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以地区为例
1农业发展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农民收入,这与国民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就开展了一系列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来提高农民收入。多年来,不同专家学者针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问题展开研究,得到的结果也是多样的。通过对苏州地区的农村的2000~2014年的相关数据进行灰色关联分析以及回归分析,得到了农林牧渔业与农民收入的关联度和回归方程,发现这15年间在苏州地区,渔业对农户收入增加有明显的推动作用,林业次之。这对未来针对苏州地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录
引言
引言
农业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农业发展的核心目标就是提高农民的收入。实现农民增收也是国家政策的重中之重,温家宝在2002年发表的一系列讲话中就提出“要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1]。改革开放以来,农业迅速发展,当前农民收入增长进入瓶颈期,增长缓慢。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已经成为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问题,这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关键所在。
我国是农业大国,二元经济结构问题依然突出,农村人口众多,城乡收入差距仍然在不断扩大,在经济不断发展,GDP不断上升的新世纪发展机遇下,农民收入问题与农民的生活水平、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城乡的和谐发展问题都息息相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今的农民收入来源呈现多样化趋势,农民增收的途径也更为多元,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主要通过实证分析苏州地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一、 理论和现状
(一)理论基础
1.农村产业结构
农村产业结构是指在农村范围内各个产业之间及产业内部的相互关系形成的结构,主要体现为农村三大产业(农业、农村工业、农村服务业)之间和各产业内部的关系结构,体现了农村各类资源在各个产业间及产业内部的分配关系。
(1)产业结构的分类
根据我国现行的分类标准,第一产业是农业,包括了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是指工业,包括制造业、水力、电力和建筑业等等;第三产业是指服务业,包括了金融、信息、房地产、教育等等。
而农村产业结构中三大产业的划分为:第一产业为农业,第二产业为农村工业,第三产业为农村服务业。
(2)农业产业结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农业产业结构强调农业这一行业的组成情况,主要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农副产业的比例关系,而农村产业结构是一个区域性的概念,侧重于研究农村这一特定区域中的产业组成和比重关系。本文中不格外区分这两个概念,主要研究苏州农村地区农业的产业结构,即研究苏州地区农村的第一产业内部农林牧渔业间的结构关系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3)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还是传统的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而林业、畜牧业、农副产业、渔业在农业生产中只占了一小部分,而且在种植业内部,仍然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郭国锋提出在传统的农村产业结构中主要有三个问题[12]:第一个是在农村范围内,第一、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员与收入不协调。占有大部分农村劳动力的第一产业的比较利益最差,这将影响农业正常健康的发展并降低农民的积极性。第二个是在农村范围内,第一产业内部结构的不协调。以种植业为主,林、牧、副、渔的效益比较低,不符合发展需求;农产品中优质的产品比例较低,造成整体效益得不到提高。第三个是在农村范围内,第二产业中乡镇企业产出结构趋同化,缺乏自身的特色,规模效益低下从而影响农民收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开始意识到这种传统的农村产业结构不符合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的规律:农业中,在农、林、牧、副、渔的比例关系上,种植业的相对比重将会逐渐降低,而林业、畜牧业、农副业和渔业所占比重将逐渐上升。在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种植的相对比重将逐渐下降,而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相对比重将逐渐上升。[11]所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措施。
2.农民收入
随着经济发展、城乡关系的变迁,农民收入的构成逐渐多样化,基本是由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构成,从相关数据分析来看,其中最主要的是工资性收入和第一产业的家庭经营性收入[2,3]。
从焦红坡对“农民增收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研讨会的整理综述了解到,[13]改革以来,农民收入增长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978~1984年的快速增长阶段、1985~1988年的稳定增长阶段、1989~1991年的低速增长阶段、1992~1996年的稳定增长阶段、1997~2000年的增幅下降阶段、2001~2002年的恢复性增长阶段。
本文分析所采用的苏州地区的农民收入的数据包括了农业收入和非农产业带来的收入。
(二)现状分析
1.国内概况
现在,农民收入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增长缓慢,与城镇居民的收入仍有很大差距。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国家整体宏观经济增长缓慢。第二是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对农产品的需求达到饱和,农产品产量与价格变化不再是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农村内部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成为了阻碍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开始意识到传统的农村产业结构不符合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的规律:农业中,在农、林、牧、副、渔的比例关系上,种植业的相对比重将会逐渐降低,而林业、畜牧业、农副业和渔业所占比重将逐渐上升。在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种植的相对比重将逐渐下降,而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相对比重将逐渐上升。所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措施。
通过阅读大量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有关的国内外文献,基本了解了现在产业结构的理论研究进展,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随着经济发展农业中的相对比重会不断减少,工业、服务业中的相对比重会不断上升,不断调整其产业结构,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但是中国特殊的国情,根据学者们所做的大量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结构调整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有所不同,例如,赵晓峰[4]利用CHNS数据测度了结构调整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结构调整有明显的增收效果,调整粮食种植和经济作物的比例关系、扩大土地经营面积等都能加快农民增收。李国祥[5]从多角度分析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收入效应,发现对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快速增加的有很重要的作用。然而,王萍萍[6]通过对农业结构调整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数据分析发现,农民收入的增长主要受农产品的需求影响,还有农村人口、资源以及国际市场的影响,所以宏观上,无法通过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来实现农民增收。微观上,对于个别农户有一定增收效果,但是市场作用还比较微弱。董晓霞[7]以北京周边地区的农户数据为基础,分析认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于农民增收没有显著的影响。我们无法片面的说完全的促进作用,也不可以完全否定结构调整的积极作用。大量研究结果的差异,一方面说明农民收入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结构调整因地制宜的重要性。
目录
引言
引言
农业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农业发展的核心目标就是提高农民的收入。实现农民增收也是国家政策的重中之重,温家宝在2002年发表的一系列讲话中就提出“要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1]。改革开放以来,农业迅速发展,当前农民收入增长进入瓶颈期,增长缓慢。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已经成为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问题,这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关键所在。
我国是农业大国,二元经济结构问题依然突出,农村人口众多,城乡收入差距仍然在不断扩大,在经济不断发展,GDP不断上升的新世纪发展机遇下,农民收入问题与农民的生活水平、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城乡的和谐发展问题都息息相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今的农民收入来源呈现多样化趋势,农民增收的途径也更为多元,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主要通过实证分析苏州地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一、 理论和现状
(一)理论基础
1.农村产业结构
农村产业结构是指在农村范围内各个产业之间及产业内部的相互关系形成的结构,主要体现为农村三大产业(农业、农村工业、农村服务业)之间和各产业内部的关系结构,体现了农村各类资源在各个产业间及产业内部的分配关系。
(1)产业结构的分类
根据我国现行的分类标准,第一产业是农业,包括了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是指工业,包括制造业、水力、电力和建筑业等等;第三产业是指服务业,包括了金融、信息、房地产、教育等等。
而农村产业结构中三大产业的划分为:第一产业为农业,第二产业为农村工业,第三产业为农村服务业。
(2)农业产业结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农业产业结构强调农业这一行业的组成情况,主要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农副产业的比例关系,而农村产业结构是一个区域性的概念,侧重于研究农村这一特定区域中的产业组成和比重关系。本文中不格外区分这两个概念,主要研究苏州农村地区农业的产业结构,即研究苏州地区农村的第一产业内部农林牧渔业间的结构关系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3)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还是传统的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而林业、畜牧业、农副产业、渔业在农业生产中只占了一小部分,而且在种植业内部,仍然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郭国锋提出在传统的农村产业结构中主要有三个问题[12]:第一个是在农村范围内,第一、二、三产业的从业人员与收入不协调。占有大部分农村劳动力的第一产业的比较利益最差,这将影响农业正常健康的发展并降低农民的积极性。第二个是在农村范围内,第一产业内部结构的不协调。以种植业为主,林、牧、副、渔的效益比较低,不符合发展需求;农产品中优质的产品比例较低,造成整体效益得不到提高。第三个是在农村范围内,第二产业中乡镇企业产出结构趋同化,缺乏自身的特色,规模效益低下从而影响农民收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开始意识到这种传统的农村产业结构不符合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的规律:农业中,在农、林、牧、副、渔的比例关系上,种植业的相对比重将会逐渐降低,而林业、畜牧业、农副业和渔业所占比重将逐渐上升。在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种植的相对比重将逐渐下降,而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相对比重将逐渐上升。[11]所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措施。
2.农民收入
随着经济发展、城乡关系的变迁,农民收入的构成逐渐多样化,基本是由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构成,从相关数据分析来看,其中最主要的是工资性收入和第一产业的家庭经营性收入[2,3]。
从焦红坡对“农民增收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研讨会的整理综述了解到,[13]改革以来,农民收入增长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978~1984年的快速增长阶段、1985~1988年的稳定增长阶段、1989~1991年的低速增长阶段、1992~1996年的稳定增长阶段、1997~2000年的增幅下降阶段、2001~2002年的恢复性增长阶段。
本文分析所采用的苏州地区的农民收入的数据包括了农业收入和非农产业带来的收入。
(二)现状分析
1.国内概况
现在,农民收入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增长缓慢,与城镇居民的收入仍有很大差距。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国家整体宏观经济增长缓慢。第二是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对农产品的需求达到饱和,农产品产量与价格变化不再是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农村内部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成为了阻碍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开始意识到传统的农村产业结构不符合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的规律:农业中,在农、林、牧、副、渔的比例关系上,种植业的相对比重将会逐渐降低,而林业、畜牧业、农副业和渔业所占比重将逐渐上升。在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种植的相对比重将逐渐下降,而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相对比重将逐渐上升。所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措施。
通过阅读大量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有关的国内外文献,基本了解了现在产业结构的理论研究进展,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随着经济发展农业中的相对比重会不断减少,工业、服务业中的相对比重会不断上升,不断调整其产业结构,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但是中国特殊的国情,根据学者们所做的大量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结构调整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有所不同,例如,赵晓峰[4]利用CHNS数据测度了结构调整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结构调整有明显的增收效果,调整粮食种植和经济作物的比例关系、扩大土地经营面积等都能加快农民增收。李国祥[5]从多角度分析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收入效应,发现对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快速增加的有很重要的作用。然而,王萍萍[6]通过对农业结构调整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数据分析发现,农民收入的增长主要受农产品的需求影响,还有农村人口、资源以及国际市场的影响,所以宏观上,无法通过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来实现农民增收。微观上,对于个别农户有一定增收效果,但是市场作用还比较微弱。董晓霞[7]以北京周边地区的农户数据为基础,分析认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于农民增收没有显著的影响。我们无法片面的说完全的促进作用,也不可以完全否定结构调整的积极作用。大量研究结果的差异,一方面说明农民收入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结构调整因地制宜的重要性。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