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贡物的文化探究
目 录
1 引言 1
2 服饰类贡物与服饰文化 1
2.1 纺织品及文化 2
2.2 皮料及文化 3
2.3 玉配饰及文化 4
3 饮食类贡物与饮食文化 5
3.1 食物及文化 5
3.2 贡酒贡茶及文化 6
3.3 食器及文化 7
4 建筑材料类贡物与建筑文化 9
4.1 木材及文化 9
4.2 砖石及文化 10
4.3 金属及文化 10
5 交通工具类贡物与交通文化 10
5.1 车及文化 10
5.2 马及文化 11
5.3 舟船及文化 11
6 贡物文化的影响 12
6.1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特产文化 12
6.2 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地域文化 12
结 论 14
致 谢 15
参 考 文 献 16
1 引言
中国古代,地方定期向中央进贡当地特产,以满足统治阶层消费需求和资源配置,这一现象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至夏代。贡物为封建时代官吏、人民或属国献给帝王的物品。清王士禄《诏罢高丽贡鹰歌》:“西旅之獒越裳雉,贡物各各因其方。”《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贡,献功也。从贝,从工,工亦声”。“贝”指“钱财”“价值”。“工”指“工作”“工艺”。“贝”与“工”联合起来表示“有价值的本地工艺品”。“贡”的本义为:进献给朝廷的各地特色工艺品,引申义为:进献地方特产。据《尚书禹贡》(以下简称《禹贡》)载:“贡者,从下献上之称,谓以所出之谷,市其土地所生异物,献其所有,谓之厥贡。”可见,贡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赋之物,为一地“所生异物”,也就是特产之物。
“土贡”是奉献贡物的方式,是中国古代地方政府、官员或人民向中央和统治者进献土特产或珍宝等财物的制度,最早出现于原始社会末期,土贡制度下的各个时期,产生了种类繁多的贡物,所贡之物,为全国各地品质优秀、稀缺珍罕、享有盛誉、寓意吉祥的极品和精华,贯穿了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研究这些贡物,可以感受不同的中国古代文化。各个地区地理、气候、土壤等的差异,导致各地区贡物各有不同,类目繁多,所贡之物涉及丝麻织品、粮食、海产、玉石、金属、矿物、木材、手工艺品等,以满足统治者在各方面的需求。根据贡物的用途,对与古代宫廷生活相关的衣、食、住、行这四个方面相关的贡物及其文化进行探究。
2 服饰类贡物与服饰文化
服饰,包括人体衣着服装及配饰。古代,地方向统治者进贡的贡物中,有大量的丝、麻纺织品及动物皮毛等,作为古代统治阶层服饰的材质,以及金银玉石等装饰物品。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不仅是人类文明的标志,而且也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在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上,衣列于首位,这足以证明了服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它不仅是物质文明的结晶,更具有精神文明的含义。
2.1 纺织品及文化
缫丝织绸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纺织品是各时期贡物中最重要的一种。最早记录贡物的文献《尚书禹贡》(以下简称《禹贡》)中就有记载:“厥篚织文厥篚玄纤、缟厥篚玄纁玑组厥贡漆、枲,絺、纻,厥篚纤、纩。”其中,“织文”“玄”“缟”“玄纁”“絺”“纻”“纩”都表示纺织品。“织文”是织着彩色花纹的古代丝织品,孔安国传:“织文,锦绮之属。”《楚辞招魂》:“被文服织,丽而不奇些。”汉王逸注:“文谓绮绣也。”孔传:“玄,黑缯;缟,白缯。”《说文》:“缟,鲜色也。”从糸表示与线丝有关,高声。本义是未经练染的本色精细生坯织物。据《汉书》颜师古注解释,缟就是本色的缯。清任大椿《释缯》:“熟帛曰练,生帛曰缟。”“玄纁”指黑色和红色的布帛。“絺”“纻”“纩”则表示丝麻织物、细葛布。
《周礼》记载了国家以“九贡致邦国之用”,“四曰币贡”,郑玄注曰:“币贡,绣帛。”大部分地区都具备生产丝绸的条件,以致丝绸的花色品种也逐渐丰富起来,其中最主要的有绢、绮、锦。《说文》:“绢,缯如麦绢者。从糸,肙声。谓粗厚之丝为之。”采用平纹组织,是一种质地细腻、平整、挺括的天然丝织物。《说文》:“绮,文缯也。”《汉书高帝纪》八年:“贾人毋得衣锦、绣、绮、縠、絺、紵、罽。”注:“绮,文缯也,即今之细绫也。”《说文》:“锦,襄邑织文。”朱骏声按,染丝织成文章也,汉襄邑县贡织文。
“根据相关史料统计,唐代的贡物中,纺织品约占总数的25.9%。在唐代,江南道、河南道及河北道的绢、绫种类丰富,因为这些地区都是当时手工业较发达的地区。纺织品种类的多少,可以体现一个地区手工业及经济发展水平。”[1]“纺织品是宋代土贡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贡物,‘元丰贡’总共有191种,纺织品有41种,占到贡物总种类的24.47%。而到南宋时期的‘绍兴贡’中,由于其他贡物种类的减罢,纺织品竟达到总种类的86.54%。”[2]“纺织品成了明朝分布地区最广、数量最多的贡物,上贡的纺织品中最多的就是丝织品。这些纺织品仅由其名声即可知其非同一般,如文绫、绯绫、二色绫、云花绫、孔雀罗、半臂锦、平纱、斑白绢、茜绯花纱、红花蕉布、镜花绫、妆花绫盘缔花卉织锦、织金织锦云锦等。”[3]
最早丝绸织品只有帝王才能使用,但丝绸业的快速发展令丝绸文化不断渗透进入中华文化。战国及秦汉时代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带动了手工业的发展,从而推动了丝绸生产达到了一个高峰。锦的出现是中国丝绸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它将蚕丝优秀性能和美术结合起来,使丝绸不仅成为了高贵的衣料,更使之成为艺术品,大大提高了丝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对后世影响深远。
最能代表中国服饰文化特色的传统服装,就是丝绸服装。从这些纺织品贡物可见,中国纺织文化起源较早,皇室对纺织品的需求之大,丝织品、服饰品是十分绚丽多彩的,中国古代纺织品种类、花样繁多,反映了中国纺织业的发展和成熟。
2.2 皮料及文化
《禹贡》:“厥贡熊、罴、狐、狸、织皮厥贡羽、毛、齿、革惟金三品。”孔传:“贡四兽之皮,织金罽。”又有《史记货殖列传序》:“江南出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瑇瑁、珠玑、齿、革。”可见熊、狐狸等动物皮毛为古代重要贡物,“皮”“革”是作为皮衣的重要材料。《说文》:“兽皮治去其毛,革更之。象古文革之形,凡革之属皆从革。”而用“皮”“革”所制成的衣服则为“裘”。《说文》:“裘,皮衣也。”是象毛在外的兽皮皮衣,有袖口、领口。《说文》中也解释古代的裘衣是毛在外面的,现在北方牧羊人穿的羊皮皮衣就是毛在外的。
宋代上贡的物品中的毛皮,主要有毛毼、紫茸羊毼、毡、白毡、紫茸毡、靴毡、靴皮、麞、鹿皮、鲛鱼皮、鼊皮、翡翠毛等,这些都是极为珍惜罕见的物品,供皇帝冬季御寒所用。
狐裘极为珍贵,主要用于正式场合,除此之外,裘还有虎、狼、犬、羊等不同的质地。朱熹集传:“锦衣狐裘,诸侯之服也。”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狐裘,贵者之服。”诗仙李白放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史记孟尝君列传》:“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可见这种“狐白裘是价值不菲,它是用狐腋下最柔软最温暖的皮毛制成的,由于稀少,因此显得珍贵。”[4]
1 引言 1
2 服饰类贡物与服饰文化 1
2.1 纺织品及文化 2
2.2 皮料及文化 3
2.3 玉配饰及文化 4
3 饮食类贡物与饮食文化 5
3.1 食物及文化 5
3.2 贡酒贡茶及文化 6
3.3 食器及文化 7
4 建筑材料类贡物与建筑文化 9
4.1 木材及文化 9
4.2 砖石及文化 10
4.3 金属及文化 10
5 交通工具类贡物与交通文化 10
5.1 车及文化 10
5.2 马及文化 11
5.3 舟船及文化 11
6 贡物文化的影响 12
6.1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特产文化 12
6.2 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地域文化 12
结 论 14
致 谢 15
参 考 文 献 16
1 引言
中国古代,地方定期向中央进贡当地特产,以满足统治阶层消费需求和资源配置,这一现象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至夏代。贡物为封建时代官吏、人民或属国献给帝王的物品。清王士禄《诏罢高丽贡鹰歌》:“西旅之獒越裳雉,贡物各各因其方。”《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贡,献功也。从贝,从工,工亦声”。“贝”指“钱财”“价值”。“工”指“工作”“工艺”。“贝”与“工”联合起来表示“有价值的本地工艺品”。“贡”的本义为:进献给朝廷的各地特色工艺品,引申义为:进献地方特产。据《尚书禹贡》(以下简称《禹贡》)载:“贡者,从下献上之称,谓以所出之谷,市其土地所生异物,献其所有,谓之厥贡。”可见,贡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赋之物,为一地“所生异物”,也就是特产之物。
“土贡”是奉献贡物的方式,是中国古代地方政府、官员或人民向中央和统治者进献土特产或珍宝等财物的制度,最早出现于原始社会末期,土贡制度下的各个时期,产生了种类繁多的贡物,所贡之物,为全国各地品质优秀、稀缺珍罕、享有盛誉、寓意吉祥的极品和精华,贯穿了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研究这些贡物,可以感受不同的中国古代文化。各个地区地理、气候、土壤等的差异,导致各地区贡物各有不同,类目繁多,所贡之物涉及丝麻织品、粮食、海产、玉石、金属、矿物、木材、手工艺品等,以满足统治者在各方面的需求。根据贡物的用途,对与古代宫廷生活相关的衣、食、住、行这四个方面相关的贡物及其文化进行探究。
2 服饰类贡物与服饰文化
服饰,包括人体衣着服装及配饰。古代,地方向统治者进贡的贡物中,有大量的丝、麻纺织品及动物皮毛等,作为古代统治阶层服饰的材质,以及金银玉石等装饰物品。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不仅是人类文明的标志,而且也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在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上,衣列于首位,这足以证明了服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它不仅是物质文明的结晶,更具有精神文明的含义。
2.1 纺织品及文化
缫丝织绸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纺织品是各时期贡物中最重要的一种。最早记录贡物的文献《尚书禹贡》(以下简称《禹贡》)中就有记载:“厥篚织文厥篚玄纤、缟厥篚玄纁玑组厥贡漆、枲,絺、纻,厥篚纤、纩。”其中,“织文”“玄”“缟”“玄纁”“絺”“纻”“纩”都表示纺织品。“织文”是织着彩色花纹的古代丝织品,孔安国传:“织文,锦绮之属。”《楚辞招魂》:“被文服织,丽而不奇些。”汉王逸注:“文谓绮绣也。”孔传:“玄,黑缯;缟,白缯。”《说文》:“缟,鲜色也。”从糸表示与线丝有关,高声。本义是未经练染的本色精细生坯织物。据《汉书》颜师古注解释,缟就是本色的缯。清任大椿《释缯》:“熟帛曰练,生帛曰缟。”“玄纁”指黑色和红色的布帛。“絺”“纻”“纩”则表示丝麻织物、细葛布。
《周礼》记载了国家以“九贡致邦国之用”,“四曰币贡”,郑玄注曰:“币贡,绣帛。”大部分地区都具备生产丝绸的条件,以致丝绸的花色品种也逐渐丰富起来,其中最主要的有绢、绮、锦。《说文》:“绢,缯如麦绢者。从糸,肙声。谓粗厚之丝为之。”采用平纹组织,是一种质地细腻、平整、挺括的天然丝织物。《说文》:“绮,文缯也。”《汉书高帝纪》八年:“贾人毋得衣锦、绣、绮、縠、絺、紵、罽。”注:“绮,文缯也,即今之细绫也。”《说文》:“锦,襄邑织文。”朱骏声按,染丝织成文章也,汉襄邑县贡织文。
“根据相关史料统计,唐代的贡物中,纺织品约占总数的25.9%。在唐代,江南道、河南道及河北道的绢、绫种类丰富,因为这些地区都是当时手工业较发达的地区。纺织品种类的多少,可以体现一个地区手工业及经济发展水平。”[1]“纺织品是宋代土贡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贡物,‘元丰贡’总共有191种,纺织品有41种,占到贡物总种类的24.47%。而到南宋时期的‘绍兴贡’中,由于其他贡物种类的减罢,纺织品竟达到总种类的86.54%。”[2]“纺织品成了明朝分布地区最广、数量最多的贡物,上贡的纺织品中最多的就是丝织品。这些纺织品仅由其名声即可知其非同一般,如文绫、绯绫、二色绫、云花绫、孔雀罗、半臂锦、平纱、斑白绢、茜绯花纱、红花蕉布、镜花绫、妆花绫盘缔花卉织锦、织金织锦云锦等。”[3]
最早丝绸织品只有帝王才能使用,但丝绸业的快速发展令丝绸文化不断渗透进入中华文化。战国及秦汉时代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带动了手工业的发展,从而推动了丝绸生产达到了一个高峰。锦的出现是中国丝绸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它将蚕丝优秀性能和美术结合起来,使丝绸不仅成为了高贵的衣料,更使之成为艺术品,大大提高了丝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对后世影响深远。
最能代表中国服饰文化特色的传统服装,就是丝绸服装。从这些纺织品贡物可见,中国纺织文化起源较早,皇室对纺织品的需求之大,丝织品、服饰品是十分绚丽多彩的,中国古代纺织品种类、花样繁多,反映了中国纺织业的发展和成熟。
2.2 皮料及文化
《禹贡》:“厥贡熊、罴、狐、狸、织皮厥贡羽、毛、齿、革惟金三品。”孔传:“贡四兽之皮,织金罽。”又有《史记货殖列传序》:“江南出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瑇瑁、珠玑、齿、革。”可见熊、狐狸等动物皮毛为古代重要贡物,“皮”“革”是作为皮衣的重要材料。《说文》:“兽皮治去其毛,革更之。象古文革之形,凡革之属皆从革。”而用“皮”“革”所制成的衣服则为“裘”。《说文》:“裘,皮衣也。”是象毛在外的兽皮皮衣,有袖口、领口。《说文》中也解释古代的裘衣是毛在外面的,现在北方牧羊人穿的羊皮皮衣就是毛在外的。
宋代上贡的物品中的毛皮,主要有毛毼、紫茸羊毼、毡、白毡、紫茸毡、靴毡、靴皮、麞、鹿皮、鲛鱼皮、鼊皮、翡翠毛等,这些都是极为珍惜罕见的物品,供皇帝冬季御寒所用。
狐裘极为珍贵,主要用于正式场合,除此之外,裘还有虎、狼、犬、羊等不同的质地。朱熹集传:“锦衣狐裘,诸侯之服也。”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狐裘,贵者之服。”诗仙李白放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史记孟尝君列传》:“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可见这种“狐白裘是价值不菲,它是用狐腋下最柔软最温暖的皮毛制成的,由于稀少,因此显得珍贵。”[4]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