本文将作为对相关研究的补充,细化完善对村干部的研究。
(2)现实意义
对后农业税时代村干部的职务行为进行研究,从现实的角度看,有助于明确村干部群体在新形势下的职责,从而规范其职务行为,使行为更加地科学化与人性化。研究的现实意义包括以下几点:一是有利于提升农村基层组织的科学管理水平,加强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建设。二是有利于促进农村基层自治制度的有效运作,完善农村上层建筑,促进农村整体发展。三是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科学有序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村干部管理村庄的方式及其理念因其所处环境不同而迥异[2]。国家体制、农村发展阶段都对其产生影响。2006年取消农业税以后,学界不乏对村干部及其职务行为的研究,与本文有关的国内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村干部“工作机制”的研究
有学者认为,在我国村域治理中,普遍存在党支部和村委会功能重叠、甚至冲突的现象。村干部身兼数职,党支部与村委会权力交叉的现象较为严重。部分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存在党支部与村委会“两套班子、一套人马”的现象,从而容易导致权力的监督与制约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机制失效[3]。有学者针对此问题探索建立了村干部绩效考核体系。另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王征兵、杨薇、郭斌等还对免税后村干部的职能定位以及激励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4]。在研究中,他们把村干部定位为农村经济“最具体的管理者”,研究强调了村干部管理效率的现实意义。
(2)关于村干部“工作角色”的研究
许多学者对该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王思斌将村干部定位为“边缘人”[5]。徐勇则认为村干部是村民代理人,并充当着农村家长的角色[6]。叶本乾认为,作为体制内乡村精英的村干部处于政治与社会双系统的交界区域,也处于中国基层政权与基层群众的结合点与矛盾触发点上,他们拥有“村民代言人”的社会身份,却在实际工作中带有明显的“政府化”倾向[7]。郑柏琼则将村干部定义为“党和国家的代理人”,村干部虽然由票选产生,但其行为需要对国家负责[8]。针对村干部“工作角色”的研究,其研究思路大多是基于“国家——绅士”这一分析范式确定。
(3)关于村干部“工作内容”的研究
在已有文献中,学界详细考察了建国以来村干部的工作行为。改革开放后对该项问题的研究主要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改革开放初期到上世纪90年代;二是20世纪90年代初到2006年农业税取消之前;三是2006年至今。已有的研究以郑柏琼与徐勇为代表。徐勇认为,在现行的国家体制和政策下,村干部的工作范围主要集中在“计划生产、计划生育、税费收取”三个方面,这一工作内容被群众戏谑为“要钱、要粮、要命”[9]。郑柏琼认为,村干部的工作内容反映其工作本质为国家经纪人[10]。在基于发达地区的实证研究中,以曹容庆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村干部的工作可分为:经济工作、人文教育、社会保障及行政管理四类[11]。甫永民从村干部工作对象角度,将村干部职务行为分为国家任务行为,管理村庄集体资产行为以及村庄公共产品供给的行为[12]。
(4)关于村干部“考评体系”的研究
对村干部职能业绩考核体系的构建目前处于探索阶段,对此问题研究以王征兵为代表。张之峰在研究中对村干部进行了全面的评估,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构建了相关评价体系。不少学者将村务支出列为评价村干部的重要指标[13]。刘晓英等分析了村务支出与村干部业绩考核的关系,阐述了将该指标纳入考核体系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方法,将其纳入考核体系[14]。此外,王征兵按照系统学原理,结合统计学的方法,对考核体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将经济发展、社会及生态环境发展、行政任务执行及村干部自身素质四个因素纳入考核体系中,对村干部进行系统考核 [15]。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江苏省委省政府在支持三农发展上面出台了各项措施,为全省农村问题的解决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空间。但是,农村问题的解决不能仅靠外部推力,农业、农村内部体系的有效调整可以为其发展提供着力点。后农业税时代的村干部参与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的各项环节,对其职务行为进行研究,有利于找到解决农村问题的钥匙。本文以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以及行为科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为指导,在借鉴国内外农村基层组织发展变迁的基础上,对江苏省村干部及其职务行为进行细致的分类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引导村干部职务行为发展的政策建议,以使我们对村干部进行有效的激励和约束,实现对村干部的科学管理。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关键字:后农业税时代;村干部;职务行为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 绪论 2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2
1.研究目的 2
2.研究意义 2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国内研究现状 2
2.国外研究现状 3
3.综合述评 3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3
1.研究内容 3
2.研究方法 4
3.研究目标与技术路线 4
4.可能的创新之处 5
二、 后农业税时代村干部职务行为概述 5
(一)后农业税时代:村干部职务行为的宏观背景 5
1.后农业税时代的概念 5
2.后农业税时代的社会特征 5
(二)村干部职务行为概述 5
1.村干部职务行为概念界定 5
2.村干部职务行为的总体特征 6
3.村干部职务行为的分类 6
三、 后农业税时代江苏省村干部职务行为实证研究——以泰州市大伦镇为例 7
(一)数据来源分析 7
(二)调研地典型性分析 7
(三)村干部工作动机分析 8
(四)村干部职务行为内容及状态分析 8
1.村干部职务行为的内容 8
2.村干部工作中存在的困难 9
3.村干部职务行为角色状态分析 9
(五)村干部职务行为效果分析 10
1.村干部留任意愿分析 10
2.干群关系 11
四、 村干部职务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11
(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存在于村干部职务行为中的问题 11
1.村干部整体素质偏低 11
2.村干部工作内容复杂 11
3.村干部获得国家支持较少 11
(二)村干部职务行为影响因素 11
1.村干部个人因素 11
2.工作环境因素 12
3.政府行为因素 12
五、 后农业税时代引导村干部职务行为的政策建议 12
(一)建立规范的村干部成长体系 12
(二)调动农民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 13
(三)提升基层政府与村干部的工作配合度 13
致谢 14
参考文献 15
附录 16
后农业税时代江苏省村干部职务行为研究
——以泰州市大伦镇为例
引言
引言
一、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2005年12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废除《农业税条例》,在法律上确认从2006年起全面停止征收农业税,几千年的“皇赋国税”在中国共产党的手中成为历史,这是一个富有历史意义的时刻。取消农业税对于当代中国社会和中国农民来说,意味着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1]。从此,国家从农村汲取资源支持工业化建设这一行为宣告结束。“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社会发展新阶段正式到来。农业税的全面取消,不仅改变了国家与农民之间的关系,也对新形势下农村治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后农业税时代新的社会特征,倒逼延续多年的村干部治理行为进行变革。本文基于此变革背景,对后农业税时代江苏省村干部行为进行研究,探寻其职务行为的本质及其变化。
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近年来,不少国内经济学界与管理学界的专家将研究方向聚焦于三农问题。这其中关于村干部的研究,成为一项热点。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村干部的工作角色、工作内容和工作机制上。但在后农业税时代维度下,利用系统的管理学、经济学及社会学等学科知识,从职务行为的视角研究村干部的学者却不多。本文将作为对相关研究的补充,细化完善对村干部的研究。
(2)现实意义
对后农业税时代村干部的职务行为进行研究,从现实的角度看,有助于明确村干部群体在新形势下的职责,从而规范其职务行为,使行为更加地科学化与人性化。研究的现实意义包括以下几点:一是有利于提升农村基层组织的科学管理水平,加强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建设。二是有利于促进农村基层自治制度的有效运作,完善农村上层建筑,促进农村整体发展。三是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科学有序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村干部管理村庄的方式及其理念因其所处环境不同而迥异[2]。国家体制、农村发展阶段都对其产生影响。2006年取消农业税以后,学界不乏对村干部及其职务行为的研究,与本文有关的国内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村干部“工作机制”的研究
有学者认为,在我国村域治理中,普遍存在党支部和村委会功能重叠、甚至冲突的现象。村干部身兼数职,党支部与村委会权力交叉的现象较为严重。部分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存在党支部与村委会“两套班子、一套人马”的现象,从而容易导致权力的监督与制约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机制失效[3]。有学者针对此问题探索建立了村干部绩效考核体系。另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王征兵、杨薇、郭斌等还对免税后村干部的职能定位以及激励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4]。在研究中,他们把村干部定位为农村经济“最具体的管理者”,研究强调了村干部管理效率的现实意义。
(2)关于村干部“工作角色”的研究
许多学者对该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王思斌将村干部定位为“边缘人”[5]。徐勇则认为村干部是村民代理人,并充当着农村家长的角色[6]。叶本乾认为,作为体制内乡村精英的村干部处于政治与社会双系统的交界区域,也处于中国基层政权与基层群众的结合点与矛盾触发点上,他们拥有“村民代言人”的社会身份,却在实际工作中带有明显的“政府化”倾向[7]。郑柏琼则将村干部定义为“党和国家的代理人”,村干部虽然由票选产生,但其行为需要对国家负责[8]。针对村干部“工作角色”的研究,其研究思路大多是基于“国家——绅士”这一分析范式确定。
(3)关于村干部“工作内容”的研究
在已有文献中,学界详细考察了建国以来村干部的工作行为。改革开放后对该项问题的研究主要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改革开放初期到上世纪90年代;二是20世纪90年代初到2006年农业税取消之前;三是2006年至今。已有的研究以郑柏琼与徐勇为代表。徐勇认为,在现行的国家体制和政策下,村干部的工作范围主要集中在“计划生产、计划生育、税费收取”三个方面,这一工作内容被群众戏谑为“要钱、要粮、要命”[9]。郑柏琼认为,村干部的工作内容反映其工作本质为国家经纪人[10]。在基于发达地区的实证研究中,以曹容庆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村干部的工作可分为:经济工作、人文教育、社会保障及行政管理四类[11]。甫永民从村干部工作对象角度,将村干部职务行为分为国家任务行为,管理村庄集体资产行为以及村庄公共产品供给的行为[12]。
(4)关于村干部“考评体系”的研究
对村干部职能业绩考核体系的构建目前处于探索阶段,对此问题研究以王征兵为代表。张之峰在研究中对村干部进行了全面的评估,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构建了相关评价体系。不少学者将村务支出列为评价村干部的重要指标[13]。刘晓英等分析了村务支出与村干部业绩考核的关系,阐述了将该指标纳入考核体系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方法,将其纳入考核体系[14]。此外,王征兵按照系统学原理,结合统计学的方法,对考核体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将经济发展、社会及生态环境发展、行政任务执行及村干部自身素质四个因素纳入考核体系中,对村干部进行系统考核 [15]。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