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以武进区为例

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以武进区为例[20200511190943]
摘要:对于小城镇的集约利用发展研究,有学者做了很多有关方面的努力,但是人口向小城镇聚集,导致小城镇的土地集约利用再次受到大家的关注,文章对小城镇土地的集约利用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对其综合综合评价采用了一套合理的指标体系,同时采用多因素分析法,选取了一个综合指数F,以武进区的一些小城镇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从各个小城镇之间的对比分析出土地集约化的空间分异性和差别,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同时在研究中发现研究结果与现实情况比较相似,说明此研究方法是比较适宜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关键字:小城镇土地;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武进区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引言1(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
1.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 1
2.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2
3.土地集约化利用的应用研究3
二、研究方法4(一)标准化体系构建4
1.多因素综合评价原理4
2.指标体系的确定4
(1)经济指标5
(2)土地承载力指标5
(3)建筑规划指标6
(二)因素权重评价6
三、实证研究6
(一)区域概况6
(二)评价方案6
(三)评价结果分析6
四、政策建议7
致谢8
参考文献9
小城镇土地集约化利用研究——以武进区为例
引言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中国城市正在飞速发展,至如今,对小城镇的土地集约利用是城市在发展道路上不二的选择,但是因为中国文化的限制,许多大城市中心因为文化古迹或者文化遗留的问题,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在市中心已经难以继续进行。加上现代生活方式对人们的影响,更多人选择在城镇上活动。至此,小城镇进入高速发展阶段。而武进区作为发达城镇的典型代表,协调其与市中心城区的交流问题以及其中出现的交通交流服务和政治文化等问题都尤为重要。所以对于小城镇的研究也日趋重视起来。
十八大要求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保障社会经济稳定增长,对于加快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立,促进经济增长,难免会出现用地紧张的情况,对于这种情况更加要求我们对土地的利用实现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集约化。研究这类问题对中国城镇化发展与城镇之间的文化交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
土地的集约化利用的观点是指:以现有先进生活设施的和生产技术为标准,以提高社会经济的总体效用为目标,在能够满足人们在生产生活的水平的合理环境基础上,最大化的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单位投入产出。我国的政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形容:第一,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要实现最大化。这其中首先,要合理的对区域进行分工,在此之上充分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对于关系到国计民生和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项目要优先发展,进而实现效益的最大化。第二,由于土地的稀缺,在使用土地中要做到合理与节约,在综合各种因素,选择当下最合适的生产技术,提高土地容积率,限制路宽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宽马路和大广场的建设,对于工厂建设要限制一些花园工厂的大规模建设,住宅用地尽量往高处发展。对于这些要求,在规划时就应该做到合理规范,使土地的投入产出比得到理想化。第三,要做到以人为本与可持续发展,在人们生态环境日益破坏的时代,我们对于小城镇的土地集约利用不能过度开垦,应该在规划时做到保护环境与进行合理的结构划分。首先要保护小城镇的土地特别是小城镇的耕地,小城镇土地的开发利用受到农用地的制约。所以,这就要求我们保护自然资源,防止过度开发开垦,同时保护生态环境,最终实现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结合。
2.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
我国的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问题的出现是从1980年以来城镇土地制度的改变、房地产业火热高居不下和城镇的飞速发展,城镇用地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些原因而开始的,然后渐渐被社会各界所关注,与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学者做了以下的研究。
厉伟等人(2005)对城市化发展中南京市土地利用的变化过程进行了研究,放弃了以前使用的研究手段,开创了新的表述方法。他综合了城市规划学,社会学等学科,对城市进程中的城镇化现象与土地的不同利用方式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的研究。对于指标体系的建立,他们从以粮食安全为代表的食品安全影响因素,城镇布局用地布局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以及生态环境建设这个影响因素等几方面为切入点,构建了所使用的指标体系,并以南京为实例做研究[1]。
李妮(2011)采对于咸阳市采用了宏观评价指标体系来进行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得出结论,认为小城镇土地系统是土地经过社会经济环境三方面影响下的结果,从而形成的复杂的空间系统。小城镇土地的集约利用在城镇自身的客观条件上,综合了其他条件,如自然资源,社会环境,经济水平与宏观政策的,最终形成的土地利用方式。自然资源包括水文气候等自然资源,社会环境包括人口承载力,城镇地理位置等条件,经济水平包括三类产业的结构分布于经济发展状况,宏观政策包含了政策规章与大框架下的城市规划等。从这些角度来看咸阳市的土地利用结构[2]。
国外对于此方面的研究研究,大多集中在土地集约利用控制和评价这俩快内容中巴,也进行了很多研究。土地的利用强度则是国外学者的研究重点。比如建筑规划技术,指标的设定主要分用地类型、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与高度等。为了使土地的开发得到最大限度的使用,Fonsecahe和Rory(2001)首次提出一种标准的评价指标来表示土地集约化利用的效率。这些指标有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后退距离等,然后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将数据制图,来解析土地集约化利用的强度。同时采用人口密度与居住密度来衡量规划指标。从而来确定一个地区的土地利用结构,比如日本,虽然国土狭小,人口众多,但在土地集约化进程与城市化发展过程中,选择了节约有限资源,配置最优化的方案来进行城市化发展,所以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反而不会对土地集约利用造成困难,而是会保证农用地与城市用地的合理比例,这也是国外研究中十分成功的例子[3]。
对于方法的选择,最具创造性的是生态足迹分析法。这种方法首次由Helmur Haber在2000年所提出,所谓生态足迹,是指支持一定地区的人口所需的生产性土地和水域的面积,以及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废弃物所需要的土地之总和。学者王长坤,成功应用这种方法对天津滨海区进行实例评估。
但指标方法的选择中,AHP法是时常都会被选到的一种,这种方法是美国教授萨迪在1970年左右所提出并广泛应用至今的一种研究方法,该方法首先将研究内容分成多层次多目标来研究,通过专家打分与数学模型套用这俩种方法来确定目标比重,最后进行排序判断与一致性检验,然后确定比重进行问题研究,这种方法做到了定量与定性的有机结合,使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张峰等人也通过这种方法对徐州区进行了实例讨论,并给出了相应的结论。
3、土地集约化利用的应用研究
将集约化利用土地的理论成果的应用研究到现实中,经过中外学者的研究与探索,得到了一些应用研究,大致可以分为规划控制,市场配置,经济制约和政府审批管制四种。
首先,对于规划控制这一应用研究,大概可以分为3个有联系的小研究,而这一应用研究在西方很流行。首先,是生产力布局的理论探索对于区位理论的影响。其次,是对于区域划分技术的理论探索。再者是对于增长管理的理论探索。城市建设学家安东尼道斯对此提出了4点建议:
(1)明确城镇的划定,主要发展城镇边界内的经济,对于边界内的城镇要集中经济发展,加快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而对于边界外的发展情况由开发商承担全部。
参考文献:
[1]厉伟.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及其潜力评价.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8).39-44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84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