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义务教育资源均等化研究
摘要:义务教育是提高我国国民文化水平、整体素质的重要政策,义务教育资源均等化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地处西北内陆,与沿海教育发达地区交流较少,义务教育总体水平相对较低,在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尚未实现均等化。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进行实地调研。概括了现阶段伊宁市小学义务教育各类资源的配置现状,总结和分析了现阶段伊宁市小学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为促进伊宁市小学义务教育资源均等化提出合理建议。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1
一、义务教育资源均等化的内涵 2
(一)义务教育资源 2
1.教育经费 2
3.硬件设施建设投入 2
(二)义务教育资源均等化 2
1.国外关于义务教育资源均等化的理解 2
2.国内关于义务教育资源均等化的理解 3
二、伊宁市各小学义务教育资源均等化现状 3
(一)教育部门对各小学经费投入概况 3
2.贫困生补助 4
(三)各小学办学条件 5
1.硬件设施建设情况 5
2.教学资源利用情况 6
三、伊宁市小学义务教育资源均等化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7
(一)重点学校政策导致资源倾斜和择校热 7
(二)“就近入学”的教育政策影响教学质量 7
(四)财政资源配置标准缺乏科学性造成资源配置不均 8
四、实现伊宁市小学义务教育资源均等化的对策 8
(一)政府通过加强政策引导促进义务教育资源均等化 8
(二)建立完善的教育经费投放体系 9
(四)促进校园硬件设施资源均等化 10
(五)利用信息技术创新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均等化 10
结语 11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2
伊宁市小学义务教育资源均等化研究
引言
教育是促使人积极向上、维系社会稳定团结的良药,义务教育资源均等化是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其程度的高低将直接作用于公共教育发展水平。在我国,义务教育作为纯公共物品,由政府提供,但地区差异、城乡差异仍然较大,义务教育资源的分配上不均等,导致部分地区,尤其是偏远农村地区教育水平落后,从而加剧了该地区贫穷落后的现状,造成社会不公平。尤其在新疆这样的多民族聚居地区,保障每个公民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对个人、对社会而言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新疆地处中国西北内陆,与文化教育水平先进的沿海地区交流较少,义务教育水平相对较低,整体文化素质亟待提高,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义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化现象较为突出。北疆是新疆经济等方面发展较快的区域,伊宁市是北疆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通过研究伊宁市小学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现状,发现并解决小学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伊宁市义务教育均等化,并以伊宁市小学义务教育资源配置解决方案作为范本,从而试图推进北疆地区的义务教育资源均等化,最终带动新疆整体的义务教育资源分配均等化,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增强整体的文化素质,尽力缩小新疆与教育发达地区的差距。
一、义务教育资源均等化的内涵
(一)义务教育资源
1.教育经费
主要是指国家向教育提供的经费,包括地方财政提供的义务教育事业费、基础建设费、公用经费以及学校各项经费等。义务教育资源均等化的实现与政府的教育财政制度关系密切, 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方式, 调整各地区、各学校原有资源, 使地区、学校之间的差距保持在较为合理的范围内, 不至于引起极度的不平等和剧烈的利益冲突。[2]
3.硬件设施建设投入
主要是指校舍面积、图书资料、桌椅设备、实验器材、艺术体育及卫生保障设备、电教化程度等保障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硬件设施和基本办学条件指标。[4]
(二)义务教育资源均等化
义务教育资源均等化是现代政府追求的目标,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维护。义务教育具有较强的再分配作用,政府按统一的标准向全体国民提供义务教育服务,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实现共同富裕。[5]义务教育资源均等化不等于资源分配的完全平均主义,它是向公民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并获得相应的教育成果。
1.国外关于义务教育资源均等化的理解
推动义务教育均等化,促进教育公平,是每个国家进行教育改革的重点,因此,有关于义务教育均等化的研究层出不穷。国外学者很少直接提出“义务教育均等化”的概念,他们主要是从“教育平等”、“教育公平”的概念入手。
胡森对“教育均等化”作出了三种解释:一是每个人都不应当受任何歧视地学习;二是平等地对待不同人种和社会出身的人;三是促使学业成就的机会。他更加关注教育过程与结果的均等。[6]然而,我认为即使保障了教育过程中的均等,出于个体差异与对教育的不同看法,是无法实现结果的均等,教育结果的均等是不现实的,只能将其作为义务教育资源均等化实现后的目标。科尔曼与胡森看法基本一致,并且考虑如何将教育公平的理念转变为教育政策,从而使形式意义上的教育机会均等走向实质意义的教育机会均等,以最大限度实现公平。[7]教育过程的公平性是实现义务教育均等化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对义务教育均等化的本质要求所在。
西尔弗强调“教育均等”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涵义也不尽相同。在20世纪初,“教育均等”的涵义是指不同社会身份、地位的受教育者能进入与其相适应的中学。西尔弗的观点虽然在国外同期学者中较具有代表性,对义务教育均等化要求绝对均等的误区进行了修正,但因社会地位的不同而享有不同的受教育资源也是一种不均等,并没有改善义务教育资源不均等的现状。社会地位高的人可以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而社会地位低的人却只能享受较差的教育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社会的不平等现象。[7]
2.国内关于义务教育资源均等化的理解
义务教育资源均等化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义务教育资源均等化主要责任在政府。[1]《教育大辞典》中认为教育资源亦称“教育经济条件”,在教育过程中占用、使用和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2]义务教育资源均等化包括受教育机会的均等、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条件的均等,教育过程结果的均等。[8]义务教育资源均等化主要是指教育机会、办学设施、师资条件等方面的均等化,核心是教育资源配置的相对均等。[9]我国义务教育领域的教育公平问题首先主要涉及的是受教育者的教育权利、机会的保障与实现问题,是通过法律法规确保所有公民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通过政策制定、资源有效配置来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并在受教育过程中努力实现教育成果和学业成功机会的均等。[10]严永金认为义务教育资源均等化是指在地区之间、学校之间,逐渐缩小教育条件、教育水平、教育质量和效益等方面的差距,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受教育者对优质教育的迫切需要。[11]政府是推进义务教育资源均等化的关键,从政策、法律、制度层面上采取措施,促进教育公平。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1
一、义务教育资源均等化的内涵 2
(一)义务教育资源 2
1.教育经费 2
3.硬件设施建设投入 2
(二)义务教育资源均等化 2
1.国外关于义务教育资源均等化的理解 2
2.国内关于义务教育资源均等化的理解 3
二、伊宁市各小学义务教育资源均等化现状 3
(一)教育部门对各小学经费投入概况 3
2.贫困生补助 4
(三)各小学办学条件 5
1.硬件设施建设情况 5
2.教学资源利用情况 6
三、伊宁市小学义务教育资源均等化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7
(一)重点学校政策导致资源倾斜和择校热 7
(二)“就近入学”的教育政策影响教学质量 7
(四)财政资源配置标准缺乏科学性造成资源配置不均 8
四、实现伊宁市小学义务教育资源均等化的对策 8
(一)政府通过加强政策引导促进义务教育资源均等化 8
(二)建立完善的教育经费投放体系 9
(四)促进校园硬件设施资源均等化 10
(五)利用信息技术创新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均等化 10
结语 11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2
伊宁市小学义务教育资源均等化研究
引言
教育是促使人积极向上、维系社会稳定团结的良药,义务教育资源均等化是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其程度的高低将直接作用于公共教育发展水平。在我国,义务教育作为纯公共物品,由政府提供,但地区差异、城乡差异仍然较大,义务教育资源的分配上不均等,导致部分地区,尤其是偏远农村地区教育水平落后,从而加剧了该地区贫穷落后的现状,造成社会不公平。尤其在新疆这样的多民族聚居地区,保障每个公民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对个人、对社会而言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新疆地处中国西北内陆,与文化教育水平先进的沿海地区交流较少,义务教育水平相对较低,整体文化素质亟待提高,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义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化现象较为突出。北疆是新疆经济等方面发展较快的区域,伊宁市是北疆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通过研究伊宁市小学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现状,发现并解决小学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伊宁市义务教育均等化,并以伊宁市小学义务教育资源配置解决方案作为范本,从而试图推进北疆地区的义务教育资源均等化,最终带动新疆整体的义务教育资源分配均等化,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增强整体的文化素质,尽力缩小新疆与教育发达地区的差距。
一、义务教育资源均等化的内涵
(一)义务教育资源
1.教育经费
主要是指国家向教育提供的经费,包括地方财政提供的义务教育事业费、基础建设费、公用经费以及学校各项经费等。义务教育资源均等化的实现与政府的教育财政制度关系密切, 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方式, 调整各地区、各学校原有资源, 使地区、学校之间的差距保持在较为合理的范围内, 不至于引起极度的不平等和剧烈的利益冲突。[2]
3.硬件设施建设投入
主要是指校舍面积、图书资料、桌椅设备、实验器材、艺术体育及卫生保障设备、电教化程度等保障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硬件设施和基本办学条件指标。[4]
(二)义务教育资源均等化
义务教育资源均等化是现代政府追求的目标,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维护。义务教育具有较强的再分配作用,政府按统一的标准向全体国民提供义务教育服务,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实现共同富裕。[5]义务教育资源均等化不等于资源分配的完全平均主义,它是向公民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并获得相应的教育成果。
1.国外关于义务教育资源均等化的理解
推动义务教育均等化,促进教育公平,是每个国家进行教育改革的重点,因此,有关于义务教育均等化的研究层出不穷。国外学者很少直接提出“义务教育均等化”的概念,他们主要是从“教育平等”、“教育公平”的概念入手。
胡森对“教育均等化”作出了三种解释:一是每个人都不应当受任何歧视地学习;二是平等地对待不同人种和社会出身的人;三是促使学业成就的机会。他更加关注教育过程与结果的均等。[6]然而,我认为即使保障了教育过程中的均等,出于个体差异与对教育的不同看法,是无法实现结果的均等,教育结果的均等是不现实的,只能将其作为义务教育资源均等化实现后的目标。科尔曼与胡森看法基本一致,并且考虑如何将教育公平的理念转变为教育政策,从而使形式意义上的教育机会均等走向实质意义的教育机会均等,以最大限度实现公平。[7]教育过程的公平性是实现义务教育均等化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对义务教育均等化的本质要求所在。
西尔弗强调“教育均等”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涵义也不尽相同。在20世纪初,“教育均等”的涵义是指不同社会身份、地位的受教育者能进入与其相适应的中学。西尔弗的观点虽然在国外同期学者中较具有代表性,对义务教育均等化要求绝对均等的误区进行了修正,但因社会地位的不同而享有不同的受教育资源也是一种不均等,并没有改善义务教育资源不均等的现状。社会地位高的人可以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而社会地位低的人却只能享受较差的教育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社会的不平等现象。[7]
2.国内关于义务教育资源均等化的理解
义务教育资源均等化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义务教育资源均等化主要责任在政府。[1]《教育大辞典》中认为教育资源亦称“教育经济条件”,在教育过程中占用、使用和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2]义务教育资源均等化包括受教育机会的均等、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条件的均等,教育过程结果的均等。[8]义务教育资源均等化主要是指教育机会、办学设施、师资条件等方面的均等化,核心是教育资源配置的相对均等。[9]我国义务教育领域的教育公平问题首先主要涉及的是受教育者的教育权利、机会的保障与实现问题,是通过法律法规确保所有公民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通过政策制定、资源有效配置来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并在受教育过程中努力实现教育成果和学业成功机会的均等。[10]严永金认为义务教育资源均等化是指在地区之间、学校之间,逐渐缩小教育条件、教育水平、教育质量和效益等方面的差距,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受教育者对优质教育的迫切需要。[11]政府是推进义务教育资源均等化的关键,从政策、法律、制度层面上采取措施,促进教育公平。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