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生辍学行为何以形成g中学的实证研究

农村辍学问题一直是我国教育研究的难点和热点,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关注和讨论。本研究从辍学初中生和其家庭本身的文化样态出发来探究他们辍学行为背后原因。研究发现农村家庭中父母对于教育目的的认识不足,家庭教育的缺位,金钱取向,随意性强等特质在亲子互动中传递给了农村初中生,使得农村初中生所表现出的个人特质是自制力不足,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更倾向于追求眼前的舒适与愉悦。这些不可磨灭的文化印记对初中生的价值观念和价值选择造成了重要的影响,当他们面对学校课程知识接受困难的情况时选择了消极应对的态度,而这种“混日子”的就学态度导致其成绩日益下降,最终被考试制度所淘汰而走向辍学。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导论 2
一、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
(一)国外相关研究概况 2
(二)国内相关研究概况 4
(三)文献述评 5
二、研究设计 5
(一)概念界定 5
(二)研究方法 5
(三)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6
三、G中学初中生的辍学状况 6
(一)G中学的概况 6
(二)G中学辍学状况 7
(三)案例呈现 7
四、农村初中生辍学行为分析 8
(一)家庭:形塑学生辍学行为的结构性力量 9
(二)学校:初中生试图游离的场所 10
(三)初中生选择辍学的心态分析 12
五、小结 13
致谢 13
农村初中生辍学行为何以形成
——基于G中学的实证研究
引言
导论
我国自古传承的尚学观念体现了受教育程度对社会阶层流动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然而为什么当前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和教育条件都有了明显的提高的前提下仍旧有大量的农村子弟选择放弃通过教育来改变自身底层命运的机会?在同一个空间接受同样的教育,有的同学成绩优异而有的同学则纯属“混日子”甚至最终选择辍学,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后者做出这一选择。对于农村初中生辍学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已有的研究大都认为辍学行为的实质是在一系列社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会结构因素和社会条件作用下的无奈选择。在我国现有研究中,大部分的研究者将“辍学青年”置身于结构之中,受社会大背景制约他们往往处于“被辍学”的不利状态,但是显然行动者自身的主体性未被体现。本文主要从辍学初中生自身出发,探讨他们自身的文化样态与学校文化在冲突和碰撞的过程中是否形成一种新的文化机制,这一文化机制又是如何影响他们的教育选择。
一、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概况
1.教育与阶层再生产
教育究竟是促进人们实现向上流动的助力还是实现社会阶层再生产的必要工具?这个讨论长久以来引起社会学家的诸多关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以涂尔干为代表的功能理论学派,该理论认为,工业化社会中,社会分层对教育的需求取决于不同职业地位对不同技术的要求,教育满足了不同职业地位对技术的要求,同时也促进了人的社会化,在社会化过程中,社会等级的公平竞争理念被内化。 [3]因此,功能理论强调教育对社会阶层流动起到了促进作用。
冲突学派则对此提出质疑,冲突理论源于对功能理论的反思,该理论对教育与社会阶层流动之间关系的解释主要倾向于:教育作为产生阶级不平等的机构而存在,不但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反而还是社会阶层的强化和复制者。他们的核心论点为,教育在社会分层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再生产现有的社会地位。[4]不同的理论传统对这一问题的解释逻辑是不同的,即教育复制或者再生产社会结构的机制不同。
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学者主要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入手来分析教育再生产社会结构的机制。鲍尔斯和金蒂斯是教育“再生产”理论的典型代表代表,学校再生产社会中的主导生产关系,包括社会流动性的再生产意识,这种意识使人们相信,没能提升阶级地位的人应该责备自己,而不是其他人。毕竟,如果社会提供了晋升的机会,而个人没有获取打开这些机会大门的资格,或者在爬上权力和社会流动的阶梯后却没有达到要求的话,资本主义不应为此负责。[5]上述理论认为学校成为阶层强化和复制的机构,它实现了劳动分工的需要,却裁制了个人的自我概念,志趣及社会阶级身份的效果。
虽然社会再生产理论的论断能够通过定量分析得以证实,但是那些数据本身却不能解释学校究竟是如何成了一个“资本要求怎么做,它就怎么做”的场所,学生们成了仅仅受结构性因素决定的沉默者和被愚弄者,社会再生产的逻辑和过程却成为不为人所知的“暗河”。布迪厄则借助“文化资本”这一概念就此给出了解答。
2.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
在布迪厄看来,不同阶级在文化资本的分配上是不平等的,中产阶级和统治阶级的家庭会给孩子传承很多的文化资本,而工人阶级的孩子从家庭得到的文化资本则相对较少。他认为文化资本具有代际传递的特征,父辈缺乏文化教育,他们的孩子的受教育程度亦将是低下的。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家庭背景使得他们在内化和适应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方面的才能不足,或者使得他们内化的禀性完全不同于社会上的主流文化,导致他们的生存心态,所建构的文化财产往往并不被主流社会所接收和认同。[6]
普通阶层在文化资本的三个层面上都是匮乏而不入主流的。因此,在进入学校之前,不同阶级的孩子在文化的规则、品味、生活的目标乃至对待教育的态度等方面已经出现了分化。而学校是以上层精英文化为运作方式,这就表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与学校文化环境越相似,对于学校生活的适应程度就会越高。而就此而言,普通阶层孩子所接触到的文化环境与上层阶层的孩子相比太过于匮乏,由此在初始社会化时期产生的不平等不仅没有通过教育被化解,反而得到了强化。 [7]这也注定了上层阶层的孩子在学校获得成功的几率要远远大于普通阶层。
布迪厄认为,通过学校教育,就再生产出上层阶层的文化,并使上层阶层的子女掌握更多优势的文化资本,取得学业上更大的成就,通过把学术等级转化成社会等级,就完成了从文化再生产到社会再生产的过程。[8]由此可以看出上层阶层的再生产是对自身文化接受的再生产。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337.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