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张爱玲小说的男性形象
摘 要张爱玲作为20世纪40年代初中国文坛的知名女作家,作品具有鲜明的女性主义特征,成功地塑造了一批形态各异的男性形象,即父亲、丈夫和包括儿子、异国男性等其他男性形象在内的三大系列。在女性作家的作品中的男性形象往往是被人们所忽视的,人们更多的关注点在女性人物的身上,而本篇文章重点研究张爱玲小说中的男性人物形象。通过塑造这些男性形象,张爱玲巧妙地写出了男性视角下女性的存在状态,批判了男权社会对女性自身解放发展的压制,也写出女性在这种霸道男权下不同的应对方式,从而实现了对女性主题全面而独特的诠释。目 录
引 言 2
一、父亲 3
(一)丑陋的父亲形象 3
(二)残疾的父亲形象 4
二、丈夫 5
(一)坐吃山空、不思进取的丈夫形象 6
(二)玩弄女性、薄情寡义的丈夫形象 7
三、其他男性形象 8
(一)备受压制、丧失自我的儿子形象 8
(二)精于算计、男权至上的异国男性 8
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致 谢 11
引 言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张爱玲是一位标新立异的独特女作家,她独特性的根基是她传奇的生活学习经历,也正是这些经历使她为我们留下了很多传奇的作品。由于她的作品和当时那个特定时期的文学主流的意旨大相径庭,还因为她与胡兰成的一段不被世人所看好的婚姻,让张爱玲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并不是很高。然则,她的成功之处是不能被这些不重要的因素所磨灭的,她塑造了很多典型的女性人物形象,创造的艺术成就和文学影响力是很大的。毋庸置疑,张爱玲在很多专家学者眼里都是优秀的作家,是闻名海外的出色作家。
张爱玲是上海国统区的一位重要女作家,她的小说创作主题都重点突出女权主义和女性意识,描述了殖民背景下女性迷茫无奈的残酷现实和旧文化与新文化相互冲击背景下女性悲观无望的存在状态,在论述这些女性主题的同时,她在小说中成功塑造了很多与之相应的男性形象,但这些男性形象在张爱玲笔下多是令人所厌恶的、消极的、不被认同的。张爱玲通过这些男性形象的描述,宣泄出自己对于男权社会的憎恶和批判,尤其是对象征着男权的“夫权制”和“父权制”的着重抨击;表现了对于女性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说创作主题都重点突出女权主义和女性意识,描述了殖民背景下女性迷茫无奈的残酷现实和旧文化与新文化相互冲击背景下女性悲观无望的存在状态,在论述这些女性主题的同时,她在小说中成功塑造了很多与之相应的男性形象,但这些男性形象在张爱玲笔下多是令人所厌恶的、消极的、不被认同的。张爱玲通过这些男性形象的描述,宣泄出自己对于男权社会的憎恶和批判,尤其是对象征着男权的“夫权制”和“父权制”的着重抨击;表现了对于女性日常生活的发现与肯定,借此来为女性的合理情欲正名,从细微琐碎的生活细节入手,升华出自己为女性挺身的价值观念。对于这些男性形象,以往的作家学者们大都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女性人物形象和女权主义的主题上,而这些男性形象常常被视而不见。笔者意在通过对小说中不同类型的男性的分析,由形象入手,站在男性的角度来审视女性,以此来反观张爱玲对女权主义的诠释,使人们对张爱玲和她的作品有更深层更加透彻的了解和认识。
张爱玲的创作透露出一种沉重的悲观色彩,而这种悲观色彩形成的原因正是她自身崎岖坎坷的人生经历,这种悲观色彩隐现出作者心灵的繁杂,表现出作者对人生、对家庭、对爱情的悲观。它反映出封建环境下女性的悲惨命运,她从女性角度来审视封建男性对女性的影响。通过对这些男性形象的探究,对我们认识了解封建社会家庭的婚姻情况有更多的帮助,对那个时代的女性有更多的认识,以此来与现代社会家庭的婚姻情况相比较,从而对当今时代的女性有更多的启示。
一、父亲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下,父权已经成为绝对的权威,即便是在殖民文化迅速发展的20世纪初期,它仍是一种坚不可摧的力量。而张爱玲的小说颠覆性地破坏了父亲的形象,“在她的眼里,那是一个由鸦片、章回小说以及迂腐的古文塾师所组成的没落世界”,在旧中国的转型期,这些父亲在鸦片、醉酒、女人的泥潭中挣扎。一方面,传统的封建道德体系摇摇欲坠;另一方面,来自西方的商业文明价值观肆无忌惮地冲击着民族的各个角落。正是由于这种新旧文化的交替碰撞,产生了畸形的父亲这一社会群体。并且他们也拥有诸多人性上的弱点:虚伪、自私、好吃懒做,甚至要靠女人来维持生计。张爱玲在作品中成功塑造了两类父亲形象,通过第一类父亲形象,剥除父亲们的慈爱假面,正视暗无天日的人生,实现了叙事题材上的创新与突破,为女性发展自我解放自我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借助第二类父亲形象,让我们明白了“父权”促使女性反抗斗争意识动因产生发展,而身心残疾的父亲是让女权意识强大的关键。
(一)丑陋的父亲形象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不是凭空产生的,很多时候都是作家通过自身的生活体验而描摹出来的。如果我们仔细研读张爱玲作品中谈及的父亲形象,我们就会发现在这其中也隐藏着张爱玲悲惨的人生经历。在张爱玲年幼时,她经常遭到父亲的打骂,严重时还被打伤过。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张爱玲在她的心底是很难和父亲和谐共处的,她对父亲丑陋嘴脸的揭示也就自然而然地流淌在文本中。《怨女》中是这样描述玉熹的父亲刚成亲时的外貌的,他“前鸡胸后驼背,张着嘴,像有气喘病,要不然还五官端正,苍白的长长的脸,不过人缩成一团眼睛倒也看不出大,眯缝着一双吊梢眼,时而眨巴眨巴向上瞄着,可以瞥见两眼空空,有点像洋人奇异的浅色眼睛”。 通过以上描述我们看出,那时玉熹的父亲就如同一具废壳。而受到传统文学熏染的张爱玲也自然明白,大多数的读者总是依据人物的外表而不是人物的内心来判断一个人的好坏,这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阅读习惯。所以,张爱玲首先就从父亲的外表上进行贬低,以外貌的丑陋来先行否定父亲的形象。但这仅仅是开始,张爱玲的最终目标,是要从父亲的内心和人性的角度来进行揭露。张爱玲如庖丁解牛般剔除了父亲的伪善外皮,用冷静的目光来将父亲的心灵洞穿到底,继而掀起波涛汹涌般的嘲讽。《多少恨》中家茵的父亲虞老先生是个泼皮无赖,他跑到家茵当家庭教师的地方去要钱是、耍赖撒泼,甚至不断怂恿强迫家茵做别人小老婆,还不断给他看中的有钱人吹耳旁风,娶他的女儿为妾,是一个不知廉耻、内心丑陋、卖女求荣的无赖之徒。在家茵即将找到属于自己的避风港时,她的父亲硬硬的让这个美梦破碎了。女儿们的处境就是这样的无可奈何,父亲们不会在乎她们的感受。《琉璃瓦》中的姚先生,因为家境相对困难,又不想自己努力,就把自己的七个女儿一个一个的嫁出去,为自己谋钱财谋官路,不理会他的女儿们是否愿意这样任人当商品一样摆布,只把她们当做自己飞黄腾达的阶梯。《花雕》里的郑先生更是过分,“有钱的时候在外面生孩子,没钱的时候在家里生孩子” ,将钱财全部散到女人的身上,但却在自己的女儿患重病时拒绝出钱治病,导致了女儿的死
引 言 2
一、父亲 3
(一)丑陋的父亲形象 3
(二)残疾的父亲形象 4
二、丈夫 5
(一)坐吃山空、不思进取的丈夫形象 6
(二)玩弄女性、薄情寡义的丈夫形象 7
三、其他男性形象 8
(一)备受压制、丧失自我的儿子形象 8
(二)精于算计、男权至上的异国男性 8
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致 谢 11
引 言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张爱玲是一位标新立异的独特女作家,她独特性的根基是她传奇的生活学习经历,也正是这些经历使她为我们留下了很多传奇的作品。由于她的作品和当时那个特定时期的文学主流的意旨大相径庭,还因为她与胡兰成的一段不被世人所看好的婚姻,让张爱玲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并不是很高。然则,她的成功之处是不能被这些不重要的因素所磨灭的,她塑造了很多典型的女性人物形象,创造的艺术成就和文学影响力是很大的。毋庸置疑,张爱玲在很多专家学者眼里都是优秀的作家,是闻名海外的出色作家。
张爱玲是上海国统区的一位重要女作家,她的小说创作主题都重点突出女权主义和女性意识,描述了殖民背景下女性迷茫无奈的残酷现实和旧文化与新文化相互冲击背景下女性悲观无望的存在状态,在论述这些女性主题的同时,她在小说中成功塑造了很多与之相应的男性形象,但这些男性形象在张爱玲笔下多是令人所厌恶的、消极的、不被认同的。张爱玲通过这些男性形象的描述,宣泄出自己对于男权社会的憎恶和批判,尤其是对象征着男权的“夫权制”和“父权制”的着重抨击;表现了对于女性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说创作主题都重点突出女权主义和女性意识,描述了殖民背景下女性迷茫无奈的残酷现实和旧文化与新文化相互冲击背景下女性悲观无望的存在状态,在论述这些女性主题的同时,她在小说中成功塑造了很多与之相应的男性形象,但这些男性形象在张爱玲笔下多是令人所厌恶的、消极的、不被认同的。张爱玲通过这些男性形象的描述,宣泄出自己对于男权社会的憎恶和批判,尤其是对象征着男权的“夫权制”和“父权制”的着重抨击;表现了对于女性日常生活的发现与肯定,借此来为女性的合理情欲正名,从细微琐碎的生活细节入手,升华出自己为女性挺身的价值观念。对于这些男性形象,以往的作家学者们大都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女性人物形象和女权主义的主题上,而这些男性形象常常被视而不见。笔者意在通过对小说中不同类型的男性的分析,由形象入手,站在男性的角度来审视女性,以此来反观张爱玲对女权主义的诠释,使人们对张爱玲和她的作品有更深层更加透彻的了解和认识。
张爱玲的创作透露出一种沉重的悲观色彩,而这种悲观色彩形成的原因正是她自身崎岖坎坷的人生经历,这种悲观色彩隐现出作者心灵的繁杂,表现出作者对人生、对家庭、对爱情的悲观。它反映出封建环境下女性的悲惨命运,她从女性角度来审视封建男性对女性的影响。通过对这些男性形象的探究,对我们认识了解封建社会家庭的婚姻情况有更多的帮助,对那个时代的女性有更多的认识,以此来与现代社会家庭的婚姻情况相比较,从而对当今时代的女性有更多的启示。
一、父亲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下,父权已经成为绝对的权威,即便是在殖民文化迅速发展的20世纪初期,它仍是一种坚不可摧的力量。而张爱玲的小说颠覆性地破坏了父亲的形象,“在她的眼里,那是一个由鸦片、章回小说以及迂腐的古文塾师所组成的没落世界”,在旧中国的转型期,这些父亲在鸦片、醉酒、女人的泥潭中挣扎。一方面,传统的封建道德体系摇摇欲坠;另一方面,来自西方的商业文明价值观肆无忌惮地冲击着民族的各个角落。正是由于这种新旧文化的交替碰撞,产生了畸形的父亲这一社会群体。并且他们也拥有诸多人性上的弱点:虚伪、自私、好吃懒做,甚至要靠女人来维持生计。张爱玲在作品中成功塑造了两类父亲形象,通过第一类父亲形象,剥除父亲们的慈爱假面,正视暗无天日的人生,实现了叙事题材上的创新与突破,为女性发展自我解放自我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借助第二类父亲形象,让我们明白了“父权”促使女性反抗斗争意识动因产生发展,而身心残疾的父亲是让女权意识强大的关键。
(一)丑陋的父亲形象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不是凭空产生的,很多时候都是作家通过自身的生活体验而描摹出来的。如果我们仔细研读张爱玲作品中谈及的父亲形象,我们就会发现在这其中也隐藏着张爱玲悲惨的人生经历。在张爱玲年幼时,她经常遭到父亲的打骂,严重时还被打伤过。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张爱玲在她的心底是很难和父亲和谐共处的,她对父亲丑陋嘴脸的揭示也就自然而然地流淌在文本中。《怨女》中是这样描述玉熹的父亲刚成亲时的外貌的,他“前鸡胸后驼背,张着嘴,像有气喘病,要不然还五官端正,苍白的长长的脸,不过人缩成一团眼睛倒也看不出大,眯缝着一双吊梢眼,时而眨巴眨巴向上瞄着,可以瞥见两眼空空,有点像洋人奇异的浅色眼睛”。 通过以上描述我们看出,那时玉熹的父亲就如同一具废壳。而受到传统文学熏染的张爱玲也自然明白,大多数的读者总是依据人物的外表而不是人物的内心来判断一个人的好坏,这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阅读习惯。所以,张爱玲首先就从父亲的外表上进行贬低,以外貌的丑陋来先行否定父亲的形象。但这仅仅是开始,张爱玲的最终目标,是要从父亲的内心和人性的角度来进行揭露。张爱玲如庖丁解牛般剔除了父亲的伪善外皮,用冷静的目光来将父亲的心灵洞穿到底,继而掀起波涛汹涌般的嘲讽。《多少恨》中家茵的父亲虞老先生是个泼皮无赖,他跑到家茵当家庭教师的地方去要钱是、耍赖撒泼,甚至不断怂恿强迫家茵做别人小老婆,还不断给他看中的有钱人吹耳旁风,娶他的女儿为妾,是一个不知廉耻、内心丑陋、卖女求荣的无赖之徒。在家茵即将找到属于自己的避风港时,她的父亲硬硬的让这个美梦破碎了。女儿们的处境就是这样的无可奈何,父亲们不会在乎她们的感受。《琉璃瓦》中的姚先生,因为家境相对困难,又不想自己努力,就把自己的七个女儿一个一个的嫁出去,为自己谋钱财谋官路,不理会他的女儿们是否愿意这样任人当商品一样摆布,只把她们当做自己飞黄腾达的阶梯。《花雕》里的郑先生更是过分,“有钱的时候在外面生孩子,没钱的时候在家里生孩子” ,将钱财全部散到女人的身上,但却在自己的女儿患重病时拒绝出钱治病,导致了女儿的死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