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部首汉字的文化探析
“女”部首汉字的文化探析[20200101174254]
汉字文化是一门新兴的汉字学科,是从汉字学这颗根深叶茂的大树上分出来的新枝。它的基本理论观点认为汉字不仅是“记录汉语、交流思想”的工具,更是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功能。通过对《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中“女”部首汉字的研究,将“女”部首汉字进行类别的划分,并对每一类中的代表性字进行了深入的阐释,揭示“女”部首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由此反映出我国古代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审美意识、女性的社会地位等文化内涵,从而较为整体的呈现《现代汉语词典》中“女”部首汉字的文化内涵。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现代汉语词典,“女”部首汉字,文化内涵
目 录
1 引言 2
2 古代女性的品貌审美 2
2.1 女子外在美 2
2.2 女子内在美 3
2.3 女子外在丑 3
2.4 女子内在丑 4
3 古代的婚姻习俗和制度 5
3.1 以“姓”为代表的群婚 5
3.2 以“姑”“舅”为代表的交换婚 6
3.3 以“娶”“婚”为代表的掠夺婚 7
3.4 以“媵”“妾”为代表的“一夫一妻多妾”婚 8
3.5 以“妻”“嫁”为代表的买卖婚 9
3.6 以“媒”“妁”为代表的包办婚 9
4 古代女性的家庭伦理 11
4.1 家庭关系 11
4.1.1 夫妻关系 11
4.1.2 婆媳关系 11
4.2 亲属称谓 12
4.2.1 晚辈称谓 12
4.2.2 平辈称谓 12
4.2.3 长辈称谓 13
5 古代女性的社会地位 14
5.1 女性的“女神”地位 14
5.2 女性的“女人”地位 15
5.3 女性的“女奴”地位 16
结 论 18
致 谢 19
参 考 文 献 20
附表一 21
附表二 22
1 引言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汉语的书写符号。汉字由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创造而来,是汉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汉字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负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几乎每个汉字都能描绘出一幅历史文化图,一个汉字的结构形式,不单反映了古人的设计和构想,同时也反映了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每一个汉字背后都蕴含了一个故事,其字形、字义都彰显出中国社会的文化心态,昭示着历史演进的轨迹,细细剖析,深入研究,我们就能从这些汉字中,窥见其所蕴涵的丰富内涵。
人们对汉字的研究从《说文解字》面世开始就没有间断过,对《说文解字》中“女”部首汉字的研究也已经有了很多,给本文的研究带来很多帮助。《现代汉语词典》作为一部完整的汉字研究工具书,对汉字的解释和阐述可以说是相当完备。《现代汉语词典》共收录“女”部首汉字209个(附表1),通过《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女”部首汉字的解释,为我们展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古代风俗、丰富而独特的社会意识和审美取向以及中国历史漫长的变迁过程。可以说,《现代汉语词典》不仅是一部可靠详实的工具书,更是解读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本文先对《现代汉语词典》“女”部首汉字进行了大体分类,再进一步通过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汉字来揭示“女”部首汉字反映的人们的容貌审美、婚姻习俗与制度、家庭伦理、社会地位方面的文化内涵。
2 古代女性的品貌审美
人的美是自古以来就是人类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最初的审美对象就是关于人类自身的美。中国古人根据“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认知原则,对人的审美观念首先就是从审视女性美开始的,这些女性的美包括女性的外在美和内在美。表现女性品貌审美的汉字数量很多,约占“女”部首汉字总数的31.58%(附表2),从这些表现女性品貌的“女”部首汉字中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人们对女性的审美要求和审美情趣。
2.1 女子外在美
人的外在美具有极大的审美价值,女性更是如此。女性的外在美往往带给人们感官上的愉悦和心理上的享受。而对于女性审美,外在的美丽往往就是最直观的。
《现代汉语词典》中记录了大量丰富多彩的描写女性外貌的褒义字,充分表现出传统的审美意识。外在美所具备的条件:一是容貌美丽:如“嫣”,从女,焉声,本义指美好的样子,形容女子笑容美好;“姝”从女,朱声,本义指美好,形容女子容貌秀丽,姿态美好。二是体态优美:如“姌”,从女,冉声,字亦作娜,指女性体态柔弱纤细,温柔美貌;“姣”从女,交声,本义指女子形体修长,婀娜多姿。对这些有关女性容仪的褒义字进行分析可知,这些标准的制定大多是从男性的审美角度去观赏和赞美女性,只有符合男性审美标准和欣赏趣味的女性才能令人娱(乐也)、嫔(戏也),才能被称为美女。
2.2 女子内在美
古人认为女子光有好的外表是远远不够的,好的德行才是一个女子必不可少的,这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内在美”。内在美所具备的条件:一是娴静、幽雅:“娴”从女,闲声,指女子娴静优雅;“婉”,从女从女,宛声,意为柔美,如婉软、婉柔。二是小心谨慎:如“嫡”,从女,啇声,《说文解字》解释为谨也,意为谨慎;“娕”从女,束声,谨慎的意思,指恭敬谨慎。三是巧慧伶俐,如“妍”,从女,开( jiān)声,就是巧慧的意思;“妖”,从女,夭声,指女子灵巧。四是温顺、顺从:如“娓”,从女,尾声,本意为理顺,引申为柔顺,顺从;“娽”,从女,录声,《说文解字》解释为随从,引申为顺从。五是贞洁、专一、守妇道:如“妌”,从女,井声,意思是女子贞洁娴静;“婱”,从女,弦声,指寡妇守节,意为恪守妇道。
所有这些字从内外两个方面对女子的美设立了种种标准,这些对于女性的种种审美标准,如皮肤白皙、身材高挑、体态轻盈、贞洁娴静、恭敬温顺、聪明灵巧,数千年来几乎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因而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认为,这些字眼凝结的与其说是一般的词义,不如说它们沉淀了中国男性对理想女性经久不衰的审美期盼与追求。具备这些美德的女子便被称为“媛”,这样的美女不仅令人喜爱,而且还可供男子娱,乐也;媅,乐也。可见,在封建时代,美女只是供男子欣赏,让男子愉悦的附属品。
2.3 女子外在丑
《现代汉语词典》中表示相貌丑陋的字有:“姡”“媨”“嫫”“嬒”等。“姡”,《说文·女部》:“面醜也”,指面貌丑陋。“《段注》改‘醜’为‘靦’云:‘各本作面醜,今正。醜者,可恶也,与醜耻义隔。‘面靦’者,《诗》云:‘有靦面目’是也。面部靦下曰:‘面见人也。’‘面见’人,如今人言无有面目相见。《尔雅》、《毛传》皆云:‘靦,姡也。’此云:‘姡,靦也’,是之谓语转。今人亦尚有羞姡姡之语。’张舜徽《约注》亦云:‘今语称斥责人或受人斥责,皆曰刮,当以姡为本字,即羞赧意’”[1]。“媨”《说文》:醜也,一曰老岖也,从女,酋声,《段注》,醜者,可恶也。桂馥《义证》醜者也,醜或作酋 ,《廣雅》,酋,恶也,馥案,恶谓醜也。义为相貌丑陋。“嫫”《说文·女部》,字从女从莫,莫亦声。“嫫母,都丑也。”嫫母,相传为黄帝妃,相貌极丑,指极丑的女人。“《楚辞·东方朔〈七谏〉》:‘西施媞媞而不得见兮,嫫母勃屑而日侍。’王逸注:‘嫫母,丑女也。’桂馥《义证》:‘‘都丑’即《新序》所谓极丑无双。都者,大也。’张舜徽《约注》云:‘嫫母乃双声连语,乃形容极丑之词,古云嫫母,犹今称丑婆耳。盖嫫之言蟆也,谓面有黑点,色似蝦蟆也’”[1] 。“嬒”《说文》女黑色也,从女,會声。《诗》曰:“嬒兮蔚兮。”王筠《句读》:“《通俗文》:可恶曰嬒。”意为女子面色黑,肌肤黑。
我国古代的审美,注重感性与理性的融合,对女性美的认知,并非仅停留在表面,
片面追求“色”,而是将“德”纳于其中,在貌与德两者之间往往又有所偏重。“《诗
汉字文化是一门新兴的汉字学科,是从汉字学这颗根深叶茂的大树上分出来的新枝。它的基本理论观点认为汉字不仅是“记录汉语、交流思想”的工具,更是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功能。通过对《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中“女”部首汉字的研究,将“女”部首汉字进行类别的划分,并对每一类中的代表性字进行了深入的阐释,揭示“女”部首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由此反映出我国古代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审美意识、女性的社会地位等文化内涵,从而较为整体的呈现《现代汉语词典》中“女”部首汉字的文化内涵。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现代汉语词典,“女”部首汉字,文化内涵
目 录
1 引言 2
2 古代女性的品貌审美 2
2.1 女子外在美 2
2.2 女子内在美 3
2.3 女子外在丑 3
2.4 女子内在丑 4
3 古代的婚姻习俗和制度 5
3.1 以“姓”为代表的群婚 5
3.2 以“姑”“舅”为代表的交换婚 6
3.3 以“娶”“婚”为代表的掠夺婚 7
3.4 以“媵”“妾”为代表的“一夫一妻多妾”婚 8
3.5 以“妻”“嫁”为代表的买卖婚 9
3.6 以“媒”“妁”为代表的包办婚 9
4 古代女性的家庭伦理 11
4.1 家庭关系 11
4.1.1 夫妻关系 11
4.1.2 婆媳关系 11
4.2 亲属称谓 12
4.2.1 晚辈称谓 12
4.2.2 平辈称谓 12
4.2.3 长辈称谓 13
5 古代女性的社会地位 14
5.1 女性的“女神”地位 14
5.2 女性的“女人”地位 15
5.3 女性的“女奴”地位 16
结 论 18
致 谢 19
参 考 文 献 20
附表一 21
附表二 22
1 引言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汉语的书写符号。汉字由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创造而来,是汉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汉字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负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几乎每个汉字都能描绘出一幅历史文化图,一个汉字的结构形式,不单反映了古人的设计和构想,同时也反映了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每一个汉字背后都蕴含了一个故事,其字形、字义都彰显出中国社会的文化心态,昭示着历史演进的轨迹,细细剖析,深入研究,我们就能从这些汉字中,窥见其所蕴涵的丰富内涵。
人们对汉字的研究从《说文解字》面世开始就没有间断过,对《说文解字》中“女”部首汉字的研究也已经有了很多,给本文的研究带来很多帮助。《现代汉语词典》作为一部完整的汉字研究工具书,对汉字的解释和阐述可以说是相当完备。《现代汉语词典》共收录“女”部首汉字209个(附表1),通过《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女”部首汉字的解释,为我们展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古代风俗、丰富而独特的社会意识和审美取向以及中国历史漫长的变迁过程。可以说,《现代汉语词典》不仅是一部可靠详实的工具书,更是解读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本文先对《现代汉语词典》“女”部首汉字进行了大体分类,再进一步通过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汉字来揭示“女”部首汉字反映的人们的容貌审美、婚姻习俗与制度、家庭伦理、社会地位方面的文化内涵。
2 古代女性的品貌审美
人的美是自古以来就是人类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最初的审美对象就是关于人类自身的美。中国古人根据“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认知原则,对人的审美观念首先就是从审视女性美开始的,这些女性的美包括女性的外在美和内在美。表现女性品貌审美的汉字数量很多,约占“女”部首汉字总数的31.58%(附表2),从这些表现女性品貌的“女”部首汉字中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人们对女性的审美要求和审美情趣。
2.1 女子外在美
人的外在美具有极大的审美价值,女性更是如此。女性的外在美往往带给人们感官上的愉悦和心理上的享受。而对于女性审美,外在的美丽往往就是最直观的。
《现代汉语词典》中记录了大量丰富多彩的描写女性外貌的褒义字,充分表现出传统的审美意识。外在美所具备的条件:一是容貌美丽:如“嫣”,从女,焉声,本义指美好的样子,形容女子笑容美好;“姝”从女,朱声,本义指美好,形容女子容貌秀丽,姿态美好。二是体态优美:如“姌”,从女,冉声,字亦作娜,指女性体态柔弱纤细,温柔美貌;“姣”从女,交声,本义指女子形体修长,婀娜多姿。对这些有关女性容仪的褒义字进行分析可知,这些标准的制定大多是从男性的审美角度去观赏和赞美女性,只有符合男性审美标准和欣赏趣味的女性才能令人娱(乐也)、嫔(戏也),才能被称为美女。
2.2 女子内在美
古人认为女子光有好的外表是远远不够的,好的德行才是一个女子必不可少的,这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内在美”。内在美所具备的条件:一是娴静、幽雅:“娴”从女,闲声,指女子娴静优雅;“婉”,从女从女,宛声,意为柔美,如婉软、婉柔。二是小心谨慎:如“嫡”,从女,啇声,《说文解字》解释为谨也,意为谨慎;“娕”从女,束声,谨慎的意思,指恭敬谨慎。三是巧慧伶俐,如“妍”,从女,开( jiān)声,就是巧慧的意思;“妖”,从女,夭声,指女子灵巧。四是温顺、顺从:如“娓”,从女,尾声,本意为理顺,引申为柔顺,顺从;“娽”,从女,录声,《说文解字》解释为随从,引申为顺从。五是贞洁、专一、守妇道:如“妌”,从女,井声,意思是女子贞洁娴静;“婱”,从女,弦声,指寡妇守节,意为恪守妇道。
所有这些字从内外两个方面对女子的美设立了种种标准,这些对于女性的种种审美标准,如皮肤白皙、身材高挑、体态轻盈、贞洁娴静、恭敬温顺、聪明灵巧,数千年来几乎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因而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认为,这些字眼凝结的与其说是一般的词义,不如说它们沉淀了中国男性对理想女性经久不衰的审美期盼与追求。具备这些美德的女子便被称为“媛”,这样的美女不仅令人喜爱,而且还可供男子娱,乐也;媅,乐也。可见,在封建时代,美女只是供男子欣赏,让男子愉悦的附属品。
2.3 女子外在丑
《现代汉语词典》中表示相貌丑陋的字有:“姡”“媨”“嫫”“嬒”等。“姡”,《说文·女部》:“面醜也”,指面貌丑陋。“《段注》改‘醜’为‘靦’云:‘各本作面醜,今正。醜者,可恶也,与醜耻义隔。‘面靦’者,《诗》云:‘有靦面目’是也。面部靦下曰:‘面见人也。’‘面见’人,如今人言无有面目相见。《尔雅》、《毛传》皆云:‘靦,姡也。’此云:‘姡,靦也’,是之谓语转。今人亦尚有羞姡姡之语。’张舜徽《约注》亦云:‘今语称斥责人或受人斥责,皆曰刮,当以姡为本字,即羞赧意’”[1]。“媨”《说文》:醜也,一曰老岖也,从女,酋声,《段注》,醜者,可恶也。桂馥《义证》醜者也,醜或作酋 ,《廣雅》,酋,恶也,馥案,恶谓醜也。义为相貌丑陋。“嫫”《说文·女部》,字从女从莫,莫亦声。“嫫母,都丑也。”嫫母,相传为黄帝妃,相貌极丑,指极丑的女人。“《楚辞·东方朔〈七谏〉》:‘西施媞媞而不得见兮,嫫母勃屑而日侍。’王逸注:‘嫫母,丑女也。’桂馥《义证》:‘‘都丑’即《新序》所谓极丑无双。都者,大也。’张舜徽《约注》云:‘嫫母乃双声连语,乃形容极丑之词,古云嫫母,犹今称丑婆耳。盖嫫之言蟆也,谓面有黑点,色似蝦蟆也’”[1] 。“嬒”《说文》女黑色也,从女,會声。《诗》曰:“嬒兮蔚兮。”王筠《句读》:“《通俗文》:可恶曰嬒。”意为女子面色黑,肌肤黑。
我国古代的审美,注重感性与理性的融合,对女性美的认知,并非仅停留在表面,
片面追求“色”,而是将“德”纳于其中,在貌与德两者之间往往又有所偏重。“《诗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1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