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新农村住宅设计与规划对策研究
江苏省新农村住宅设计与规划对策研究[20200511190945]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是时代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近些年來,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新农村住宅建设,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新农村住宅建设作为十一五期间的一项重要内容,十二五的长期发展目标,是改善广大新农村住宅条件的要素。为此,笔者对江苏省新农村住宅设计与规划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关键字:新农村;住宅;设计;江苏省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words 1
前言 2
1 新农村建设的相关理论 2
1.1 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2
1.2 新农村建设的特征 2
1.3 新农村住宅的概念及特点 3
1.3.1 新农村住宅的概念 3
1.3.2 新农村住宅的特点 3
2 江苏省新农村住宅建设现状 3
2.1 住宅布局 3
2.2 总体规划 4
2.3 住宅节能 4
2.4 建筑装饰 4
3 江苏省新农村住宅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
3.1 江苏省新农村住宅建设存在的问题 4
3.1.1 特色丢失,造型难看 5
3.1.2 观念落后,抛弃传统 5
3.1.3 存在严重的浪费严重,建筑无用 5
3.1.4 在墙体的修建上非常不合理 5
3.2 江苏省新农村住宅建设问题的原因分析 6
3.2.1 新农村建设中出现“急功近利”现象 6
3.2.2 江苏省新农村建设中出现“轻浮虚夸”现象 6
3.2.3 江苏省新农村建设中出现“农村城市化”现象 6
4 江苏省新农村住宅设计与规划对策 7
4.1.1 重视在江苏省新农村住宅设计中的调查研究 7
4.1.3 适应江苏省新农村居住生活、生产方式的变化 7
4.2 善加引导新农村住宅的室内装修 7
4.3 注重生态节能 8
5.结语 8
参考文献 8
江苏省新农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村住宅设计与规划对策
引言
前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也成为了当前的重中之重,在此背景下城市和农村的空间结构产生了重大的变化。首先,新农村建设中很多农村直接模仿城市的相关规划,并以小区为单位建设居住环境,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农村发展的需要,也为农民的日常生活以及生产带来了便利。对农村社区进行统一的规划以及建设,有效改变了过去房屋破旧、人畜共处、垃圾遍地的生活环境,对相关的公共设施进行了全面的完善,同时为广大的农民朋友提供方便的社区化服务。此外,农村建设中的规划常常只是强调社区自有的功能,一旦面临开发和保护、地域文化与大众文化的激烈矛盾冲突,农村的各个阶层从政府到普通的农民以及相关规划设计人员由于思想观念、当地经济水平以及管理实践等诸多条件的约束,没有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导致很多地区没有充分的结合当地的特点,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对于那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盲目的去模仿,往往不假思索的去生搬硬套,忽略了对当地传统文化景观的保护,导致原生态文化不断遭到破坏,在农村建设中逐渐丢失了自身的特色,使得所有的乡村景观千篇一律,丢失了原有的地域特色景观。在目前形势下,新农村建设逐渐暴露出很多在认识上的误区以及实践当中的偏差,这些东西甚至成为了很多农村建设的榜样:很多村庄大兴土木,不断的拆建,导致出现了严重的浪费,甚至还破坏了很多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居民建筑;很多农村在建设当中盲目模仿城市建设和规划,搞各种大型建筑,破坏原有农村环境;一些村庄炸山填坑,导致原有的生态环境与自然风貌受到严重的破坏,这些情况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新农村住宅设计与规划是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总体目标,统筹城乡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二十字方针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实现“以城带农、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对未来农村重点建设项目进行综合部署和安排。新农村住宅设计于规划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一环,直接关系到农村人居环境的好坏和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成败。
1 新农村建设的相关理论
1.1 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或社会主义制度下,以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为基础,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新农村建设的“新”目标和要求主要体现在“生产发展、乡风文明、生活宽裕、管理民主、村容整洁”,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任务是生产发展;重要标志是乡风文明;根本目的是生活宽裕;有力保障是管理民主;重要内容是村容整洁。其中物质文明建设主要是指生产发展及人们生活宽裕;精神文明建设主要是指乡风文明及村容整洁;政治文明建设主要是管理民主方面。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社会主义政冶、经济、文化与党的建设和协调推进的新农村。它综合反映了农村社会经济文明进步的情况,同时也反映了农村社会经济综合发展的程度。
1.2 新农村建设的特征
新农村建设是相对于传统农村建设来说的,其中具“新”就是鲜明的特征,这里所说的新,具体是指时代性、综合性、层次性、渐进性及动态性。所谓时代性是在新农村建设在“新”的背景下提出的,体现在内涵和理念上;综合性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层次性是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因地制宜选择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模式和具体路径;渐进性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循序渐进,保障新农村建设的连续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性。动态性是根据评价标准的不同,适时调整。
1.3 新农村住宅的概念及特点
1.3.1 新农村住宅的概念
新农村住宅设计与规划是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总体目标,统筹城乡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二十字方针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实现“以城带农、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对未来农村重点建设项目进行综合部署和安排。新农村住宅设计于规划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一环,直接关系到农村人居环境的好坏和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成败。
1.3.2 新农村住宅的特点
(1)使用功能的双重性。我国有九亿人口居住在农村,广大的农民群众承担着全部的农业生产以及各种副业、家庭手工业的生产,这其中不少都是利用住宅作为部分生产活动的场所。因此,农村住宅不仅要有确保农民生活居住的功能空问,还必须考虑除了很多的功能空间都应兼具生活和生产的双重要求外,同时应该配置农机具、谷物等的储藏空间以及室外的晾晒场地和活动场所。比如,庭院是农村住宅中一个极为重要并富有特色的室外空间,是室内空间的对外延伸。在农村住宅建设中大量推广沼气池,农村住宅的平面布置就要求厨房、厕所、猪圈和沼气池要有较为直接、便捷的联系,以方便管线布置和使用。
(2)持续发展的适应性。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急剧变化必然会对居住形态产生影响,这就要求农村住宅的建设应具有适用性、灵活性和可改性,既要满足当前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又要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避免建设周期太短,反复建设劳民伤财。如设置近期可用作农机具、谷物等的储藏问,日后可改为存放汽车的库房。又如把室内功能空问的隔墙尽可能采用非承重墙,以便于功能空问的变化使用。
4.1.3 适应江苏省新农村居住生活、生产方式的变化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是时代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近些年來,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新农村住宅建设,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新农村住宅建设作为十一五期间的一项重要内容,十二五的长期发展目标,是改善广大新农村住宅条件的要素。为此,笔者对江苏省新农村住宅设计与规划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关键字:新农村;住宅;设计;江苏省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words 1
前言 2
1 新农村建设的相关理论 2
1.1 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2
1.2 新农村建设的特征 2
1.3 新农村住宅的概念及特点 3
1.3.1 新农村住宅的概念 3
1.3.2 新农村住宅的特点 3
2 江苏省新农村住宅建设现状 3
2.1 住宅布局 3
2.2 总体规划 4
2.3 住宅节能 4
2.4 建筑装饰 4
3 江苏省新农村住宅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
3.1 江苏省新农村住宅建设存在的问题 4
3.1.1 特色丢失,造型难看 5
3.1.2 观念落后,抛弃传统 5
3.1.3 存在严重的浪费严重,建筑无用 5
3.1.4 在墙体的修建上非常不合理 5
3.2 江苏省新农村住宅建设问题的原因分析 6
3.2.1 新农村建设中出现“急功近利”现象 6
3.2.2 江苏省新农村建设中出现“轻浮虚夸”现象 6
3.2.3 江苏省新农村建设中出现“农村城市化”现象 6
4 江苏省新农村住宅设计与规划对策 7
4.1.1 重视在江苏省新农村住宅设计中的调查研究 7
4.1.3 适应江苏省新农村居住生活、生产方式的变化 7
4.2 善加引导新农村住宅的室内装修 7
4.3 注重生态节能 8
5.结语 8
参考文献 8
江苏省新农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村住宅设计与规划对策
引言
前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也成为了当前的重中之重,在此背景下城市和农村的空间结构产生了重大的变化。首先,新农村建设中很多农村直接模仿城市的相关规划,并以小区为单位建设居住环境,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农村发展的需要,也为农民的日常生活以及生产带来了便利。对农村社区进行统一的规划以及建设,有效改变了过去房屋破旧、人畜共处、垃圾遍地的生活环境,对相关的公共设施进行了全面的完善,同时为广大的农民朋友提供方便的社区化服务。此外,农村建设中的规划常常只是强调社区自有的功能,一旦面临开发和保护、地域文化与大众文化的激烈矛盾冲突,农村的各个阶层从政府到普通的农民以及相关规划设计人员由于思想观念、当地经济水平以及管理实践等诸多条件的约束,没有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导致很多地区没有充分的结合当地的特点,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对于那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盲目的去模仿,往往不假思索的去生搬硬套,忽略了对当地传统文化景观的保护,导致原生态文化不断遭到破坏,在农村建设中逐渐丢失了自身的特色,使得所有的乡村景观千篇一律,丢失了原有的地域特色景观。在目前形势下,新农村建设逐渐暴露出很多在认识上的误区以及实践当中的偏差,这些东西甚至成为了很多农村建设的榜样:很多村庄大兴土木,不断的拆建,导致出现了严重的浪费,甚至还破坏了很多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居民建筑;很多农村在建设当中盲目模仿城市建设和规划,搞各种大型建筑,破坏原有农村环境;一些村庄炸山填坑,导致原有的生态环境与自然风貌受到严重的破坏,这些情况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新农村住宅设计与规划是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总体目标,统筹城乡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二十字方针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实现“以城带农、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对未来农村重点建设项目进行综合部署和安排。新农村住宅设计于规划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一环,直接关系到农村人居环境的好坏和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成败。
1 新农村建设的相关理论
1.1 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或社会主义制度下,以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为基础,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新农村建设的“新”目标和要求主要体现在“生产发展、乡风文明、生活宽裕、管理民主、村容整洁”,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任务是生产发展;重要标志是乡风文明;根本目的是生活宽裕;有力保障是管理民主;重要内容是村容整洁。其中物质文明建设主要是指生产发展及人们生活宽裕;精神文明建设主要是指乡风文明及村容整洁;政治文明建设主要是管理民主方面。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社会主义政冶、经济、文化与党的建设和协调推进的新农村。它综合反映了农村社会经济文明进步的情况,同时也反映了农村社会经济综合发展的程度。
1.2 新农村建设的特征
新农村建设是相对于传统农村建设来说的,其中具“新”就是鲜明的特征,这里所说的新,具体是指时代性、综合性、层次性、渐进性及动态性。所谓时代性是在新农村建设在“新”的背景下提出的,体现在内涵和理念上;综合性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层次性是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因地制宜选择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模式和具体路径;渐进性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循序渐进,保障新农村建设的连续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性。动态性是根据评价标准的不同,适时调整。
1.3 新农村住宅的概念及特点
1.3.1 新农村住宅的概念
新农村住宅设计与规划是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总体目标,统筹城乡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二十字方针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实现“以城带农、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对未来农村重点建设项目进行综合部署和安排。新农村住宅设计于规划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一环,直接关系到农村人居环境的好坏和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成败。
1.3.2 新农村住宅的特点
(1)使用功能的双重性。我国有九亿人口居住在农村,广大的农民群众承担着全部的农业生产以及各种副业、家庭手工业的生产,这其中不少都是利用住宅作为部分生产活动的场所。因此,农村住宅不仅要有确保农民生活居住的功能空问,还必须考虑除了很多的功能空间都应兼具生活和生产的双重要求外,同时应该配置农机具、谷物等的储藏空间以及室外的晾晒场地和活动场所。比如,庭院是农村住宅中一个极为重要并富有特色的室外空间,是室内空间的对外延伸。在农村住宅建设中大量推广沼气池,农村住宅的平面布置就要求厨房、厕所、猪圈和沼气池要有较为直接、便捷的联系,以方便管线布置和使用。
(2)持续发展的适应性。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急剧变化必然会对居住形态产生影响,这就要求农村住宅的建设应具有适用性、灵活性和可改性,既要满足当前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又要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避免建设周期太短,反复建设劳民伤财。如设置近期可用作农机具、谷物等的储藏问,日后可改为存放汽车的库房。又如把室内功能空问的隔墙尽可能采用非承重墙,以便于功能空问的变化使用。
4.1.3 适应江苏省新农村居住生活、生产方式的变化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