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女子服饰文化研究

中国古代女子服饰文化研究[20200101174546]
服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朝代的更迭,民族的融合以及环境的变迁,中国古代女子服饰在历史上也在不断的推陈出新,在各个时期大放异彩。古代女子服饰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蕴含着高度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文章从描写历史上各朝各代女子服饰样式特点入手,分析女子服饰演绎变迁的原因,旨在探寻女子服饰所反映出的深刻文化意蕴,并将古代女子服饰与现代女装设计进行了对比,寻找相通之处,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古代女子服饰,原因,文化现象,现代女装元素
目 录
1 引言 1
2 中国古代各朝女子服饰特色 1
2.1 春秋战国时期 1
2.2 秦汉时期 1
2.3 魏晋南北朝 2
2.4 唐宋时期 2
2.5 明清时期 3
3 中国古代女子服饰演绎变迁的原因分析 4
3.1 政治原因 4
3.2 染织技术原因 5
3.3 思想文化原因 5
4 中国古代女子服饰中蕴涵的文化现象 6
4.1 审美文化 6
4.2 道德观念 7
4.3 等级观念 8
5 现代女装设计中的传统女子服饰元素 8
5.1 服装面料 8
5.2 服装色彩图案 9
5.3 服装款式 9
结论 11
致谢 12
注释 13
参考文献 14
1 引言
服饰,不仅仅是蔽体御寒的物质之布,还是一种精神的体现,审美情结的反映,更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服饰的变迁映射着整个社会的政治面貌,思想风貌和经济状况。女性服饰作为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具备这样的文化意义。本文试从描写中国古代各朝女子服饰入手,透过服饰现象分析文化现象,探寻其所蕴含的深刻的文化意义。
2 中国古代各朝女子服饰特色
2.1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女子穿的是深衣制袍服。根据先秦时期的儒家经典中所记载,如《礼记·深衣》:“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短毋见肤,长毋被土,续衽钩边,要缝半下,袼之高下可以运肘,袂之长短反诎之及时。”[1]深衣,通俗点说就是上衣和下裳相连在一起,用不同的颜色的布缝制边缘,下身穿的裳实际指的是裙子,不是裤子。当时的男女深衣基本是通用的,没有特别区分开来,并且是不分等级的,尊卑共服,这种服饰一直贯穿于以后各个朝代,是我国古代服饰的典型风格。
古代妇女的内衣也很有特色,从古代典籍记载来看,古时候的内衣叫作亵衣,当时人们穿内衣主要是为了保暖以及吸收汗水。
2.2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的女子的装束为上身襦衫,下身长裙,襦衫一般是斜领,宽大的袖口,长度大概到膝部,有的长度一直到足部,无论尊贵卑贱都可以穿。汉代女子多穿长裙,裙子下摆一般是喇叭形状的,走路的时候不可以露出双脚,这类裙子最大的特色是裙腰很高,一直到胸部,长裙外面配上短襦,使得女子修长的体态体现无遗。汉代女子的礼服以深衣为尚,礼服分为曲裾绕膝和直裾两种,腰部裹得很紧。衣袖有宽窄之分,衣领为交领,领口很低,衣襟处缝上丝带系在腰部。
秦汉时期女子的内衣有帕腹、抱腹、心衣三种。帕腹是最简单的一种,它就是横裹在腹部的一块布帕。稍微复杂一些的,就是在裹腹时系上带子,紧紧地裹住腹部,所以叫做抱腹。再复杂一点的就叫做心衣,心衣是在抱腹基础上加上肩带及裆。帕腹、抱腹、心衣等虽然有简繁之别,但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背部是完全裸露的。
2.3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女性服装不再是前朝上下相通的深衣形制,而是衣、裳分离,上衣下裳的服式逐渐成为了女性衣着的主流。普通汉族女子上身穿襦衫,下身穿罗裙,罗裙是魏晋时期女子常穿的服饰之一。当时裙子无论从款式上还是从布料上来看都是多种多样的。深衣在魏晋时期呈现出一种自由大胆的特点,突出表现在下摆部分,通常是将下摆部分裁成多个倒三角形,层层相叠,另外,在深衣腰部加两条或者多条飘带,走起路来婀娜多姿,随风飘舞。到南北朝时,长飘带被去掉,加上长三角燕尾,更具飘逸感。
这一时期随着少数民族入居中原,对汉族服装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其中最典型的少数民族服饰是胡服,胡服本是适于骑射的戎装,其特点为上衣下裤,也被称为裤褶。上衣的款式特点为直领、对襟、窄袖、开衩。当时北方女子还流行穿裲裆,从古代俑的形象中可将其描述为,无领无袖,衣身不长,前后两片都有,布帛材料的居多,腋下和肩之间用绊扣系起来,可以穿在衣衫的外面,也可以穿在里面作为内衣,用来挡住胸和背。它也是当时女子内衣的形制,类似于现在的背心。
2.4 唐宋时期
唐朝女子服饰算得上是中国女子服装史上最为华丽的篇章,她们雍容华贵,美不胜收。唐朝女子服饰可简单概括为三类:短襦长裙、女着男装、胡服盛行。上身短襦,下身长裙,肩上加以披帛,是唐朝女子服饰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类。襦裙装最大的特点是领阔而低,没有内衣,半袒露胸部。唐代女子裙装无论从面料、颜色、花样、工艺等各个方面都大有改进,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唐朝的百鸟裙和花笼裙。百鸟裙,顾名思义,是种用百鸟的羽毛做成的裙子,这种裙子从不同的视角去观赏,给人以不同的美感体验。花笼裙,是用一种透明的纱罗做成的花裙,它的材质轻软细薄,穿在身上十分飘逸,上面的花鸟图案是用金丝线绣上去的,栩栩如生,又极显富贵。女着男装在唐朝天宝年间比较流行,这一现象最早出现在宫中,成为唐朝街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胡服指的是包括西域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和印度、波斯等外国服饰。”[2]唐朝女子喜穿胡服这一现象既反映了当时对外交流的频繁,同时胡服所散发出的英武矫健之气也彰显了女子的自主进取意识。
唐朝女子以胖为美,又喜穿半露胸式裙装,这就意味着她们不能穿像前朝那些带有肩带的内衣,于是唐朝女性便发明出了一种无肩带的内衣形制,即诃子。
宋代贵族女子的礼服和前朝基本无异,还是对襟大袖襦衫,外加披帛,下配长裙,但是便服却有了新的特点,当时以瘦、细、长为美,与唐朝女子服饰的鲜艳华丽相比,宋代妇女的装束,显得较为质朴、拘谨。在宋代,女子的裤子已经可以露在裙子外面了,也可以只穿裤子不穿裙子,但多是身份卑微者这样穿,一般平民女子还是穿窄袖襦衫。这一时期女子所穿的裙子裙摆紧收,裙长一直到地上,以便遮住双脚,上衣的领口很小,出门还需要用盖头、帽子等遮住面部,而且当时缠足之风盛行,这些都充分说明了礼教对女子的禁锢。“宋代最具特色的是背子,尤其盛行于女服之中,以直领对襟为主,不施绊纽,或长或短,裙式修长,裙腰降至腰间,腰间系以绸带。”[3]
宋代女子的内衣主要是抹胸与裹肚。抹胸,是一种裹在胸间的小衣,它是“肚兜”的前身,始于南北朝,是宋朝时期对内衣的称谓,结构上以紧束前胸为特征,以防风寒,用于约束和固定乳部。
2.5 明清时期
明朝时期,明太祖朱元璋发布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一项就是服饰制度的改革。他要求禁胡服,恢复汉族传统,并且对女子服饰作了更加严格的规定,具有鲜明的明朝特色,突出表现在宫廷女子服饰上,设计比较讲究。明朝的皇后所穿衣服一般是宽的大红色上衣,下身同样是红色罗裙,衣服上绣的是龙凤图样,再配上明朝最具特色的霞帔和背子,高贵端庄的气质展露无遗。其余妃嫔穿的则是翟衣,颜色是各种各样的。而宫女大多是穿大袖的短袄,下着长裙。
明朝女子的服装基本样式和唐宋时期没太大差别,依然是上襦下裙的服装形式,只是在年轻妇女中间,常加一条短小的腰裙,以便活动,有些侍女丫环也喜欢这种装扮。当时还出现过一种衣服,是用五颜六色的织锦布料拼接而成,色彩斑斓,形如水田,遂命名为“水田衣”,受到明代女子的普遍喜爱。到了明朝,背子的穿着已经比较普遍了,后来又出现过一种对襟,无领无袖,长至膝盖的马甲,叫做比甲,青年妇女争相追逐,蔚然成风。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111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