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老人精神需求的个案研究(附件)
摘 要随着经济水平不断地提高,农村留守老人的物质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但是,由于其子女长时间外出,留守老人得不到陪伴等原因,使得农村留守老人出现了情感问题、心理层面等精神需求问题。本文通过个案研究,运用访谈法、观察法,在分析和评估了其精神需求的基础上,运用个案工作方法为其提供服务。并在运用其他社会工作方法解决该问题上尝试性的提出一定建议,期望探索出满足这一群体更专业地实践性服务。
目 录
一、前言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意义 1
(三)研究方法 1
二、文献综述 4
(一)理论依据 4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4
(三)总结评述 5
三、农村留守老人精神需求的个案介入研究 6
(一)个案背景 6
(二)初步接触与建立关系 6
(三)资料收集与预估问题 7
(四)服务计划的制定 9
(五)实施计划 10
(六)评估与结案 13
四、反思与建议 15
(一)反思 15
(二)建议 15
参考文献 16
附录:访谈提纲 17
致??谢 18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很多青壮年劳动力离开村庄到城里务工,使其父母独守在农村,因而出现越来越多的留守老人。农村留守老人的物质需求在现如今社会已经得到了基本的满足,但处于人生暮年的农村留守老人却面临着以下问题:因为独自留守在农村而使得他们希望儿女常回家看看;因为农村基本公共设施不到位所导致的休闲娱乐需求不能满足;因为年龄、身体等原因使得他们的人际交往受到限制;因为孤独郁闷产生的心理压力等精神需求极少被注意,也很少被缓解如何回应农村留守老人的这些精神需求、应对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就成为我们急需关注的焦点。社会工作作为一项助人的工作实践,将其运用到满足其精神需求中很有必要。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通过对农村留守老人的个案研究,可以丰富精神需求的研究资料及内容。在服务于农村留守老人时,采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将具体理论应用于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实践,较好丰富农村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
2.现实意义
一方面,本文通过充分分析研究对象的精神需求,使家庭、农村社区、政府等提高对农村留守老人的关注。另一方面,通过个案工作的介入,帮助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丰富其休闲娱乐方式、增进其与子孙的情感交流、缓解其孤独寂寞等心理压力,从而满足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需求。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查找文献确定自己的选题,并搜集有关农村留守老人精神需求的资料。搜集有关个案介入的一些资料,帮助服务以及活动更好地开展。并且在自己的调查研究和社会工作实务活动开展的基础上,分析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完成该论文的撰写。
2.访谈法
通过与案主面对面地交谈,来收集案主的心理、生理、家庭情况等资料,并在交谈过程中了解其精神需求。运用访谈技巧,通过案主的一些动作语言等,体会出其深层隐含的信息,从而全面深入了解案主。
3.参与式观察法
对案主所处的社区以及邻居等进行观察,了解案主的人际交往关系、社区环境、休闲娱乐方式以及案主在参与服务过程中的表现。
二、文献综述
(一)理论依据
1.生态系统理论
自身所处的系统对人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我们要认识到案主所处的社区以及其家庭、亲友、邻居对其影响。在服务过程中,从多方面入手,进行调查介入,帮助其更好满足精神需求。
2.社会支持理论
了解案主所处的社会支持系统并对其进行分析,在服务过程中帮助服务对象重建其社会支持系统时,运用社会支持理论来帮助其得到邻里和社区以及家庭的支持。通过个案工作的开展,帮助其缓解孤独郁闷的情绪等,满足其精神需求。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农村留守老人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问题也日趋严峻,这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田喜芹(2013)通过对农村留守老人研究问题的梳理,她指出,我国对农村留守老人的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养老问题、医疗保障、隔代抚养问题。而高娜(2011)则发现,国内对其问题研究主要有养老保障、医疗条件问题、情感慰藉等。在这些对农村留守老人的研究梳理,可以看出,缺少对农村留守老人精神需求问题的广泛研究。
在运用社会工作解决其精神需求问题上,付晓萍(2008)认为可以开展社交、支援、教育等小组活动,疏导其负面情绪,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朱冠楠(2010)指出,精神生活质量的高低与其所处社会支持网密切相关,社工应在农村社区开展服务,帮助其找到情感支持和完善支持网。但是,这些学者也只是从对策上提出要运用社会工作方法,但并未将其应用到具体的服务中。
2.国外研究现状
kanaiaupuni通过研究得出外迁子女会使老人更加孤独,而有子孙陪伴的老人,则精神情感上更能得到满足。在解决该问题上,有学者认为,留守老人可以自己主动多给子女发送邮件相互联系,而不是单向的等待子女来联系父母,留守老人自身需要迈出一步,也可以领取子女,填补精神上的空缺。但国外也并没有从社会工作介入的角度来解决其精神需求。
(三)总结评述
通过回顾先前学者的研究,为本论文的完成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但是现有的研究成果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在关注农村留守老人并且只关注其精神需求的研究很少;很多学者只是理论上提出运用社会工作解决其精神需求问题,缺少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去开展服务;在关注和研究农村留守老人精神需求和研究城市农村留守老人相比很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也肯定了本研究的意义。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开展解决其精神需求的实践性服务很有必要,通过研究也可以丰富相关资料。
三、农村留守老人精神需求的个案介入研究
(一)个案背景
1.个案选择
本研究个案选择的标准是农村留守老人,其子女常年在外,很少回家陪伴案主,并且其物质需求已经得到满足而精神需求(人际交往、情感需求、休闲娱乐等)得不到满足的农村留守老人。
2.案主基本情况
高奶奶,68岁,未上过学,性格比较腼腆。高奶奶的丈夫因病去世多年,儿子和儿媳离家在外务工已经有15年了,一般不会回来,会定期给其邮寄生活费,孙女后来也跟随其儿子去了广州。高奶奶的女儿嫁到邻村,在本地工厂工作,平日里还要照顾孩子,也很少回家。高奶奶独自一人居住。
3.个案来源
该案主是通过村委会主任介绍,并通过社工深入调查发现该案主存在着精神需求问题,在征得本人同意下,决定为其提供服务。
(二)初步接触与建立关系
1.在正式会谈之前,社工通过与周围邻居的交流,了解到了案主的一些情况,并做好了访谈提纲,为和其进一步接触做好了准备。
2.在村委会主任介绍下,笔者进行了自我介绍,引导案主主动交谈。在聊天过程中,案主谈到她的孙女和社工年纪差不多大,说自己很想孙女,有社工陪她,她也很高兴。社工运用同理、倾听、自我披露等技巧,告诉案主,自己的奶奶和她年纪也差不多大,自己也很想奶奶,相信她的孙女在南方同样也会很想她。通过交流,双方了解信任之后,社工又开始了解案主的一些家庭情况、人际交往情况等。案主谈及平日里自己也没什么事情,就经常去找老于聊天,然后做做针线活。
目 录
一、前言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意义 1
(三)研究方法 1
二、文献综述 4
(一)理论依据 4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4
(三)总结评述 5
三、农村留守老人精神需求的个案介入研究 6
(一)个案背景 6
(二)初步接触与建立关系 6
(三)资料收集与预估问题 7
(四)服务计划的制定 9
(五)实施计划 10
(六)评估与结案 13
四、反思与建议 15
(一)反思 15
(二)建议 15
参考文献 16
附录:访谈提纲 17
致??谢 18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很多青壮年劳动力离开村庄到城里务工,使其父母独守在农村,因而出现越来越多的留守老人。农村留守老人的物质需求在现如今社会已经得到了基本的满足,但处于人生暮年的农村留守老人却面临着以下问题:因为独自留守在农村而使得他们希望儿女常回家看看;因为农村基本公共设施不到位所导致的休闲娱乐需求不能满足;因为年龄、身体等原因使得他们的人际交往受到限制;因为孤独郁闷产生的心理压力等精神需求极少被注意,也很少被缓解如何回应农村留守老人的这些精神需求、应对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就成为我们急需关注的焦点。社会工作作为一项助人的工作实践,将其运用到满足其精神需求中很有必要。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通过对农村留守老人的个案研究,可以丰富精神需求的研究资料及内容。在服务于农村留守老人时,采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将具体理论应用于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实践,较好丰富农村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
2.现实意义
一方面,本文通过充分分析研究对象的精神需求,使家庭、农村社区、政府等提高对农村留守老人的关注。另一方面,通过个案工作的介入,帮助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丰富其休闲娱乐方式、增进其与子孙的情感交流、缓解其孤独寂寞等心理压力,从而满足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需求。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查找文献确定自己的选题,并搜集有关农村留守老人精神需求的资料。搜集有关个案介入的一些资料,帮助服务以及活动更好地开展。并且在自己的调查研究和社会工作实务活动开展的基础上,分析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完成该论文的撰写。
2.访谈法
通过与案主面对面地交谈,来收集案主的心理、生理、家庭情况等资料,并在交谈过程中了解其精神需求。运用访谈技巧,通过案主的一些动作语言等,体会出其深层隐含的信息,从而全面深入了解案主。
3.参与式观察法
对案主所处的社区以及邻居等进行观察,了解案主的人际交往关系、社区环境、休闲娱乐方式以及案主在参与服务过程中的表现。
二、文献综述
(一)理论依据
1.生态系统理论
自身所处的系统对人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我们要认识到案主所处的社区以及其家庭、亲友、邻居对其影响。在服务过程中,从多方面入手,进行调查介入,帮助其更好满足精神需求。
2.社会支持理论
了解案主所处的社会支持系统并对其进行分析,在服务过程中帮助服务对象重建其社会支持系统时,运用社会支持理论来帮助其得到邻里和社区以及家庭的支持。通过个案工作的开展,帮助其缓解孤独郁闷的情绪等,满足其精神需求。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农村留守老人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问题也日趋严峻,这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田喜芹(2013)通过对农村留守老人研究问题的梳理,她指出,我国对农村留守老人的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养老问题、医疗保障、隔代抚养问题。而高娜(2011)则发现,国内对其问题研究主要有养老保障、医疗条件问题、情感慰藉等。在这些对农村留守老人的研究梳理,可以看出,缺少对农村留守老人精神需求问题的广泛研究。
在运用社会工作解决其精神需求问题上,付晓萍(2008)认为可以开展社交、支援、教育等小组活动,疏导其负面情绪,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朱冠楠(2010)指出,精神生活质量的高低与其所处社会支持网密切相关,社工应在农村社区开展服务,帮助其找到情感支持和完善支持网。但是,这些学者也只是从对策上提出要运用社会工作方法,但并未将其应用到具体的服务中。
2.国外研究现状
kanaiaupuni通过研究得出外迁子女会使老人更加孤独,而有子孙陪伴的老人,则精神情感上更能得到满足。在解决该问题上,有学者认为,留守老人可以自己主动多给子女发送邮件相互联系,而不是单向的等待子女来联系父母,留守老人自身需要迈出一步,也可以领取子女,填补精神上的空缺。但国外也并没有从社会工作介入的角度来解决其精神需求。
(三)总结评述
通过回顾先前学者的研究,为本论文的完成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但是现有的研究成果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在关注农村留守老人并且只关注其精神需求的研究很少;很多学者只是理论上提出运用社会工作解决其精神需求问题,缺少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去开展服务;在关注和研究农村留守老人精神需求和研究城市农村留守老人相比很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也肯定了本研究的意义。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开展解决其精神需求的实践性服务很有必要,通过研究也可以丰富相关资料。
三、农村留守老人精神需求的个案介入研究
(一)个案背景
1.个案选择
本研究个案选择的标准是农村留守老人,其子女常年在外,很少回家陪伴案主,并且其物质需求已经得到满足而精神需求(人际交往、情感需求、休闲娱乐等)得不到满足的农村留守老人。
2.案主基本情况
高奶奶,68岁,未上过学,性格比较腼腆。高奶奶的丈夫因病去世多年,儿子和儿媳离家在外务工已经有15年了,一般不会回来,会定期给其邮寄生活费,孙女后来也跟随其儿子去了广州。高奶奶的女儿嫁到邻村,在本地工厂工作,平日里还要照顾孩子,也很少回家。高奶奶独自一人居住。
3.个案来源
该案主是通过村委会主任介绍,并通过社工深入调查发现该案主存在着精神需求问题,在征得本人同意下,决定为其提供服务。
(二)初步接触与建立关系
1.在正式会谈之前,社工通过与周围邻居的交流,了解到了案主的一些情况,并做好了访谈提纲,为和其进一步接触做好了准备。
2.在村委会主任介绍下,笔者进行了自我介绍,引导案主主动交谈。在聊天过程中,案主谈到她的孙女和社工年纪差不多大,说自己很想孙女,有社工陪她,她也很高兴。社工运用同理、倾听、自我披露等技巧,告诉案主,自己的奶奶和她年纪也差不多大,自己也很想奶奶,相信她的孙女在南方同样也会很想她。通过交流,双方了解信任之后,社工又开始了解案主的一些家庭情况、人际交往情况等。案主谈及平日里自己也没什么事情,就经常去找老于聊天,然后做做针线活。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