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冲突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亲子冲突的现状、原因及对策[20200411095457]
摘要
本文对国内外学者以往对于“亲子冲突”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归纳出相关定义、概念以及研究角度的变化发展,总结了迄今为止在学界得到普遍赞同的观点、共识。本文以两则个案为起点,以亲子冲突的现状——原因——对策为行文主线,对个案中亲子冲突的过程进行动态再现和解析,主要从社会化视角探讨社会对家庭中亲子冲突的重要影响以及关注亲子冲突过程中,亲子双方的动态互动过程中时常存在的,冲突的“反身性”自我强化过程。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 5 1 9 1 6 0 7 2 
关键字:亲子冲突社会化视角反身性自我强化
目 录
一、 绪论 6
(一)研究背景 6
(二)研究意义 6
(三)概念界定 6
(四)以往研究现状回顾 6
(五)研究方法和思路 7
二、 个案描述 8
(一)个案一 8
(二)个案二 8
三、 亲子冲突的过程及原因分析 10
(一)亲子冲突的特征 10
1、亲子冲突的不可避免性,必然性。 10
2、亲子冲突的“可控性” 10
3、亲子冲突的“不可逆性” 10
(二)亲子冲突原因分析 10
1、从亲子间交流的角度 10
2.从社会环境角度 11
3、亲子冲突的反身性 12
四、 亲子冲突的对策 14
(一)从亲子间的交流角度 14
(二)从社会环境的角度 15
(三)从亲子冲突中的“反身性”角度 16
五、小结 17
参考文献 18
致谢 19
一、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亲子冲突”与人类生活相伴而生,对人类发展起着隐秘却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西方,有关亲子冲突的研究已持续了近六十年。但是,在国内,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研究体系,研究维度也不清晰、明确,大量的研究工作还停留在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收集与归纳造成亲子间冲突的原因;分析亲代、子代、家庭等各自自身要素对亲子冲突的影响。
(二)研究意义
“亲子冲突”具有其积极意义。“亲子冲突”是孩子在认识和探索世界以及自我认识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它能促使孩子自我意识,独立意识的增强;让孩子在冲突中培养自我控制能力;它能使孩子获得一定的独立感、存在感、安全感,有利于孩子人格的独立以及个人思维价值体系的完善。但是,因当事双方处理不当而引起的“恶性”的冲突又会对亲子双方造成伤害,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全,破换家庭和谐,甚至造成犯罪事件。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生活压力不断加大,社会变迁,各种思想意识矫揉混杂的当代,人与人间的疏离感日趋严重,亲子间冲突的频率,冲突的激烈程度有提高、加剧的趋势,新闻媒体屡屡报出亲子间的恶性冲突甚至是由此引发的犯罪事件。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对“亲子冲突”的认识、研究更加显得重要和紧迫。
(三)概念界定
到目前为止,研究者对“亲子冲突”的定义并不一致,主要原因是概念的含混以及研究角度的不同。本文采用研究者Smetana和Yau的定义,把亲子冲突定义为亲子间所发生的,从最小到最大程度的不一致,并不仅仅把亲子冲突限制在双方的外部行为上。
根据这一定义,亲子冲突是亲子双方表达出来的不一致,这种表达可能是显性的,也可能是隐性的。该定义和其他有关亲子冲突的定义相比更趋于完善,强调了冲突的双向性,冲突程度的差异性,以及冲突的不同表现形式。
(四)以往研究现状回顾
在西方,最初的研究者从人际冲突角度出发,认为冲突源自双方目标的对立或不一致。上世纪七十年代,法瑞纳(Farina)从父母角度进行研究,认为亲子冲突是孩子对父母干涉行为的反抗。到八十年代,研究者认识到亲子冲突实际是亲子双方的对立性的互动,是一个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过程,这一认识具有突破性意义。从此,人们的目光不再局限于冲突的结果,造成的影响,而是开始关注冲突的内在内容与过程。Yan和Smetana认为,冲突的界定与衡量不能仅仅停留在行为层面,冲突的表现既包括言语和动作行为,也包括非语言的方式,如:观念或情绪的对立,沉默、嫉妒等等。同时,研究者还从社会层面,个人的心理层面对亲子冲突进行研究。
在国内,起初的研究存在诸多的研究者的主观臆断,不少观点是以研究者个人的见解为出发点而提出的。随着实证主义,理性、量化研究的兴起,通过归纳研究不断积累的统计资料,人们逐步推翻了起初的不少推测,得出新的理性观点。
(五)研究方法和思路
个案研究法,亦称个案历史法,是指追踪研究个体或团体行为的一种方法。
本文意在通过对现实生活中三则个案的跟踪研究,动态分析,寻找个案之间的联系点,共同性,以求总结出一些实用的有益结论。
根据对以往研究的阅读,我注意到,对于亲子冲突的研究,在某些方面还不够细致、透彻;同时,在一些观点上我持有自己的观点,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
本文将着重从社会化视角来研究社会对于家庭中亲子冲突的影响。亲子冲突是一个由双方参与的,彼此互动的动态过程,影响冲突进程、冲突结果的不仅仅有参与者及社会的内、外部因素,冲突双方在面对、处理冲突时的行为表现也会进一步影响冲突的演变发展。冲突本身会对冲突的发展产生作用,这与乔治·索罗斯先生在金融领域提出的“反身性理论”不谋而合。本文将在对三则个案的动态的回顾、分析中分辨出这种“反身性”的存在,试图揭示其产生环境和运作方式。
二、 个案描述
家庭是每个生命的“始发站”,对于人生的最初感受,基本生活素质的学习,初始价值意识的形成,都是在家庭内部,而与孩子交流的主要对象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父母。在交流、互动中孩子学会获取和给予,感受与表达。由此,亲子关系成为家庭关系中核心的部分。然而,随着孩子的成长,由于年龄差距,彼此成长环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差异,社会环境的变迁等内、外因素的影响,亲代与子代间必然出现分歧,进而引起冲突。
(一)个案一
葛某原是本三在读学生,在校成绩差。家庭背景环境方面,经济条件十分优越,父亲大学学历,拥有一家锅炉安装公司,母亲高中学历,是一位全职主妇。家庭平日往来社交圈里的家庭大多也如出一辙————父亲是富裕商人,母亲则全职在家。
葛某成绩差,屡屡违反学校规章,是不折不扣的“问题学生”,这些成为引起葛某与父母冲突的主要原因。社交圈中其他家庭的子女几乎全是性格平稳的类型,成绩大多中等偏上,借助家庭资源,可谓顺水顺风,前程似锦。葛父常年在外出差,只有母亲在家照顾葛某和姐姐的饮食起居。在葛母的社交圈中,平日的话题不外乎孩子的成绩、前途。在比较心理下,葛母“恨铁不成钢”,难掩失望情绪。葛母性格温和,缺乏主见,人云亦云,平日总爱把葛某与他家孩子比较,不分场合絮絮叨叨,常常在饭桌上引出话题,葛某只得丢下碗筷。
也许出于失望,葛父回家时父子间也无甚交流。葛某觉得家人对他已经“彻底绝望”了,自己不再受欢迎。日常起居,遇到家人时都叫葛某难受,他觉得家人的失望都写在脸上,而这都是因为自己的失败。特别在一家人吃饭时,总觉得被令人尴尬的“灰色”沉默笼罩着。长此以往,葛某与家庭成员间的交流日趋减少。对回家心生抗拒,回家后也是一个人闷在屋里。另一方面,葛某姐姐天生丽质,正准备结婚,对象是企业高管,可谓“高分的一对。”父母生活重心渐渐转移到姐姐、女婿身上,葛某更觉得一种疏离感,一种被排斥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趁父母不在家,葛某服下安眠药,打开了煤气瓶,原本是算好时间,恰好在父母回家前,只是想“吓一吓”父母(母亲去机场接父亲),不想飞机晚点,等父母回家时一切已晚,各种阴差阳错造成了这一出悲剧。悲剧发生后,听说葛某家人将消息按而不发,葛父葛母整日以泪洗面。
(二)个案二
我先让陈某回顾给他留下较深印象的他和父母(这一事例中以其与父亲的冲突为主)的生活经历,以便起到一个梳理的作用。让他不假思索地谈能记起来的,与父母有关的事,希望借此发现影响亲子关系,造成亲子冲突的“决定性”、“拐点式”的事件,之后我们再加以整理、分析。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103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