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介入艾斯伯格综合征”儿童的个案研究

摘 要 艾斯伯格综合征是一种较常见的儿童发育行为疾病,其发病率高于典型自闭症。山东行知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曾对某艾斯伯格综合征儿童进行长达一年的个案辅导,笔者将通过分析山东行知的各项培训记录以及该儿童的日常观察记录,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四个方面简单分析患病原因,其中,个人原因主要是孩子性格方面比较内向,个人自理能力较差,家庭原因主要是父母对于家庭教育以及孩子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不重视,学校方面主要是统一量化的管理模式以及没有针对性的介入方法,社会方面主要是大众对于艾斯伯格综合征的认知程度不高,对于症状表现没有敏感性等。另外,笔者通过分析该儿童自身存在的问题和需求,运用社会工作中的个案工作方法,从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改善孩子行为方式,促进孩子情绪疏导,完善孩子家庭教育等方面进行介入,找到一个改善该儿童自身问题和满足其需求的方案,以此来形成一个专业的介入模式,更好地为此类儿童进行个案服务。 目 录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现状 1
1.“艾斯伯格综合征” 1
2.国内研究现状 2
三、个案家庭背景以及成长经历 2
(一)家庭背景 2
(二)成长经历 3
1.上学情况 3
2.社交情况 3
3.家庭教育 4
(一)问题表现 4
(二)成因分析 4
1.个体因素 4
2.家庭因素 4
3.学校因素 5
4.社会因素 5
五、需求评估 5
1.渴望提升自理能力 5
2.渴望学习到新知识 5
3.学会合理表达感情 6
4.学会合理宣泄情绪 6
六、个案工作的介入路径 6
(一)生活方面 6
(二)学业方面 7
(三)行为方面 8
(四)情绪方面 9
(五)家庭方面 10
七、成效分析 11
1.小义自评 11
2.家长评估 11
3.培训师评估 11
4.笔者评估 12
八、参考文献 14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6
(一)生活方面 6
(二)学业方面 7
(三)行为方面 8
(四)情绪方面 9
(五)家庭方面 10
七、成效分析 11
1.小义自评 11
2.家长评估 11
3.培训师评估 11
4.笔者评估 12
八、参考文献 14
附录: 15
一、研究背景
随着人们对与儿童教育的意识不断增加,对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不断关注,越来越多的家长和老师对于孩子在儿童期的异常行为表现更为重视。在笔者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曾经接触到几个行为以及动作与其他孩子不同的儿童,通过了解,笔者发现他们自身智力发展一般,可以与其他人进行简单的交流,但他们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缺少规则意识,时常会重复一些比较奇怪的话语和动作,有较多的刻板行为,这样的表现很类似于“自闭症”,但是与“自闭症”儿童的表现有较大的差异,从发病年龄上看,“自闭症”儿童一般发病时期在3~6岁左右,但是这些儿童的年龄都在8~10岁左右;从语言表达上看,“自闭症”儿童几乎不会与他人进行言语交流,不理解语言的内容,但是这些儿童他们可以与人们进行言语交流,也可以理解彼此谈话的内容;从兴趣表现上看,“自闭症”儿童多喜欢摆弄物品和倾听音乐,但是这些儿童更喜欢记忆一些数字或日期等。这种表现,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和兴趣,所以笔者决定研究一下此类儿童。笔者通过上网以及查阅图书资料等方式,了解到这些儿童是属于“艾斯伯格综合征”一类,因此笔者想通过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介入到该类儿童中,以其中一个儿童为研究对象进行个案研究,了解该类型儿童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找到适合介入的方法,以此来改善其行为表现。
二、研究现状
1.“艾斯伯格综合征”
艾斯伯格综合征是一种主要以社会交往困难、局限而异常的兴趣行为模式为特征的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性疾病,在分类上与自闭症同属于广泛性发育障碍,该病系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Asperger1944年首先提出,仅比Kanner发现孤独症晚一年。该病发病率可能远高于儿童自闭症,,患艾斯伯格综合征的概率为0.07%,相当于一万名儿童中就有七人是患者,并且该类疾病对儿童精神健康危害甚大,其中患有艾斯伯格综合征的儿童其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特点:
(1)缺乏对他人情感的理解力;
(2)不适当的、单方面的社会交往,缺少建立友谊的能力,从而导致社会隔离;
(3)行为呆板,语言单调;
(4)非语言交流贫乏,比如没有或较少眼神的交流,表情不丰富等;
(5)在某些局限的方面,如天气、电视节目表、火车时刻表及地图等,表现出极强的接受能力,但只是机械地记忆,却并不能理解,给人以古怪的印象;
(6)笨拙、不协调的动作及奇怪的姿势。
2.国内研究现状
根据中国知网上可以查到的文章显示,研究者对于特殊儿童的研究更多的采用群体研究,鲜有研究者对特殊儿童进行详细的个案研究。仅有少数研究者对一些自闭症等边缘儿童进行了一些教育干预的研究。
例如,国内学者杨萍在《3~5岁自闭症儿童教育干预的个案研究》(2010年)中,关于自闭症儿童教育干预的实证研究,采用观察、访谈等方法收集个案资料,对6名自闭症儿童在某康复机构8个月的教育干预过程进行个案研究,探讨应用行为分析、感觉统合疗法、人际关系发展介入等干预方法对自闭症儿童教育干预的效果,以及影响干预效果的因素,并提出建议。学者杨萍表示,自闭症儿童的行为问题容易得到改正,对于语言和人际交往方面的改变比较困难。另外,影响干预效果的主要因素,一方面是教师专业水平有限和工作压力较大,另一方面是教育内容的设置不细致等。并且针对以上因素,学者杨萍提出了强化教师专业水平,增加教师人员数量以及加强医疗、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联系等建议。但是该研究没有分析孩子问题形成的原因,也没有通过社会工作的方法来进行介入。
在国内学者贺文馨的《边缘儿童处境和教育干预的个案研究》(2015年)文章中,贺文馨采用了行动研究法,借助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为边缘儿童树立学习的榜样,根据斯金纳新行为主义的理论,采用正强化的方法来巩固边缘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提高边缘儿童的规则意识,合理利用家长资源,共同合作实施边缘儿童的个人教育计划。但贺文馨仅仅是对幼儿园中出现的一些“行为偏差”儿童的行为进行矫正,没有分析该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也缺少了一种系统的介入方法和策略。
山东行知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山东行知”)曾对某“艾斯伯格综合征”儿童进行长达一年的个案辅导,笔者将通过分析山东行知的各项培训记录以及该儿童的日常观察记录,通过访谈该儿童以及其父母和山东行知的培训教师,从中尝试找出该儿童患该病症的原因以及该儿童面临的一些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并针对山东行知的各项培训方法来进行筛选,从中选择出一些与社会工作相关的方法和技巧,从而找到艾斯伯格综合征儿童的有效干预模式,为更多的儿童进行服务。
三、个案家庭背景以及成长经历
(一)家庭背景
小义(化名),男,11岁,五年级(2016年)学生。父母是大学教授,家里排行最小,家庭关系融洽。从小学到大学一直是优秀学生,尤其是大学、研究生期间成绩优异,工作后发挥所长,在所属技术领域精通与突出。孩子妈妈出生于军队干部家庭,父亲是军医,级别和待遇较高,母亲从农村带出,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56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