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关羽崇拜的民俗意义
论关羽崇拜的民俗意义[20200107193728]
中国人对关公的“神化”崇拜在中国历史上延续至今,在海内外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在中国人崇拜关羽的信仰体系里,既有哲学的理性,同时也不乏宗教的情怀,表达了其安身立命的精神文化祈求。对于关羽崇拜这一文化现象的全面认识和科学评价,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十分现实的文化意义。本论文主要会介绍中国人从古到今对关羽的崇拜的发展演变,简略地从中国传统文化氛围分析了关公崇拜的原因,并阐述了不同时期关公崇拜不同的思想内涵,重点研究关于崇拜的民俗意义。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关羽崇拜,演变历程,成因,民俗意义
目 录
1 引言 1
2 关羽崇拜的历史演变 1
2.1 入宋以前 1
2.2 宋元时期 2
2.3 明清之际 3
3 关羽崇拜民俗化推进的原因 3
3.1 封建统治阶级的推崇 3
3.2 文学作品的成功塑造 4
3.3 三教的神化和利用 5
3.4 民间传统信仰的影响 5
4 民俗化的意义 6
4.1 丰富民俗信仰和传统文化 7
4.2 加强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 8
4.3 指导和谐社会主义建设 9
结论 12
致谢 13
注释 14
参考文献15
1 引言
关羽并非一个被虚构出来的人物,历史上确有其人。关羽的青年时代在陈寿的《三国志》中有被提及,但是记录的不怎么详细,只是说“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1]“亡命”二字形象地描绘出了关羽血性方刚的青年形象。现在已经很难去考证文献对关羽早期形象的记载是否准确,也无法对其之后的“亡命”一探究竟。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关羽的光辉岁月是在他跟随刘备,与张飞一道身经百战、出生入死的这段时期。于是,后世讲他们称为“刘关张”,用来比喻肝胆相照的结义兄弟。关羽、张飞在刘备早期起义颠沛流离的时候就不离不弃,不畏艰险,建立功勋。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之一的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破曹军,三国鼎立。这一战,蜀国将士可以说是中流砥柱,而关羽实在可以被称作蜀国的“股肱之臣”。之后刘备自立“汉中王”,关羽被封“汉寿亭侯”。最终关羽据守荆州,由于骄傲轻敌与儿子兵败麦城,可谓千古悲剧。
关羽的故事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转眼已近两千年。关羽崇拜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对史书记载、戏剧、小说等里面的关羽进行挖掘分析研究得出的。在国内许多学科领域的专家都对关羽崇拜进行研究,例如历史学、宗教学和民俗学的专家学者等。民间关羽崇拜被归纳总结为文化现象,成了中华文化中的一个部分,不断地充实发展。由于人们在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并不相同,因此他们对于关羽其实是集结着不一样的物质、精神上的需求的。
2 关羽崇拜历史演变
关羽经历了从起初一个单纯的历史人物到被神化成上界天神和人间帝王这样一个过程。甚至供奉关羽“武庙”的数量在明清时期大有超过供奉孔子“文庙”数量的趋势。
2.1 入宋以前
《三国志》中有著名史学家陈寿对关羽的评论,基本上可以代表蜀汉时期人们对关羽的普遍认识。然而此时关羽在陈寿笔下还只是一个单纯的历史人物,还并没有被神化。随后裴松之注释《三国志》,并没有重点涉及关羽,仅仅是增加了一些原始材料依据,所以在这一时期关羽并没有引人注目。
隋炀帝时,智凯禅师作为中国天台宗祖师,被授予智者之号。民间有这样的传说:智凯周游四方,南陈光大年间的某一日来到玉泉寺,听闻山中有神明,名为汉寿亭侯,自愿成为佛教的护法。此人便是关羽,于是智凯便在玉泉寺这边建寺,并且对关羽授五戒,让他永远守护佛法。虽然这个故事是编造出来的,但却使关羽成为佛教传播的载体之一,关羽在民间的影响日益增长
初唐时期,只是在荆州一带有民间关羽崇拜的存在。关羽立庙祭祀虽盛行于荆楚大地,但还未在全国形成一定的规模。[2]唐德宗贞元十八年,董侹慨叹关羽流落异乡,被他的忠义勇武所折服,撰写了《重修玉泉关庙记》,这里面的关羽也是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实际上与《三国志》所记载的关羽性质一样。但是不可争议的是,关羽的崇拜在民间流传程度很深。虽然关羽肉身陨落,但人们祈求他的神灵永存,保佑五谷丰登,社稷稳固。民间关羽崇拜现象引起了统治阶级的注意,他们把民间的信仰用于文教礼乐治民中。
佛教禅宗北宗创始人神秀在荆州玉泉寺弘法,入定的时候关帝显灵,之后关羽成为寺院守护神。五代十国时期,关羽在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都有影响力,逐渐地,民众自发性的关羽崇拜转化为封建统治带有强制色彩的政治举措,关羽也从单纯的历史人物演变成宗教神灵,被人们普遍尊崇神化。
2.2 宋元时期
从唐朝覆灭到宋朝建立,关羽的普遍影响力只是作用于人民群众,虽然演变成了宗教神灵,但总的来说在社会中威望还是不高。宋朝开始统治阶级不断加封关羽,他的神灵的地位与日俱增。宋徽宗赵佶尊崇道教,崇宁二年,信州龙虎山道士张继元奏称曾请关羽神灵磔死解州盐池之蛟,并召其现于殿左,徽宗惊掷崇宁钱与之曰:“以此封汝。”[3]此后,世人以崇宁真君奉祀关羽。张继元这一举动确实使得关羽在统治者内心的地位得到提升,关羽变作道教神明,可这终归不是正式官方的加封。关羽身后初次被统治者封王是在大观二年,宋徽宗加封其为武安王,并且立祠祭祀。宣和五年,又追封为义勇武安王。随后君王们对关羽的追封都是建立在宋徽宗的基础之上的,关羽的地位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增长。清代诗人吴仰贤曾引用元代诗人张宪诗句,在《小匏庵诗话》:中写道:“张侯生冀北,关帝出河东。”[4]元代似乎已加封关羽为帝。
2.3 明清之际
从清世祖封赠关羽为忠义神武大帝起,历代均有追封,以致累封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宜德关圣大帝。[5]于是,民间关羽崇拜现象比明代更甚,不分年龄段、地区、时节。只要有空地就立祠祭祀,来往行人都会进去烧香礼拜的。在清朝,就连孔子故居山东,人们也立庙祭祀关羽,祈求护佑一方。关帝庙中有一副对联形容得很贴切:“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三教尽皈依,式詹庙貌长新,无人不肃然起敬;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历朝加尊号,矧是神功卓著,真所谓荡乎难名。”[6]
3 关羽崇拜民俗化推进的原因
历史上备受人们称颂推崇的两位名人便是孔子与关羽。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是文化的集大成者,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统一了思想界,世人尊孔老夫子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这也是理所当然的。关羽身处三国这样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放眼中国历代的著名军事将领,他们文武兼修,智勇兼备,关羽却能够在将才之林中脱颖而出,与孔丘旗鼓相当,“直并文宣归圣域”,被尊为“武帝”而与“文圣”。关羽崇拜这一文化信仰愈演愈烈,它始终能够在中华传统文化之林中屹立不倒,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3.1 封建统治阶级的推崇
北宋时期以前,世人看待三国并不像后世那样出现排斥曹操,因为其奸;尊崇刘备,因为其贤能。直到北宋灭亡到了南宋时期,只剩下半壁江山,长江以北土地均被西夏、辽国、金国等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政权所占领,当时的国情促使大批文人墨客开始强调正统观念。当时的朱熹,身为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积极主张以蜀国来代表汉室正统,暗涵南宋才实为正统政权。后来明朝的《三国演义》也表达了朱熹的主张。因此,关羽的精忠报国,义薄云天,一心匡扶汉室的信念,成为了所有人的典范。
到了清朝,统治阶级推崇关羽更是大张旗鼓,丝毫不敢懈怠。因为清政府深知,要想统一中国必先要学习汉文化,汲取汉文化,这样才可以得人心;推崇关羽,加强关羽的祭祀力度,把忠义理念发挥到极致,这样既号召了汉人可以尽忠尽力又有利于政治利益。乾隆年间又对关羽的谥号进行了修改。乾隆认为,关羽当时力扶汉室,志节凛然,但后人所谥,并不是什么好名声。陈寿所撰写的《三国志》,有很多主观意见,于是也不做定论。从前世祖皇帝,曾经降旨,封为忠义神武大帝,而正史犹存旧谥,阴寓讥评,非所以传言万世。现在应当记录到四库全书,不能沿袭旧习。所有文献中有关关羽的谧号,皆应改为忠义。[7]
中国人对关公的“神化”崇拜在中国历史上延续至今,在海内外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在中国人崇拜关羽的信仰体系里,既有哲学的理性,同时也不乏宗教的情怀,表达了其安身立命的精神文化祈求。对于关羽崇拜这一文化现象的全面认识和科学评价,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十分现实的文化意义。本论文主要会介绍中国人从古到今对关羽的崇拜的发展演变,简略地从中国传统文化氛围分析了关公崇拜的原因,并阐述了不同时期关公崇拜不同的思想内涵,重点研究关于崇拜的民俗意义。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关羽崇拜,演变历程,成因,民俗意义
目 录
1 引言 1
2 关羽崇拜的历史演变 1
2.1 入宋以前 1
2.2 宋元时期 2
2.3 明清之际 3
3 关羽崇拜民俗化推进的原因 3
3.1 封建统治阶级的推崇 3
3.2 文学作品的成功塑造 4
3.3 三教的神化和利用 5
3.4 民间传统信仰的影响 5
4 民俗化的意义 6
4.1 丰富民俗信仰和传统文化 7
4.2 加强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 8
4.3 指导和谐社会主义建设 9
结论 12
致谢 13
注释 14
参考文献15
1 引言
关羽并非一个被虚构出来的人物,历史上确有其人。关羽的青年时代在陈寿的《三国志》中有被提及,但是记录的不怎么详细,只是说“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1]“亡命”二字形象地描绘出了关羽血性方刚的青年形象。现在已经很难去考证文献对关羽早期形象的记载是否准确,也无法对其之后的“亡命”一探究竟。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关羽的光辉岁月是在他跟随刘备,与张飞一道身经百战、出生入死的这段时期。于是,后世讲他们称为“刘关张”,用来比喻肝胆相照的结义兄弟。关羽、张飞在刘备早期起义颠沛流离的时候就不离不弃,不畏艰险,建立功勋。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之一的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破曹军,三国鼎立。这一战,蜀国将士可以说是中流砥柱,而关羽实在可以被称作蜀国的“股肱之臣”。之后刘备自立“汉中王”,关羽被封“汉寿亭侯”。最终关羽据守荆州,由于骄傲轻敌与儿子兵败麦城,可谓千古悲剧。
关羽的故事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转眼已近两千年。关羽崇拜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对史书记载、戏剧、小说等里面的关羽进行挖掘分析研究得出的。在国内许多学科领域的专家都对关羽崇拜进行研究,例如历史学、宗教学和民俗学的专家学者等。民间关羽崇拜被归纳总结为文化现象,成了中华文化中的一个部分,不断地充实发展。由于人们在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并不相同,因此他们对于关羽其实是集结着不一样的物质、精神上的需求的。
2 关羽崇拜历史演变
关羽经历了从起初一个单纯的历史人物到被神化成上界天神和人间帝王这样一个过程。甚至供奉关羽“武庙”的数量在明清时期大有超过供奉孔子“文庙”数量的趋势。
2.1 入宋以前
《三国志》中有著名史学家陈寿对关羽的评论,基本上可以代表蜀汉时期人们对关羽的普遍认识。然而此时关羽在陈寿笔下还只是一个单纯的历史人物,还并没有被神化。随后裴松之注释《三国志》,并没有重点涉及关羽,仅仅是增加了一些原始材料依据,所以在这一时期关羽并没有引人注目。
隋炀帝时,智凯禅师作为中国天台宗祖师,被授予智者之号。民间有这样的传说:智凯周游四方,南陈光大年间的某一日来到玉泉寺,听闻山中有神明,名为汉寿亭侯,自愿成为佛教的护法。此人便是关羽,于是智凯便在玉泉寺这边建寺,并且对关羽授五戒,让他永远守护佛法。虽然这个故事是编造出来的,但却使关羽成为佛教传播的载体之一,关羽在民间的影响日益增长
初唐时期,只是在荆州一带有民间关羽崇拜的存在。关羽立庙祭祀虽盛行于荆楚大地,但还未在全国形成一定的规模。[2]唐德宗贞元十八年,董侹慨叹关羽流落异乡,被他的忠义勇武所折服,撰写了《重修玉泉关庙记》,这里面的关羽也是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实际上与《三国志》所记载的关羽性质一样。但是不可争议的是,关羽的崇拜在民间流传程度很深。虽然关羽肉身陨落,但人们祈求他的神灵永存,保佑五谷丰登,社稷稳固。民间关羽崇拜现象引起了统治阶级的注意,他们把民间的信仰用于文教礼乐治民中。
佛教禅宗北宗创始人神秀在荆州玉泉寺弘法,入定的时候关帝显灵,之后关羽成为寺院守护神。五代十国时期,关羽在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都有影响力,逐渐地,民众自发性的关羽崇拜转化为封建统治带有强制色彩的政治举措,关羽也从单纯的历史人物演变成宗教神灵,被人们普遍尊崇神化。
2.2 宋元时期
从唐朝覆灭到宋朝建立,关羽的普遍影响力只是作用于人民群众,虽然演变成了宗教神灵,但总的来说在社会中威望还是不高。宋朝开始统治阶级不断加封关羽,他的神灵的地位与日俱增。宋徽宗赵佶尊崇道教,崇宁二年,信州龙虎山道士张继元奏称曾请关羽神灵磔死解州盐池之蛟,并召其现于殿左,徽宗惊掷崇宁钱与之曰:“以此封汝。”[3]此后,世人以崇宁真君奉祀关羽。张继元这一举动确实使得关羽在统治者内心的地位得到提升,关羽变作道教神明,可这终归不是正式官方的加封。关羽身后初次被统治者封王是在大观二年,宋徽宗加封其为武安王,并且立祠祭祀。宣和五年,又追封为义勇武安王。随后君王们对关羽的追封都是建立在宋徽宗的基础之上的,关羽的地位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增长。清代诗人吴仰贤曾引用元代诗人张宪诗句,在《小匏庵诗话》:中写道:“张侯生冀北,关帝出河东。”[4]元代似乎已加封关羽为帝。
2.3 明清之际
从清世祖封赠关羽为忠义神武大帝起,历代均有追封,以致累封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宜德关圣大帝。[5]于是,民间关羽崇拜现象比明代更甚,不分年龄段、地区、时节。只要有空地就立祠祭祀,来往行人都会进去烧香礼拜的。在清朝,就连孔子故居山东,人们也立庙祭祀关羽,祈求护佑一方。关帝庙中有一副对联形容得很贴切:“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三教尽皈依,式詹庙貌长新,无人不肃然起敬;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历朝加尊号,矧是神功卓著,真所谓荡乎难名。”[6]
3 关羽崇拜民俗化推进的原因
历史上备受人们称颂推崇的两位名人便是孔子与关羽。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是文化的集大成者,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统一了思想界,世人尊孔老夫子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这也是理所当然的。关羽身处三国这样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放眼中国历代的著名军事将领,他们文武兼修,智勇兼备,关羽却能够在将才之林中脱颖而出,与孔丘旗鼓相当,“直并文宣归圣域”,被尊为“武帝”而与“文圣”。关羽崇拜这一文化信仰愈演愈烈,它始终能够在中华传统文化之林中屹立不倒,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3.1 封建统治阶级的推崇
北宋时期以前,世人看待三国并不像后世那样出现排斥曹操,因为其奸;尊崇刘备,因为其贤能。直到北宋灭亡到了南宋时期,只剩下半壁江山,长江以北土地均被西夏、辽国、金国等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政权所占领,当时的国情促使大批文人墨客开始强调正统观念。当时的朱熹,身为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积极主张以蜀国来代表汉室正统,暗涵南宋才实为正统政权。后来明朝的《三国演义》也表达了朱熹的主张。因此,关羽的精忠报国,义薄云天,一心匡扶汉室的信念,成为了所有人的典范。
到了清朝,统治阶级推崇关羽更是大张旗鼓,丝毫不敢懈怠。因为清政府深知,要想统一中国必先要学习汉文化,汲取汉文化,这样才可以得人心;推崇关羽,加强关羽的祭祀力度,把忠义理念发挥到极致,这样既号召了汉人可以尽忠尽力又有利于政治利益。乾隆年间又对关羽的谥号进行了修改。乾隆认为,关羽当时力扶汉室,志节凛然,但后人所谥,并不是什么好名声。陈寿所撰写的《三国志》,有很多主观意见,于是也不做定论。从前世祖皇帝,曾经降旨,封为忠义神武大帝,而正史犹存旧谥,阴寓讥评,非所以传言万世。现在应当记录到四库全书,不能沿袭旧习。所有文献中有关关羽的谧号,皆应改为忠义。[7]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1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