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文化对大消费观念的影响分析

摘 要 随着微博、微信等以“微”开头的各种新事物的出现,形成了一种以崇尚“微、小、快”为特征的微文化,并日益渗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学生作为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微文化传播平台的主要使用者,必然会受到微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大学生好奇心强,接收信息速度快,他们的消费观念必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本文通过梳理微文化、大学生消费观念的一般理论以及当前大学生的微文化生活现状,分析了微文化对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影响,并以此为据,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微文化背景下做好大学生消费观引导的具体途径。
目 录
引言 1
第一章 微文化概述 2
1.1微文化 2
1.2微文化的产生 3
1.3微文化的表现形式 3
1.4微文化的特征 4
第二章 消费观念概述 6
2.1 消费观念 6
2.2 大学生消费观念 6
2.3 大学生消费观念的特征 6
2.4 大学生消费观念的类型 8
第三章 微文化对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影响 10
3.1微文化在大学生群体盛行的原因 10
3.2微文化对大学生消费观念的积极影响 10
3.3微文化对大学生消费观念的消极影响 11
第四章 通过“微文化”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 13
4.1丰富校园微文化生活 13
4.2 净化社会微文化环境 13
4.3 提高大学生自身的微文化素质 14
结束语 16
致谢 17
参考文献 18
引 言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微文化”时代。微博、微信、微贷、微电影、微小说、微媒体、微广告、微支付所有这些以去中心化、碎片化、零散化、即时化为特征的新兴文化形态、传播方式乃至经济活动形态、生活形态,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现在对“微文化”的研究很少以消费观念为切入点加以分析,而“微文化”对消费观念转变的影响是巨大的。微文化作为新型的文化方式,具有主体化、个体化、平等化、交互化等特点,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这些特点导致信息的传播变得丰富,也更加迅速和零碎,微文化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日益渗入大学生的生活中。大学生在微文化的影响下,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通过对大学生消费观念转变的研究,可以发现“微文化”对社会群体消费观念的改变。
本文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对微文化、大学生消费观念等理论进行梳理和归纳,通过查阅相关书籍和资料以及近年的学术研究成果,对文中的概念进行界定和阐释。并以采用内容分析法为辅,对一部分大学生对微博、微信等“微文化”传播媒介的使用以及他们的消费观念,分析“微文化”对他们消费观念的影响。同时采用访谈法,通过访问不同的大学生,了解他们接受微文化的程度和他们的消费观念,分析微文化对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影响。
“微文化”作为一个近年来才新兴的文化形式,对其研究还不够充分具体,而“微文化”日益入侵我们的生活,如微信、微博、微课程以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为切入点,分析“微文化”的发展以及“微文化”对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影响,有助于引起对“微文化”的广泛重视,大学生的价值观养成,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第一章 微文化概述
1.1微文化
1.1.1文化
在逻辑关系上看,微文化从属于文化。所以想要对微文化的概念做出准确的界定,必须先弄清楚“文化”的定义。据统计,国内外已有200余种对于文化的释义,而这些解释中都不能清晰地界定文化的涵义。我们一般从广义和狭义这两个不同的方面来研究对微文化的阐释。
广义的“文化”表示的是在自然与社会的大环境下,注重社会和自然的区别,甚至将社会和自然置于对立的位置。随着技术的进步,看待世界的观点和认识方式都发生了变化,文化表示经过了人类的智慧和动手能力改造过的自然世界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社会制度和组织机构,同时也指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普遍形成的习惯,包括行为模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信仰情感等。
1.1.2微文化
2010年,经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等机构专家审定,“微文化”入选年度新词语,并收录到《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同时对其作出提示性释义:“微文化”是一种进入个人互联网时代后逐渐形成并随着科技的发展迅猛发展的注重个体和微观,以主体性、平等性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精神现象。
由于前文从两个方面对“文化”进行界定,对“微文化”的定义也需要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进行阐释。
从广义的角度看,“微文化”表示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以科学技术进步为基础,特别是以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在这些背景下,人类社会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个人互联网时代到来,所以这类文化具有主体性、个体性、导向性等特征,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等四个方面构成。物质文化是微文化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前提,指的是由互联网、计算机、移动平台等构成的物质基础。精神文化指人们开始着眼于个体,注重每个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从而更能发挥个体的力量。制度文化指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微文化”表现形式的规章制度,来约束用户的言论和行为。行为文化指在“微文化”发展的背景下,个体在互联网、计算机和移动设备上的行为方式。
本文中的“微文化”指的是狭义的微文化,指的是一种进入个人互联网时代后逐渐形成并随着科技的发展迅猛发展的注重个体和微观以主体性、平等性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精神现象。
1.2微文化的产生
微文化这一文化现象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同时需要具备一些物质基础。微文化是在个人互联网时代到来的背景下,以互联网、公众互联网平台、个人移动设备的发展和普及达到大众接受和应用的程度为物质基础的前提下产生的。
微博作为微文化的代表,其产生标志着微文化时代的来临。关于微博的理念最早是由博客技术先驱blogger创始人埃文威廉姆斯提出的,并在2006年将理论付诸于行动,创办了最早提供服务,也是目前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微博平台Twitter网。在国内,最早提供“微博”服务的是新浪,在2009年推出了“新浪微博”,吸引众多用户的关注和参与。2010年,众多门户网站也推出了“微博”服务,如网易、腾讯、搜狐等,“微博”一词一时间成为了热点话题,因此2010年被称为“微博元年”。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42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