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征地农民安置补偿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征地农民安置补偿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20200501124901]
摘要:被征地农民的安置补偿工作对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调查数据为基础,主要从被征地农民的征地补偿、参保情况、住房情况、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研究南京城郊被征地农民的征地安置现状,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被征地农民安置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文化程度、获得征地补偿金情况、现有住房获得方式、征地后生活水平的变化、接受的职业技能培训状况对被征地农民安置总体满意度有较大影响。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51916072* 
关键字:被征地农民;安置补偿现状;满意度
目录
摘要1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引言1
二、研究现状2
(一)被征地农民生活状况探讨2
(二)被征地农民满意度研究2三、研究目的3
(一)了解被征地农民的生活状况,分析被征地农民的总体安置满意度情况3
(二)探析影响被征地农民安置补偿满意度的具体因素3
(三)针对性提出提高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和安置满意度的相关建议3
四、调查的基本情况3
(一)问卷设计和数理统计3
1.征地安置满意度 4
2.征地前后的收入来源变化4
3.被征地农民的生活满意度情况5
4.征地补偿方式5
5.征地安置意愿6
(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6
1.两种变量的选择和厘定6
2.变量的定义与赋值7
3.建模与参数验证7
4.模型回归分析8五、政策建议8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使被征地农民可享经济发展改革成果8(二)加强就业指导和扶持,保证被征地农民的后续生活8(三)加大安置房工程建设,做到保质保量9
(四)建设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其后顾之忧9
致谢9
参考文献9
被征地农民安置补偿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城镇化进程越来越快,随之而来的是日益增多的被征地农民大军,他们失去了自己的土地。并且目前的征地补偿标准较低,许多地方的补偿并未真正落实、被征地农民的长远生计也得不到良好保障,由此引发的官民矛盾愈显突出。被征地农民的安置工作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也能使他们真正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从我国的被征地农民数量发展趋势来看,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1 年中国城市发展报告》表明,被征地农民总数量已经接近五千万,而且仍以每年三百万左右的庞大数量递增。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加快,党和政府也越来越重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和民生疾苦。我国的十一五规划中就着重强调了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加强新农村建设、妥善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希望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共同进步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实质。Miceli(1993)曾在他的调查结果中强调,政府要想推动征地项目合法顺利开展,就一定要向服务对象阐释项目的目的在于让公众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是植根于公众利益的。这样才有可能获得合法的征地权利。Fischel(1998)认为,政府需要对征地权利给予一定的约束,使其不会偏离服务于公众的轨道,防止某些利益集团的寻租。而另一位研究者Ely(1992)一针见血地指出,被征地农民由于所处的位置所得到的征地补偿将不太可能高于市场价值,很多时候则是远远小于市场价值。被征地农民群体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做出了利益的牺牲,政府和社会应该切实关注他们后续的安置保障问题,应将他们因地制宜地尽快纳入当地社保体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被征地农民安置补偿满意度是衡量政府安置效果的重要评价指标,它体现了征地工作对被征地农民的影响程度和被征地农民对政府安置政策的主观感受。对征地安置的满意度高低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征地工作能否顺利展开、这个群体的权益是否得到保障,更高层次上还会影响到城镇化进程甚至我们社会和谐发展和深化改革的重大进程,所以对安置满意度的深入研究很有必要。
二、研究现状
(一)失地农民生活状况研究
由于目前我国的被征地农民安置补偿标准很低,补偿在很多地方并未得到真正落实,并且社会保障体系也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差异,农村的社保体系很不健全,而赖以生存的土地一旦失去,以上问题叠加起来使得被征地农民的前景令人担忧。
国内主要研究有:朱明芬进行了浙江省260户的随机抽样调查,并通过描述性图表分析,表明征地补偿所采取的主要方式为一次性货币补偿,经过乡镇和村社的提取,将余额按照规定分配到每个农户手中。在当时的物价情况下,那种补偿金额最多够他们维持两到三年的生活,未来的生活没有任何保障,前景令人担忧。卢海元认为现存的许多安置方式仍然是只顾眼前利益的货币补偿方式,而且存在货币补偿标准不高、难以落实、被征地农民对费用分配使用无计划、补偿安置的责任不清晰、安置的方式比较简单,并不能有效保护广大被征地农民朋友的合法权益。许多被征地农民没有了土地,也没有一技之长,当地的社保体系也没有专门的相应保障,这使得征地矛盾愈显严重。
王叙坤大体回顾了我国从1949年以来征地安置政策的变化情况,随后阐述了现存的被征地农民养老安置的主要模式,分析了在经济结构改革和转型时期被征地农民失去了唯一的土地保障之后会面临较大的生活风险,其中养老问题是重中之重。蒋永穆等人通过进行现有的被征地农民安置补偿模式分析,阐述了被征地农民失去的不仅仅是土地,还连带着失去了较低成本的生活的权利,也没有相应的就业政策、发展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对其给予支撑,并且现行的货币补偿方式标准低、落实不到位,难以进入社会保障体系,即使有一些被征地农民有幸被社保体系覆盖,每个人在年老的时候也仅能得到很低标准的养老金待遇支付,仍然面临很多风险。
国统局专门针对被征地农民的就业情况组织了一系列调研活动。经调查,仅仅少数被征地农民真正得到了相应的就业安置,而接近一半的人选择了打工或者在大城市做较低技术含量的服务业工作,也有将近百分之二十的人得过且过,处于闲置状态。结果还显示被征地农民征地后的总收入水平降低,总体的生活水平也有一定幅度的下降。
(二)被征地农民满意度研究
从国内的研究来看,对被征地农民的安置满意度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探析和征地安置相关措施建议两个方向。钟水映,李 魁(2008)借助调查数据建立起了被征地农民安置满意度的指标体系,得到结论是货币安置补偿费用和房屋拆迁补偿款等经济因素对满意度的高低有重要影响,并且安置满意度还和征地安置最终效果息息相关。刘祥琪,等通过深入分析阐述了征地补偿水平是否与农民协商、货币补偿款的发放比例以及征地用途会对安置满意度产生重要影响。钱忠好强调征地补偿费用分配不公平以及补偿标准很低等原因致使农民的不满情绪较大,从而降低了征地安置的总体满意度。
陈传峰等人(2007)分别通过对陕西和浙江两省某些地区的被征地农民的问卷调查,旨在研究他们征地后行为、需求和主观的情绪变化,得出的结论是仅仅百分之六左右的人觉得征地后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钟水映等人(2008)对安置补偿满意度进行了新的界定,即用实际得到的补偿费和被征地农民希望得到费用的比值来表示,若后者大于前者,满意度则为低值;若前者大于后者,则会得到很高的满意度。吴丽(2009)运用征地后幸福感的变化、生活水平的变化和总体主观满意度三个指标进行了东中西三个地区的横向对比,发现幸福感这一指标是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生活水平高低仍是东部最高,而总体主观满意度的结果是中部最高,东部次之,西部仍然最低。
叶继红(2007)、钟水映等人(2008)、王锋等人(2010)不约而同地运用了心理学的知识对被征地农民安置满意度开展了实地的调研活动,他们对安置补偿满意度这一指标细分成了五个维度,分别是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比较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维度不同,分值也不同,从前到后分值成递减趋势。现有研究差不多都得出被征地农民的总体满意度并不高,不满意的方面主要体现在:生活水平未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未覆盖到、货币补偿落实不到位、安置房质量不高等。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125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