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与保障: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公民表达权研究

限制与保障: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公民表达权研究[20200101172802]
保障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公民表达权有利于预防、控制、化解、修复公共危机。而限制公共危机管理中公民表达权则有利于公民的有效表达,避免公民因超越法律限制而无法有效地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现象,因此,要落实公民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表达权需要政府把握好保障和限制的度。本文通过对公民在公共危机管理中行使表达权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存在保障不力、限制不当和行使效果不明显的问题,最后得出落实公共危机管理中公民表达权的对策,即既需要政府态度的重视、法律上的保障、司法上的救济,还需要法律上的限制和公民对自身的约束。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 公共危机管理,表达权,公民,政府,保障,限制
目 录
1 引言 1
2 公共危机管理中公民表达权概述 1
2.1 公共危机管理中公民表达权的含义 1
2.2 公共危机管理中公民行使表达权的方式 1
2.3 公共危机管理中公民表达权的功能 3
3 公共危机管理中公民表达权的现状 4
3.1 公共危机管理中公民表达权的法律法规规定 4
3.2 公民表达权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行使 5
4 公共危机管理中公民表达权存在的问题 6
4.1 公共危机管理中公民表达权保障不力 6
4.2 公共危机管理中公民表达权限制不当 7
4.3 公共危机管理中公民表达权行使效果不明显 8
5 公共危机管理中公民表达权存在的问题的原因 9
5.1 政府对公民行使表达权的排斥 9
5.2 公民自身缺陷 10
5.3 传统文化的影响 11
6 落实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公民表达权的对策 11
6.1 对公共危机管理中公民表达权给予有力保障 11
6.2 对公共危机管理中公民表达权给予适当限制 13
结论 15
致谢 16
注释 17
参考文献 18
1 引言
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公民表达权是指公民或者社会组织享有的公开发表自己对公共危机管理的看法、主张、意见从而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权利。保障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公民表达权极其重要,因为公民的有效表达可以起到危机预警、决策辅助、资源整合、监控以及修复等作用。然而由于公共危机事件涉及的不单单是一个人的利益,更是一个群体的利益。同时,它相比较其他公共事件而言,更具紧急性、突发性,所以,如果不对表达权予以限制,任由某些公众通过不理智的行为表达自己的意愿,这不仅仅会对危机处理造成干扰,甚至有可能会造成更大范围的社会公众的恐慌或者愤怒情绪,影响社会安定。因此,对公民表达权进行适当限制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如何在公共危机管理中保障和限制公民表达权,并将两者平衡好成为政府困扰的问题以及学术研究上的一个难点。本文就如何保障和限制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公民表达权进行研究和探讨。
2 公共危机管理中公民表达权概述
2.1 公共危机管理中公民表达权的含义
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公民表达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它是指公民和社会组织享有的,由宪法规定、认可且保障的,为公开发表自己对公共危机管理的看法、主张、意见等内容而使用各类媒介手段和方式,不被他人非法干预、限制或侵犯的权利。
其主体是公民及社会组织;表达行为是指主体在行使表达权时所采取的的方式以及表达的内容等,其内容是指自主以及自由地公开、发表对公共危机管理的意见和观点[1]。
2.2 公共危机管理中公民行使表达权的方式
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公民行使表达权的方式主要有公民个人直接行使;通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间接行使;通过新闻媒体和网络平台行使;通过相关社会组织行使等。
2.2.1 公民个人直接行使的方式
公民个人直接行使的方式主要可以分为现场沟通与专家咨询会;个别会谈;电话和信件;集会、结社、示威、游行的方式。
现场沟通与专家咨询会。在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公共部门会通过新闻发布会等方式告知公众危机事件,并将调查出来的原因以及存在的问题予以公布。在这个时候,公民包括专家、记者可以就了解的情况或者想要了解的情况询问危机沟通者,并就政府采取的行动提出自己的观点,从而进行有效表达。
个别会谈。在公共危机事件中,对于情绪反应比较严重者,公共危机管理部门会就所出现的情况、目前未处理的问题与受害者进行个别谈话,并听取受害者对于目前情况的想法,明白他们的顾虑,从而保证公民的有效表达。
电话和信件。除了以上方式,公民,特别是受害者也可以通过电话或者信件向公共部门就公共危机事件咨询相关情况、提意见。
举行集会、结社、游行、示威。在发生公共危机事件时,有些公民会采取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方式。这些方式的采用需要向主管机关提交书面申请并获得批准。但是,有些公民并不知道这些程序或者由于情绪过于激动,而忽略了自己的行为是否合法。像2012年因钓鱼岛事件,多个地区举行示威游行,但是并不是每个地区举行示威游行的公民都是理性的,很多人选择砸毁日货商店等方式,这样的方式明显不恰当而且不合法。
2.2.2 通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间接行使表达权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是连接公民与政府的重要纽带。公民可以通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表达自己对公共危机管理的看法,从而间接地行使表达权。表达的内容主要关于危机前的预警以及危机后的重建。关于处理危机的决策的表达往往不太能实现,因为两会的召开时间可能与公共危机事件相隔较远。
2.2.3 通过新闻媒体和网络平台表达
公民可以通过网媒、纸媒发表自己对公共危机管理的观点。就纸媒而言,主要是通过发表相关的文章进行表达。在网络媒体上,近年来,随着网民的数量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媒体发表自己的言论,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讨论。目前,也有一些政府在官方网站设置“网上评议政府”以及其他提意见的平台,公民也可以通过这些平台发表自己的观点。
2.2.4 通过相关社会组织表达
目前,随着共青团、妇联等党联系群众的社会组织的发展,这些组织成为民意汇集之地。公民可以通过这些社会组织向政府表达自己对于公共危机管理的意见。
2.3 公共危机管理中公民表达权的功能
2.3.1 危机预警功能
由于危机诱因往往是潜在的、隐蔽的、偶然的,对系统还没有构成极大的威胁,人们也可以容忍,所以经常不易被发现。而公众是与公共危机事件最贴近的,他们往往会比政府要更早看到危机的诱因。如果公民表达权得到充分保障,公共部门就能及早地发现危机诱因,洞察非常态的因素,并引起注意,采取措施,把危机扼杀在萌芽状态,从而起到危机预警作用[2]。
2.3.2 危机决策辅助功能
公共危机管理决策的难点从本质上来说是因为信息的缺失,因为信息的不完整直接导致了危机处理的不可预见性。而由于危机与公众息息相关,所以,公民表达权的落实可以最大限度地弥补危机决策所需要的信息和人力、物力资源。因此,可以起到危机决策辅助功能。
2.3.3 危机资源整合功能
由于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具有多重不确定性,即无论是公共危机事件发生的时间,还是其地点、程度以及对象,都不能够确定,所以政府在短时间内所能供应的公共资源有限,必然会无法及时而有效地采取应急措施应对某些突发危机事件,这样的情况下,危机处理的效果必然受到影响。而通过表达权的落实,让受到危机影响的直接利益相关者即公众认识到,危机处理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也是公民个人的事情。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集中人力物力,让危机更好更快地被解决。
2.3.4 危机监控功能
公民表达权的落实有利于提高公民对公共危机的参与度,对公共部门起到一定的压力,从而促使公共部门对公共危机事件引起的重视,发现存在问题,及时对问题进行整改,消除危机诱因。除此之外,公众是公共危机事件的直接受害者,因此,公众对公共危机的敏感度会比政府强,因此能够加强危机监控的广度和深度。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112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