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研究
摘 要土地是农村发展的基础,众所周知从中国近代以来发展的历史看,土地问题始终伴随每个时期的前进,可以说土地问题在将来也会继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体农民辛勤劳动,充分发扬人民群众的智慧,不断推进农村发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健康有序的持续行进中。四个全面的提出,站在科学客观的高度指出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前进之路,十八大以来持续推出的一号文件不断关注和指导着农村的发展,激励着广大农民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梦砥砺前行。因此,本文拟对十八大以来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行初步探析,通过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背景进行梳理,初步理清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历史脉络,然后重点研究十八大以来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通过前后比较,找出改革取得的成果同时发现存在的问题,结合理论与实践进行思考,提出对策与建议。目 录
一、 前言 1
(一) 研究背景 1
(二) 研究现状 1
(三) 研究意义 2
二、 十八大以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3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改革 3
(二)宅基地制度改革 4
(三)土地征收制度改革 4
(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制度改革 5
三、 十八大以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产生的影响 5
(一)积极影响 5
(二)存在的不足 6
四、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建议 7
结语 8
参考文献 9
致谢 10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
从1982到2016年的三十四年里,共有十八个一号文件直接涉及农村改革,十八大以来更是将每年的“一号文件”都聚焦在“三农”问题上。截止到2016年,每年的一号文件都会对农村土地承包权在内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行指导。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立足于深化改革的全局又结合当下面对的具体情况又思考未来的发展趋势,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合理规划。
三十多年前,农村改革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时至今日的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农村改革继续发展继而实现几亿农民的全面小康,一定要完善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年的“一号文件”都聚焦在“三农”问题上。截止到2016年,每年的一号文件都会对农村土地承包权在内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行指导。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立足于深化改革的全局又结合当下面对的具体情况又思考未来的发展趋势,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合理规划。
三十多年前,农村改革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时至今日的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农村改革继续发展继而实现几亿农民的全面小康,一定要完善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然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仍然需要大量的研究工作来支持,只有找出隐藏在诸多表象背后的原因,掌握支配改革发展的规律才能真正把握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使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服务农村发展,造福农民。对此,本文将梳理十八大以来的改革,了解改革的新进展与面临的困难,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并尝试提出有益对策。
(二)研究现状
针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产权是否明晰是建立现代农村土地制度的关键,关于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则存在争论。与此同时,还有一部分学者以对比研究的视角分析西方国家成熟的农村土地制度,希望能够对时下我国的改革提供启示。十八大以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一号文件与其他相关文件的指导下循序进行,因此也有学者对文件进行解读与研究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是学者们研究的焦点。郭晓鸣认为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面临两重困境——理论困境和法律困境——理论困境是土地产权的模糊导致的,法律困境是指农村土地制度相关的法律实践滞后于现实需求的发展;郭雪剑首先强调人口增长和土地瓶颈引发的人地矛盾,然后从现代产权角度分析土地资源的分配进而突出产权在农地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之后他又提出良性的土地产权交易对于完善土地制度是十分必要的,最后提出建立开放性、流动性兼具的农村土地制度和具有包容性的土地制度设计。
关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争论焦点仍在产权,蔡继明系统分析了当前土地制度改革的争论,认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市场能否起决定性作用与农村宅基地使用权能否转让、能否出租和城乡建设性用地改革在农村可否得以实现等诸多争论的关键依旧在于土地产权制度是否明确完善。王文龙则以产权归属为标准,对农村土地所有权改革分为三个主要派别,分别是:坚持联产承包和反对土地私有化的维持派、主张私有化的激进派、不触及核心问题采用渐进方式逐步瓦解旧制度最终实现向发达国家现行土地制度转型的折中派。
进行国家间对比研究也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研究的有益方向。李晓丹分析了日本、美国、俄罗斯等国关于农用土地流转的法律制度,“中国现行的土地法律制度是以《宪法》为核心,以《物权法》、《民法通则》、《土地管理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等单项法为重要组成部分”。土地公有制在我国是依《宪法》确立的基本制度,而公有制无法通过市场进行调解,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市场规律,制约着土地效益的发挥。吴玲、周思山、周冲对美、日、欧等诸国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进行了分析,美国以家庭为基础单位的农场制是在充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原则上形成的;日本是官方与民间的机构共同促进;德国首先拥有一套完善的土地产权和管理方面的制度体系,通过重新整理土地,加强对农村土地的租赁管理,保证和提高规模效益。通过对比研究,得到的启示是法律制度的完善和产权的明晰是对土地制度发展的重要保障。
十八大以来,有的学者通过对中央颁布的文件和政策进行解读来研究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於忠祥、王佳丽等对《决定》的解读强调了两点,其一是深化改革不可急于求成,要遵循生产力发展规律,保证农村的稳定;其二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立足于我国国情与现实,坚持统筹发展和系统思考。陈锡文基于对十八大以来的改革进行分析,提出两点关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看法——土地的产权权利和用途管制平衡以及关于农户土地产权的权能——再一次聚焦产权和土地权利问题。
综上所述,大多数学者强调产权和土地利益是改革的关键,因为它关系着农民的切实利益。虽然,学者们就改革的方向、研究等存在分歧,但他们普遍认为改革的出发点是保障农民获得更多的土地权益,改革的原则是坚持保证农村社会的稳定发展。
(三)研究意义
我们急需解决农村土地制度发展面临的问题,这是改革几十年以后,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社会经济需求不得不做出的选择。改革是释放新的社会动力的重要条件,面对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原有的阻碍发展前进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农村土地制度是否健康与社会各个层面的关系极为紧密,从经济制度到政治制度,由农村到城市,小至农民与农村发展,大至政府治理与国家繁荣。
首先,合适的土地制度能够促进农村向全面小康发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离不开农村的全面小康。用市场经济的眼光看,土地又是重要的资本,是各种市场经济活动的基础因素,农民先天掌握了重要的市场经济要素,只是现有制度条件限制了它的发展。于是,从制度层面改变目前的情况,赋予农民更多实现发展的可能性条件关乎农村的全面发展。
其次,从国家治理和社会稳定发展的维度看,我们需要一个持续发展并稳定前进的农村。当前,我们正在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政治体制改革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不能缺少了农村治理的参与,但是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在保证农村稳定和发展的前提下才得以进行的,土地制度就是保证农村发展的基础。良好的农村土地制度能够保障农民获得可靠的生活保障,推动农村社会的繁荣和发展,这样农民会在这个基础之上逐步完善农村社会建设和治理。
再次,就农村本身
一、 前言 1
(一) 研究背景 1
(二) 研究现状 1
(三) 研究意义 2
二、 十八大以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3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改革 3
(二)宅基地制度改革 4
(三)土地征收制度改革 4
(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制度改革 5
三、 十八大以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产生的影响 5
(一)积极影响 5
(二)存在的不足 6
四、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建议 7
结语 8
参考文献 9
致谢 10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
从1982到2016年的三十四年里,共有十八个一号文件直接涉及农村改革,十八大以来更是将每年的“一号文件”都聚焦在“三农”问题上。截止到2016年,每年的一号文件都会对农村土地承包权在内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行指导。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立足于深化改革的全局又结合当下面对的具体情况又思考未来的发展趋势,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合理规划。
三十多年前,农村改革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时至今日的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农村改革继续发展继而实现几亿农民的全面小康,一定要完善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年的“一号文件”都聚焦在“三农”问题上。截止到2016年,每年的一号文件都会对农村土地承包权在内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行指导。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立足于深化改革的全局又结合当下面对的具体情况又思考未来的发展趋势,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合理规划。
三十多年前,农村改革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时至今日的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农村改革继续发展继而实现几亿农民的全面小康,一定要完善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然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仍然需要大量的研究工作来支持,只有找出隐藏在诸多表象背后的原因,掌握支配改革发展的规律才能真正把握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使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服务农村发展,造福农民。对此,本文将梳理十八大以来的改革,了解改革的新进展与面临的困难,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并尝试提出有益对策。
(二)研究现状
针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产权是否明晰是建立现代农村土地制度的关键,关于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则存在争论。与此同时,还有一部分学者以对比研究的视角分析西方国家成熟的农村土地制度,希望能够对时下我国的改革提供启示。十八大以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一号文件与其他相关文件的指导下循序进行,因此也有学者对文件进行解读与研究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是学者们研究的焦点。郭晓鸣认为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面临两重困境——理论困境和法律困境——理论困境是土地产权的模糊导致的,法律困境是指农村土地制度相关的法律实践滞后于现实需求的发展;郭雪剑首先强调人口增长和土地瓶颈引发的人地矛盾,然后从现代产权角度分析土地资源的分配进而突出产权在农地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之后他又提出良性的土地产权交易对于完善土地制度是十分必要的,最后提出建立开放性、流动性兼具的农村土地制度和具有包容性的土地制度设计。
关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争论焦点仍在产权,蔡继明系统分析了当前土地制度改革的争论,认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市场能否起决定性作用与农村宅基地使用权能否转让、能否出租和城乡建设性用地改革在农村可否得以实现等诸多争论的关键依旧在于土地产权制度是否明确完善。王文龙则以产权归属为标准,对农村土地所有权改革分为三个主要派别,分别是:坚持联产承包和反对土地私有化的维持派、主张私有化的激进派、不触及核心问题采用渐进方式逐步瓦解旧制度最终实现向发达国家现行土地制度转型的折中派。
进行国家间对比研究也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研究的有益方向。李晓丹分析了日本、美国、俄罗斯等国关于农用土地流转的法律制度,“中国现行的土地法律制度是以《宪法》为核心,以《物权法》、《民法通则》、《土地管理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等单项法为重要组成部分”。土地公有制在我国是依《宪法》确立的基本制度,而公有制无法通过市场进行调解,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市场规律,制约着土地效益的发挥。吴玲、周思山、周冲对美、日、欧等诸国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进行了分析,美国以家庭为基础单位的农场制是在充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原则上形成的;日本是官方与民间的机构共同促进;德国首先拥有一套完善的土地产权和管理方面的制度体系,通过重新整理土地,加强对农村土地的租赁管理,保证和提高规模效益。通过对比研究,得到的启示是法律制度的完善和产权的明晰是对土地制度发展的重要保障。
十八大以来,有的学者通过对中央颁布的文件和政策进行解读来研究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於忠祥、王佳丽等对《决定》的解读强调了两点,其一是深化改革不可急于求成,要遵循生产力发展规律,保证农村的稳定;其二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立足于我国国情与现实,坚持统筹发展和系统思考。陈锡文基于对十八大以来的改革进行分析,提出两点关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看法——土地的产权权利和用途管制平衡以及关于农户土地产权的权能——再一次聚焦产权和土地权利问题。
综上所述,大多数学者强调产权和土地利益是改革的关键,因为它关系着农民的切实利益。虽然,学者们就改革的方向、研究等存在分歧,但他们普遍认为改革的出发点是保障农民获得更多的土地权益,改革的原则是坚持保证农村社会的稳定发展。
(三)研究意义
我们急需解决农村土地制度发展面临的问题,这是改革几十年以后,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社会经济需求不得不做出的选择。改革是释放新的社会动力的重要条件,面对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原有的阻碍发展前进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农村土地制度是否健康与社会各个层面的关系极为紧密,从经济制度到政治制度,由农村到城市,小至农民与农村发展,大至政府治理与国家繁荣。
首先,合适的土地制度能够促进农村向全面小康发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离不开农村的全面小康。用市场经济的眼光看,土地又是重要的资本,是各种市场经济活动的基础因素,农民先天掌握了重要的市场经济要素,只是现有制度条件限制了它的发展。于是,从制度层面改变目前的情况,赋予农民更多实现发展的可能性条件关乎农村的全面发展。
其次,从国家治理和社会稳定发展的维度看,我们需要一个持续发展并稳定前进的农村。当前,我们正在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政治体制改革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不能缺少了农村治理的参与,但是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在保证农村稳定和发展的前提下才得以进行的,土地制度就是保证农村发展的基础。良好的农村土地制度能够保障农民获得可靠的生活保障,推动农村社会的繁荣和发展,这样农民会在这个基础之上逐步完善农村社会建设和治理。
再次,就农村本身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