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团管理对志愿服务可持续化影响因素的研究
高校社团管理对志愿服务可持续化影响因素的研究[20200511190519]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高校志愿服务型社团雨后春笋般涌现,志愿队伍日益壮大、服务领域从单一到多元化,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但高校社团志愿服务管理问题也不断显现,志愿活动无法形成常态化、难以持续化发展。本文以高校社团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化发展为视角,以大学作为研究个案,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调查访谈对高校社团志愿服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和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有效建设高校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和建议,促进高校志愿服务组织的可持续化发展。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关键字:高校社团;志愿服务;可持续化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2
引言2
一、绪论2
(一)研究背景3
(二)研究意义3
(三)研究现状3
1、国外研究现状3
2、国内研究现状3
(四)研究方法3
1、文献研究3
2、问卷调查3
3、数理统计法4
二、高校社团志愿服务的理论基础及简述4
(一)社团志愿服务理论基础 4
1、“志愿失灵”理论 4
2、治理理论4
3、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4
(二)高校志愿服务发展简述4
三、高校社团志愿服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5
(一)调查对象情况简述5
(二)高校社团志愿服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5
1、高校层面5
(1)法律法规欠缺,法律保障不足6
(2)志愿服务基地建设有所欠缺,资金保障不足6
2、社团层面6
(1)组织机构设置欠缺,管理错位6
(2)社团志愿活动内容单一,流于形式6
(3)缺乏有效的考评机制和激励机制7
3、志愿者层面7
(2)参与志愿服务热情度不高,缺乏主动性8
(3)参与志愿服务功利心强,人员流动性大9
四、促进高校社团志愿服务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管理可持续化的建议9
(一)加强学校层面的建设力度9
1、完善内部管理制度9
2、将志愿服务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就业相结合,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10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扶持力度10
(二)加强和完善组织自身建设10
1、逐步完善高校志愿服务组织体系10
2、加强组织文化建设10
3、完善考核激励机制10
4、完善培训机制11
(三)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11
1、开展志愿服务品牌活动,创建志愿服务基地11
2、加强宣传力度,提高社会认同感11
致谢12
参考文献12
附录A 调查问卷(一)14
附录B 调查问卷(二)15
高校社团管理对志愿服务可持续化影响因素的研究
——以大学为例
引言
我国的志愿服务主要是由共青团中央倡导和发动的“青年志愿者活动”、民政部倡导和发动的“社区志愿服务”及民间慈善机构和宗教团体组织的志愿服务组成,大学生志愿者依靠其自身优势已逐渐成为志愿服务的主力军。如今,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已不仅仅是个体行为,更多地是依靠高校志愿服务组织来完成的,已经发展为一种组织行为。高校社团志愿服务管理因其参与者是大学生而存在特殊性,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一、 绪论
(一)研究背景
2013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单独对志愿者群体提出建设方针,指出要“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将志愿者力量创新性引入社区建设”。2014年南京青奥会上李克强总理曾这样说道:“青奥会不仅是运动员相互竞技的赛场,也是志愿者彰显社会道德力量的平台。你们作为无名英雄,虽然没有奖牌,但挂在胸前的服务标牌就是奖牌。”青奥会志愿者共计1.8万人左右,主要在南京地区招募,以南京驻宁高校学生为主要来源。大学生志愿者凭借自身优势逐渐成为社会青年志愿服务的主体,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大学生志愿者作为青年志愿者的主力军,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和发展,高校学生社团蓬勃发展。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在学生社团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1],这其中就有以青年志愿者协会为代表的诸多志愿服务类社团。高校志愿服务社团是大学生志愿者的主要集聚地,大学生志愿者也确实凭借其自身优势成为我国青年志愿者队伍中积极、活跃的主力军。
大学作为江苏省的知名高校,志愿服务始于1994年底,经历了20余年的努力和探索,成绩斐然。“一助一”长期结对服务计划、暑期“三下乡”活动、西部计划、苏北计划等一大批志愿服务品牌和经验在全国得到了推广。大学紧跟江苏高校志愿服务建设的脚步,已经走在全国诸多高校的前列,但是在其自身发展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对大学志愿服务型社团建设现状进行分析,探索高校志愿者社团良性发展对策,为改善高校志愿服务效果提出相应建议。
(二)研究意义
大学生志愿者是志愿者队伍中的主要群体,以社团形式存在的高校志愿者群体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在我国志愿服务建设中的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团的健康发展,将为我国社会治理机制和公共服务体制的建设和完善提供可靠的基石。
当前,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众多,总量居世界前列,资源丰富。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高涨,且具有良好的发展趋势。大学生是青年一代中的精英人群,综合素质较高,培养价值较大,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未来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志愿服务活动作为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进而拉高整体素质。
本文将通过对大学志愿服务类社团管理者及志愿者个体的行为、现状进行分析,有利于志愿组织有针对性、指向性的解决好志愿服务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而实现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化发展,为我国志愿服务的长效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外志愿者组织管理已经逐步规范化、常态化、系统化、科学化[2],在志愿服务活动多样化的基础上,学者们对志愿服务管理理论也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国外的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形式多样,总体可以概括为两种:一种是纳入学校正式课程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其中包括相关知识的学科课目和以志愿者服务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实践课目;另一种是课外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其中包括在大学生中建立志愿者服务活动网站提供相关信息,开展相关讲座,组建民间志愿者组织等[3]。
2、国内研究现状
笔者通过中国知网(CNKI)的检索,搜索出"高校志愿服务社团”及“大学生志愿者”相关主题论文共1574篇(2010年至2015年),“高校志愿服务管理”有8174篇,关于志愿者方面的著作汗牛充栋。诸多数据表明,近几年有关高校社团志愿服务管理方面的研究,在研究的领域、内容方面,都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志愿服务方面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图二:参加志愿服务的过程中遇到的苦恼和困难统计
[10]高超.抚顺市高校志愿者组织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高校志愿服务型社团雨后春笋般涌现,志愿队伍日益壮大、服务领域从单一到多元化,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但高校社团志愿服务管理问题也不断显现,志愿活动无法形成常态化、难以持续化发展。本文以高校社团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化发展为视角,以大学作为研究个案,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调查访谈对高校社团志愿服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和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有效建设高校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和建议,促进高校志愿服务组织的可持续化发展。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关键字:高校社团;志愿服务;可持续化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2
引言2
一、绪论2
(一)研究背景3
(二)研究意义3
(三)研究现状3
1、国外研究现状3
2、国内研究现状3
(四)研究方法3
1、文献研究3
2、问卷调查3
3、数理统计法4
二、高校社团志愿服务的理论基础及简述4
(一)社团志愿服务理论基础 4
1、“志愿失灵”理论 4
2、治理理论4
3、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4
(二)高校志愿服务发展简述4
三、高校社团志愿服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5
(一)调查对象情况简述5
(二)高校社团志愿服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5
1、高校层面5
(1)法律法规欠缺,法律保障不足6
(2)志愿服务基地建设有所欠缺,资金保障不足6
2、社团层面6
(1)组织机构设置欠缺,管理错位6
(2)社团志愿活动内容单一,流于形式6
(3)缺乏有效的考评机制和激励机制7
3、志愿者层面7
(2)参与志愿服务热情度不高,缺乏主动性8
(3)参与志愿服务功利心强,人员流动性大9
四、促进高校社团志愿服务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管理可持续化的建议9
(一)加强学校层面的建设力度9
1、完善内部管理制度9
2、将志愿服务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就业相结合,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10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扶持力度10
(二)加强和完善组织自身建设10
1、逐步完善高校志愿服务组织体系10
2、加强组织文化建设10
3、完善考核激励机制10
4、完善培训机制11
(三)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11
1、开展志愿服务品牌活动,创建志愿服务基地11
2、加强宣传力度,提高社会认同感11
致谢12
参考文献12
附录A 调查问卷(一)14
附录B 调查问卷(二)15
高校社团管理对志愿服务可持续化影响因素的研究
——以大学为例
引言
我国的志愿服务主要是由共青团中央倡导和发动的“青年志愿者活动”、民政部倡导和发动的“社区志愿服务”及民间慈善机构和宗教团体组织的志愿服务组成,大学生志愿者依靠其自身优势已逐渐成为志愿服务的主力军。如今,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已不仅仅是个体行为,更多地是依靠高校志愿服务组织来完成的,已经发展为一种组织行为。高校社团志愿服务管理因其参与者是大学生而存在特殊性,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一、 绪论
(一)研究背景
2013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单独对志愿者群体提出建设方针,指出要“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将志愿者力量创新性引入社区建设”。2014年南京青奥会上李克强总理曾这样说道:“青奥会不仅是运动员相互竞技的赛场,也是志愿者彰显社会道德力量的平台。你们作为无名英雄,虽然没有奖牌,但挂在胸前的服务标牌就是奖牌。”青奥会志愿者共计1.8万人左右,主要在南京地区招募,以南京驻宁高校学生为主要来源。大学生志愿者凭借自身优势逐渐成为社会青年志愿服务的主体,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大学生志愿者作为青年志愿者的主力军,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和发展,高校学生社团蓬勃发展。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在学生社团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1],这其中就有以青年志愿者协会为代表的诸多志愿服务类社团。高校志愿服务社团是大学生志愿者的主要集聚地,大学生志愿者也确实凭借其自身优势成为我国青年志愿者队伍中积极、活跃的主力军。
大学作为江苏省的知名高校,志愿服务始于1994年底,经历了20余年的努力和探索,成绩斐然。“一助一”长期结对服务计划、暑期“三下乡”活动、西部计划、苏北计划等一大批志愿服务品牌和经验在全国得到了推广。大学紧跟江苏高校志愿服务建设的脚步,已经走在全国诸多高校的前列,但是在其自身发展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对大学志愿服务型社团建设现状进行分析,探索高校志愿者社团良性发展对策,为改善高校志愿服务效果提出相应建议。
(二)研究意义
大学生志愿者是志愿者队伍中的主要群体,以社团形式存在的高校志愿者群体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在我国志愿服务建设中的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大学生志愿服务社团的健康发展,将为我国社会治理机制和公共服务体制的建设和完善提供可靠的基石。
当前,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众多,总量居世界前列,资源丰富。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高涨,且具有良好的发展趋势。大学生是青年一代中的精英人群,综合素质较高,培养价值较大,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未来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志愿服务活动作为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进而拉高整体素质。
本文将通过对大学志愿服务类社团管理者及志愿者个体的行为、现状进行分析,有利于志愿组织有针对性、指向性的解决好志愿服务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而实现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化发展,为我国志愿服务的长效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外志愿者组织管理已经逐步规范化、常态化、系统化、科学化[2],在志愿服务活动多样化的基础上,学者们对志愿服务管理理论也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国外的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形式多样,总体可以概括为两种:一种是纳入学校正式课程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其中包括相关知识的学科课目和以志愿者服务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实践课目;另一种是课外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其中包括在大学生中建立志愿者服务活动网站提供相关信息,开展相关讲座,组建民间志愿者组织等[3]。
2、国内研究现状
笔者通过中国知网(CNKI)的检索,搜索出"高校志愿服务社团”及“大学生志愿者”相关主题论文共1574篇(2010年至2015年),“高校志愿服务管理”有8174篇,关于志愿者方面的著作汗牛充栋。诸多数据表明,近几年有关高校社团志愿服务管理方面的研究,在研究的领域、内容方面,都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志愿服务方面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图二:参加志愿服务的过程中遇到的苦恼和困难统计
[10]高超.抚顺市高校志愿者组织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