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中知识分子形象探析

当代文学中知识分子形象探析[20200101173924]
知识分子不管是在文学家还是在政治家眼里都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不同的生存环境造就了他们不同的精神面貌。文章主要以对知识分子的认识为出发点,以不同时期的历史背景为基础,分十七年文学时期、新时期、新世纪时期三个阶段,对当代文学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进行了研究,并探析了当前经济条件下知识分子们所面临的困境,以及他们该突围这一问题。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当代文学,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形象,困境,突围
目 录
1 引言 1
2 知识分子的概念及分类 1
2.1 知识分子的概念 1
2.2 知识分子形象分类 2
3 当代文学中知识分子特征 3
3.1 十七年文学时期 3
3.2 80年代 4
3.3 90年代 6
3.4 新世纪知识分子形象分析 7
4.1 困境 9
4.2 突围 10
结论 13
致谢 14
注释 15
参考文献 16
1 引言
知识分子是一个定义比较宽泛的历史概念,它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知识分子形象的认识也千差万别,呈现出许多不同的特点。在人类文学史上,知识分子这一特殊群体缔造和引领着人类的生活意识形态,他们的精神面貌是当时历史最真实的写照。
在中国当代文学中,每一个时期的知识分子都有着不同的特性,从”十七年”文学中的知识分子意识在“重压”下的无望挣扎与灵魂分裂到新时期知识分子形象从“人”到“神”的演变,再到“多元”语境中的迷茫与失落,可以说这几个阶段的知识分子形象其实就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缩影。[1]而当时间推移到当今社会时,市场经济的影响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整个人类都处于信仰危机、内心矛盾、伦理混乱的不安境况,处在一个正在被多种文明异化的世界,面临价值重构、信仰重建的难题,知识世界正面临着金钱和权利的侵蚀、殖民,知识分子也逐渐淡出社会的中心而沦为边缘群体,知识分子所担负的批判社会丑恶和不公的职责也逐渐被取代,在这种情况下知识分子该何去何存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2 知识分子的概念及分类
2.1 知识分子的概念
知识分子是一个复杂而又容易产生歧义的概念,知识分子一词最早来源于19世纪的俄国,当初指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等身属上流社会阶层,接受了西方教育,具有西方知识背景,对俄国封建专制制度的落后、丑恶与不合理持强烈批判意识并与主流社会格格不入的一个知识群体。著名的知识分子研究专家爱德华·希尔斯把知识分子定义为任一社会中颇为频繁地运用一般抽象符号去表达他们对人、社会、自然和宇宙的理解的人。而萨义德对知识分子的认识则是“知识分子是具有能力‘向(to)’公众以及‘为(for)’公众来代表、具现、表明讯息、观点、态度、哲学或意见的人在扮演这个角色时必须意识到其处境就是公开提出令人尴尬的问题,对抗(而不是制造)正统与教条,不能轻易被政府或集团收编,其存在的理由就是代表所有那些惯常被遗忘或弃之不顾的人们和议题” [2]他的这种观点可以说是目前学界普遍所认可的。随后马克思、毛泽东、林华等一系列学者、理论家都为知识分子下过定义,他们的这些定义都概括了知识分子的传统特点:“担当意识”、“精英意识”、“启蒙意识”,但是并没有真正概括出知识分子的全部内涵。正如许纪霖所言“任何定义只能将对象中某一特征与性质抽象出来和概括出来,却无法涵盖对象全部复杂的内涵,一个词的确切意义只能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呈现出来”[3]。
当代文学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时间点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始的,目前对于知识分子概念的认识一般采用这个概念:“就中国特色而言,中国现代到当代甚至今天,人们往往把度过一点儿书的、做过一点儿学问的、拥有某种科学文化知识的人,统称之为知识分子” [4]这一观点对知识分子概念的界定比较符合我们当下的实际的。
2.2 当代文学中知识分子的分类
在当代中国,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经历了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过渡,处在一个新旧并存而且全方位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见证了巨大深刻而急剧的社会变迁,面对着古今中外文化的剧烈交锋和政治体制的变化,社会变迁超常,由此出现了在中国当代特殊国情下具有代表性的知识分子形象。
第一,具有时代局限性的知识分子形象。1979年出版的《第二次握手》虽然以不同的版本在秘密流传,但是它的出版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文学效果,反而逐渐地被人们淡忘,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小说“对于中国现代历史和知识分子道路的描写,并没有偏离50年代以后所确立的框架” [5]所以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并没有思考的意识的批判的想法,他们只是迎合了当时的政治主流。
第二,反思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在经历“文革”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之后,进入80年代,文学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大多以反思者的形象出现,也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知识分子才开始真正进行自我反思与批判。
第三,痛苦孤独的自由知识分子。虽然从80年代开始知识分子们已经开始自我批判和反思,但是从海子大量的作品以及他的个人经历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出自由知识分子在信仰危机中渴望突围与走出困境的心理。
第四,溃败的知识分子形象。进入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知识分子面临心灵与欲望的冲突,从而使他们处于精神崩溃的边缘。
第五,在道德和现实中纠结徘徊的知识分子形象。这一类知识分子面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和商品经济冲击,他们对自己身份又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
3 当代文学中知识分子特征分析
3.1 十七年文学时期
1942年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和1949年全国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确立了工农兵文学的崇高地位,使中国文学的走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所以在这一时期的文学中,在社会主义旗帜的指引下,作家们对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大致有两种趋势:一种是经住了实践的检验,有自己的思想,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另一种则是“上山下乡”,与工农相结合,最终成为“又红又专”的接班人。而在十七年文学对知识分子形象的具体塑造中,有正面形象,有反面形象,有对旧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有党对青年知识分子培养的塑造,也有“百花时代”对一些另类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
3.1.1 正面形象
中对知识分子形象塑造最典型的作品有《青春之歌》、《红岩》、《护士日记》、《在和平的日子里》等,它们中的知识分子要么为了革命放弃了爱情,失去了家庭,甚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并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引导人们去革命,要么在党的领导下,坚持集体主义的原则,充分发扬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驻守农村和边疆,爱岗敬业,为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青春之歌》中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历程是无产阶级革命中青年知识分子成长的真实写照,她在共产党的引导下,受到了革命理论的熏陶,深入工农参加了革命,即使是在监狱中也没有放弃对革命的坚持。她认识到了集体力量的强大,最终宣誓入党成为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并在党的领导下继续革命工作,最终演变成一名优秀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而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知识分子在与工农的对比中,发现了自己力量的弱小,最终克服了名利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的思想倾向,成为安于本职的“北极星”。
3.1.2 负面形象
十七年文学中对知识分子反面形象的塑造更是体现了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力量。其中描写到的地主、汉奸、特务等角色不是千方百计地破坏革命就是想方设法地不革命,如《红旗谱》中的冯贵堂、《青春之歌》中的宋郁彬、《糖衣炮弹》中的特务梅君等。这一类知识分子大多贪恋女色,迷恋家庭生活,追求个人幸福和个人享乐主义,不能与工农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与前面的正面知识分子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122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