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名家政论文异同比较

唐宋名家政论文异同比较[20200101173928]
本文唐宋名家政论文异同比较首先对唐、宋政论文及其特点进行描述,其次对唐宋名家的政论文进行比较,通过对唐宋名家政论文的成就、政论思想和行文风格方面的比较,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不同的政治环境和生活背景造就出不同主题、行文风格的文章,但是名家们忧国忧民的胸怀是相同的。唐宋名篇中所蕴含的人生关怀、民族气节历史追问、忧患意识、深挚情意等人文精神的丰富内容,正是市场经济所严重缺失,也是人们深层心理所需要。在解决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人文精神的遮蔽、道德伦理的失范以及其它一些社会矛盾和问题时,是可资借鉴的重要精神资源。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 唐代,宋代,名家,政论文,异同
目 录
1 引言1
2 唐代名家政论文及其特点1
2.1 初、盛唐名家政论文1
2.2 中、晚唐名家政论文3
3 宋代名家政论文及其特点4
3.1 北宋名家政论文4
3.2 南宋名家政论文7
4 唐宋名家政论文比较8
4.1 整体政论文成就比较8
4.2 政论思想比较9
4.3 艺术风格比较9
结 论11
致 谢12
注 释13
参考文献14
1 引言
   当今时代的政治发展是社会的主要推动力,对于封建时期的统治来说,一个国家的政治发展水平,直接关系着其外交水平、国家影响力、人心向背等等关乎国家总体的重要内容。而各个朝代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政治名家的政论文更是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时代发展现状,使我们综合了解他们自身所持有的治国的观点、当时的社会现实、民众意识的发展以及国君统治的实际情况,其中还有很多当今社会可以借鉴的实例。文学政治名家们正是结合自身的政治取向和理解水平,感悟于朝廷的统治状况和当时的社会现实,才写出与时政紧密相关的政论文。唐宋时期,我国古典散文达到顶峰时代,大多数文人政治名家都是以古典散文的形式表达自己对政治和社会的态度,因此唐宋时期的政论文多是以古典散文的形式呈现。
   唐宋是我国封建统治的两大繁荣时期,对其主要文人政治名家政论文的对比分析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挖掘当时的政治条件对社会所造成的影响,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深入解析造成两个朝代鲜明的统治特征的主要原因。同时,对于这些政论文的研究能够让我们更加了解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侧面,以及其中的可取之处和应该遭到摒弃的地方。
2 唐代名家政论文及其特点
唐代文学政治名家的政论文以古典散文的形式呈现,其发展变化与唐代诗歌并不同步,其发展存在着不同的阶段,并且各个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安史之乱,是唐朝政治的分水岭。“天宝十四载之前,初盛是也;天宝十四载之后,中晚是也。”[1]唐代政论文上初盛中晚的这一划分,是与唐代的政治制度密切相关的。初唐文学文体由骈而散的变化,对唐朝政论文的发展起到了深刻的作用,而在安史之乱以后,由于战乱使盛唐时代繁荣的气象一去不返,取而代之的是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民贫政乱以及吏治日坏、士风浮薄等一系列问题,使当时的社会处于表面稳定实则动荡不安的危险状态。政论文是反映政治的工具,政治对政论文的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中晚唐的政治情形对当时文学政治名家所写的政论文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2.1 初盛唐名家政论文
初盛唐在政治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朝廷在文学方面十分重视,从而激发了文人们张扬自我、展示才华的精神。二是社会安定,君主贤明,使得很多人都渴望建功立业,奋发向上,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成为了初唐政论文的灵魂。
唐代政论文的发展开始于初盛唐,中唐为鼎盛时期,晚唐开始衰落。初唐时期,当骈文和诗歌处以巅峰的时候,古典散文的文风改革才刚刚开始,改革也造就了唐代政论文的开端。
陈子昂是这一时期政论文革新的杰出人物。他也写诗歌,但所作的对策、奏疏,都是文风比较朴实的政论文。他是唐代最早开始写政论文的名家之一。由于学界对他文学作品的研究更重视他的诗歌和诗歌理论,从而忽略了他散文创作的成就。
陈子昂生活于在武则天执政时期。这是初盛唐的重要时期,“上承贞观、永征,下启开元、天宝”[2],武则天不拘一格,大刀阔斧地破格提拔人才,以巩固自己的统治。这给陈子昂提供了机遇,使他有机会登上政治舞台。
陈子昂为初唐文风的转变上起了重要作用。唐朝以前的文学多脱离现实,追求形式和技巧,华而不实。初盛唐,延续了前朝的文风,再加上初盛唐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统治阶级希望文人为他们歌功颂德,粉饰太平。陈子昂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法使唐朝文学发展走上了革新的道路。他提畅文人们写散体文。从陈子昂开始,写散体文的人数开始增多,散体文的题材开始涉及政治思想。
陈子昂的政论文有一下特点:
从文体上看,陈子昂的政论文是唐朝最早开始使用散体文的。 “臣闻古之御天下者,其政有三:闻者化之,用仁义也;霸者威之,盛权智也”[3],他的政论文在运用了散体文的同时又有诗歌的优美。
从内容上看,陈子昂的政论文重视文章的理据,很有逻辑性。他在政论文中通常是以事论事,在表达了自己思想的同时又使文章有了理论上的深度。如他的政论文《荐灵驾入京书》中,从“自河而西,无非赤地”,“赖以宗庙之灵,黄天悔祸”,“然而流人未反,田野尚芜,白骨纵横,阡陌无主,至于蓄积,犹可哀伤。”等句可以看出,陈子昂写这篇政论文来建议朝廷不要为了唐高宗的葬礼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而对百姓的生活不管不顾。整片政论文以事论事,很有逻辑性。
陈子昂的政论文体现了他的儒家思想。从他的政论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关怀人民疾苦的热情。如他的政论文《上蜀川安危事》,表达了他对边疆战乱的忧虑,对百姓流离失所深表同情,对官员鱼肉百姓的罪恶加以愤慨的指责。
陈子昂的政论文是初盛唐政论文的代表,《资治通鉴》都曾引用过他的政论文。
通过他的政论文可以看出初盛唐的名家政论文对唐代政论文整体起了开辟道路的作用,这一时期的政论文虽然还有诗歌的影子,但是内容充实,表达了名家对政治的建议与批判,与唐朝以前华而不实的文风有了显著的差异。这一时期所写的政论文以高尚的理想和对国家、人民的关心,感召并启发了了后来的名家的创作,促进了政论文的繁荣。
2.2 中、晚唐名家政论文
中晚唐在政治上的显著特点:国家一直战乱不断。经过“安史之乱”,到了晚唐,初盛唐唐朝繁荣稳定的局面消失了,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导致寒门子弟想要为官备受压制。为了摆脱朝廷党派之争,晚唐的文人都选择归隐民间。
政论文的创作高峰是在中唐时期,这个高峰是建立在初盛唐政论文发展基础之上的。
韩愈、柳宗元是这一时期政论文革新的杰出人物。他们倡导"古文运动",实际上是鼓励政论文的写作要在内容上着重反映现实生活,宣扬儒家思想。
韩愈的政论文有一下特点:
从文体上看,韩愈继承了初盛唐政论文写作的革新文风,使用散体文,使政论文的表达功能大大扩大。他和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此主张政论文要贴近现实生活。
从内容上看,由于中晚唐的政治现实,韩愈提倡儒家思想,通过政论文的写作,主张重新建立儒家道统。他的政论文《进士策问》中“适于时,救其弊”等句表达了他希望通过儒家道统解救现实危难。韩愈认为藩镇割据导致中央皇权的削弱,韩愈撰写了以《原道》为代表的大量政治论文,“明君臣之义,严华夷之防”[4],对藩镇割据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抨击。他的思想适应了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例如《原道》是韩愈复古尊儒的代表作,文中写到:“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意思是凡是我所说的道德都是结合仁与义说的,是天下的公论,而老子所说的道德是抛开了仁与义说的,只是他个人的说法。从《原道》可以看出韩愈在政论文中论述儒学的优点和宣扬儒学的目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110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