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迟子建小说的生命意识
目 录
1 引言1
2 迟子建小说生命意识的体现1
2.1 敬畏自然1
2.2 温暖面对人生3
2.3 研究女性困境5
2.4 对死亡的剖析6
3 迟子建生命意识的成因8
3.1 童年生活的记忆8
3.2 亲人的离去9
3.3 他人的影响9
结论11
致谢12
注释13
参考文献141 引言
迟子建于1964年出生,初次接触写作时在1983年。在迟子建写作的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她收获颇丰,著有大量的作品。其中长篇小说《树下》、《晨钟响彻黄昏》、《满洲国》、《越过云层的晴朗》;小说集《北极村童话》、《逝川》、《白银那》、《朋友们来看雪吧》、《清水洗尘》、《雾月牛栏》;散文随笔集《伤怀之美》、《听时光飞舞》、《我的世界下雪了》等最为人熟知。在当代文坛独树一帜,曾得到鲁迅文学奖、矛盾文学奖、冰心散文奖等多种奖项,蜚身海内外,获得广泛的好评。
在她的写作中,可以感觉到她对于自然的敬畏,对于女性的关心,对于死亡的坦然面对,对于人性的探索。在迟子建三十多年的写作历程中,虽然她的作品风格有所变化,但是始终不变的是她对所有生命的关注、尊重与敬畏,用质朴的言语道出了对生活的感慨,对生命的领悟,对人性本质的探索,对人类社会的思考,形成了温暖而又悲伤的独特风格。她的写作深深扎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那片土地,通过那一个个普通人物的日常生活与悲欢离合,描绘了人生百态,人间万象,以悲悯的胸怀和温情的目光关注着底层民众的生活,赞美人性的善,鞭挞人性的恶;用行云流水般的语言描画出多彩多姿、绚烂美丽的自然万物,倾听自然,思索人与自然的关系;又以女性的敏感探索人类社会中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女性的心理活动,她们的生存状况。
2 迟子建小说生命意识的体现
2.1 敬畏自然
茫茫天地,自然界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地循环着,人类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非常讲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追寻与万物和谐相处之道。
幼年时期在东北土地上的生活过的经历深深的刻在迟子建的灵魂中,那辽阔而苍凉的黑土地让她感受到了自然的神秘和威严,使她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界的所有在生命。小说也好,散文也罢,这种对美好自然、自由生命的礼赞,比比皆是。她也曾经说过:“我一直认为,大自然是这世界上真正不朽的东西,它有呼吸,有灵性,往往会使你与它产生共鸣,而这种感觉促使我走上文学创作道路以后,脑海里还时常浮现出童年时家乡的山峦、河流、草滩的自然画面,似乎还能闻到花草的香气,嗅出河流的气息。”[1]。她对这一切无不感恩,她记住了自然的恩惠,牢记自然的哺育之情。也正是这种对自然的尊重,与自然相融的意识,让她获得创作的灵感。把自己和她笔下的人物置身于广阔而生动的大自然之中,北国的山川河流、风雪云月、树木花草、鸟兽鱼虫,无不散发着自然的清新与神秘。例如《北极村童话》中一开始就透过小主人公的眼观察天上的云,“天上缀满了云,雪白雪白的。它们有的像兔子蜷在那儿睡觉,有的像猫在捉老鼠,还有的像狗、像鱼。它们自由自在地游着、飘着”,再例如《洋铁铺叮当响》中,六只绕盆啄食的鹅,“它们丰腴白皙的身体对称相挨着,看上去像是一朵芍药花的六个大花瓣,而那些嫩黄的鹅嘴碰到一块,就是最好看的花蕊~~~这花微微拂动着,犹如受到了微风的怂恿。如果此时晚霞再浓烈一些,红艳一些,那么鹅身上将被镀上一层粉红色的微光,花色会更扣人心弦的。”一群憨态可掬的家禽似可爱的精灵,在微风晚霞的映衬下,在黑土地上舞出美丽的生命画卷。而在《亲亲土豆》中她又是这样写到:“花朵呈穗状,金钟般垂吊着,在星月下泛出迷幻的银灰色,当你敛声屏气倾听风儿吹拂它的温存之声时,你的灵魂首先闻到来自大地的一股经久不衰芳菲之气”,从不被人关注的土豆花在她神来之笔的描绘下,与星月大地共同成为生命美好意境的载体。更有《逝川》中带有玄幻色彩会呜呜哭着流着一串串金豆般眼泪,等待渔妇安慰的泪鱼;再比如《鸭如花》中那些“在绿草上浮动的鸭子给人一种无与伦比的美感,仿佛一多多优雅的云在漂浮”;又比如《雾月牛栏》中初生牛犊小卷耳“歪着头,无限惊奇地看着屋外飞旋的阳光”。一个人,只有真正热爱自然,才能用心,而不是用眼感受到它的美,才能用优美的文字,通过对最微小细节的生动描述,让我们体会到它的美。大爱无疆,大美无言,对自然的尽情赞美,是因为她有一颗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心。
她认为正因为人类有了改造自然的能力,所以才更应尊重自然,才更要敬畏所有的生命,只有让生命感受自然的变化,与自然肌肤相亲,心与自然平等交流,在享受自然带给我们的美丽的同时,让自然之美纯洁我们的灵魂,净化我们的心灵。她坚信人不可以也不能主宰自然,人应该成为自然的一部分,将人类生命与自然生命融为一体,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透过自然界的规律去发现人类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共同弹奏出生命的华彩乐章,
自古以来,人与自然原本是和谐相处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在掌握了大量的先进科学技术之后,反倒迷失了方向,与自然走向了对立面,人类期待用自己所创造的工业文明去改变自然,进而主宰自然。人类的盲目自大,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今的人类以前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未有的速度和力度践踏着大自然。回到了城市生活的迟子建虽不是一名科学工作者,但她敏锐地觉察到人们因自身的无知而对自然的蔑视,并由此对自然造成与难于挽回的破坏,她为此感到忧心忡忡。作为一名文学工作者,她在小说中表述自己的观念,传达她的思想,试图通过她笔下的人物来告诫我们。例如在小说《白银那》中,原本富饶的鱼类资源曾给白银那人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和无穷的生活乐趣。但是为了满足日益庞大的市场需求,为了追求更多的经济利益,人们忘记了祖祖辈辈的规矩,向自然无度地索取,导致黑龙江的渔业资源越来越稀少。人们为一时的利益破坏了自然的规则,反倒使人们自身陷入困境。在迟子建看来自然比人物更富有感情和光彩。她的人物描写寄托于自然,失去自然映衬的人物也将干瘪失色。世间万物都是平等的,人必须顺应自然,与自然只有相融才可以获得真正的和谐。一味的索取终将会让我们陷入无法自拔的绝境。
2.2 温暖面对人生
通过作品,迟子建告诉我们:生命中会看到彩虹,也会遭遇风暴,无论何时都要坚强面对生活的考验,勇敢直面人生的缺憾;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无论何时都要相信人性的善,坚守住人性的底线。
在忧伤中,人类更能发现真实的自我;在痛苦中,我们更能激发潜能;在不幸面前,人性中光明力量的一面才能完全展露。正因此,歌德才说过:“真正的幸福不会打动我们,完善我们,我们只获得给我们带来痛苦的东西。”
迟子建小说,虽然不是“伤痕小说”,但大多的故事都是婚姻夭折、家庭破碎、爱情无果、理想毁灭、生离死别等等悲剧性的情节,故事中那些原本就普通平凡的人物再三遭受命运的嘲弄,生活艰辛、处境坎坷、饱尝人情冷暖,没有唯美幸福的结局。但是细细品味之下,你会发现她的小说哀而不伤、悲而不绝,她不会特意和夸大地书写悲伤,会很有节制的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却无处不在的忧伤笼罩整个故事,你会不知不觉被她的情绪感染,置身于那个世界,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
例如《踏着月光的行板》讲述的是一对在不同城市打工的农民工小夫妻辛酸浪漫的故事,为了省钱,每周只能打一次电话,乘坐最便宜的火车,在最便宜的旅馆,能相聚一夜,已是极大的满足了。在一个团圆的中秋夜,为了给对方一个惊喜,在没有告知对方的情况下,两人都踏上了通往团圆的火车,阴差阳错地将宝贵的时间浪费在路上,与彼此失之交臂,最后只能在火车相遇而过的时刻隔窗相望。在伤感中又是如此的温暖,虽错失了团聚让人叹息,但是却能够体会到两人之间的浓浓温情。
1 引言1
2 迟子建小说生命意识的体现1
2.1 敬畏自然1
2.2 温暖面对人生3
2.3 研究女性困境5
2.4 对死亡的剖析6
3 迟子建生命意识的成因8
3.1 童年生活的记忆8
3.2 亲人的离去9
3.3 他人的影响9
结论11
致谢12
注释13
参考文献141 引言
迟子建于1964年出生,初次接触写作时在1983年。在迟子建写作的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她收获颇丰,著有大量的作品。其中长篇小说《树下》、《晨钟响彻黄昏》、《满洲国》、《越过云层的晴朗》;小说集《北极村童话》、《逝川》、《白银那》、《朋友们来看雪吧》、《清水洗尘》、《雾月牛栏》;散文随笔集《伤怀之美》、《听时光飞舞》、《我的世界下雪了》等最为人熟知。在当代文坛独树一帜,曾得到鲁迅文学奖、矛盾文学奖、冰心散文奖等多种奖项,蜚身海内外,获得广泛的好评。
在她的写作中,可以感觉到她对于自然的敬畏,对于女性的关心,对于死亡的坦然面对,对于人性的探索。在迟子建三十多年的写作历程中,虽然她的作品风格有所变化,但是始终不变的是她对所有生命的关注、尊重与敬畏,用质朴的言语道出了对生活的感慨,对生命的领悟,对人性本质的探索,对人类社会的思考,形成了温暖而又悲伤的独特风格。她的写作深深扎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那片土地,通过那一个个普通人物的日常生活与悲欢离合,描绘了人生百态,人间万象,以悲悯的胸怀和温情的目光关注着底层民众的生活,赞美人性的善,鞭挞人性的恶;用行云流水般的语言描画出多彩多姿、绚烂美丽的自然万物,倾听自然,思索人与自然的关系;又以女性的敏感探索人类社会中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女性的心理活动,她们的生存状况。
2 迟子建小说生命意识的体现
2.1 敬畏自然
茫茫天地,自然界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地循环着,人类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非常讲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追寻与万物和谐相处之道。
幼年时期在东北土地上的生活过的经历深深的刻在迟子建的灵魂中,那辽阔而苍凉的黑土地让她感受到了自然的神秘和威严,使她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界的所有在生命。小说也好,散文也罢,这种对美好自然、自由生命的礼赞,比比皆是。她也曾经说过:“我一直认为,大自然是这世界上真正不朽的东西,它有呼吸,有灵性,往往会使你与它产生共鸣,而这种感觉促使我走上文学创作道路以后,脑海里还时常浮现出童年时家乡的山峦、河流、草滩的自然画面,似乎还能闻到花草的香气,嗅出河流的气息。”[1]。她对这一切无不感恩,她记住了自然的恩惠,牢记自然的哺育之情。也正是这种对自然的尊重,与自然相融的意识,让她获得创作的灵感。把自己和她笔下的人物置身于广阔而生动的大自然之中,北国的山川河流、风雪云月、树木花草、鸟兽鱼虫,无不散发着自然的清新与神秘。例如《北极村童话》中一开始就透过小主人公的眼观察天上的云,“天上缀满了云,雪白雪白的。它们有的像兔子蜷在那儿睡觉,有的像猫在捉老鼠,还有的像狗、像鱼。它们自由自在地游着、飘着”,再例如《洋铁铺叮当响》中,六只绕盆啄食的鹅,“它们丰腴白皙的身体对称相挨着,看上去像是一朵芍药花的六个大花瓣,而那些嫩黄的鹅嘴碰到一块,就是最好看的花蕊~~~这花微微拂动着,犹如受到了微风的怂恿。如果此时晚霞再浓烈一些,红艳一些,那么鹅身上将被镀上一层粉红色的微光,花色会更扣人心弦的。”一群憨态可掬的家禽似可爱的精灵,在微风晚霞的映衬下,在黑土地上舞出美丽的生命画卷。而在《亲亲土豆》中她又是这样写到:“花朵呈穗状,金钟般垂吊着,在星月下泛出迷幻的银灰色,当你敛声屏气倾听风儿吹拂它的温存之声时,你的灵魂首先闻到来自大地的一股经久不衰芳菲之气”,从不被人关注的土豆花在她神来之笔的描绘下,与星月大地共同成为生命美好意境的载体。更有《逝川》中带有玄幻色彩会呜呜哭着流着一串串金豆般眼泪,等待渔妇安慰的泪鱼;再比如《鸭如花》中那些“在绿草上浮动的鸭子给人一种无与伦比的美感,仿佛一多多优雅的云在漂浮”;又比如《雾月牛栏》中初生牛犊小卷耳“歪着头,无限惊奇地看着屋外飞旋的阳光”。一个人,只有真正热爱自然,才能用心,而不是用眼感受到它的美,才能用优美的文字,通过对最微小细节的生动描述,让我们体会到它的美。大爱无疆,大美无言,对自然的尽情赞美,是因为她有一颗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心。
她认为正因为人类有了改造自然的能力,所以才更应尊重自然,才更要敬畏所有的生命,只有让生命感受自然的变化,与自然肌肤相亲,心与自然平等交流,在享受自然带给我们的美丽的同时,让自然之美纯洁我们的灵魂,净化我们的心灵。她坚信人不可以也不能主宰自然,人应该成为自然的一部分,将人类生命与自然生命融为一体,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透过自然界的规律去发现人类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共同弹奏出生命的华彩乐章,
自古以来,人与自然原本是和谐相处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在掌握了大量的先进科学技术之后,反倒迷失了方向,与自然走向了对立面,人类期待用自己所创造的工业文明去改变自然,进而主宰自然。人类的盲目自大,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今的人类以前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未有的速度和力度践踏着大自然。回到了城市生活的迟子建虽不是一名科学工作者,但她敏锐地觉察到人们因自身的无知而对自然的蔑视,并由此对自然造成与难于挽回的破坏,她为此感到忧心忡忡。作为一名文学工作者,她在小说中表述自己的观念,传达她的思想,试图通过她笔下的人物来告诫我们。例如在小说《白银那》中,原本富饶的鱼类资源曾给白银那人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和无穷的生活乐趣。但是为了满足日益庞大的市场需求,为了追求更多的经济利益,人们忘记了祖祖辈辈的规矩,向自然无度地索取,导致黑龙江的渔业资源越来越稀少。人们为一时的利益破坏了自然的规则,反倒使人们自身陷入困境。在迟子建看来自然比人物更富有感情和光彩。她的人物描写寄托于自然,失去自然映衬的人物也将干瘪失色。世间万物都是平等的,人必须顺应自然,与自然只有相融才可以获得真正的和谐。一味的索取终将会让我们陷入无法自拔的绝境。
2.2 温暖面对人生
通过作品,迟子建告诉我们:生命中会看到彩虹,也会遭遇风暴,无论何时都要坚强面对生活的考验,勇敢直面人生的缺憾;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无论何时都要相信人性的善,坚守住人性的底线。
在忧伤中,人类更能发现真实的自我;在痛苦中,我们更能激发潜能;在不幸面前,人性中光明力量的一面才能完全展露。正因此,歌德才说过:“真正的幸福不会打动我们,完善我们,我们只获得给我们带来痛苦的东西。”
迟子建小说,虽然不是“伤痕小说”,但大多的故事都是婚姻夭折、家庭破碎、爱情无果、理想毁灭、生离死别等等悲剧性的情节,故事中那些原本就普通平凡的人物再三遭受命运的嘲弄,生活艰辛、处境坎坷、饱尝人情冷暖,没有唯美幸福的结局。但是细细品味之下,你会发现她的小说哀而不伤、悲而不绝,她不会特意和夸大地书写悲伤,会很有节制的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却无处不在的忧伤笼罩整个故事,你会不知不觉被她的情绪感染,置身于那个世界,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
例如《踏着月光的行板》讲述的是一对在不同城市打工的农民工小夫妻辛酸浪漫的故事,为了省钱,每周只能打一次电话,乘坐最便宜的火车,在最便宜的旅馆,能相聚一夜,已是极大的满足了。在一个团圆的中秋夜,为了给对方一个惊喜,在没有告知对方的情况下,两人都踏上了通往团圆的火车,阴差阳错地将宝贵的时间浪费在路上,与彼此失之交臂,最后只能在火车相遇而过的时刻隔窗相望。在伤感中又是如此的温暖,虽错失了团聚让人叹息,但是却能够体会到两人之间的浓浓温情。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