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生心理空虚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当前大学生心理空虚的成因及对策研究__[20200101174559]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高校改革的深入推进,大学生所处的环境越来越纷繁复杂,受到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大学阶段是人生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在这一阶段各种压力相对集中,学习、情感、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困扰着大学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他们个人的发展,也关系到社会和国家的未来。在这个大学生心理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大学生应当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同时,家庭、学校与社会也应对此予以高度关注,为解决大学生心理空虚问题给予必要的帮助。 尽管国家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但当前大学生心理空虚问题日益严重,阻碍了个人乃至社会的发展。本文以此为出发点,首先,介绍了心理空虚的基本概念和核心内容;其次,分析了大学生心理空虚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最后,从个人、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提出建议,期望能对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起到积极的作用。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大学生,心理空虚,成因,对策
目录
1引言 1
2 大学生心理空虚的界定 1
2.1 心理空虚的内涵 1
2.2 心理空虚的核心内容 1
3 大学生心理空虚的主要成因 2
3.1 市场化趋势中的物质因素造成大学生心理空虚 2
3.2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冲突导致大学生在精神方面无所适从 3
3.3 社会体制和机制还未定型 4
3.4 高校育人方式还不健全 5
3.5 大学生自我规划和调节能力欠缺 6
4 大学生心理空虚的危害 7
4.1 阻碍大学生的成才与发展 7
4.2 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容易引发偏激行为 8
4.3 失去人生的方向和道路 8
5 大学生心理空虚问题的对策 9
5.1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9
5.2 建立更加系统和具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0
5.3 秉持以人为本,转变学校育人方式 10
5.4 强化大学生对心理空虚的认知 12
结论 13
致谢 14
注释 15
参考文献 16
1引言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为成就未来事业打下坚实基础的黄金时期。可是由于各种原因,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存在着彷徨、空虚和孤独感的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状态会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下, 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当今社会中, 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也越来越关注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与之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社会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仅体现在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上,还包括较高的心理素质和社会应变能力。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是大学生本人和家庭的责任,也是学校和整个社会的责任。要形成大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四方协作的良好机制,使大学生树立起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塑造出健康乐观的个性,让存有空虚无聊等心理误区的大学生尽快走出阴霾,迎来阳光健康的生活。
2 大学生心理空虚的界定
2.1 心理空虚的内涵
空虚心理是指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一片空白,没有信仰,没有寄托,百无聊赖,或沉溺于牌九、或酗酒吸毒、或卖淫偷盗、或花天酒地、梦生梦死,如同行尸走肉。针对心理空虚,心理学家汤姆利尔茨给了我们一个科学的解释:“儿童向青年期转化,便带来了青年人对过去对外界关心的逐渐减弱,而将注意力逐渐转向自己的内部世界。这时向内部世界的转移是由青年内在的性本能萌动所致,青年在这个时期一下子落入了暴力性的不安之中,因而有所谓青年的反抗、蛮横、怠慢、见异思迁、冷淡等心理表现,他们不但否定了外在世界,也否定了自己”。[1]通俗来讲,心理空虚在行为上的表现就如无头苍蝇般乱撞,不知自己该去哪里,不知自己该干什么,行为和目标总是背道而驰。在心理上表现为孤独、骚动,他们怀疑一切,否定一切,试图去证明自己,但盲目的冲动总是悲壮的。
2.2 心理空虚的核心内容
“空虚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病,它和整个社会的浮躁是密不可分的,当今社会尤其多见。当社会变革、多元化出现、人们心理失去平衡时,导致一些意志薄弱的人无所适从,心理承受能力下降到最低点,个人价值被抹杀,产生这种病态心理”。[2]之所以要强调心理空虚,是因为心理空虚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具体表现可概括为丧志综合症、富贵病(在享受中寻找刺激,在刺激中寻找欢乐)、混日子(得过且过)、否定一切。心理空虚的核心是无所事事。心理空虚者对很多事情没有兴趣,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件觉得有兴趣的事情却只是停留在想法上,当真正要去动手时,又觉得没有兴趣没有意义了。之后又换了一个目标,可是着手时又失去了兴趣。如此循环往复,什么事都没有做成。他们的生活状态是懒散的,经常处于被动观望中,没有足够的行动力去改变。但心理空虚并不是什么疑难杂症,只要对症下药,弄清心理空虚背后的原因且找寻对策,并进行必要的自我调适,心理空虚是可以被克服的。
3 大学生心理空虚的主要成因
3.1 市场化趋势中的物质因素造成大学生心理空虚
3.1.1 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注重物质消费的生活方式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消费水平也随之不断提升。大学生这个消费群体具有特殊性,他们基本没有收入来源,大多是依靠家庭所给的生活费进行消费。在物欲横流的现今社会,大学生的消费基本集中于吃喝玩乐。攀比和从众心理给大学生的物质生活方式蒙上了一层阴影,追求高档服饰和奢侈品牌这一现象蔚然成风,不知何时阿迪达斯、耐克等高端品牌貌似也成了地摊货,在校园中随处可见。同时各种人情消费也在校园中层见迭出,比如生日聚餐、老乡会等。为了能够不失面子,有些学生虽囊空如洗,却也不惜为此节衣缩食,这不仅给大学生带来了一定的精神负担,而且也给一些经济情况较困难的家庭增加了不少压力。KTV、网吧成为大学生最流行的休闲场所,适当的娱乐能够放松身心,但如沉溺其中,百害而无一利。综上所述,大学生的消费呈现高档化倾向、休闲娱乐消费的多样化、交际消费上升化等特征。
3.1.2 西方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拜物教”文化对中国大学生的侵染
在很大程度上,西方物质文化的流入是一种价值观的入侵。首先我们得搞清一个概念什么是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是文化要素 或者文化景观 的物质表现方面”。[3]其次,东西方的物质文化是存在巨大差异的,假使在社会主义中国套用西方的物质生活方式而不加以改变的话,这是万万行不通的。最后,在西方物质文化的进一步演变下,国民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也日益盛行。试想在经济还未高度发达的中国,如果整日只是想着娱乐和金钱,就无法完成振兴中华的重任。不妨举个例子来使我们更好的理解,2月14日是西方情人节,商铺都张贴情人节快乐的字样,为销售商品而不余遗力地宣传,大街小巷上的情侣手中无不拿着玫瑰花,平日里二三元一朵到今日却也身价倍涨变成了紧俏货。为了追赶潮流,简简单单的一个节日也会让平日里并不富裕的大学生出一大口血。类似的西方节日还有圣诞节、万圣节等,每到这些节日,大学生们对一些庆祝节日的活动总是乐此不疲。大部分人可能连节日的意义是什么都不明白却也赶着凑热闹。笔者在对100名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西方节日对他们的吸引力还是巨大的。如表3-1所示,有67.9%的学生喜欢庆祝西方节日,只有11.6%的学生很不喜欢欢度西方节日。以上所述并不是排斥西方文化,只是希望大学生们能够在了解节日意义的情况下有所取舍,而不是盲目跟风。
表3-1 大学生对西方节日喜爱程度情况调查表
题目 您是否喜欢庆祝西方节日? 百分比
选项 A.非常喜欢 17.4%
B.喜欢 50.5%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122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