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西藏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20200501124710]
摘要: 4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 5 1 9 1 6 0 7 2
关键字:西藏;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SWOT分析
目录
引言
生态旅游是随着人类本身对生态环境质量的专注而产生的,就是:生态旅游的发展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不会破坏生态的平衡,必须要保证和促进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发展生态旅游还必须获得经济效益,特别是使地居民得到经济效益。总而言之,发展生态旅游能够增加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能够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世界旅游组织在2002年提出的口号:“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010年1月22日, 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要把西藏建成重要的世界旅游胜地,西藏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应该引起旅游学术的关注。
1.研究目的方法及意义
1.1研究意义
生态旅游是种很受旅客欢迎的保护环境且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方式,发展生态旅游具有重要的意义,世界各地都掀起了生态旅游开发的热潮。传统的大众旅游模式在给我们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从国内外形势来看,发展生态旅游是时代的潮流,发展生态旅游业在西藏已成为发展西藏经济和维持社会可持续旅游的发展的最重要途径,西藏顺应了这种区势并且已经开发了一系列的生态旅游产品。但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西藏生态旅游在开发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的突显,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随之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西藏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优势明显,开展生态旅游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西藏来说,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旅游经济的产业化乃至整个自治区经济的推动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地理上的自然屏障,使西藏的生态环境更加脆弱和敏感,因此,发展生态旅游是西藏旅游业发展的最佳选择。由于生态旅游是种负责任的旅游,它可以让游客接近大自然而达到教育的目的,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所以,可以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促进其丰富而独特的自然资源得到重视和保护,达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传统的以文化景观为对象的旅游产业不能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需要,提高旅游的品位,因此,生态旅游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它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西藏发展生态旅游也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
西藏实行生态旅游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同时有利于解决民族的问题。只要民族存在,就有民族问题存在。当前,西藏与全国各省区相比,经济发展的水平上差距还比较明显。只有通过加强生态旅游建设的力度,从而解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以消除西藏与全国发展水平的差距。
由于生态旅游注重能为当地居民提供福利和参与发展的机会,同时生态旅游景区多处于生态环境保护比较好的农牧区和林区,因此,可以通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所产生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来提高区内广大农牧民的生活水平,为农牧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地推动解决“三农”问题,从而推动整个西藏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1.2研究目的
从全面的角度对西藏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研究很重要,本文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学、旅游、经济和其他学科的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SWOT分析法对目前西藏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一系列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进行分析,提出了对策和建议来解决这个问题。使西藏旅游对经济作出贡献的同时保持生态平衡,保护旅游资源,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从而维持西藏的经济发展。
1.3研究方法
(1)文献综合研究方法。收集、查阅相关文献,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研究;
(2)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生态旅游与其他相关理论和西藏旅游的实际相结合,在理论的指导下,分析问题后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3)比较研究方法。在旅游资源等方面,西藏旅游业发展与国内其他省市进行比较分析,并得出比较的优缺点及其值得学习借鉴的经验;
2.生态旅游概念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2.1.生态旅游的定义
生态旅游(Eco-tourism)一词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客瑞(H?CeballosLascurain)最先提出,并且在1986 年的国际环境会议上得到肯定。
谢贝洛斯拉斯喀.瑞提出“生态旅游”这词后,1988年他给生态旅游的定义是:生态旅游是常规旅游的一种特殊的形式,游客在欣赏和游览文化遗产的同时,置身于相对古朴的、原始的自然环境当中,同时尽情的观察和享受旖旎的自然风光与野生动物。这应该是一个生态旅游最早在学术界的定义,从它能够看的出,与传统旅游的区别在于生态旅游特别强调旅游环境,即人们的旅游需求到原始生态环境。从那时起,许多专家和学者机构对生态旅游的定义和内涵进行了研究。国际生态旅游协会的定义是:为了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和自然历史知识,有目的地到自然区域的旅游业,旅游业的发展在尽可能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同时,创造经济发展机会,使当地居民保护自然资源的的同时得到经济效益。
目前,对生态旅游的定义和内涵虽然仍在争鸣阶段,还没有最终达成协议,但在以下几方面达成共识;1) 目的地主要是受人类的干扰影响小,越原始古朴,尤其是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2)游客、当地的居民和旅游经营者他环境的意识很强;3)旅游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很小;4)旅游可以为环境保护提供资金;5)当地居民参与旅游的开发和管理同时分享其经济利益,以提供对环境保护的支持;;6)生态旅游是一种新的、可持续的旅游活动。
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研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有很多不同的定义。但实际上得到际国社会认同的是1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NUCED)上确认的定义。其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满足现代人的需要,并且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一个是人类的需要。人类需求有不同的层次。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认为发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人类的需求,是指所有行业的需求,特别是穷人的需求,不仅要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更应该满足高层次的需求。第二,资源约束,旅游开发必须根据当地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符合当地的经济发展和道德。三是公平,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指出,“社会发展是满足现代人的需要,并考虑子孙后代满足他们的需要”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旅游的必要方式,生态旅游是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
3西藏生态旅游的基本概况
3.1西藏生态旅游资源概况
西藏拥有地球上最高的山峰一一珠穆朗玛峰;珠峰周围方圆1000平方公里的地域范围内汇集了世界上海拔7000m以上的大多数的山峰,因此与南极、北极并列,被称为 “世界第三级”;西藏还拥有世界上第一大高原湖泊一一纳木错;全球最大的峡谷南迩巴瓦大峡谷;西藏南部的原始森林还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亚热带雨林之一,被称作地球的“生物基因库”。众多的“最”字资源使得西藏轻易而举的迈入了世界顶级的旅游资源地的行列中。西藏高品位的旅游资源为全世界的旅游者接触有别于自己日常生活经验以
外的独特环境和文化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机会和空间(表1)。
表1 西藏生态旅游资源
第一级 第二级 第三极 资源举例
自然生态旅游资源 陆地生态旅游资源 高山雪峰 珠穆朗玛峰、刚仁波切峰
峡谷 雅鲁藏布大峡谷、帕隆藏布大峡谷
岩溶地貌 扎羊宗溶洞、昌都妥坎山的石林
摘要: 4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 5 1 9 1 6 0 7 2
关键字:西藏;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SWOT分析
目录
引言
生态旅游是随着人类本身对生态环境质量的专注而产生的,就是:生态旅游的发展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不会破坏生态的平衡,必须要保证和促进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发展生态旅游还必须获得经济效益,特别是使地居民得到经济效益。总而言之,发展生态旅游能够增加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能够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世界旅游组织在2002年提出的口号:“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010年1月22日, 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要把西藏建成重要的世界旅游胜地,西藏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应该引起旅游学术的关注。
1.研究目的方法及意义
1.1研究意义
生态旅游是种很受旅客欢迎的保护环境且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方式,发展生态旅游具有重要的意义,世界各地都掀起了生态旅游开发的热潮。传统的大众旅游模式在给我们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从国内外形势来看,发展生态旅游是时代的潮流,发展生态旅游业在西藏已成为发展西藏经济和维持社会可持续旅游的发展的最重要途径,西藏顺应了这种区势并且已经开发了一系列的生态旅游产品。但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西藏生态旅游在开发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的突显,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随之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西藏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优势明显,开展生态旅游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西藏来说,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旅游经济的产业化乃至整个自治区经济的推动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地理上的自然屏障,使西藏的生态环境更加脆弱和敏感,因此,发展生态旅游是西藏旅游业发展的最佳选择。由于生态旅游是种负责任的旅游,它可以让游客接近大自然而达到教育的目的,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所以,可以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促进其丰富而独特的自然资源得到重视和保护,达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传统的以文化景观为对象的旅游产业不能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需要,提高旅游的品位,因此,生态旅游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它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西藏发展生态旅游也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
西藏实行生态旅游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同时有利于解决民族的问题。只要民族存在,就有民族问题存在。当前,西藏与全国各省区相比,经济发展的水平上差距还比较明显。只有通过加强生态旅游建设的力度,从而解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以消除西藏与全国发展水平的差距。
由于生态旅游注重能为当地居民提供福利和参与发展的机会,同时生态旅游景区多处于生态环境保护比较好的农牧区和林区,因此,可以通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所产生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来提高区内广大农牧民的生活水平,为农牧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地推动解决“三农”问题,从而推动整个西藏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1.2研究目的
从全面的角度对西藏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研究很重要,本文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学、旅游、经济和其他学科的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SWOT分析法对目前西藏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一系列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进行分析,提出了对策和建议来解决这个问题。使西藏旅游对经济作出贡献的同时保持生态平衡,保护旅游资源,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从而维持西藏的经济发展。
1.3研究方法
(1)文献综合研究方法。收集、查阅相关文献,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研究;
(2)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生态旅游与其他相关理论和西藏旅游的实际相结合,在理论的指导下,分析问题后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3)比较研究方法。在旅游资源等方面,西藏旅游业发展与国内其他省市进行比较分析,并得出比较的优缺点及其值得学习借鉴的经验;
2.生态旅游概念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2.1.生态旅游的定义
生态旅游(Eco-tourism)一词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客瑞(H?CeballosLascurain)最先提出,并且在1986 年的国际环境会议上得到肯定。
谢贝洛斯拉斯喀.瑞提出“生态旅游”这词后,1988年他给生态旅游的定义是:生态旅游是常规旅游的一种特殊的形式,游客在欣赏和游览文化遗产的同时,置身于相对古朴的、原始的自然环境当中,同时尽情的观察和享受旖旎的自然风光与野生动物。这应该是一个生态旅游最早在学术界的定义,从它能够看的出,与传统旅游的区别在于生态旅游特别强调旅游环境,即人们的旅游需求到原始生态环境。从那时起,许多专家和学者机构对生态旅游的定义和内涵进行了研究。国际生态旅游协会的定义是:为了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和自然历史知识,有目的地到自然区域的旅游业,旅游业的发展在尽可能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同时,创造经济发展机会,使当地居民保护自然资源的的同时得到经济效益。
目前,对生态旅游的定义和内涵虽然仍在争鸣阶段,还没有最终达成协议,但在以下几方面达成共识;1) 目的地主要是受人类的干扰影响小,越原始古朴,尤其是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2)游客、当地的居民和旅游经营者他环境的意识很强;3)旅游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很小;4)旅游可以为环境保护提供资金;5)当地居民参与旅游的开发和管理同时分享其经济利益,以提供对环境保护的支持;;6)生态旅游是一种新的、可持续的旅游活动。
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研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有很多不同的定义。但实际上得到际国社会认同的是1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NUCED)上确认的定义。其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满足现代人的需要,并且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一个是人类的需要。人类需求有不同的层次。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认为发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人类的需求,是指所有行业的需求,特别是穷人的需求,不仅要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更应该满足高层次的需求。第二,资源约束,旅游开发必须根据当地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符合当地的经济发展和道德。三是公平,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指出,“社会发展是满足现代人的需要,并考虑子孙后代满足他们的需要”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旅游的必要方式,生态旅游是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
3西藏生态旅游的基本概况
3.1西藏生态旅游资源概况
西藏拥有地球上最高的山峰一一珠穆朗玛峰;珠峰周围方圆1000平方公里的地域范围内汇集了世界上海拔7000m以上的大多数的山峰,因此与南极、北极并列,被称为 “世界第三级”;西藏还拥有世界上第一大高原湖泊一一纳木错;全球最大的峡谷南迩巴瓦大峡谷;西藏南部的原始森林还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亚热带雨林之一,被称作地球的“生物基因库”。众多的“最”字资源使得西藏轻易而举的迈入了世界顶级的旅游资源地的行列中。西藏高品位的旅游资源为全世界的旅游者接触有别于自己日常生活经验以
外的独特环境和文化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机会和空间(表1)。
表1 西藏生态旅游资源
第一级 第二级 第三极 资源举例
自然生态旅游资源 陆地生态旅游资源 高山雪峰 珠穆朗玛峰、刚仁波切峰
峡谷 雅鲁藏布大峡谷、帕隆藏布大峡谷
岩溶地貌 扎羊宗溶洞、昌都妥坎山的石林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1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