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青少年亚文化的呈现及其意义表征对哔哩哔哩弹幕网站的研究
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手段的增加,网络信息平台和形式显示出多元化的趋势,而新媒体作为一种信息来源的重要途径,以其快捷,便利,趣味性强,在青少年之中格外受欢迎。本文以近年来较为热门的B站弹幕文化为例,从伯明翰学派的青少年亚文化视角出发,对于网站运营中重要的三个组成部分——B站运营方,投稿者,观众进行采访和行为分析,并对青少年新型媒体中的文化呈现及其背后所表现出的文化认同进行解读。最终发现随着新媒体平台的飞速发展,青少年亚文化在继承了原有的抵抗,风格,收编的基础上,青少年亚文化的产生目的和传播方式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原有的抵抗转变成了一种纯粹的娱乐追求,风格仍然存在,而收编由主流文化收编变为了自我收编。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绪论 1
(一)研究背景 1
(二)文献综述 2
二、研究设计 5
(一)核心概念界定 5
(二)研究方法 5
(三)研究对象的介绍 6
三、 B站活动的主要机制呈现 7
(一)B站影像的呈现特征 7
(二)内部规则的自动形成 10
(三)B站后续的传播机制 11
四、B站活动的意义表征 13(一)压力的消解——新媒体之下的青少年亚文化的不同去向 13
(二)风格的延续——青少年亚文化的典型特征的保留 14
(三)自我的收编——收编的一种新解释 14
五、小结与讨论 15
致谢 15
参考文献 15
新媒体背景下青少年亚文化的呈现及其意义表征——对哔哩哔哩弹幕网站的研究
引言
一、 绪论
(一)研究背景
网络媒介的发展近年来已经进入到了一种日新月异的发展阶段,进而又诞生出了一系列的衍生产物,而新媒体也逐渐变成了人们每天了解外界信息的最为重要的平台之一,在这中间,新媒体不但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也在无形之中改变着使用它的人们的生活方式。青少年这个群体对于新鲜事物向来拥有热衷于探索发现的特质,且相对于其他年龄群体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来说更加利用这些新鲜的媒介来进行信息的交换,因而新媒体成功地成为了青少年群体最为重要的接触对象,具中文互联网数据资讯中心2014年12月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上网人数已达6.49亿,其中青少年网民数量已占到54.3%[1],可以看出,青少年网民已经占据了网民总数的半壁江山。而在这中间,青少年的各种形态的亚文化得到了形成和传播并提供了一个平台使得他们能够结识更多的有相同志趣爱好的同龄人,诸如豆瓣、人人、百度贴吧、知乎、果壳、乃至B站等相关网站在被青少年所构建的同时也反过来能够影响更多的青少年乃至不同年龄的群体的人群。而且更让人感到惊讶的是,这些对于主流文化来说长期被视作为亚文化的事物,正透过新媒体所具有的及时性和广泛性,对于主流文化进行逐步的“入侵”,这些现象可以从诸如近年来“弹幕”电影,微博访谈直播,cosplay等元素的兴起可见一斑。
在这之中,青少年既是扮演着一种亚文化的创造者的形象,创造并引领着亚文化进入主流文化掌权者的视线之中,对于主流文化进行一定程度的影响甚至改造,同时自身也受到亚文化的影响和改造,使得亚文化这一思想深入到青少年的观念之中,甚至对于大众来说形成了“青少年文化即是亚文化”的一种思维定式。
但实际上由于笔者本身在平时接触较多以B站为主的娱乐网站之后发现,事实并非如同以往的大多数研究那样表现出来的青少年文化与主流文化那么绝对,二者也并非绝对的相互隔离,因此展开了本次调查,企图了解到事实的真相,对于目前传统的青少年亚文化的研究脉络起到进一步的扩展作用,更加全面地展现出青少年亚文化的正负两面性,进一步完善新媒体环境之下的青少年亚文化研究。同时也使得主流文化对于青少年亚文化有更为合理的认识,了解到青少年的亚文化群体实际情况并不如同想象中的那样代表着“离经叛道”,“犯罪”,“抵抗”,更多的青少年亚文化在被青少年塑造的过程中,也在表达着青少年群体渴望得到关注,和主流文化的认可,以满足青少年群体的诉求的这一现象,从而加深主流文化对于青少年亚文化群体的关注。
(二)文献综述
1. 新媒体发展前青少年亚文化相关文献研究
伯明翰学派的研究借助于芝加哥学派的部分研究观点展开进一步的研究,对于青少年这个群体的研究也从亚文化从产生到发展到最后的走向这个过程进行分析,主要分为“抵抗”“风格”和“收编”三个阶段:
伯明翰学派主要认为二战之后因“福利国家”口号的提出,但具体的承诺却并未得到实现,英国工人阶级青少年因而产生了对现实社会的“抵抗”情绪,想要寻找一种可以宣泄的口子,因此,“青年亚文化用引人注目的风格标志着资本主义的共识的破灭和瓦解”[2]17。另外,由于亚文化形成的主体是青少年,根据艾弗里森关于人格发展“八段论”的观点,青少年正是人们“认同和角色混淆”的时期,正竭力地认识不同的角色的社会意义,寻求角色的自我认同。为解决认同危机,青少年热烈地寻求可以信仰的人、观念和偶像, 醉心于时尚的追求。为了体现认同并防御认同感的丧失,他们制造出了各种风格,作为“圈内人”和“圈外人”的标志。[3]并通过这种抵抗形成的“圈子”来寻求认同。
而这种亚文化除了变得更为流传下去,本身也被再次赋予了新的意义,这样的行为使得青少年作为亚文化的创造者使用亚文化去撼动主流文化的同时,亚文化本身也形成了一个主体去运作和影响青少年,在这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相互间的文化认同的观念,“风格通常被看作是许多类型的事物所做的分类, 它也涉及某些事情如何去做, 如如何演奏音乐、如何发表演讲、如何穿着打扮等”[4]
最后是青少年亚文化发展的最后阶段,亦即“收编”。赫迪伯格在对于这种现象的归纳为:“亚文化的表达形式通常通过两种主要的途径被整合和收编进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秩序中去:第一种:商品的方式。把亚文化符号(服饰, 音乐等)转化成大量生产的物品。第二种:意识形态的方法。支配集团——警察、媒介、司法系统——对异常行为贴‘标签’并重新界定。”[5]94青少年对于潮流的狂热性已经引起了商业运作的团体和社会秩序的管理者的注意,这两个团体对于青少年亚文化所追求的一些象征性元素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易或是谈判行为,如果能够获得社会秩序管理者的允许,那么商业盈利的团体将把他们所关注的亚文化中的一些元素进行商业化,而商业化这一过程就是将其向主流文化推进和融合的过程。又或是社会秩序的管理者认为这这种行为会造成社会秩序的不稳定或是对于主流、霸权造成威胁而动用暴力机关进行镇压使其完全地消失在公众视野中。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绪论 1
(一)研究背景 1
(二)文献综述 2
二、研究设计 5
(一)核心概念界定 5
(二)研究方法 5
(三)研究对象的介绍 6
三、 B站活动的主要机制呈现 7
(一)B站影像的呈现特征 7
(二)内部规则的自动形成 10
(三)B站后续的传播机制 11
四、B站活动的意义表征 13(一)压力的消解——新媒体之下的青少年亚文化的不同去向 13
(二)风格的延续——青少年亚文化的典型特征的保留 14
(三)自我的收编——收编的一种新解释 14
五、小结与讨论 15
致谢 15
参考文献 15
新媒体背景下青少年亚文化的呈现及其意义表征——对哔哩哔哩弹幕网站的研究
引言
一、 绪论
(一)研究背景
网络媒介的发展近年来已经进入到了一种日新月异的发展阶段,进而又诞生出了一系列的衍生产物,而新媒体也逐渐变成了人们每天了解外界信息的最为重要的平台之一,在这中间,新媒体不但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也在无形之中改变着使用它的人们的生活方式。青少年这个群体对于新鲜事物向来拥有热衷于探索发现的特质,且相对于其他年龄群体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来说更加利用这些新鲜的媒介来进行信息的交换,因而新媒体成功地成为了青少年群体最为重要的接触对象,具中文互联网数据资讯中心2014年12月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上网人数已达6.49亿,其中青少年网民数量已占到54.3%[1],可以看出,青少年网民已经占据了网民总数的半壁江山。而在这中间,青少年的各种形态的亚文化得到了形成和传播并提供了一个平台使得他们能够结识更多的有相同志趣爱好的同龄人,诸如豆瓣、人人、百度贴吧、知乎、果壳、乃至B站等相关网站在被青少年所构建的同时也反过来能够影响更多的青少年乃至不同年龄的群体的人群。而且更让人感到惊讶的是,这些对于主流文化来说长期被视作为亚文化的事物,正透过新媒体所具有的及时性和广泛性,对于主流文化进行逐步的“入侵”,这些现象可以从诸如近年来“弹幕”电影,微博访谈直播,cosplay等元素的兴起可见一斑。
在这之中,青少年既是扮演着一种亚文化的创造者的形象,创造并引领着亚文化进入主流文化掌权者的视线之中,对于主流文化进行一定程度的影响甚至改造,同时自身也受到亚文化的影响和改造,使得亚文化这一思想深入到青少年的观念之中,甚至对于大众来说形成了“青少年文化即是亚文化”的一种思维定式。
但实际上由于笔者本身在平时接触较多以B站为主的娱乐网站之后发现,事实并非如同以往的大多数研究那样表现出来的青少年文化与主流文化那么绝对,二者也并非绝对的相互隔离,因此展开了本次调查,企图了解到事实的真相,对于目前传统的青少年亚文化的研究脉络起到进一步的扩展作用,更加全面地展现出青少年亚文化的正负两面性,进一步完善新媒体环境之下的青少年亚文化研究。同时也使得主流文化对于青少年亚文化有更为合理的认识,了解到青少年的亚文化群体实际情况并不如同想象中的那样代表着“离经叛道”,“犯罪”,“抵抗”,更多的青少年亚文化在被青少年塑造的过程中,也在表达着青少年群体渴望得到关注,和主流文化的认可,以满足青少年群体的诉求的这一现象,从而加深主流文化对于青少年亚文化群体的关注。
(二)文献综述
1. 新媒体发展前青少年亚文化相关文献研究
伯明翰学派的研究借助于芝加哥学派的部分研究观点展开进一步的研究,对于青少年这个群体的研究也从亚文化从产生到发展到最后的走向这个过程进行分析,主要分为“抵抗”“风格”和“收编”三个阶段:
伯明翰学派主要认为二战之后因“福利国家”口号的提出,但具体的承诺却并未得到实现,英国工人阶级青少年因而产生了对现实社会的“抵抗”情绪,想要寻找一种可以宣泄的口子,因此,“青年亚文化用引人注目的风格标志着资本主义的共识的破灭和瓦解”[2]17。另外,由于亚文化形成的主体是青少年,根据艾弗里森关于人格发展“八段论”的观点,青少年正是人们“认同和角色混淆”的时期,正竭力地认识不同的角色的社会意义,寻求角色的自我认同。为解决认同危机,青少年热烈地寻求可以信仰的人、观念和偶像, 醉心于时尚的追求。为了体现认同并防御认同感的丧失,他们制造出了各种风格,作为“圈内人”和“圈外人”的标志。[3]并通过这种抵抗形成的“圈子”来寻求认同。
而这种亚文化除了变得更为流传下去,本身也被再次赋予了新的意义,这样的行为使得青少年作为亚文化的创造者使用亚文化去撼动主流文化的同时,亚文化本身也形成了一个主体去运作和影响青少年,在这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相互间的文化认同的观念,“风格通常被看作是许多类型的事物所做的分类, 它也涉及某些事情如何去做, 如如何演奏音乐、如何发表演讲、如何穿着打扮等”[4]
最后是青少年亚文化发展的最后阶段,亦即“收编”。赫迪伯格在对于这种现象的归纳为:“亚文化的表达形式通常通过两种主要的途径被整合和收编进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秩序中去:第一种:商品的方式。把亚文化符号(服饰, 音乐等)转化成大量生产的物品。第二种:意识形态的方法。支配集团——警察、媒介、司法系统——对异常行为贴‘标签’并重新界定。”[5]94青少年对于潮流的狂热性已经引起了商业运作的团体和社会秩序的管理者的注意,这两个团体对于青少年亚文化所追求的一些象征性元素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易或是谈判行为,如果能够获得社会秩序管理者的允许,那么商业盈利的团体将把他们所关注的亚文化中的一些元素进行商业化,而商业化这一过程就是将其向主流文化推进和融合的过程。又或是社会秩序的管理者认为这这种行为会造成社会秩序的不稳定或是对于主流、霸权造成威胁而动用暴力机关进行镇压使其完全地消失在公众视野中。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