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文艺思想的当下解读

梁启超文艺思想的当下解读[20200101174449]
梁启超被公认为是清朝最优秀的学者之一,他对当时文坛和政界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文艺观主要体现在其三界革命的主张中。这些文艺思想对当今文坛仍然有着借鉴意义。当今文坛大众精英文学之争,纯文学与实用主义文学之争,都可以透过梁启超的文艺思想找到合适的解决之道。当今社会尽显和平与发展的盛世,大批文人可致力于文学创作,但是当今文坛却纷繁复杂,鱼目混珠,天马行空,一片奢靡,惊世之作难以浮出水面。而梁公提倡“经世致用”,文学要为当下现实服务。结合当今文坛,探究梁启超文艺思想在当今是否具有价值和进步意义以及警醒世人文学为现实服务的重要性。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梁启超,文艺思想,三界革命,当下解读
目 录
1 引言 1
2 梁启超及其文艺思想 1
2.1 梁启超其人其时 1
2.2 梁启超的文艺思想 2
2.2.1 诗界革命 2
2.2.2 文界革命 4
2.2.3 小说界革命 5
3 梁启超文艺思想的当下解读 7
3.1 大众文学与精英文学的和谐共存 7
3.2 实用主义与纯文学的互相渗透 10
结论 13
致谢 14
注释 15
参考文献 16
1 引言
梁启超作为近代时期社会改良运动的先驱者,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其作为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兼学者,他的政治生涯带有学者风范,学者生涯又具有政治色彩。对梁启超其人及其文学进行研究之人层出不穷。郭沫若曾在《文学革命之回顾》中说道:“文学革命的滥觞,应追溯到满清末年资产阶级的意识觉醒的时候。这个时期的代表,我们当推梁公。”[1]从该评论中,我们能发现梁启超的影响之大。而其中梁启超的文艺思想是其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近代文坛产生过巨大影响。
纵观当今文坛,嘈杂繁复,呈现出一片混乱无序的状态。它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所占据的地位也日渐降低。文学的价值和作用在动荡变化的现实生活中正经受着巨大而急剧的沉浮和调整。新时期我们需要用新的视野和观念来看待文学。正是站在这种思考的立场,我们试图通过对梁启超文艺思想的深入解读,探究其在当今文坛的进步意义。
2 梁启超及其文艺思想
2.1 梁启超其人其时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的研究涉及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各个领域。梁启超生于1873年,出身于一个半耕半读的家庭,祖父做过教谕,父亲是个教书先生。家庭环境的影响使得他的国学根底颇为深厚。
梁启超先生处在清末民初的交替之时,那个年代的时局动荡不安。帝国主义通过各种方式极力想要瓜分中国,与软弱无能的晚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让中国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百姓的生活困苦不堪,一边要面临清政府的严苛赋税,一边随时都可能成为帝国主义压迫下的牺牲品,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明天在哪里。而国内有识之势在这个动荡的年代里都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国家的命运,百姓的生活。所以在1895年至1920年间的25年里,知识分子通过努力,使得无论是思想的传播媒介,还是内容,都产生了突破性的变化。换句话说,那二十五年是现代中国的奠基时代。而梁启超无疑是“转型时代”里当之无愧的领袖之一。
1898年农历4月,梁启超参与“百日维新”,光绪皇帝赏六品衔,奉旨办译书局事务。农历6月,变法失败了。梁启超在日本人保护下经由天津逃亡到日本。1899年至1912年,梁启超主要在日本度过,其间他也曾赴美国、新加坡、澳洲、加拿大等地短暂逗留。这些年在海外的生活与学习,让他的思想和境界有了更大的提升。1918年11月15日,梁启超辞去段祺瑞政府的内阁财政总长之职,从此告别政坛。后与丁文江、张君劢、蒋百里等结伴去欧洲游历。这次欧洲之行,成就了他后来的著作《欧游心影录》。
梁启超的一生写作了大量的文章,在他36年的政治生涯中,也能达到每年平均写作39万字之余,各种著述达1400多万字。他曾热心地到各大专院校进行学术演讲,退出政坛后更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学术研究和教育工作上。梁启超曾出任京师图书馆馆长,曾在南开大学、东南大学、北京大学等大学兼课,也曾执教于清华学校。梁启超撰写的《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等在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文章风格,被世人称为“新文体”。他的这种“新文体”是五四以前最受欢迎、模仿者最多的文体,而且至今仍然值得学习和研究。
2.2 梁启超的文艺思想
作为一个开气亡失的学者,梁启超的文艺思想对后代影响甚大。综观他的学术历程,其对文艺的关注与理解主要体现在“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这三场文艺界的革命之中。
2.2.1 诗界革命
1895年至1911年,是旷古未有的“天崩地解”的时代,是中国社会、文化、价值观念急剧变化、不断新陈代谢的时代,也是传统诗学思想急剧变化与更新的时代。在这个过渡时代里,作为晚清著名学者的梁启超也于1899年在《夏威夷游记》中首次提出“诗界革命”,倡导“支那非有诗界革命,则诗运殆将绝”。[2]在东渡日本之后,他对“诗界革命”的理解进一步加深,于1902年至1907年间写成了《饮冰室诗话》,进一步表达了他对“诗界革命”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
梁启超的诗界革命主张,主要概括为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其一,中国诗歌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走改良革新之路。梁启超认为自己虽然不能写出绝佳的诗句,但最大的爱好是赏析优美的诗文。他认为诗歌在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之后,已经被写作者提升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即使当今文坛出现令你为之惊叹的诗句,仔细读起来,就会发现,好像在哪篇文章中读过。这种现象足以让你看到当今文坛诗歌的萧条。所以要么不作诗,要作诗的话,一定要成为诗界哥伦布、麦哲伦这样的先驱才可以。当今文坛如果不出现一场诗文界的革命,那么中国诗界的发展将会停滞不前,甚至走向灭亡。我们不能让中国的诗界走向绝境,所以只有进行一场“诗界革命”才能挽救中国的诗歌文体。
其二,真正的诗界革命应当包括精神、意境和语言的革新。过渡时代,一定会产生一场大的革命。然革命者,当革其精神,非革其形式。吾当今好言诗界革命,虽然,若以堆积满纸新名词为革命,是又满洲政府变法维新之累也。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斯可以举革命之实矣。苟能尔尔,则虽间杂一二新名词,亦不为病。梁启超还指出:“欲为诗界之哥伦布、玛塞郎,不可不备三长: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3]
在梁启超看来,好诗是要以新理想入古风格。即既拥有新理想,新意境,又不失旧有的风格。他所指的新理想,新意境,主要侧重于政治层面,即把个人的情感和时局的安危、国家的强弱、民族的存亡关联起来,力图在新的思想意识的冲击下拯救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而旧风格并不是指语言、结构、手法等形式方面,“旧”也不能理解为陈旧、古老之意,而应理解为“本来”、“本然”之意。这种旧风格指的是诗在经过多少年多少代人的发展之后具备了基本的审美特征,像这样具有审美特征的诗也就是所谓的拥有“旧风格”。“旧风格”之所以被理解为诗本该具有的审美特征,而并不理解为中国古代诗人所留下来的旧规矩、旧格套,因为梁公是反复古、倡创新,反拘束、倡自由的人。他在《饮冰室诗话》中声明:“自忖于古人之诗,能成诵者寥寥,而近人诗则数倍之,殆所谓丰于昵者耶?”[4]梁启超这样的观点和看法虽然过于片面,对古代诗人有所偏见,但是我们从中也能看到梁启超对未来诗界发展的憧憬,对新诗的发展充满了希望和期待。
其三,要向西方文学、中国民间通俗文学乃至其他各种艺术样式学习。梁启超所谓的新精神、新意境,包含西方新思想和新的表现方式、风格。所以,他主张:取西方文学中的风格,融入我国的诗歌中,然后开辟出有中国特色的诗界新革命。在诗界革命走向高潮的阶段,梁启超还大力提倡通俗体“杂歌谣”及白话歌词。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1217.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