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城市标志性文化研究以市为例(附件)
城市满足居民对城市生活物质和文化方面的需求,通常文化需求超越于物质需求而存在。标志性文化是城市文化的精髓,是地域特色文化的重要载体。近代以来随着大运河运输功能的衰退和现代文化的冲击,大运河城市的标志性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因此,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角度出发,运河城市“标志性文化”成为当前亟需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以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为出发,提炼出体现城市社会生活整体特征、当地民众的生存智慧和发展能力的标志性文化特征,通过对宿迁市市民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标志性文化传承现状,探索建设标志性文化的主要路径,为大运河城市打造精品化文化创意产业与标识性的特色优势提供思路。关键词 运河城市,标志性文化,宿迁市
目 录
1 引言 1
2 江苏省宿迁市“标志性文化” 3
2.1 “标志性文化”界定 1
2.2 宿迁标志性文化的科学内涵与特色 1
3 江苏省宿迁市“标志性文化”传承现状 4
3.1 标志性文化认同感的弱化6
3.2 标志性文化传承的断层7
3.3 标志性文化的庸俗化8
3.4 缺乏政府的资金支持和具体发展规划8
4 建设江苏省宿迁市“标志性文化的主要路径”13
4.1 以观念更新为基础建设运河文化10
4.2 根据城市发展规律保留文化遗产11
4.3 规划宿迁运河文化产业走廊12
4.4 在保护遗产的基础上发展文创产业13
结论 14
致谢 15
参考文献16
1 引言
2017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1]实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对发挥运河遗产的价值,推进江苏文化强省建设有重大战略意义,对“精彩江苏”文化旅游品牌战略的实施具有支撑作用。以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为基础,从民俗变迁学角度研究运河城市的标志性文化,至今很少有研究。“标志性文化”概念的提出,为研究运河城市的民俗文化和非遗风采提供了理论性支撑。研究标志性文化,既可以显示城市个性特征,也可以塑造城市精神,更重要的是,标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志性文化可以提炼出运河城市变化历程的本质特征。本文选择以宿迁市为个案进行分析,探讨宿迁市的标志性文化。宿迁市位于江苏北部,是全国唯一拥有大运河三个历史阶段不同主航道的城市,经宿迁市的京杭大运河长度居沿河各市之首。[2]
2 江苏省宿迁市“标志性文化”
2.1 “标志性文化”界定
2005年刘铁梁在《北京民俗文化普查与研究手册》中正式提出了“标志性文化”的概念。标志性文化是从民众生活层面筛选出的体现地方文化特征或者反映文化中诸多关系的事象,是对于一个地方或群体社会的具象概括。[3]
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并在物质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三个层面上都具有独特的个性。物质生活层面主要指民众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的过程中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社会生活层面指群体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精神生活层面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精神民俗。[4]
2.2宿迁标志性文化的科学内涵与特色
物质民俗、社会民俗与精神民俗集中体现了区域社会生活整体特征,蕴含城市历史发展的进程与外界交往的经验,显示了当地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能力,也是一个城市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特质。洞悉城市的标志性文化,就能从整体上探析其文化内涵,有利于城市从“输血”到“造血”,培育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2.2.1物质民俗
生产习俗。打硪号子是劳动号子,是与农业生产活动相关联的一种口头即兴创作,调子比较简单易懂,节拍铿锵有力,有呼有应、抑扬顿挫。内容根据劳动特点随意发挥。由于打硪号子不使用乐器,歌词、曲调简单,内容单调,在传唱中很容易让人熟记于心,所以打硪号火尽薪传。
交易习俗。以沭阳的骡马会为例。骡马会来源于明末清初的昭德庙会,每到农历四月十二日至十四日,善男善女们蜂拥至昭德寺大庙参拜,是江淮平原集市文化的典型代表。[5]外地商人见此良机,也云集沭城。在那个时代,人们出门只能用车马代替徒步行走。因为人多,各家门前都车水马龙。商人被这个商机启发,想出赛马的办法来使得竞争中适应力强的保存下来,适应力差的被淘汰。并参与经营活动,骡马会由此得名。骡马会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骡马会期间,在沭城的主要街道上,人山人海、门庭若市。沭城的人民沉浸在繁忙之中,从天黑到天亮,热闹非凡。五湖四海的农业副产品、手工艺品,连绵不断地进入市场,应有尽有。
饮食习俗。宿迁旧时是旱作物产区,一般中等人家平时很难吃上米饭,居民多以小麦为主食,煎饼可以由发酵后的面粉,即小麦加工而来,调成糊状摊烙成圆形。甘薯除煮食外,还可以切成片状晒干直接食用或者掺合稀饭食用。居民多喜葱、蒜、辣椒等辛料,冬季习惯腌制鱼肉、鸭肉与腊肠,作为年菜。酒文化底蕴深厚,洋河大曲久负盛名,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2.2.2 社会民俗
语言习俗。宿迁处于鲁南丘陵与苏北平原过渡带,泗阳和沭阳是其区域内主要方言语系。由于古时北方居民迁宿定居,特殊的水土风俗造就了具有本土特色的方言。其北片宿豫、宿城区属狭义的北方方言区,南片如泗洪属于江淮方言区。各具特色的地方戏曲也因其声腔不同而各有千秋。[6] 淮海戏流行区以沭阳和泗阳为主,泗洪则有其自己的泗州戏流行区,宿豫与宿城区也有淮红戏以及琴书、大鼓、评词等曲艺品种与它们媲美。
婚庆习俗。以庙头旧婚俗与临淮渔家婚俗为例。八个部分组成了庙头旧婚习俗。一是说媒,二是定婚,三是合婚,四是催妆,五是娶亲,六是会亲,七是双回门,八是跑短趟。临淮渔家婚俗,是分布于宿迁市泗洪县临淮镇及洪泽湖湖区的地域性婚俗。临淮渔家婚俗内容有:提媒、定亲、婚娶、回门船。对比两种婚俗,说媒、订婚与婚娶都是共同的步骤,宿迁不同地区的婚俗在此基础上各有不同。
目 录
1 引言 1
2 江苏省宿迁市“标志性文化” 3
2.1 “标志性文化”界定 1
2.2 宿迁标志性文化的科学内涵与特色 1
3 江苏省宿迁市“标志性文化”传承现状 4
3.1 标志性文化认同感的弱化6
3.2 标志性文化传承的断层7
3.3 标志性文化的庸俗化8
3.4 缺乏政府的资金支持和具体发展规划8
4 建设江苏省宿迁市“标志性文化的主要路径”13
4.1 以观念更新为基础建设运河文化10
4.2 根据城市发展规律保留文化遗产11
4.3 规划宿迁运河文化产业走廊12
4.4 在保护遗产的基础上发展文创产业13
结论 14
致谢 15
参考文献16
1 引言
2017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1]实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对发挥运河遗产的价值,推进江苏文化强省建设有重大战略意义,对“精彩江苏”文化旅游品牌战略的实施具有支撑作用。以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为基础,从民俗变迁学角度研究运河城市的标志性文化,至今很少有研究。“标志性文化”概念的提出,为研究运河城市的民俗文化和非遗风采提供了理论性支撑。研究标志性文化,既可以显示城市个性特征,也可以塑造城市精神,更重要的是,标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志性文化可以提炼出运河城市变化历程的本质特征。本文选择以宿迁市为个案进行分析,探讨宿迁市的标志性文化。宿迁市位于江苏北部,是全国唯一拥有大运河三个历史阶段不同主航道的城市,经宿迁市的京杭大运河长度居沿河各市之首。[2]
2 江苏省宿迁市“标志性文化”
2.1 “标志性文化”界定
2005年刘铁梁在《北京民俗文化普查与研究手册》中正式提出了“标志性文化”的概念。标志性文化是从民众生活层面筛选出的体现地方文化特征或者反映文化中诸多关系的事象,是对于一个地方或群体社会的具象概括。[3]
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并在物质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三个层面上都具有独特的个性。物质生活层面主要指民众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的过程中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社会生活层面指群体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精神生活层面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精神民俗。[4]
2.2宿迁标志性文化的科学内涵与特色
物质民俗、社会民俗与精神民俗集中体现了区域社会生活整体特征,蕴含城市历史发展的进程与外界交往的经验,显示了当地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能力,也是一个城市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特质。洞悉城市的标志性文化,就能从整体上探析其文化内涵,有利于城市从“输血”到“造血”,培育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2.2.1物质民俗
生产习俗。打硪号子是劳动号子,是与农业生产活动相关联的一种口头即兴创作,调子比较简单易懂,节拍铿锵有力,有呼有应、抑扬顿挫。内容根据劳动特点随意发挥。由于打硪号子不使用乐器,歌词、曲调简单,内容单调,在传唱中很容易让人熟记于心,所以打硪号火尽薪传。
交易习俗。以沭阳的骡马会为例。骡马会来源于明末清初的昭德庙会,每到农历四月十二日至十四日,善男善女们蜂拥至昭德寺大庙参拜,是江淮平原集市文化的典型代表。[5]外地商人见此良机,也云集沭城。在那个时代,人们出门只能用车马代替徒步行走。因为人多,各家门前都车水马龙。商人被这个商机启发,想出赛马的办法来使得竞争中适应力强的保存下来,适应力差的被淘汰。并参与经营活动,骡马会由此得名。骡马会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骡马会期间,在沭城的主要街道上,人山人海、门庭若市。沭城的人民沉浸在繁忙之中,从天黑到天亮,热闹非凡。五湖四海的农业副产品、手工艺品,连绵不断地进入市场,应有尽有。
饮食习俗。宿迁旧时是旱作物产区,一般中等人家平时很难吃上米饭,居民多以小麦为主食,煎饼可以由发酵后的面粉,即小麦加工而来,调成糊状摊烙成圆形。甘薯除煮食外,还可以切成片状晒干直接食用或者掺合稀饭食用。居民多喜葱、蒜、辣椒等辛料,冬季习惯腌制鱼肉、鸭肉与腊肠,作为年菜。酒文化底蕴深厚,洋河大曲久负盛名,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2.2.2 社会民俗
语言习俗。宿迁处于鲁南丘陵与苏北平原过渡带,泗阳和沭阳是其区域内主要方言语系。由于古时北方居民迁宿定居,特殊的水土风俗造就了具有本土特色的方言。其北片宿豫、宿城区属狭义的北方方言区,南片如泗洪属于江淮方言区。各具特色的地方戏曲也因其声腔不同而各有千秋。[6] 淮海戏流行区以沭阳和泗阳为主,泗洪则有其自己的泗州戏流行区,宿豫与宿城区也有淮红戏以及琴书、大鼓、评词等曲艺品种与它们媲美。
婚庆习俗。以庙头旧婚俗与临淮渔家婚俗为例。八个部分组成了庙头旧婚习俗。一是说媒,二是定婚,三是合婚,四是催妆,五是娶亲,六是会亲,七是双回门,八是跑短趟。临淮渔家婚俗,是分布于宿迁市泗洪县临淮镇及洪泽湖湖区的地域性婚俗。临淮渔家婚俗内容有:提媒、定亲、婚娶、回门船。对比两种婚俗,说媒、订婚与婚娶都是共同的步骤,宿迁不同地区的婚俗在此基础上各有不同。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