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江苏溧阳市的调查
农村老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江苏溧阳市的调查[20200501124859]
摘要: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形势的严峻程度愈来愈深,而传统养老方式的弊端凸显,越来越多学者提出应将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作为我国农村的主要养老方式。本研究通过对常州溧阳市农村的实地调查,运用Logistic模型,对农村老年人是否愿意选择居家养老,以及在生活照顾、医疗卫生、精神文化三类服务之间的具体需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主要结论:农村老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观选择相对有限;对居家养老具体服务项目的需求较为集中;年龄大、收入高、空巢老人和不常受到朋友帮助的农村老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更大。年龄、年收入、慢性病情况、是否与子女同居以及是否受到朋友帮助等因素显著影响老年人对生活照顾、医疗卫生、精神文化三类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5^1^9^1^6^0^7^2^*
关键字:居家养老;需求;影响因素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Abstract 2
Key words 3
引言 3
一、数据与变量 4
(一)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4
1.数据来源及老人基本状况 4
2.养老方式的选择 4
3.农村老人对居家养老的总体接受情况及需求情况描述性统计 6
4.农村老人对居家养老的具体需求 6
(二)变量选择 9
1. 个体特征 9
2. 经济收入水平 9
3.居家养老替代品情况 10
4.对居家养老的了解程度 10
二、计量检验 10
(一)农村老人对居家养老需求的实证分析 10
(二)农村老人对不同类别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差异的实证分析 12
1. 生活照顾服务需求 14
2. 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14
3.精神文化服务需求 15
三、结论 15
(一)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情况 15
(二)居家养老服务影响因素 16
致谢 16
参考文献 17
农村老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江苏溧阳市的调查
引言
21世纪以来,“银发浪潮”滚滚袭来,特别是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尤为严重。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我国60岁及60岁以上的人口占到了13.26%,比2000年上升2.93%,其中65岁及65岁以上人口占到了8.87%,比2000年上升1.91%。并且,农村老年人口规模是城市的1.69倍,城市老年人口比重为7.97%,而农村老年人口比重已超过18.3%[1]。有学者预计,2030年将是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时候,农村和城镇的老龄化差距也将拉至最大。较之全国而言,江苏省老龄化情况则更加不容乐观,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江苏省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10.9%,居全国第三,此次调查地溧阳市60岁以上人口占20.8%。而在中国“未富先老”、计划生育政策、城乡社会保障发展不平衡以及农村劳动力流动带来的空巢老人问题的背景下,农村的社会化养老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便显得更加迫切:①农村土地保障功能弱化,农村养老难以完全依赖土地保障。②家庭养老功能弱化。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以及家庭核心化的加剧,农村出现了大量“空巢”老人。
近年来,党和国家多次提出关于促进城乡社会化居家养老事业发展的要求和政策。2011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及《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国家还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要求。在党的十七大中,也提出了“老有所养”的战略性目标,一方面为农村居家养老建设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为农村居家养老建设奠定了更坚实的现实基石。
在我国,则主要把居家养老定义为:“老年人在家中居住,但是养老服务却是由社会来提供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模式,即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外围,以养老制度为保障的养老体系” [6-9]。简而言之就是老人居住在家,享受家庭供养和社区服务的局部社会化养老方式[10]。
在家庭养老功能的逐渐弱化,机构养老模式少为老人接受的背景下,居家养老服务的建设开始越来越多地被社会关注,学术界逐渐达成共识,应当建立以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等其它养老模式为辅的多元化、社会化的养老体系。然而,近年来在城市的居家养老试点工作已经开展并逐步加快发展步伐,在农村的居家养老服务则鲜见鲜闻。此外,王碧红还指出了居家养老需求的存在形式方面的区别,农村老人对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分为显性需求和隐形需求,而一些对农村老人居家养老需求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需求较低的原因与此有一定联系[11]。一些老人们虽然表示对居家养老无需求,但是必须具体分析影响农村老人选择居家养老的相关因素。而农村居家养老的社会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实现和完善过程必然是循序渐进的,老人也需要一个从了解到熟悉再到认可的接受过程。居家养老的建设正在逐步推进,本次研究则主要针对农村老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其显性需求来分析居家养老服务需要设立的项目,并分析影响农村老人对居家养老需求的相关因素。
苏南地区是江苏省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同时也是居家养老工作试点较早的一个地区,也最有条件进行农村居家养老的试点工作。因此,本课题选择了江苏省苏南地区的农村进行居家养老需求的实地调查,从而了解苏南地区农村居家养老需求情况,并结合农村老人对居家养老需求的影响因素来分析老人需要或不需要的原因,分析其是否存在隐性需求。此外,从生活需求、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和精神需求三方面对农村老人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进行具体的归纳和分析。以期为农村居家养老试点工作,以及未来服务项目的规划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数据与变量
(一)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1.数据来源及老人基本状况
本次研究选用苏南地区的常州溧阳市农村作为调查地点,随机选取了陶家村、南村、钱家村三个村,并以这3个村60周岁及以上拥有农村户籍的老年居民为调查对象。陶家村和南村村分别发放问卷55份,钱家村发放问卷50份,问卷发放共计160份。回收有效问卷146份,有效回收率为91%。
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溧阳市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男性比女性多10.9%,其中55.1%为男性,44.2%为女性;绝大多数老年人年龄在60-79岁之间,其中58.2%的老年人为60-69岁,36.3的老年人为70-79岁,5.5%的老年人在80岁及以上;85%的老年人婚姻状况为已婚,10.2%老年人丧偶,并存在极少数未婚、离婚以及丧偶的老人;农村老年人身体状况不容乐观,92.5%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有28.6%的老人为空巢老人;农村老人对居家养老了解程度较低,仅有2.7%的老年人比较了解居家养老,而27.3%的老年人仅听说过居家养老,还有67.3%的老年人完全没有听说过居家养老。
2.养老方式的选择
首先,就农村老人养老方式的选择来看,84.1%的老人选择家庭养老,14.5%的老人选择居家养老,仅仅1.4%的老人选择机构养老,大部分老人仍然坚持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
可见,绝大多数老年人依然更加偏爱“传统家庭养老”方式,但在访谈过程中,老人们也表示出家庭养老的担忧,虽然儿女养老是最贴心且最符合老人心意的,但是子女或需进城务工,或因工作和子女并没有足够精力照顾老人,老人们也不想成为子女的负担。可见,最受老年人偏爱的家庭养老方式的延续性和现实性已并不强,并且可能会引发代际矛盾,不利于农村社会的和谐。
当问及老人是否同意“当父母年老时,孩子应该和他们住在一起”时,98%的老人表示同意,同时97.3%的老人认为“儿女是父母年老后的最好的依靠”,78.7%的老人同意“机构养老反映了儿女不孝顺”,80%的老人同意“住养老院让自己感到没面子”。这说明多数的老人不接受机构养老的养老方式,与初期的文献综述结论相符。可见,受农村老人传统价值观的影响,以及机构养老高昂的费用、令人堪忧的服务质量,不能居住家中养老的极大弊端,使得老年人始终对机构养老较不待见。这些都促使农村居家模式氤氲而生,它既能满足老年人在家养老的传统习惯、又能避免代际矛盾、为老年人生活照顾、医疗服务、精神慰藉等多元服务,是一种既能顺应形势变化并且可操性较高的多元化养老模式。
摘要: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形势的严峻程度愈来愈深,而传统养老方式的弊端凸显,越来越多学者提出应将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作为我国农村的主要养老方式。本研究通过对常州溧阳市农村的实地调查,运用Logistic模型,对农村老年人是否愿意选择居家养老,以及在生活照顾、医疗卫生、精神文化三类服务之间的具体需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主要结论:农村老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观选择相对有限;对居家养老具体服务项目的需求较为集中;年龄大、收入高、空巢老人和不常受到朋友帮助的农村老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更大。年龄、年收入、慢性病情况、是否与子女同居以及是否受到朋友帮助等因素显著影响老年人对生活照顾、医疗卫生、精神文化三类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5^1^9^1^6^0^7^2^*
关键字:居家养老;需求;影响因素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Abstract 2
Key words 3
引言 3
一、数据与变量 4
(一)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4
1.数据来源及老人基本状况 4
2.养老方式的选择 4
3.农村老人对居家养老的总体接受情况及需求情况描述性统计 6
4.农村老人对居家养老的具体需求 6
(二)变量选择 9
1. 个体特征 9
2. 经济收入水平 9
3.居家养老替代品情况 10
4.对居家养老的了解程度 10
二、计量检验 10
(一)农村老人对居家养老需求的实证分析 10
(二)农村老人对不同类别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差异的实证分析 12
1. 生活照顾服务需求 14
2. 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14
3.精神文化服务需求 15
三、结论 15
(一)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情况 15
(二)居家养老服务影响因素 16
致谢 16
参考文献 17
农村老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江苏溧阳市的调查
引言
21世纪以来,“银发浪潮”滚滚袭来,特别是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尤为严重。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我国60岁及60岁以上的人口占到了13.26%,比2000年上升2.93%,其中65岁及65岁以上人口占到了8.87%,比2000年上升1.91%。并且,农村老年人口规模是城市的1.69倍,城市老年人口比重为7.97%,而农村老年人口比重已超过18.3%[1]。有学者预计,2030年将是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时候,农村和城镇的老龄化差距也将拉至最大。较之全国而言,江苏省老龄化情况则更加不容乐观,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江苏省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10.9%,居全国第三,此次调查地溧阳市60岁以上人口占20.8%。而在中国“未富先老”、计划生育政策、城乡社会保障发展不平衡以及农村劳动力流动带来的空巢老人问题的背景下,农村的社会化养老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便显得更加迫切:①农村土地保障功能弱化,农村养老难以完全依赖土地保障。②家庭养老功能弱化。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以及家庭核心化的加剧,农村出现了大量“空巢”老人。
近年来,党和国家多次提出关于促进城乡社会化居家养老事业发展的要求和政策。2011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及《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国家还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要求。在党的十七大中,也提出了“老有所养”的战略性目标,一方面为农村居家养老建设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为农村居家养老建设奠定了更坚实的现实基石。
在我国,则主要把居家养老定义为:“老年人在家中居住,但是养老服务却是由社会来提供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模式,即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外围,以养老制度为保障的养老体系” [6-9]。简而言之就是老人居住在家,享受家庭供养和社区服务的局部社会化养老方式[10]。
在家庭养老功能的逐渐弱化,机构养老模式少为老人接受的背景下,居家养老服务的建设开始越来越多地被社会关注,学术界逐渐达成共识,应当建立以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等其它养老模式为辅的多元化、社会化的养老体系。然而,近年来在城市的居家养老试点工作已经开展并逐步加快发展步伐,在农村的居家养老服务则鲜见鲜闻。此外,王碧红还指出了居家养老需求的存在形式方面的区别,农村老人对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分为显性需求和隐形需求,而一些对农村老人居家养老需求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需求较低的原因与此有一定联系[11]。一些老人们虽然表示对居家养老无需求,但是必须具体分析影响农村老人选择居家养老的相关因素。而农村居家养老的社会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实现和完善过程必然是循序渐进的,老人也需要一个从了解到熟悉再到认可的接受过程。居家养老的建设正在逐步推进,本次研究则主要针对农村老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其显性需求来分析居家养老服务需要设立的项目,并分析影响农村老人对居家养老需求的相关因素。
苏南地区是江苏省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同时也是居家养老工作试点较早的一个地区,也最有条件进行农村居家养老的试点工作。因此,本课题选择了江苏省苏南地区的农村进行居家养老需求的实地调查,从而了解苏南地区农村居家养老需求情况,并结合农村老人对居家养老需求的影响因素来分析老人需要或不需要的原因,分析其是否存在隐性需求。此外,从生活需求、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和精神需求三方面对农村老人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进行具体的归纳和分析。以期为农村居家养老试点工作,以及未来服务项目的规划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数据与变量
(一)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1.数据来源及老人基本状况
本次研究选用苏南地区的常州溧阳市农村作为调查地点,随机选取了陶家村、南村、钱家村三个村,并以这3个村60周岁及以上拥有农村户籍的老年居民为调查对象。陶家村和南村村分别发放问卷55份,钱家村发放问卷50份,问卷发放共计160份。回收有效问卷146份,有效回收率为91%。
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溧阳市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男性比女性多10.9%,其中55.1%为男性,44.2%为女性;绝大多数老年人年龄在60-79岁之间,其中58.2%的老年人为60-69岁,36.3的老年人为70-79岁,5.5%的老年人在80岁及以上;85%的老年人婚姻状况为已婚,10.2%老年人丧偶,并存在极少数未婚、离婚以及丧偶的老人;农村老年人身体状况不容乐观,92.5%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有28.6%的老人为空巢老人;农村老人对居家养老了解程度较低,仅有2.7%的老年人比较了解居家养老,而27.3%的老年人仅听说过居家养老,还有67.3%的老年人完全没有听说过居家养老。
2.养老方式的选择
首先,就农村老人养老方式的选择来看,84.1%的老人选择家庭养老,14.5%的老人选择居家养老,仅仅1.4%的老人选择机构养老,大部分老人仍然坚持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
可见,绝大多数老年人依然更加偏爱“传统家庭养老”方式,但在访谈过程中,老人们也表示出家庭养老的担忧,虽然儿女养老是最贴心且最符合老人心意的,但是子女或需进城务工,或因工作和子女并没有足够精力照顾老人,老人们也不想成为子女的负担。可见,最受老年人偏爱的家庭养老方式的延续性和现实性已并不强,并且可能会引发代际矛盾,不利于农村社会的和谐。
当问及老人是否同意“当父母年老时,孩子应该和他们住在一起”时,98%的老人表示同意,同时97.3%的老人认为“儿女是父母年老后的最好的依靠”,78.7%的老人同意“机构养老反映了儿女不孝顺”,80%的老人同意“住养老院让自己感到没面子”。这说明多数的老人不接受机构养老的养老方式,与初期的文献综述结论相符。可见,受农村老人传统价值观的影响,以及机构养老高昂的费用、令人堪忧的服务质量,不能居住家中养老的极大弊端,使得老年人始终对机构养老较不待见。这些都促使农村居家模式氤氲而生,它既能满足老年人在家养老的传统习惯、又能避免代际矛盾、为老年人生活照顾、医疗服务、精神慰藉等多元服务,是一种既能顺应形势变化并且可操性较高的多元化养老模式。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1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