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遵义县龙坑镇为研究对象

以遵义县龙坑镇为研究对象[202001071946]
在传统的农村生活中,中国文化所倡导的家庭伦理观念深深根植于人们的心中,家庭是保障老人晚年生活的有效所在,因此农村过去的养老问题并不突出。然而随着农村社会结构、家庭规模以及城镇化、工业化等方面一系列的演变,传统的农村养老模式遭受巨大的冲击。家庭、土地这些保障方式作用逐渐减弱。如何消除农村老龄化所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缓解由此而生的各种不同矛盾,唯一的有效途径就是不能再忽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而应该采取未雨绸缪的策略,积极关注农村集中养老工作。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集中养老模式,问题,解决建议
目 录
1 引言1
2 遵义市龙坑镇的养老现状1
3 影响农村集中养老发展的因素2
3.1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缓慢对西部农村集中养老的影响2
3.2 经济发展水平对西部农村集中养老的影响3
3.3 思想观念对西部农村集中养老的影响4
3.4 养老院自身管理对西部农村集中养老的影响5
4 解决西部农村集中养老问题的建议5
4.1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规范西部农村集中养老6
4.2 寻找地方特色发展地区经济6
4.3增加养老院资金来源渠道7
4.4 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加强西部农村集中养老宣传7
4.5 养老院自身完善内部管理8
4.6 借鉴社区养老成功经验8
结束语10
致谢11
参考文献12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虽然社会不断发展完善,但是其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日渐突出的人口老龄化问题。随着老年人口总量的不断增多,新生人口总量不断下降,老年人口在我国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这就使得老龄化问题成为人们日渐关注的话题。
发现问题,就需要去寻找方法解决问题。本文以西部地区贵州省遵义县先龙坑镇敬老院为例,探寻集中养老代替家庭养老的必要性,以及集中养老发展缓慢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希望有助于集中养老模式的更快发展。
2 遵义市龙坑镇的养老现状
长期以来西部农村地区由于经济落后,加上传统文化与宗教约束的原因,养老模式一直以自给自足生产方式为依托的家庭养老模式为主。随着中国户籍制度的松动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发达地区转移以需求自身更好的发展。再加之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推行,农村家庭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家庭规模不断缩小,传统的大家庭逐渐解体,老年人和子女分开住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使得空巢老人越来越多,这给老人的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及精神照料等方面都带来了诸多不便。家庭供养资源的减少与家庭供养能力的下降,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遭受巨大的挑战。
在中国,西部地区由于经济较为落后所以养老问题一直比较突出。而在西部地区,贵州省由于经济等各方面因素导致养老问题也一直比较突出。贵州省是西部较为偏远的省份,在最近一次人口普查中,贵州省不仅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双降”,而且其中全省常住人口,0-14岁人口为8764581人,占25.22%;15-64岁人口为23004671人,占66.21%;65岁及以上人口为2977216人,占8.57%。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4.94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2.3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6个百分点。
这一数据让我们看到了贵州省老龄化问题的加重,但是在老龄化程度加深的同时贵州省的养老相关基础设施却没有进一步完善。目前,贵州省遵义县龙坑镇仍然以家庭养老为主要养老模式,当地只有一家养老院。并且,这家养老院规模较小占地只有两亩地。一栋二层白色楼房和一个不大的院子。楼里一共住了二十六位老人和两个管理员。在管理员处了解到,养老院里的老人们都是失去了子女的孤寡老人,是由政府出资将他们送进敬老院的。老人们进来时不会带任何东西,在敬老院老人们的生活所需全部由政府出资提供。
老人们平时也没有固定的娱乐活动室,多是自己随意外出打打牌、下下棋,有时会有一些志愿者过来慰问老人们。楼前的院子里也是老人们的消遣活动场所之一,他们可以在里面种些蔬菜、饲养些家禽来自给自足。敬老院并没有特地安装一些健身器械,也没有什么组织特别节庆活动的习惯,老人们的生活总体来说比较单调。
进了养老院老人们大多要在这个地方生活到人生的结束,偶尔老人们的一些亲戚也会接他们出去玩两天,但那也只是暂时的游玩。老人们多是两人共住一个二十平米的小房间,据管理阿姨说是为了应对老人突发疾病管理人员无法及时了解以采取恰当措施等意外情况。在每个房间里家具的配置相当的简单,一张床,一个衣柜加上一些零碎的小家具便构成了老人们的房间。
由上述可见贵州省现行的家庭养老模式必将被集中养老模式所替代,当地的集中养老设施急需进一步完善。
3 影响西部农村集中养老发展的因素
3.1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缓慢对西部农村集中养老的影响
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发展缓慢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建设滞后、农村医疗保障体制不完善、最低生活保障不健全等方面。
其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建设滞后。国家最早于 1987 年开始在部分地区开展农村社会保障改革的试点工作,湖南省于 1991 年在株洲市郊区进行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以后又在全省范围内逐步扩大。1992 年民政部出台《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这一文件使全省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在一段时期内取得了较大进展,但随后 1999 年国务院决定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进行规范整顿,使一度蓬勃发展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趋于停顿,政策的反复致使一些农民对社会养老保险失去了信心,农民大规模退保的现象在各地普遍出现。此后,全省虽然在一定层面上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仍进行了不懈的改革探索部分地区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工作仍然滞后经济社会的发展。
其二,农村医疗保障体制不完善。养老和医疗一直是不可分开的两个问题,养老伴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国家为了重构农村社会医疗保障制度而专门针对于农村建立的保障制度,由于其涉及金额数目较少、易于操作、集资渠道多元等优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当前农村的覆盖面较广。但是,现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不足之处。首先,报销范围窄、比例低,报销的医药费少。由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主要针对的是农村中的大病,受保者必要要住院才可以报销一部分医药费,而且还必须在国家指定的医院,否则不可以报销医药费。受制于这个现实的原因,所以存在着高覆盖率下的低报销率的矛盾现象。其次,定点医院少,看病手续麻烦。一位龙坑镇老年人在交谈中提到,他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体系两年了,但是一次也没有报销过医药费,因为他这几年身体变好了些,没有再住过院,自己家离国家指定的医院较远,所以也没有到指定的医院看过病、买过药;平时吃的药是子女负责买,所以他按规定不可以报销医药费。再者,医疗服务水平低、医务人员的素质差。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基层卫生技术人员队伍不够稳定,村级医疗设施比较简陋,服务质量和能力不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保障体系建设与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不相适应。由于一些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技术、人员、设施、服务能力较弱,目前还承担不起农民群众“小病在乡村(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医疗服务格局,还不能有效缓解农民看病难。
3.2 经济发展水平对西部农村集中养老的影响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109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