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家庭隔代沟通的个案研究(附件)
摘 要伴随着我国城镇化、现代化的加快发展,国家政策改变,农村留守家庭大量出现。本研究以山东省兰陵县X村一户留守家庭为例,通过访谈与参与式观察发现,父母将其子女全权托付给老人抚养,老人与孩子在沟通方面面临不知道沟通什么、不知道如何沟通的现状与需求。本研究是通过个案工作对留守家庭隔代沟通问题进行社会工作介入的个案研究,以期在农村留守家庭隔代沟通问题的研究方法上有新的突破。
目 录
一、前言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意义 2
(三)文献综述 3
(四)相关概念界定 3
(五) 研究思路与方法 4
二、农村留守家庭隔代沟通的主要问题 4
(一)沟通内容 4
(二)沟通方式 4
三、个案工作介入X村留守家庭隔代沟通问题 5
(一)案例背景 5
(二)接案 5
(三)资料收集与需求评估 5
(四)制定计划 7
(五)实施计划 7
(六)结果评估 9
四、研究反思 10
(一)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家庭隔代沟通个案研究的优势 10
(二)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家庭隔代沟通个案研究的不足 10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附录:访谈记录 13
一、针对祖辈监护人 13
(一)家庭基本情况 13
(二) 家庭沟通方式 13
二、 针对儿童 13
致谢 15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
伴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加快发展,国家政策的改变,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涌向城市,支援城市建设,加速了我国城镇化、现代化进程。与此同时,农村大量出现以老人、妇女和儿童为主的农村留守家庭。许多父母将其子女全权托付给老人抚养,教养儿童的重任落在了老人的肩上。老人与孩子因观念、生活方式等差异彼此难以沟通,并且老人的文化水平低,对沟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与孩子沟通的时间少、内容简单、方式不当等诸多原因致使二者沟通时易引发冲突,影响家庭的和谐与儿童的成长。留守家庭存在的问题给个体、家庭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社会和国家带来消极影响,影响儿童的性格、人生观等方面的发展。山东省兰陵县X村留守家庭隔代沟通的问题现状在当地具有典型性。面对农村留守家庭存在的隔代沟通的现实需求和困境,从现有的社会环境来看,他们所能获得的社会支持和专业服务十分有限,在处理隔代沟通问题时存在较大的压力。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家庭中隔代沟通的问题,已经成为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在农村留守家庭中,因为隔代沟通产生的各种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与社会的重视和关心。国务院、民政部相继发布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进行指导。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发〔2016〕13号)、《国务院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国发〔2016〕36号)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64号)有关精神要求,五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中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作用的指导意见》(民发〔2017〕126号)。
笔者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在进入大学且对于留守家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后,作为留守青少年,父母曾缺少的陪伴与引导是笔者一直不能释怀的事情。有的社交场景下,我会意识到某些行为表现与想法观念是笔者在童年时没有及时养成的。笔者的性格、人生观、价值观,都带有家庭打上的烙印,尤其是爷爷奶奶带给笔者的影响。在系统的学习了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后,笔者经常会反思祖父母和父母带给笔者的家庭教育,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他们在笔者成长的过程中选择忽略的事情,在笔者以后的经历中都成为了自己的短板。同时笔者在街坊邻居那里看到了太多的父母、祖父母不注意家庭沟通与教育,他们动辄打骂孩子,不问缘由地指责孩子没有做好的事情;或者放任自流,不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成长的烦恼;或者溺爱娇惯,不舍得让孩子做任何事情,一味的宠溺。笔者曾经亲眼看到邻居家一个6岁多的男孩子用石子砸他奶奶,嘴里还骂着:“老不死的,为啥不给我钱?我就是要买变形金刚。”这个孩子的父母在孩子3岁的时候就去南方打工了,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照顾。因为是家里唯一的孙子,所以老俩口对孩子很是溺爱,孩子要什么就给买什么。小孙子被惯得无法无天,不知规矩。笔者难以想象他以后长大了,离开家人,该如何在社会上立足。这种感触推动着笔者回到家乡做这样的研究,分析隔代抚养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沟通现状与需求,并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的工作方法服务他们,帮助他们。运用个案社会工作的方法为他们提供情感援助、隔代沟通支持等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满足他们的需求,改善他们的祖孙关系。
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发现,此前的研究大多是关于家庭教育和情感交流,而对农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之间的隔代沟通的研究很少,且研究侧重于从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层面论述了对隔代教养、情感交流的思考和策略。在国内,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为农村留守人群提供专业的社工服务,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很多学者已经对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开展了详尽的研究,而在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隔代沟通方面,无论是理论层面抑或实践层面的相关资料及实际经验皆非常匮乏。本研究正是基于这种现状,通过对山东省兰陵县X村留守家庭隔代沟通的实例分析,尝试运用社会工作的个案工作方法来帮助当地农村留守家庭解决隔代沟通问题,促进农村留守家庭的和谐健康发展。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本个案研究对于农村留守家庭的研究切入了隔代沟通研究的新视角,结合了家庭沟通理论、家庭系统理论、社会需求理论,研究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家庭隔代沟通问题。在农村留守家庭的沟通方面,本研究试图在研究方法上有新的突破,期待本研究有助于社会工作在农村留守家庭隔代沟通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
2.现实意义
(1)有利于改善农村留守家庭老人与儿童的隔代沟通现状
由于老辈人的思想观念与现代社会有些代沟,他们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可能存在方法不当、观念保守等问题。本研究将通过个案研究的方式为这一问题探寻解决办法,改善留守家庭的隔代沟通现状。
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有问题的沟通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亦不利于老人的心理健康。通过社会工作的介入,缓解、消除隔代沟通的不良影响,以期为家庭创造出良好的氛围。
有利于丰富社会工作解决农村留守家庭隔代沟通问题的途径
通过社工个案介入,运用访谈法和参与式观察法,以寻找到一种解决农村留守家庭隔代沟通问题的好方法,丰富解决农村留守家庭隔代沟通问题的途径,有利于丰富社会工作解决农村留守家庭问题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也有利于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发展。
目 录
一、前言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意义 2
(三)文献综述 3
(四)相关概念界定 3
(五) 研究思路与方法 4
二、农村留守家庭隔代沟通的主要问题 4
(一)沟通内容 4
(二)沟通方式 4
三、个案工作介入X村留守家庭隔代沟通问题 5
(一)案例背景 5
(二)接案 5
(三)资料收集与需求评估 5
(四)制定计划 7
(五)实施计划 7
(六)结果评估 9
四、研究反思 10
(一)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家庭隔代沟通个案研究的优势 10
(二)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家庭隔代沟通个案研究的不足 10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附录:访谈记录 13
一、针对祖辈监护人 13
(一)家庭基本情况 13
(二) 家庭沟通方式 13
二、 针对儿童 13
致谢 15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
伴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加快发展,国家政策的改变,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涌向城市,支援城市建设,加速了我国城镇化、现代化进程。与此同时,农村大量出现以老人、妇女和儿童为主的农村留守家庭。许多父母将其子女全权托付给老人抚养,教养儿童的重任落在了老人的肩上。老人与孩子因观念、生活方式等差异彼此难以沟通,并且老人的文化水平低,对沟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与孩子沟通的时间少、内容简单、方式不当等诸多原因致使二者沟通时易引发冲突,影响家庭的和谐与儿童的成长。留守家庭存在的问题给个体、家庭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社会和国家带来消极影响,影响儿童的性格、人生观等方面的发展。山东省兰陵县X村留守家庭隔代沟通的问题现状在当地具有典型性。面对农村留守家庭存在的隔代沟通的现实需求和困境,从现有的社会环境来看,他们所能获得的社会支持和专业服务十分有限,在处理隔代沟通问题时存在较大的压力。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家庭中隔代沟通的问题,已经成为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在农村留守家庭中,因为隔代沟通产生的各种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与社会的重视和关心。国务院、民政部相继发布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进行指导。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发〔2016〕13号)、《国务院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国发〔2016〕36号)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64号)有关精神要求,五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中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作用的指导意见》(民发〔2017〕126号)。
笔者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在进入大学且对于留守家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后,作为留守青少年,父母曾缺少的陪伴与引导是笔者一直不能释怀的事情。有的社交场景下,我会意识到某些行为表现与想法观念是笔者在童年时没有及时养成的。笔者的性格、人生观、价值观,都带有家庭打上的烙印,尤其是爷爷奶奶带给笔者的影响。在系统的学习了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后,笔者经常会反思祖父母和父母带给笔者的家庭教育,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他们在笔者成长的过程中选择忽略的事情,在笔者以后的经历中都成为了自己的短板。同时笔者在街坊邻居那里看到了太多的父母、祖父母不注意家庭沟通与教育,他们动辄打骂孩子,不问缘由地指责孩子没有做好的事情;或者放任自流,不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成长的烦恼;或者溺爱娇惯,不舍得让孩子做任何事情,一味的宠溺。笔者曾经亲眼看到邻居家一个6岁多的男孩子用石子砸他奶奶,嘴里还骂着:“老不死的,为啥不给我钱?我就是要买变形金刚。”这个孩子的父母在孩子3岁的时候就去南方打工了,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照顾。因为是家里唯一的孙子,所以老俩口对孩子很是溺爱,孩子要什么就给买什么。小孙子被惯得无法无天,不知规矩。笔者难以想象他以后长大了,离开家人,该如何在社会上立足。这种感触推动着笔者回到家乡做这样的研究,分析隔代抚养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沟通现状与需求,并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的工作方法服务他们,帮助他们。运用个案社会工作的方法为他们提供情感援助、隔代沟通支持等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满足他们的需求,改善他们的祖孙关系。
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发现,此前的研究大多是关于家庭教育和情感交流,而对农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之间的隔代沟通的研究很少,且研究侧重于从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层面论述了对隔代教养、情感交流的思考和策略。在国内,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为农村留守人群提供专业的社工服务,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很多学者已经对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开展了详尽的研究,而在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隔代沟通方面,无论是理论层面抑或实践层面的相关资料及实际经验皆非常匮乏。本研究正是基于这种现状,通过对山东省兰陵县X村留守家庭隔代沟通的实例分析,尝试运用社会工作的个案工作方法来帮助当地农村留守家庭解决隔代沟通问题,促进农村留守家庭的和谐健康发展。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本个案研究对于农村留守家庭的研究切入了隔代沟通研究的新视角,结合了家庭沟通理论、家庭系统理论、社会需求理论,研究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家庭隔代沟通问题。在农村留守家庭的沟通方面,本研究试图在研究方法上有新的突破,期待本研究有助于社会工作在农村留守家庭隔代沟通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
2.现实意义
(1)有利于改善农村留守家庭老人与儿童的隔代沟通现状
由于老辈人的思想观念与现代社会有些代沟,他们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可能存在方法不当、观念保守等问题。本研究将通过个案研究的方式为这一问题探寻解决办法,改善留守家庭的隔代沟通现状。
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有问题的沟通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亦不利于老人的心理健康。通过社会工作的介入,缓解、消除隔代沟通的不良影响,以期为家庭创造出良好的氛围。
有利于丰富社会工作解决农村留守家庭隔代沟通问题的途径
通过社工个案介入,运用访谈法和参与式观察法,以寻找到一种解决农村留守家庭隔代沟通问题的好方法,丰富解决农村留守家庭隔代沟通问题的途径,有利于丰富社会工作解决农村留守家庭问题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也有利于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发展。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