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民间艺术的现状及传承初探以二人转为例
东北民间艺术是丰富的民间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东北地区的文化符号,东北民间艺术类别繁多,样式丰富,对东北地区的文化传承和创作有着关键的作用。当前,东北民间艺术面临着严峻的发展形势生存空间狭小,缺少传承人,管理运行体制不健全。针对上述三个问题,本文将探讨相应的解决对策。本文以二人转为例,详细探讨当前东北民间艺术面临的困境以及解决方法,从重建生存环境、扩大传承人队伍和加强法律行政保护三个方面着手,使其可以更加鲜活的传承下去。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或绪论) 1
一、多样化的东北民间艺术形式1
(一)二人转2
1.二人转的发展历程 2
2.二人转的表演形式2
(二)东北秧歌2
1.东北秧歌的起源2
2.东北秧歌的表演形式2
(三)东北皮影戏 2
1.东北皮影戏的源流2
2.东北皮影戏表演形式2
二、东北民间艺术的价值意义 3
(一)东北民间艺术的地域文化价值 3
(二)东北民间艺术的审美价值 3
(三)东北民间艺术的经济价值 4
三、东北民间艺术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4
(一)发展现状 4
(二)存在问题 5
1.生存空间狭小 5
2.缺少传承人6
3.管理运行体制不健全7
四、关于东北民间艺术传承的思考8
(一)重建东北民间艺术的生存环境8
1.加强文化自觉性,树立文化认同感 9
2.创新形式,保留艺术本根,与当代生活紧密相连 9
3.加强理论研究,提供良好的学术环境 9
(二)扩大传承人队伍9
1.加强对老艺人的保护 9
2.培养年轻人对东北民间艺术的兴趣,加强钻研 10
3.加强民间艺人的培训 10
(三)加强法律、行政保护10
1.建立完善的文化管理机制10
2.政府要加强宣传力度1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3.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11
4.完善法律体系,制定相应法律法规11
结语 12
致谢 12
参考文献12
图1 东北民间艺术发展困境7
图2 是否愿意为保护东北民间艺术出一份力8
图3 参与东北民间艺术活动人数9
东北民间艺术的现状及传承初探——以二人转为例
引言
国家的兴旺发达离不开各个民族优秀的文化推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有赖于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东北民间艺术在国家民俗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担当着重要角色。东北民间艺术种类繁多,营养丰富,对其他艺术创作都有着很大的借鉴作用,它体现着东北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经过长时间的积淀,逐渐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艺术形式,蕴含着不可忽视的文化艺术价值。东北民间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与其他艺术相互交融,加快了中华民族文明文化多元化的进程,对加强中国文化软实力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新形式的文化艺术层出不穷,新的娱乐方式以及电子传媒技术的不断产生,传统的东北民间艺术受到冲击,很多东北民间艺术面临着后继无人、本质内容受到冲击等情形,因此解决东北民间艺术所面临的诸多困境成为当前首要任务。
一、 多样化的东北民间艺术形式
我国东北区域这片黑土地独具辽阔的地理优势,东北民俗文化具有内容丰富、覆盖面广、潜力无限等特点,是一笔宝贵的无形资产。[1]东北民间艺术形式种类繁多,包括举世闻名的冰灯雪雕,桦树皮绘画,赫哲鱼皮贴画,萨满调,伽倻琴弹唱,通榆年画等,体现了东北人民的生活常态,地域色彩鲜明。本文选取二人转、秧歌和皮影作为具体介绍,深入分析东北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
(一)二人转
1.二人转的发展历程
二人转是东北地区典型的民间艺术之一,根据《辞海》有关词条对传统二人转一词的官方解释,“泛指 1949年以前各个历史时期编演,并经过舞台表演实践,保留下来的戏曲剧目” [2]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二人转也在不断变化着。最初,它承载着治疗的功能而出现,成为当时人们的精神寄托,在解放战争这段特殊的时期得到了重视,二人转有了文字记载,二人转的唱腔、曲调、台词等也有专家进行了研究,与新中国一起开始了新纪元。如今的二人转已经丢失了最初的情感诉求,情感叙事已经被忽略,二人转演员更注重的是表演技巧,二人转已经完全成为了娱乐大众的表演形式。
2.二人转的表演形式
二人转是传统经典的民间曲艺形式,讲究说、学、逗、浪、唱。“说”源于东北民间讲笑话、闹笑话等口头文学。[3] “学”不仅仅包括了口技、说唱在内,还包含角色扮演、绝活表演、演艺比拼、生活展示等。“逗”经常以夸大的手法、运用滑稽的动作和语言、唱词取材于谚语等民间文学以达到“逗场子”的效果。“浪”追求的是“在共同调笑中,施展自身才艺,将男女火爆的爱悦情感淋漓尽致的逗引出来。”[4]“唱”以叙事为主,唱词的叙事情节性重于曲调本身。二人转在表演时以唱跳为主,运用手绢、扇子等工具进行辅助表演,中间穿插绝活等杂技。
(二)东北秧歌
1.东北秧歌的起源
2.东北秧歌的表演形式
东北秧歌律动性很强,节奏变化较大,反映了东北人豪爽泼辣的性格。今天的东北秧歌展演诙谐,风格独树一帜,大致归纳为“艮、俏、浪”。[6]“艮”要求动作要在静止的时候灵活鲜明。静中有动;“俏”是指表演要俏美,能够跟随节奏的强弱缓急做出相应的变化;“浪”要求秧歌要扭得灵活自然。表演者左手持手绢,右手持扇子,腰间系着大彩绸,十字步为主要步伐,再配合腰、肩、腿等部位,共同构成了东北秧歌最基础的动作,在表演时还会运用手巾花的舞法来增强韵味性,
(三)东北皮影戏
1.东北皮影戏的源流
北宋灭亡后,金人掳掠了很多艺人随军北上,其中就有皮影艺人,这种掳掠发生多次,艺人被带往河北、东北等地,皮影戏也随之流传,这就是东北皮影戏的开端。起初,皮影戏的演出只有一个人单独表演,演唱随意性强,可自由发挥,自弹自唱,具有浓厚的说唱艺术色彩。辽南皮影戏音乐专家王信威先生研究发现:“辽南早期皮影唱腔单调刻板,多为上、下句不变的重复,过门也是不变的。” [7]后来发展成多人搭班表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分工,所用的乐器也开始增加。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或绪论) 1
一、多样化的东北民间艺术形式1
(一)二人转2
1.二人转的发展历程 2
2.二人转的表演形式2
(二)东北秧歌2
1.东北秧歌的起源2
2.东北秧歌的表演形式2
(三)东北皮影戏 2
1.东北皮影戏的源流2
2.东北皮影戏表演形式2
二、东北民间艺术的价值意义 3
(一)东北民间艺术的地域文化价值 3
(二)东北民间艺术的审美价值 3
(三)东北民间艺术的经济价值 4
三、东北民间艺术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4
(一)发展现状 4
(二)存在问题 5
1.生存空间狭小 5
2.缺少传承人6
3.管理运行体制不健全7
四、关于东北民间艺术传承的思考8
(一)重建东北民间艺术的生存环境8
1.加强文化自觉性,树立文化认同感 9
2.创新形式,保留艺术本根,与当代生活紧密相连 9
3.加强理论研究,提供良好的学术环境 9
(二)扩大传承人队伍9
1.加强对老艺人的保护 9
2.培养年轻人对东北民间艺术的兴趣,加强钻研 10
3.加强民间艺人的培训 10
(三)加强法律、行政保护10
1.建立完善的文化管理机制10
2.政府要加强宣传力度1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3.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11
4.完善法律体系,制定相应法律法规11
结语 12
致谢 12
参考文献12
图1 东北民间艺术发展困境7
图2 是否愿意为保护东北民间艺术出一份力8
图3 参与东北民间艺术活动人数9
东北民间艺术的现状及传承初探——以二人转为例
引言
国家的兴旺发达离不开各个民族优秀的文化推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有赖于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东北民间艺术在国家民俗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担当着重要角色。东北民间艺术种类繁多,营养丰富,对其他艺术创作都有着很大的借鉴作用,它体现着东北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经过长时间的积淀,逐渐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艺术形式,蕴含着不可忽视的文化艺术价值。东北民间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与其他艺术相互交融,加快了中华民族文明文化多元化的进程,对加强中国文化软实力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新形式的文化艺术层出不穷,新的娱乐方式以及电子传媒技术的不断产生,传统的东北民间艺术受到冲击,很多东北民间艺术面临着后继无人、本质内容受到冲击等情形,因此解决东北民间艺术所面临的诸多困境成为当前首要任务。
一、 多样化的东北民间艺术形式
我国东北区域这片黑土地独具辽阔的地理优势,东北民俗文化具有内容丰富、覆盖面广、潜力无限等特点,是一笔宝贵的无形资产。[1]东北民间艺术形式种类繁多,包括举世闻名的冰灯雪雕,桦树皮绘画,赫哲鱼皮贴画,萨满调,伽倻琴弹唱,通榆年画等,体现了东北人民的生活常态,地域色彩鲜明。本文选取二人转、秧歌和皮影作为具体介绍,深入分析东北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
(一)二人转
1.二人转的发展历程
二人转是东北地区典型的民间艺术之一,根据《辞海》有关词条对传统二人转一词的官方解释,“泛指 1949年以前各个历史时期编演,并经过舞台表演实践,保留下来的戏曲剧目” [2]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二人转也在不断变化着。最初,它承载着治疗的功能而出现,成为当时人们的精神寄托,在解放战争这段特殊的时期得到了重视,二人转有了文字记载,二人转的唱腔、曲调、台词等也有专家进行了研究,与新中国一起开始了新纪元。如今的二人转已经丢失了最初的情感诉求,情感叙事已经被忽略,二人转演员更注重的是表演技巧,二人转已经完全成为了娱乐大众的表演形式。
2.二人转的表演形式
二人转是传统经典的民间曲艺形式,讲究说、学、逗、浪、唱。“说”源于东北民间讲笑话、闹笑话等口头文学。[3] “学”不仅仅包括了口技、说唱在内,还包含角色扮演、绝活表演、演艺比拼、生活展示等。“逗”经常以夸大的手法、运用滑稽的动作和语言、唱词取材于谚语等民间文学以达到“逗场子”的效果。“浪”追求的是“在共同调笑中,施展自身才艺,将男女火爆的爱悦情感淋漓尽致的逗引出来。”[4]“唱”以叙事为主,唱词的叙事情节性重于曲调本身。二人转在表演时以唱跳为主,运用手绢、扇子等工具进行辅助表演,中间穿插绝活等杂技。
(二)东北秧歌
1.东北秧歌的起源
2.东北秧歌的表演形式
东北秧歌律动性很强,节奏变化较大,反映了东北人豪爽泼辣的性格。今天的东北秧歌展演诙谐,风格独树一帜,大致归纳为“艮、俏、浪”。[6]“艮”要求动作要在静止的时候灵活鲜明。静中有动;“俏”是指表演要俏美,能够跟随节奏的强弱缓急做出相应的变化;“浪”要求秧歌要扭得灵活自然。表演者左手持手绢,右手持扇子,腰间系着大彩绸,十字步为主要步伐,再配合腰、肩、腿等部位,共同构成了东北秧歌最基础的动作,在表演时还会运用手巾花的舞法来增强韵味性,
(三)东北皮影戏
1.东北皮影戏的源流
北宋灭亡后,金人掳掠了很多艺人随军北上,其中就有皮影艺人,这种掳掠发生多次,艺人被带往河北、东北等地,皮影戏也随之流传,这就是东北皮影戏的开端。起初,皮影戏的演出只有一个人单独表演,演唱随意性强,可自由发挥,自弹自唱,具有浓厚的说唱艺术色彩。辽南皮影戏音乐专家王信威先生研究发现:“辽南早期皮影唱腔单调刻板,多为上、下句不变的重复,过门也是不变的。” [7]后来发展成多人搭班表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分工,所用的乐器也开始增加。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