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制度存在的不足与改进研究
摘 要摘 要高考是一项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基本选拔制度,以其规模与影响而论,当之无愧成为中国的“举国大考”,具有教育、文化、经济、政治以及更新社会结构等多项社会功能。在过去的60多年内,高考在规模上逐年扩大,在制度上不断发展与完善,在为普通高校选拔大量合格新生的同时,也为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推动社会健康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高考已经成为全社会最关注的考试之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大众化阶段的社会转型时期,实施了60年的高考也呈现出若干不足之处:高考命题城市化倾向严重,高校招生机会区域性失衡,文理合科与文理分科的矛盾,高校自主招生存在问题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采取措施改变城乡和区域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现状,改变高校招生机会失衡现状,促进高考形式统一和多元化的有机结合,加强对高校自主招生的规范化管理等,这些对策的施行对于促使高考制度与时俱进,为更科学、更公平地选拔创新型人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中国;高考制度;存在问题;应对策略目 录
0引言1
1我国高考制度的历史和现状1
1.1高考制度的历史沿革1
1.2高考制度的现状3
2高考制度存在的主要不足4
2.1高考命题城市化倾向明显5
2.2高校招生机会区域性失衡6
2.3高考文理分科形式弊端凸显6
2.4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存在问题8
3高考制度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10
3.1高考城市化倾向导致不公平的原因10
3.2高考招生机会区域性失衡的原因10
3.3高考文理分科形式弊端凸显的原因11
3.4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存在问题的原因12
4 高考制度存在不足的改进思路13
4.1缩小城乡差别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13
4.2采取措施扭转招生机会区域性失衡局面14
4.3加快高考形式统一和多元化相结合的改革14
4.4推动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完善监管机制15
4.5建立专业考试机构实现招考有限分离15
结论17
致谢18
参考文献19
我国高考制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研究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13
4.2采取措施扭转招生机会区域性失衡局面14
4.3加快高考形式统一和多元化相结合的改革14
4.4推动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完善监管机制15
4.5建立专业考试机构实现招考有限分离15
结论17
致谢18
参考文献19
我国高考制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研究
0 引言
高考,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简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港、澳、台除外)各大学最重要的入学考试。它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统一组织调度,或实行自主命题的省级考试院(海南省为考试局)命题的大规模考试。高考制度是基本符合我国国情的国家教育考试制度,其奉行的公平、公正、优质高效原则是中国高校招生史上的一大创举,高考改革关系千百万人的命运,因而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在中国现代社会大环境下,统一的高考制度是必须坚持的,高考为国家现代化建设选拔大量急需人才,促进了社会各阶层的有序流动,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但是,没有一种制度是十全十美的,任何制度都有不足之处,在高考60多年的实践中,它的不足之处逐渐显露出来,其突出变现是:一,高考命题城市化倾向导致不公平;二,高考招生区域性失衡;三,高考文理分科的模式弊端凸显;第四,自主招生试点存在问题等。针对高考制度存在的不足,探索改革高考制度的应对策略就成为一个具有积极现实意义的重要研究课题。
1我国高考制度的历史和现状
1.1我国高考制度的历史沿革
1.1.1我国高考制度的历史演变
中国的考试文化源远流长。公元605年,隋朝创立科举制,科举制是以统一的考试标准衡量和选拔文武官吏及储备人才的应试制度。科举制度为贫寒子弟提供了一条走上仕途的道路,考生通过参加科举考试,在实现自身理想、施展个人抱负的基础上,完成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巨大身份变化,客观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科举成功者跻身官僚阶层,权势、威望、金钱、美色接踵而至,令人羡慕,他们成为天下读书人学习的楷模、效法的对象。科举制度让读书人正大光明的踏入了仕途,因而形成“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风尚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魏晋时期依据九品中正制选拔任用官员,这直接导致出身寒门的普通人没有资格步入仕途;到了隋唐,官吏选拔制度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开始实行科举制,它使得任何参加考试者都有公平的机会展开竞争。现在的高考在选拔方式和考试形式上深受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影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高考无疑是符合国情的,社会需要高考的存在与不断完善。我国高考具有明显的中国社会主义特色,高考也承担起社会赋予它选拔人才的历史使命。
1.1.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探索
纵观高考的历史沿革,将目光局限在教育本身显然是片面的,不合时宜的。高考制度的传承与改革无不与国家当时的政治、经济等相关领域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因此,高考制度的改革必须满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实际需要;在错综复杂的改革进程中看清各种制约高考健康有序发展的因素,才能把握好高考改革的大方向。
1993年1月由国务院批转的《国家教委关于加快改革和积极发展普通高等教育的意见》和同年2月印发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和就业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提到:实行国家计划和调节性计划相结合的招生计划体制(“双轨制”),其根据改革的进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育,逐步扩大调节性计划的比重和招收自费生与委托培养生的计划;这一改革反映出在社会稳定、经济复苏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对于高等教育的改革在不断探索和深入。
随着时间的推移,“双轨制”在执行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不能保证公平公正等问题,所以高校招生“并轨”制度应运而生,从1993年开始进行试点。所谓并轨,就是取消计划内招收公费生和计划外招收自费生录取分数不同的体制,实行统一分数线录取,不再区别对待。此举彻底改变了此前上大学全部由国家大包大揽的做法,逐步实行收费制度。最初实行“并轨”的只有两所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东南大学,随后参与并轨的高校不断增加;至1997年,全国高等学校全部实现“并轨”,这标志着我国高校招生制度由国家“统包”到“双轨”,最后到“并轨”的一系列改革最终完成。这一改革顺应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要求,高等教育实现快速发展,高校招生制度随之不断完善。
1.1.3新时期高考制度改革的深化
党的十五大召开之后,国家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国家战略决策的变化对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新时期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主要有:高考制度改革、高校扩招及自主招生试点改革的招生管理体制的改革[2]。研究表明:我国各类高等学校毛入学比例已历史性地跨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目前,关于考试内容的改革、考试科目设置的改革以及录取方式改革一直是社会舆论的热点话题。其中成为焦点的是录取方式的改革,这也是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
教育部于2003年发出《关于做好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在部分高等学校开展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实行高校自主招生制度是为了解决长期以来人们对统一性高考制度难以保障教育公平、导致应试教育盛行等问题而进行的改革。开展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的主要目的是根据创新人才选拔和专业培养的需要,努力推进素质教育、选拔优秀创新人才。
1.2我国高考制度的现状
1.2.1大部分地区使用文理分科形式
我国从1977年开始试行文理分科的教育和招生模式,一直沿用到现在。高中生在二年级时,在语文、数学和英语的基础上自主选择文科(政治、历史、地理)或者理科(物理、生物、化学)。在报考大学志愿时也根据地区和地域确定不同分数线,实行不同批次的招生。逐步建立了以统一考试为主、少量单独考试为辅、少数学生免试保送为补充的高考招生制度体系。
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已有如北京、安徽、江苏等八省市先后出台了新的高考改革方案,高考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0引言1
1我国高考制度的历史和现状1
1.1高考制度的历史沿革1
1.2高考制度的现状3
2高考制度存在的主要不足4
2.1高考命题城市化倾向明显5
2.2高校招生机会区域性失衡6
2.3高考文理分科形式弊端凸显6
2.4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存在问题8
3高考制度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10
3.1高考城市化倾向导致不公平的原因10
3.2高考招生机会区域性失衡的原因10
3.3高考文理分科形式弊端凸显的原因11
3.4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存在问题的原因12
4 高考制度存在不足的改进思路13
4.1缩小城乡差别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13
4.2采取措施扭转招生机会区域性失衡局面14
4.3加快高考形式统一和多元化相结合的改革14
4.4推动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完善监管机制15
4.5建立专业考试机构实现招考有限分离15
结论17
致谢18
参考文献19
我国高考制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研究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13
4.2采取措施扭转招生机会区域性失衡局面14
4.3加快高考形式统一和多元化相结合的改革14
4.4推动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完善监管机制15
4.5建立专业考试机构实现招考有限分离15
结论17
致谢18
参考文献19
我国高考制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研究
0 引言
高考,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简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港、澳、台除外)各大学最重要的入学考试。它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统一组织调度,或实行自主命题的省级考试院(海南省为考试局)命题的大规模考试。高考制度是基本符合我国国情的国家教育考试制度,其奉行的公平、公正、优质高效原则是中国高校招生史上的一大创举,高考改革关系千百万人的命运,因而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在中国现代社会大环境下,统一的高考制度是必须坚持的,高考为国家现代化建设选拔大量急需人才,促进了社会各阶层的有序流动,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但是,没有一种制度是十全十美的,任何制度都有不足之处,在高考60多年的实践中,它的不足之处逐渐显露出来,其突出变现是:一,高考命题城市化倾向导致不公平;二,高考招生区域性失衡;三,高考文理分科的模式弊端凸显;第四,自主招生试点存在问题等。针对高考制度存在的不足,探索改革高考制度的应对策略就成为一个具有积极现实意义的重要研究课题。
1我国高考制度的历史和现状
1.1我国高考制度的历史沿革
1.1.1我国高考制度的历史演变
中国的考试文化源远流长。公元605年,隋朝创立科举制,科举制是以统一的考试标准衡量和选拔文武官吏及储备人才的应试制度。科举制度为贫寒子弟提供了一条走上仕途的道路,考生通过参加科举考试,在实现自身理想、施展个人抱负的基础上,完成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巨大身份变化,客观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科举成功者跻身官僚阶层,权势、威望、金钱、美色接踵而至,令人羡慕,他们成为天下读书人学习的楷模、效法的对象。科举制度让读书人正大光明的踏入了仕途,因而形成“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风尚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魏晋时期依据九品中正制选拔任用官员,这直接导致出身寒门的普通人没有资格步入仕途;到了隋唐,官吏选拔制度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开始实行科举制,它使得任何参加考试者都有公平的机会展开竞争。现在的高考在选拔方式和考试形式上深受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影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高考无疑是符合国情的,社会需要高考的存在与不断完善。我国高考具有明显的中国社会主义特色,高考也承担起社会赋予它选拔人才的历史使命。
1.1.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探索
纵观高考的历史沿革,将目光局限在教育本身显然是片面的,不合时宜的。高考制度的传承与改革无不与国家当时的政治、经济等相关领域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因此,高考制度的改革必须满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实际需要;在错综复杂的改革进程中看清各种制约高考健康有序发展的因素,才能把握好高考改革的大方向。
1993年1月由国务院批转的《国家教委关于加快改革和积极发展普通高等教育的意见》和同年2月印发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和就业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提到:实行国家计划和调节性计划相结合的招生计划体制(“双轨制”),其根据改革的进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育,逐步扩大调节性计划的比重和招收自费生与委托培养生的计划;这一改革反映出在社会稳定、经济复苏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对于高等教育的改革在不断探索和深入。
随着时间的推移,“双轨制”在执行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不能保证公平公正等问题,所以高校招生“并轨”制度应运而生,从1993年开始进行试点。所谓并轨,就是取消计划内招收公费生和计划外招收自费生录取分数不同的体制,实行统一分数线录取,不再区别对待。此举彻底改变了此前上大学全部由国家大包大揽的做法,逐步实行收费制度。最初实行“并轨”的只有两所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东南大学,随后参与并轨的高校不断增加;至1997年,全国高等学校全部实现“并轨”,这标志着我国高校招生制度由国家“统包”到“双轨”,最后到“并轨”的一系列改革最终完成。这一改革顺应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要求,高等教育实现快速发展,高校招生制度随之不断完善。
1.1.3新时期高考制度改革的深化
党的十五大召开之后,国家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国家战略决策的变化对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新时期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主要有:高考制度改革、高校扩招及自主招生试点改革的招生管理体制的改革[2]。研究表明:我国各类高等学校毛入学比例已历史性地跨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目前,关于考试内容的改革、考试科目设置的改革以及录取方式改革一直是社会舆论的热点话题。其中成为焦点的是录取方式的改革,这也是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
教育部于2003年发出《关于做好高等学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在部分高等学校开展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实行高校自主招生制度是为了解决长期以来人们对统一性高考制度难以保障教育公平、导致应试教育盛行等问题而进行的改革。开展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的主要目的是根据创新人才选拔和专业培养的需要,努力推进素质教育、选拔优秀创新人才。
1.2我国高考制度的现状
1.2.1大部分地区使用文理分科形式
我国从1977年开始试行文理分科的教育和招生模式,一直沿用到现在。高中生在二年级时,在语文、数学和英语的基础上自主选择文科(政治、历史、地理)或者理科(物理、生物、化学)。在报考大学志愿时也根据地区和地域确定不同分数线,实行不同批次的招生。逐步建立了以统一考试为主、少量单独考试为辅、少数学生免试保送为补充的高考招生制度体系。
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已有如北京、安徽、江苏等八省市先后出台了新的高考改革方案,高考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