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班级凝聚力的影响因素研究以为例
高校班级凝聚力的影响因素研究以为例[20200511190209]
摘要:近年来,我国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革,高等院校扩招计划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高校学生人数,而班级作为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和高校教育教学和学生活动的重要单位,其作用不容忽视。而班级凝聚力是衡量班级建设质量的重要指标,是高校班级管理不容忽视的内容。因此,高校班级凝聚力的研究应当受到重视,以促进高校的良性运营。本文将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以高校班级为研究对象,结合问卷调查、访谈法和文献综述法,从班级个人特征和群体特征两个角度对班级凝聚力进行分析,发现班级活动的频率与组织形式、班级中独生子女的比例以及班级所在的年级对班级凝聚力起到很大的影响作用,因而应从这几方面入手,提高班级凝聚力,促进高校良性运营。
关键词:高校班级;凝聚力;个体特质;群体特征
1.绪论 1
1.1研究问题的提出 1
1.2研究目的 2
1.3研究意义 2
1.4研究内容 2
1.5研究方法 2
2.文献回顾 2
2.1凝聚力内涵 2
2.2班级凝聚力的内涵 3
2.3高校班级凝聚力的研究现状 3
2.3.1不同学科的研究 3
2.3.2研究视角 3
2.3.3班级凝聚力的测量 4
2.3.4班级凝聚力的影响因素 4
2.3.5班级凝聚力的增强途径 4
2.4研究假设 5
3.问卷设计与分析 5
4.问卷结果 5
4.1基本特征统计 5
4.2个体层面的因素研究 7
4.3群体层面的因素研究 9
5.各要素与班级凝聚的相关性分析 11
5.1班级凝聚力的计算 11
5.2班级凝聚力的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12
6.班级凝聚力的影响因素 13
6.1影响班级凝聚力的因素 13
6.1.1集体活动 13
6.1.2非独生子女比例 14
6.1.3有社团经验的人数 14
6.1.4年级 14
6.2增强班级凝聚力的建议 14
6.2.1开展多样化的班级体活动 14
6.2.2增加对班级中独生子女的关心与了解 14
6.2.3增加对大四年级的关注度 14
7.结论与展望 14
7.1结论与建议 14
7.2不足与展望 15
致谢 15
参考文献: 15
附录 17
1.1研究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革,高等院校扩招计划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高校学生人数,基于不同专业而划分的班级作为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和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高校教育教学和学生活动的重要单位,其作用不容忽视。然而,受外国教育制度的影响,学分制和选课制的引进使得大学班级意识淡化,凝聚力削弱。此外,随着经济发展,人们文化娱乐意识增强,青年学生群体中的游戏热和社团热现象也对传统的班级文化造成了很大冲击。
凝聚力是维系一个班级的重要纽带,以凝聚力为着力点,推进和谐班级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要求。
对于凝聚力的研究在六十多年前国外就有人进行研究,后来的研究也多是针对整个社会群体或者企业等等,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又是社会发展的未来新兴力量和主力军,有着它自己的特,目前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凝聚力研究还不多。此外,我国对高校班级凝聚力的研究数量虽呈上升趋势,但仍存在很多空白和不足。研究大多以增强班级凝聚力的途径为主,且几乎都是定性研究,进行理论上的泛泛而谈,很少有一个切合实际的测量工具和研究系统,需要综合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等方式收集数据进行分析,科学地得出结论。
1.2研究目的
本文的研究目的一方面在于为探讨高校班级凝聚力提较为可靠的研究工具,依据以往的相关研究文献,结合高校学生与班级的特点,编制出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的《高校班级凝聚力调查问卷》,为之后深化对班级凝聚力的研究奠定基础。另一方面,经过实证研究,得出一个客观、科学的结论,找出影响班级凝聚力的重要因素,对此进行分析,提出增强凝聚力的有效措施,完善我国高校班集体的理论研究。此外,本研究立足于高校实证研究,希望能够给高校班级管理带来一定的借鉴意义。
1.3研究意义
1.3.1理论意义
近年来,国内外很多学者开始聚焦于凝聚力研究,群体的凝聚力研究渐趋成熟,并开始出现一定成果,而其中,对企业组织和体育团体的凝聚研究较为常见,而对高校班级凝聚力的探讨较为缺乏,本研究将丰富这一方面内容。
对于高校班级凝聚力的研究一方面丰富了学校群体凝聚力的理论研究,一方面为高校增强班级凝聚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1.3.2实践意义
一方面,编制的《高校班级凝聚力调查问卷》可以为更为深入的研究提供测量工具的借鉴;另一方面,探讨影响班级凝聚力的群体特征,为高校班级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与指导,增强高校班级凝聚力,促进高校更好的运营。
1.4研究内容
本研究涉及的对象范围为我国高校班集体,选取南京农业大学的八个班级为研究样本,样本为大一至大四文理科各一个班级,共八个班级。研究内容为
1.5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研究为主,辅之以文献法和访谈法。
2.文献回顾
2.1凝聚力内涵
凝聚力作为群体的一个重要特性,这一概念最早由著名心理学家科特·利文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利文认为,凝聚力概念主要应该关注个体如何知觉其自身与某个特定群体的关系[1]。后来,Festinger等在利文的观点基础上将凝聚力定义为“吸引成员留在组织中的力量的总和”[2]。
还有很多学者对凝聚力进行了定义和研究,Scott Budge通过综合和总结,认为凝聚力是指内部团结和外部威胁以及可能成为外部威胁的内部威胁, 使成员即使是在困难时期也能留在组织,能通过共性产生一种集体感[3]。
在我国,凝聚力被普遍认为是团队对成员的吸引力,成员对团队的向心力,以及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
2.2班级凝聚力的内涵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班级凝聚力是这样定义的:“班级凝聚力,也称班级内聚力,是指在班级共同理想的指引下经过师生的一致努力而形成的一种班级团体对每个成员的吸引力,以及团体成员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团结的程度和整体力量。简言之,即指体育对个体的吸引力,它既包括班级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和向心力,也包括班级成员之间的内在聚合力。“
班级凝聚力由两个方面形成,一是优化共性,形成凝聚力;二是类化个性,强化凝聚力。班级凝聚力作为优秀班集体的隐性要素,一旦产生,就会外化为正确的班级舆论导向,表现为良好的班风,标志着优秀班集体的形成[4],它具有导向、整合和育人功能[5]
2.3高校班级凝聚力的研究现状
2.3.1不同学科的研究
姚立等从社会学视角对高校班级凝聚力进行实证比较研究,分别在外显特征和社群图特征两个方面对构建基础相似且处于同样外界环境下的两个本科班的凝聚力进行实证比较分析,并从社会学的视角探讨了增强班级凝聚力的途径,认为造成两班凝聚力高低分化的原因是由于其班级目标认同、规范整合、班委权威、情感关系等的不同[6]。
陈晨子站在组织行为学的角度,从组织公民理论出发,建立个人—组织契合度、组织承诺与组织公民行为三者的概念模型,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组织承诺、个人—组织契合度与组织凝聚力的相关关系,并针对组织承诺的三个维度——感情承诺、继续承诺、规范承诺,就相应的承诺对实践中班级凝聚力建设作用进行论述,认为培养学生的感情承诺、帮助学生感知继续承诺、完善学生的规范承诺能够有效增强班级凝聚力[7]。
张洁立足于管理学的角度,围绕影响班级凝聚力的四个指标包括了解度、民主度、满意度和学习状况,调查学生对班级制度的了解程度、各个班级管理制度的民主程度、 各同学在班级管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对班级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满意度、民主程度不同的班级管理制度对凝聚力的影响在学习状况上的表现等。认为完善的、民主的班级管理制度会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甚至影响其人生观,可以通过班级组织管理形式多元化和班级管理制度民主化两条途径提升班级凝聚力[8]。
摘要:近年来,我国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革,高等院校扩招计划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高校学生人数,而班级作为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和高校教育教学和学生活动的重要单位,其作用不容忽视。而班级凝聚力是衡量班级建设质量的重要指标,是高校班级管理不容忽视的内容。因此,高校班级凝聚力的研究应当受到重视,以促进高校的良性运营。本文将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以高校班级为研究对象,结合问卷调查、访谈法和文献综述法,从班级个人特征和群体特征两个角度对班级凝聚力进行分析,发现班级活动的频率与组织形式、班级中独生子女的比例以及班级所在的年级对班级凝聚力起到很大的影响作用,因而应从这几方面入手,提高班级凝聚力,促进高校良性运营。
关键词:高校班级;凝聚力;个体特质;群体特征
1.绪论 1
1.1研究问题的提出 1
1.2研究目的 2
1.3研究意义 2
1.4研究内容 2
1.5研究方法 2
2.文献回顾 2
2.1凝聚力内涵 2
2.2班级凝聚力的内涵 3
2.3高校班级凝聚力的研究现状 3
2.3.1不同学科的研究 3
2.3.2研究视角 3
2.3.3班级凝聚力的测量 4
2.3.4班级凝聚力的影响因素 4
2.3.5班级凝聚力的增强途径 4
2.4研究假设 5
3.问卷设计与分析 5
4.问卷结果 5
4.1基本特征统计 5
4.2个体层面的因素研究 7
4.3群体层面的因素研究 9
5.各要素与班级凝聚的相关性分析 11
5.1班级凝聚力的计算 11
5.2班级凝聚力的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12
6.班级凝聚力的影响因素 13
6.1影响班级凝聚力的因素 13
6.1.1集体活动 13
6.1.2非独生子女比例 14
6.1.3有社团经验的人数 14
6.1.4年级 14
6.2增强班级凝聚力的建议 14
6.2.1开展多样化的班级体活动 14
6.2.2增加对班级中独生子女的关心与了解 14
6.2.3增加对大四年级的关注度 14
7.结论与展望 14
7.1结论与建议 14
7.2不足与展望 15
致谢 15
参考文献: 15
附录 17
1.1研究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革,高等院校扩招计划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高校学生人数,基于不同专业而划分的班级作为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和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高校教育教学和学生活动的重要单位,其作用不容忽视。然而,受外国教育制度的影响,学分制和选课制的引进使得大学班级意识淡化,凝聚力削弱。此外,随着经济发展,人们文化娱乐意识增强,青年学生群体中的游戏热和社团热现象也对传统的班级文化造成了很大冲击。
凝聚力是维系一个班级的重要纽带,以凝聚力为着力点,推进和谐班级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要求。
对于凝聚力的研究在六十多年前国外就有人进行研究,后来的研究也多是针对整个社会群体或者企业等等,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又是社会发展的未来新兴力量和主力军,有着它自己的特,目前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凝聚力研究还不多。此外,我国对高校班级凝聚力的研究数量虽呈上升趋势,但仍存在很多空白和不足。研究大多以增强班级凝聚力的途径为主,且几乎都是定性研究,进行理论上的泛泛而谈,很少有一个切合实际的测量工具和研究系统,需要综合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等方式收集数据进行分析,科学地得出结论。
1.2研究目的
本文的研究目的一方面在于为探讨高校班级凝聚力提较为可靠的研究工具,依据以往的相关研究文献,结合高校学生与班级的特点,编制出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的《高校班级凝聚力调查问卷》,为之后深化对班级凝聚力的研究奠定基础。另一方面,经过实证研究,得出一个客观、科学的结论,找出影响班级凝聚力的重要因素,对此进行分析,提出增强凝聚力的有效措施,完善我国高校班集体的理论研究。此外,本研究立足于高校实证研究,希望能够给高校班级管理带来一定的借鉴意义。
1.3研究意义
1.3.1理论意义
近年来,国内外很多学者开始聚焦于凝聚力研究,群体的凝聚力研究渐趋成熟,并开始出现一定成果,而其中,对企业组织和体育团体的凝聚研究较为常见,而对高校班级凝聚力的探讨较为缺乏,本研究将丰富这一方面内容。
对于高校班级凝聚力的研究一方面丰富了学校群体凝聚力的理论研究,一方面为高校增强班级凝聚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1.3.2实践意义
一方面,编制的《高校班级凝聚力调查问卷》可以为更为深入的研究提供测量工具的借鉴;另一方面,探讨影响班级凝聚力的群体特征,为高校班级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与指导,增强高校班级凝聚力,促进高校更好的运营。
1.4研究内容
本研究涉及的对象范围为我国高校班集体,选取南京农业大学的八个班级为研究样本,样本为大一至大四文理科各一个班级,共八个班级。研究内容为
1.5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研究为主,辅之以文献法和访谈法。
2.文献回顾
2.1凝聚力内涵
凝聚力作为群体的一个重要特性,这一概念最早由著名心理学家科特·利文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利文认为,凝聚力概念主要应该关注个体如何知觉其自身与某个特定群体的关系[1]。后来,Festinger等在利文的观点基础上将凝聚力定义为“吸引成员留在组织中的力量的总和”[2]。
还有很多学者对凝聚力进行了定义和研究,Scott Budge通过综合和总结,认为凝聚力是指内部团结和外部威胁以及可能成为外部威胁的内部威胁, 使成员即使是在困难时期也能留在组织,能通过共性产生一种集体感[3]。
在我国,凝聚力被普遍认为是团队对成员的吸引力,成员对团队的向心力,以及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
2.2班级凝聚力的内涵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班级凝聚力是这样定义的:“班级凝聚力,也称班级内聚力,是指在班级共同理想的指引下经过师生的一致努力而形成的一种班级团体对每个成员的吸引力,以及团体成员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团结的程度和整体力量。简言之,即指体育对个体的吸引力,它既包括班级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和向心力,也包括班级成员之间的内在聚合力。“
班级凝聚力由两个方面形成,一是优化共性,形成凝聚力;二是类化个性,强化凝聚力。班级凝聚力作为优秀班集体的隐性要素,一旦产生,就会外化为正确的班级舆论导向,表现为良好的班风,标志着优秀班集体的形成[4],它具有导向、整合和育人功能[5]
2.3高校班级凝聚力的研究现状
2.3.1不同学科的研究
姚立等从社会学视角对高校班级凝聚力进行实证比较研究,分别在外显特征和社群图特征两个方面对构建基础相似且处于同样外界环境下的两个本科班的凝聚力进行实证比较分析,并从社会学的视角探讨了增强班级凝聚力的途径,认为造成两班凝聚力高低分化的原因是由于其班级目标认同、规范整合、班委权威、情感关系等的不同[6]。
陈晨子站在组织行为学的角度,从组织公民理论出发,建立个人—组织契合度、组织承诺与组织公民行为三者的概念模型,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组织承诺、个人—组织契合度与组织凝聚力的相关关系,并针对组织承诺的三个维度——感情承诺、继续承诺、规范承诺,就相应的承诺对实践中班级凝聚力建设作用进行论述,认为培养学生的感情承诺、帮助学生感知继续承诺、完善学生的规范承诺能够有效增强班级凝聚力[7]。
张洁立足于管理学的角度,围绕影响班级凝聚力的四个指标包括了解度、民主度、满意度和学习状况,调查学生对班级制度的了解程度、各个班级管理制度的民主程度、 各同学在班级管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对班级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满意度、民主程度不同的班级管理制度对凝聚力的影响在学习状况上的表现等。认为完善的、民主的班级管理制度会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甚至影响其人生观,可以通过班级组织管理形式多元化和班级管理制度民主化两条途径提升班级凝聚力[8]。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