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下古镇的保护与利用研究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一、河下古镇概况1
(一)悠久的历史2
(二)灿烂的地域文化2
(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
(四)重要的战略地位3
二、河下古镇的规划与现状3
(一)河下古镇规划3
(二)河下古镇现状4
三、河下古镇在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4
(一)缺乏资金投入、项目预算过少4
(二)保护与利用工作随意5
(三)污染严重5
(四)宣传乏力、缺少特色6
四、对河下古镇保护与利用的建议7
(一)引进市场机制拓宽资金来源7
(二)规划先行,重视总体7
(三)环境治理7
(四)提升知名度8
五、结语8
致谢8
参考文献9
淮安河下古镇的保护与利用研究
公共事业管理 蒯发伟
引言
淮安,一座拥有2500年历史的古城,它历史悠久,战略地位重要,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丰厚的自然物产造就了淮安的经济繁荣,文化氛围浓厚,人才辈出,一代伟人周恩来就是出自淮安市淮安区。在明清时期,淮安是当时苏北地区的军、州、路、府的各衙门住所,是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之一,拥有着“壮丽东南第一州”的美誉。
然而淮安城中最璀璨明星则是位于城中西北角的河下古镇,这座古镇在2002年被国家建设部评定为全国重点保护历史街区,同时也是淮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保护区域之一。就是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名镇在连续申请全国历史文化名镇中接连失败,作者希望通过对河下古镇保护与利用的研究,可以为淮安市政府部门提供建议,为家乡的发展添砖加瓦。
一、河下古镇概况
河下古镇坐落于淮安市淮安区(原淮安市楚州区于2012年1月31日更名)的西北角,据淮安县志记载,河下古镇最早形成于春秋时期,于2002年被国家建设部评定为全国重点保护历史街区。这里地形独特,地势险要,曾诞生巾帼英雄梁红玉、《西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游记》作者吴承恩等历史名人。在运河经济时代,河下古镇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更是成为当时苏北地区的行政中心,当地经济空前繁荣,各地的富商都迁居此地,成就了苏北小江南景观。
(一)悠久的历史
河下古镇已有2500的历史,据淮安县志记载,河下古镇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在当时河下古镇称为末口,当时的主要作用是连接长江与淮河,以利于向北方运送军队和粮草。后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凿,河下古镇逐渐发展起来。到了明清时期,河下古镇达到鼎盛,明代修筑了清江浦、改变运河水道,淮安境内河下古镇日渐繁荣,至清代乾隆年间达到极盛,盐商云集,富甲一方,科举连捷,文风盎然,素有“小扬州”之称。当时清朝在淮安城中设立了漕运总督,派遣官员来主管苏北的军政。[1]清道光年间,随着“纲盐改票”,盐务管理机构迁往王家营的西坝,盐商纷纷迁出,因盐集散而兴盛的古镇因之走向衰落。 至清咸丰十年(1860)捻军南下,焚烧抢掠,河下全镇惨遭破坏。清末,漕运被废,彻底结束了河下繁盛的基础,昔日“半卷清明上河图”的古镇一蹶不振,昔日辉煌成为历史。
(二)灿烂的地域文化
1.文化名人辈出
河下古镇的人才辈出,据淮安县志记载,仅在明清时期就有55名进士从河下古镇走出来,这些进士中有状元、榜眼、探花,而举人更是超过100多人。而纵观河下古镇的历史长河,河下古镇中的名人有:韩信、枚乘、枚皋父子、梁红玉、吴承恩、沈坤、阎若璩、吴玉、程晋芳、吴鞠通、骆腾凤、邱心如、梁魏今、汪廷珍等等。[1]
2.美食多样
由于漕运与盐业的发展,河下古镇的经济十分繁荣,促进了当地的消费,饮食文化十分兴盛。。经过历代厨艺大师对厨艺的不断追求,形成闻名天下的淮扬菜系,而河下古镇更是拥有“淮扬名菜第一镇”的称号。较为出名的是文楼蟹黄汤包、文楼涨蛋、宴乐的长鱼席、河下篆香楼的玉兰片,其中长鱼宴为以一种黄鳝为原料,通过炒、烩、蒸、煮等方式,制作成108样形状及色香味各不相同的菜肴,并上于同一宴席,名扬海内外。
3.名胜古迹众多
河下古镇名胜古迹丰富,著名的有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故居“射阳”,乾隆游历登岸处—御码头,韩信钓鱼台、漂姆祠,抗金名将梁红玉祠堂,佛教名刹闻思寺、妙观寺,汉枚乘、枚皋父子遗踪古枚里,一代名医吴鞠通中医馆,沈坤状元府,左忠壮公祠等。古镇石板街湖嘴街、估衣街,长1500 多米,沿街有一座座百年老号商铺,一块块古朴的老牌匾额,一只只红彤彤的中国红灯笼等,尽现千年古镇昔日的繁华和古朴。镇周边有水天一色古萧湖、千年古运河等,古迹散布,洋溢着富有古韵诗意的独特魅力。[2]
河下古镇众多名胜古迹中不得不说河下古镇中繁华的园林了,据统计,历史上河下有名的宅第园亭多达117 处,园林建筑就有70 余座,在苏北古镇中绝无仅有,令人称叹。较为有名的园林有:恢台园、曲江园、止园、荻庄、晚甘园、带柳园、一簧园、思园、绾秀园、眷西堂、寓园、道甯堂、射阳、问心堂、松林草堂等。[2]
(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500年的历史沧桑变迁,由于京杭大运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带来了淮安这座运河边上古城的经济繁荣,使得这里商贾云集、园亭林立、文风蔚然。深厚的文化底蕴带给了淮安区这座文化古城的是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据淮安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官方网站公布的名录统计,淮安区现今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有117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项,省级项目7项,市级31项,县级78项。但是在2006年,淮安区政府部门开展了为期3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行动,据最终的汇总结果,初步有397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涉及音乐、手工、戏曲等34个类别,不得不说淮安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而其中很多都是在河下古镇。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十番锣鼓》诞生于清朝道光年间,距今已有200年历史了。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18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