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视角下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研究

社会保障视角下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研究[20200501124933]
摘要:在社会保障视角下对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研究日渐成为学术界的热点,而且关系到她们的切身利益和城市融入的积极性。本文在借鉴融入度指标研究的基础上,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对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生活工作、保障权益、心理状态等进行了问卷调查,初步评估她们的融入现状,并分析女性农民工的融入度与社会保障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度中等偏下,其享受社会保障权益不到位,融入度与社会保障之间存在中度相关性。所以本文建议从政府、社会、自身等多渠道提升她们城市融入积极性与融入度。这对于加快城市化建设、促进城乡和谐,提升居住地人口幸福感有重要意义。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_5_1_9_1_6_0_7_2 
关键字: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社会保障;城市融入度;建议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引言 1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
(二)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 2
二、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国内外研究 2
(一)国外研究 2
(二)国内研究 2
1.农民工城市融入指标研究 2
2.研究历史 3
三、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实证研究 3
(一)数据来源 3
(二)基本数据分析 3
(三)数据结果分析 5
1.融入度指标分析 5
(1)心理感知程度 5
(2)户籍融入分析 6
(3)社会资本 6
2.社会保障与融入相关性分析 7
(1)社会保障权益分析 7
(2)融入度与社会保障的相关性 7
四、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城市融入困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8
(一)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城市融入困难的原因分析 8
1.心理原因 8
2.政策制度原因 8
3.社会组织原因 8
4.自身原因 8
(二)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城市融入困难的对策分析 8
1.构建以公平正义为主旨的保障体系 9
2.加强城市文化环境培育,让城市主动容纳她们 9
3.提升女性农民工自身素质,增强城市融入的积极性 9
4.完善法律体系,充分发挥妇联、社区作用 9
致谢 10
参考文献 11
附录 12
社会保障视角下我国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研究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无数的农村户籍人口迁移到城市经商或务工。在刚兴起的时期,大多数以男性农民工为主,但随着农村土地作用的弱化,核心家庭结构的变化以及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女性农民工也选择到城市打拼,这其中以年轻女性(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居多。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2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6亿人。其中,女性占33.6%,较之2011年的34.1%比例虽有小幅度下滑,但总数有所增加。分年龄段看,农民工以青壮年为主,16-20岁占4.9%,21-30岁占31.9%,31-40岁占22.5%,41-50岁占25.6%,50岁以上的农民工占15.1%。农民工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其内部存在代际、性别、民族与区域等的分化,重视对农民工群体的分类并加以有针对性的研究,特别是对农民工中特殊群体加以专门的研究,显然更加有助于人们深刻的认识问题并解决问题。所幸的是,诸如新生代农民工、女性农民工、少数民族农民工等的相关问题目前也开始受到来自学界、社会与政府的多方位关注。
我国新生代女农民工是城市农民工的一支不可或缺的新鲜力量,对于城市建设与生活和谐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女性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的融入程度不仅关系到她们自身的利益,也和城市各居住人口的利益息息相关。在专家学者的调查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当前的研究领域虽然有所涉及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的状况与社会保障权益,但是对于她们是否在城市中获得实质性保障,各种社会保障是否让她们更好更快的融入城市,她们融入城市的程度现处于哪一个等级,却是很难达成共识的,而且关注度也不高。
(二)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
本文在借鉴专家学者关于农民工的融入度指标研究,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对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生活工作、保障权益、心理状态等进行了问卷调查,初步评估她们的融入现状,对在社会保障视角下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现状与问题做简略的分析与总结,并结合社会保障体制,分析女性农民工的融入度与社会保障的相关性。根据调查结果,分析现状、提出解决建议,为城市化建设、促进城乡和谐,提升居住地人口幸福感出谋划策,希望可以给政府与学术界在解决她们融入城市的问题上提供帮助。
二、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国内外研究
农民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城镇化进程中所特有的现象,是一个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研究题目,在此领域,国外与国内存在着较大的经济、体制、环境差异。
(一)国外研究
对于多数国外研究者而言,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立足本国的纯粹移民问题视角,研究对象多以地区和种族划分。就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决定性因素方面,M.C.Seeborg(2000)与G.J.Borjas(1987)等人对此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城市和农村的体制与市场经济改革,使得农村产生过多剩余劳动力,现代化与城市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强大需求,一推一拉加快了劳动力的流动。其次,个人离开农村进入城市的机会与其家庭有关,例如父母亲朋的受教育程度、社会地位等等。R.E.Lucas(2004)指出,一些低收入水平的国家,会有更多的农村剩余人员迁移到市区,他们在城市中吃苦耐劳,凭借劳力维持基本生活需要,还有意愿参加技能培训,提升自身的人力资本价值,取得更高报酬。 
美籍华裔学者洪朝辉对我国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比较有影响力,他在《论中国农民工的社会权利贫困》一文中深刻剖析了在转型期,我国农民工的社会权利保障存在很多严重问题,主要集中在政治、制度和利益集团上。其次他认为,这种社会权利的缺失是一种制度性债务和国家级罪错。并且他建议通过矫枉过正的制度性措施,对弱势团体的历史亏欠做出制度性补偿。
关于农民工的收入水平,M. Mqurer—Fazio(2002)等人对收入水平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外来人口的工资水平比城市职工高一点,但其工作时间却要长得多。城市职工受培训的机会比农民工多。农民工工作流动性大,但因为他们在工作选择上并不挑剔,容易找到工作,找就业成功率略高于城市人口。
综合来看,外国专家学者对于严格意义上的农民工甚至是女性农民工的研究非常的少,且想要体会和理解中国农民工生存的现状是存在着较大困难。所以说,国外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客体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工,研究的角度片面化,总体呈现出一种不成熟的研究状态。
(二)国内研究
1.农民工城市融入指标研究
关于我国女性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指标,很多学者所使用的不一致。经过分类,与经济学、政治学有关的主要是客观指标,而与满意度、认同感主要为主观指标。风笑天(2004)从经济、心理、环境、生活等4个维度,用9个指标测量了三峡移民在迁入地的融入状况[1];张文宏、雷开春(2008)参考了国外对移民研究的相关经验,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利用14个主客观指标考察了新移民社会融合结构。杨黎源(2007)认为,邻里关系等8个指标是分析城市融入的切入点[3]。王桂新(2008)等人主张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社会融合包括心理、身份、文化经济等因素。还有更多的学者构建了衡量多种农民工城市融入指标[4][5]。综合他们的观点,农民工城市融入指标大体可以统一为下几个指标:在有稳定的经济收入能够支撑起基本生活需求;社会保障权益得到同等待遇;户籍所附的社会福利同等获得;住所安全与社会资本充裕;认同城市政治与文化环境等等。可见,农民工城市融入涉及经济、行为、文化、身份或心理等多个维度,每个维度涵盖若干具体指标,每个指标又包含数个可以直接测量的变量。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126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