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选举中的派系竞争策略研究以g村为例
在当前村庄派系化的背景下,为了获得更大的村庄权力,在村委会选举中取得胜利,各派系组织在精英主导下借助相应的平台,采取各种策略相互竞争。本文以2014年山东省G村两委换届选举的调查为基础,描述该村两委换届选举过程中各个派系的竞选过程,总结出G村派系竞争过程中主要策略有利用违规手段压制对手;借助法治力量展开博弈;通过组织村庄活动构建竞选网络;通过合作进行派系联盟。这些策略虽为村民带来些许福利,但更多的是使得村庄陷入一种分裂的氛围之中。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1
一、文献综述 2
(一)国外派系竞争的研究 2
(二)国内派系竞争的研究 2
(三)文献述评 3
二、研究设计 4
(一)概念界定 4
(二)资料收集和分析方法 4
三、G村选举中的派系竞争 5
(一)G村基本情况 5
(二)派系竞争情况 5
(三)G村选举中的派系竞争策略 5
(四)派系竞争策略对村庄治理的影响 7
四、总结与反思 8
致谢 8
参考文献 9
村庄选举中的派系竞争策略研究
——以山东省G村为例
引言
引言
自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颁布实施以来,基层农村的政治建设和村庄治理逐渐成为学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在乡村治理实践过程中发现,国家自上而下的制度导入中,往往会发生某种变异,甚至造成制度的失效。寻其原因,就是国家的制度文本遭遇了乡村社会的基础。可见,支配乡村治理的并不仅仅是严格的制度文本,而同时受种种隐秘机制运作的影响。其中,派系和派系竞争作为村庄政治生活中的一种社会现象就是乡村治理的影响因素之一。
随着乡村社会的发展,村庄成员之间的关系也日益复杂化。在农村,为了更为有效的推行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国家有关部门做出了相应的制度安排。然而,村民自治制度是在复杂多样的农村社会生活中运行的,受不同因素的影响,统一性的村民自治制度在实践中具体表现为多样性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的实践形式,呈现出了各种制度偏离的现象。为了维护和争取自身利益,村民在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上联结成了不同的派系,在农村政治生活特别是村庄选举中展开竞争和较量。在当下中国农村的村落社会环境下,派系竞争在日常的村庄生活中也是存在的,但是表现的并不明显,派系所采取的策略也都是较为隐晦的,但在村庄权力面临重新分配时,派系之间的竞争就会显现出来。而派系之间在进行竞争时,并不是完全无序的,而是在派系精英的组织下策略性的进行竞争。因此,三年一届的村民委员会选举就成为各派系进行博弈的场地。在当前的制度平台上,各个派系根据当前的村庄形势,利用各种资源,采取一些具有中国特质的策略手段,成为村庄政治生活发展的重要体现。
本文通过对2014年山东省G村两委换届选举个案的研究,在对山东省村委会选举基本情况调查的基础上,描述该村两委换届选举过程中各个派系之间进行竞选的过程,总结并探讨村庄派系竞争过程中所运用的策略竞争手段。指出村级政治层次下村庄选举的博弈过程,深入思考基层民主选举中的隐秘机制,从而进一步分析不断变化中的村级政治结构。
通过探讨派系竞争策略及其内在本质,以及它对乡村治理的重要要影响。了解派系作为一种隐秘机制是如何作用于乡村治理的,从而更有助于思考地方政治发展。其中有颇多问题,对正在致力于通过制度创新,来构建乡村社会秩序和政治秩序的各级政府有深刻的参考意义,为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村庄治理环境的优化,提供可参照的决策依据。在当前快速发展的中国社会,村级选举中派系竞争策略的是农村民主发展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文献综述
(一)国外派系竞争的研究
作为一种政治现象,派系自其出现,就受到了不同领域学者的关注,国外、国内学者都对派系作过不同角度的研究和论述,对当前对村庄派系的研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在宗教中的派系问题的研究中,詹姆斯麦迪逊提出宗派界是全体中多数或少数的一部分公民,以某种共同情感或利益为纽带联结在一起,反对社会的集体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利益,并认为宗派之所以能够维持并普遍化,主要是是财产分配的不同的原因。[1]萨托利从另一种角度探讨宗派,认为宗派是一种自私的、极端的、残酷冷漠的并且有害的行为。[2]通过梳理发现,国外学者对于派系的研究主要是对各国政治领域不同党派的研究。在对日本、意大利、美国政坛上的派系进行研究时,许多学者把派系看作是政党派别中的政治团体,或者是政党内部结构中的一个次级单位。而韩廷顿则认为派系是一种存在于政治舞台的一种独立的组织。[3]钱柏通过对美国初期的政党中的派系的研究,将派系定义为一种较早成熟的政治组织。[4]霍华德瑞特通过对美国各主要党派关于总统竞争态度的研究,论述了许多外在因素决定了派系的维系,并且总结出了相关的发展理论。[5]
马晓雪和仲光友通过研究日本政坛上的派系斗争及其特点,认真总结了日本党派竞争的具体历史事件以及这些事件所呈现出的特征。[6]另外,李宜春对各国政治领域中独大型的政党派系的形成缘由、特点进行了总结和分析。[7]
国内派系竞争的研究
1.对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派系研究
对于存在于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不同历史时期的派系,国内的许多学者都对其进行了详实的分析和研究。张泽民主要对五四运动时期存在于北京政府中的派系之间的冲突和斗争进行了分析。[8]王奇生则利用建国以后的各级政协资料,对国民党中央委员的权力结构的转变过程进行了分析,并以六大时期党内各派不同程度的竞争为基础,尝试将国民党内部存在的派系竞争进行了历史还原。[9]以上的对于派系的研究,都是以政党内部不同的派系为基础,而对于台湾派系情况的研究,许多学者也将其与政党派系联系在了一起。赵永茂在研究台湾派系时,着重研究了了台湾地方派系变迁中地方派系和地方之间的关系和互动,论述了它对台湾地方选举的各种影响。通过探讨在选举中的行动策略,进一步思考派系竞争在台湾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派系在台湾经济、文化发展中的意义。[10]对于台湾民进党内部的派系,林劲主要对党派发展过程中派系所起的作用、派系在党派内部存在和联结的基础以及不同派系在激烈的竞争中所形成的基本格局进行了深入分析。[11]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1
一、文献综述 2
(一)国外派系竞争的研究 2
(二)国内派系竞争的研究 2
(三)文献述评 3
二、研究设计 4
(一)概念界定 4
(二)资料收集和分析方法 4
三、G村选举中的派系竞争 5
(一)G村基本情况 5
(二)派系竞争情况 5
(三)G村选举中的派系竞争策略 5
(四)派系竞争策略对村庄治理的影响 7
四、总结与反思 8
致谢 8
参考文献 9
村庄选举中的派系竞争策略研究
——以山东省G村为例
引言
引言
自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颁布实施以来,基层农村的政治建设和村庄治理逐渐成为学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在乡村治理实践过程中发现,国家自上而下的制度导入中,往往会发生某种变异,甚至造成制度的失效。寻其原因,就是国家的制度文本遭遇了乡村社会的基础。可见,支配乡村治理的并不仅仅是严格的制度文本,而同时受种种隐秘机制运作的影响。其中,派系和派系竞争作为村庄政治生活中的一种社会现象就是乡村治理的影响因素之一。
随着乡村社会的发展,村庄成员之间的关系也日益复杂化。在农村,为了更为有效的推行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国家有关部门做出了相应的制度安排。然而,村民自治制度是在复杂多样的农村社会生活中运行的,受不同因素的影响,统一性的村民自治制度在实践中具体表现为多样性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的实践形式,呈现出了各种制度偏离的现象。为了维护和争取自身利益,村民在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上联结成了不同的派系,在农村政治生活特别是村庄选举中展开竞争和较量。在当下中国农村的村落社会环境下,派系竞争在日常的村庄生活中也是存在的,但是表现的并不明显,派系所采取的策略也都是较为隐晦的,但在村庄权力面临重新分配时,派系之间的竞争就会显现出来。而派系之间在进行竞争时,并不是完全无序的,而是在派系精英的组织下策略性的进行竞争。因此,三年一届的村民委员会选举就成为各派系进行博弈的场地。在当前的制度平台上,各个派系根据当前的村庄形势,利用各种资源,采取一些具有中国特质的策略手段,成为村庄政治生活发展的重要体现。
本文通过对2014年山东省G村两委换届选举个案的研究,在对山东省村委会选举基本情况调查的基础上,描述该村两委换届选举过程中各个派系之间进行竞选的过程,总结并探讨村庄派系竞争过程中所运用的策略竞争手段。指出村级政治层次下村庄选举的博弈过程,深入思考基层民主选举中的隐秘机制,从而进一步分析不断变化中的村级政治结构。
通过探讨派系竞争策略及其内在本质,以及它对乡村治理的重要要影响。了解派系作为一种隐秘机制是如何作用于乡村治理的,从而更有助于思考地方政治发展。其中有颇多问题,对正在致力于通过制度创新,来构建乡村社会秩序和政治秩序的各级政府有深刻的参考意义,为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村庄治理环境的优化,提供可参照的决策依据。在当前快速发展的中国社会,村级选举中派系竞争策略的是农村民主发展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文献综述
(一)国外派系竞争的研究
作为一种政治现象,派系自其出现,就受到了不同领域学者的关注,国外、国内学者都对派系作过不同角度的研究和论述,对当前对村庄派系的研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在宗教中的派系问题的研究中,詹姆斯麦迪逊提出宗派界是全体中多数或少数的一部分公民,以某种共同情感或利益为纽带联结在一起,反对社会的集体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利益,并认为宗派之所以能够维持并普遍化,主要是是财产分配的不同的原因。[1]萨托利从另一种角度探讨宗派,认为宗派是一种自私的、极端的、残酷冷漠的并且有害的行为。[2]通过梳理发现,国外学者对于派系的研究主要是对各国政治领域不同党派的研究。在对日本、意大利、美国政坛上的派系进行研究时,许多学者把派系看作是政党派别中的政治团体,或者是政党内部结构中的一个次级单位。而韩廷顿则认为派系是一种存在于政治舞台的一种独立的组织。[3]钱柏通过对美国初期的政党中的派系的研究,将派系定义为一种较早成熟的政治组织。[4]霍华德瑞特通过对美国各主要党派关于总统竞争态度的研究,论述了许多外在因素决定了派系的维系,并且总结出了相关的发展理论。[5]
马晓雪和仲光友通过研究日本政坛上的派系斗争及其特点,认真总结了日本党派竞争的具体历史事件以及这些事件所呈现出的特征。[6]另外,李宜春对各国政治领域中独大型的政党派系的形成缘由、特点进行了总结和分析。[7]
国内派系竞争的研究
1.对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派系研究
对于存在于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不同历史时期的派系,国内的许多学者都对其进行了详实的分析和研究。张泽民主要对五四运动时期存在于北京政府中的派系之间的冲突和斗争进行了分析。[8]王奇生则利用建国以后的各级政协资料,对国民党中央委员的权力结构的转变过程进行了分析,并以六大时期党内各派不同程度的竞争为基础,尝试将国民党内部存在的派系竞争进行了历史还原。[9]以上的对于派系的研究,都是以政党内部不同的派系为基础,而对于台湾派系情况的研究,许多学者也将其与政党派系联系在了一起。赵永茂在研究台湾派系时,着重研究了了台湾地方派系变迁中地方派系和地方之间的关系和互动,论述了它对台湾地方选举的各种影响。通过探讨在选举中的行动策略,进一步思考派系竞争在台湾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派系在台湾经济、文化发展中的意义。[10]对于台湾民进党内部的派系,林劲主要对党派发展过程中派系所起的作用、派系在党派内部存在和联结的基础以及不同派系在激烈的竞争中所形成的基本格局进行了深入分析。[11]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