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工作站的建设研究以费县幸福花园社区社会工作站为例(附件)
摘 要由于社会工作的城市化属性,使得农村社会工作一度处于边缘化的状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为了解决农村中的问题,引进了农村社会工作。自2013年11月精准扶贫政策提出以后,社工界开始探讨农村社会工作与精准扶贫政策的融合的可能性。在这个大背景下,文章对社会工作站的建设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费县幸福花园社会工作站的建设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出了社工站在建设过程中发挥的功能,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文章对现有不足提出建议,以更好的促进社工站的建设和未来的发展。
目 录
一、绪论 1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
(三)初步设想及创新点 3
二、建设农村社会工作站的必要性分析 4
(一)我国农村地区发展现状 4
(二)农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
(三)建设农村社会工作站的必要性分析 5
(四)社会工作站的含义 6
三、费县幸福花园社区社会工作站建设的现状分析 7
(一)费县幸福花园社区社会工作站基本情况 7
(二)费县幸福花园社区社会工作站建设的现状分析 7
(三)费县幸福花园社区社会工作站的成效及不足 9
四、农村社会工作站建设的相关建议 11
(一)建立透明简单的资金申请制度 11
(二)建立有效的人才管理制度 11
(三)开发内容、形式丰富的活动 11
(四)局限性及反思 11
参考文献 12
致 谢 13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社会工作是一个舶来品,它的产生与发展是一个自然过程,是工业化和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从最初最简单的慈善活动,到1601年伊丽莎白《济贫法》的颁布,再到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助人自助的职业正式进入人们的视野,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社会工作似乎一直和社会中的各种问题难分难解。[1]换句话说,社会变革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催生了社会工作,而社会工作也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学学科得以恢复重建,而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学的应用形态被再次提起。社会工作在中国发展的这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几十年间,有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众多学者避不开的,那就是社会工作在中国的本土化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地区经历了深刻变革,这场变革虽然推动了农村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但是也带来了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农民的观念不断改变,美好需求日益增加,传统的农村社会的治理理念、手段方法和服务水平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因此,农村社会工作作为解决中国农村特有的城乡二元结构的一种方法而产生,迈出了社会工作在本土化建设上的第一步。
农村社会工作在解决社区文化建设、空巢老人问题、留守儿童问题、妇女权益问题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农村社会工作站(以下简称社工站)作为农村社会工作得以发展的载体,在其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社会工作在城市社区的迅速发展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是在农村地区的发展却是有所欠缺。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农村社会工作尚处于探索起步的阶段,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同时,社工站的建设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比如社工的专业性不能保障、资金申请困难、资源链接渠道狭窄等。
介于当前社工站对于农村社会工作发展和解决农村问题的重要作用,社工站的建设成为必然趋势。当前学者大多对农村社会工作研究较多,鲜少有学者涉及到社工站的研究。介于当前社工站研究的不全面不深入,本文将对当前农村社会工作发展的现状以及社工站的已有建设程度进行分析,并结合社工站建设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来研究如何建设农村社会工作站,更好的促进农村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推动社工站的建设和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早在民国时期,晏阳初先生就曾根据当时农村地区的具体情况和广大农民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开展过活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为了让远赴欧洲战场的中国劳工能够经常与家人通信,便萌生了教华工们识字,让他们自己写简单家书的想法,这比经常代他们写读家书,带给华工的好处更加长久,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他便开展了平民教育运动。这是中国早期影响较为深远的农村社会工作,这次运动深刻的反映了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原则,立足于当时广大农民由于不识字导致的不能和家人经常通信的特有问题。[2]
近些年来,全国各地的社工都在积极的探索农村社会工作的新模式,取得了初步成功。目前我国农村有代表性的社会工作模式主要有:一是江西万载模式,即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主动推动、部门密切配合、整合现有资源、社工义工联动、公众广泛参与、广大群众受益。二是山西永济蒲韩模式,即以农民协会为主旨载体,兼顾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目标综合发展的“综合性乡村社区”模式。三是重庆永川“2+3+N”模式,其中“2”是指组建一个工作机构,即农村社区工作委员会,一个工作平台,即社区居民服务中心;“3”是指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志愿者服务体系和专业经济协会服务体系;“N”是指根据村情和村民生产生活的需要,组建多类型服务组织、协会组织,为村民提供多种社会化服务。[3]在实务领域不断发展的前提下,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在考虑农村社会工作更多的可能性。通过对文献的检索发现,在“精准扶贫”这个政策被提出之后,知网系统中就出现了农村社会工作是否能介入精准扶贫以及如何介入精准扶贫的相关论文。当前,精准扶贫面临着很多的挑战:精准扶贫政策是否能从中央落实到地方、各个村庄是否能在中央政策的支持下实现重构、广大农民能否主动发展自我能力,实现真正的脱贫。[4]如何把精准扶贫政策和农村社会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呢?那就是在社区建设农村社会工作站。研究表明,社会工作站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针对社区居民层面的功能,即社会工作站可以针对农村社区中的贫困群体开展专业活动,充分发挥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原则,帮助村民认识到他们贫困的根源,从根本上帮助他们解决贫困。二是针对农村地区发展和自治层面的功能,即社会工作者可以整合社区内的资源,用已有的资源来推动农村社区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社会工作者可以发挥资源链接者的角色为社区链接有效资源,为村民们开展个案、小组等活动,调动村民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更好的促进农村社区的发展。三是针对社会工作自身发展的功能,在农村社区引入社会工作站可以有效的宣传社会工作,为社会工作未来的发展开辟新的路径。[5]综上来看,把精准扶贫与农村社会工作结合起来,可以引用江西的万载模式,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支持下整合社区内现有资源,逐步的在农村社区建立起独立于村委会的社工站,既能发挥政策的支持作用,实现扶贫的目标,又能充分的发挥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原则,帮助村民们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存在的各种问题,摆脱贫困,更好的推动社区的发展。
相对于国内对于农村社会工作以及社工站的研究,西方国家对于农村社会工作的研究出现较城市地区早,但是存在着很多历史发展的真空阶段,研究文献相对较少。[6]并且在农村地区并没有出现社工站,也没有社工站建设的相关文献。因此,国外的研究现状对于本文来说并没有很大的参考价值。要发展社工站,还是要大力推进社会工作在中国的本土化建设,把社会工作与农村地区具体的问题结合起来,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支持下,最大程度的发挥出社会工作的价值。
目 录
一、绪论 1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
(三)初步设想及创新点 3
二、建设农村社会工作站的必要性分析 4
(一)我国农村地区发展现状 4
(二)农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
(三)建设农村社会工作站的必要性分析 5
(四)社会工作站的含义 6
三、费县幸福花园社区社会工作站建设的现状分析 7
(一)费县幸福花园社区社会工作站基本情况 7
(二)费县幸福花园社区社会工作站建设的现状分析 7
(三)费县幸福花园社区社会工作站的成效及不足 9
四、农村社会工作站建设的相关建议 11
(一)建立透明简单的资金申请制度 11
(二)建立有效的人才管理制度 11
(三)开发内容、形式丰富的活动 11
(四)局限性及反思 11
参考文献 12
致 谢 13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社会工作是一个舶来品,它的产生与发展是一个自然过程,是工业化和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从最初最简单的慈善活动,到1601年伊丽莎白《济贫法》的颁布,再到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助人自助的职业正式进入人们的视野,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社会工作似乎一直和社会中的各种问题难分难解。[1]换句话说,社会变革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催生了社会工作,而社会工作也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学学科得以恢复重建,而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学的应用形态被再次提起。社会工作在中国发展的这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几十年间,有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众多学者避不开的,那就是社会工作在中国的本土化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地区经历了深刻变革,这场变革虽然推动了农村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但是也带来了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农民的观念不断改变,美好需求日益增加,传统的农村社会的治理理念、手段方法和服务水平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因此,农村社会工作作为解决中国农村特有的城乡二元结构的一种方法而产生,迈出了社会工作在本土化建设上的第一步。
农村社会工作在解决社区文化建设、空巢老人问题、留守儿童问题、妇女权益问题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农村社会工作站(以下简称社工站)作为农村社会工作得以发展的载体,在其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社会工作在城市社区的迅速发展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是在农村地区的发展却是有所欠缺。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农村社会工作尚处于探索起步的阶段,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同时,社工站的建设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比如社工的专业性不能保障、资金申请困难、资源链接渠道狭窄等。
介于当前社工站对于农村社会工作发展和解决农村问题的重要作用,社工站的建设成为必然趋势。当前学者大多对农村社会工作研究较多,鲜少有学者涉及到社工站的研究。介于当前社工站研究的不全面不深入,本文将对当前农村社会工作发展的现状以及社工站的已有建设程度进行分析,并结合社工站建设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来研究如何建设农村社会工作站,更好的促进农村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推动社工站的建设和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早在民国时期,晏阳初先生就曾根据当时农村地区的具体情况和广大农民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开展过活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为了让远赴欧洲战场的中国劳工能够经常与家人通信,便萌生了教华工们识字,让他们自己写简单家书的想法,这比经常代他们写读家书,带给华工的好处更加长久,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他便开展了平民教育运动。这是中国早期影响较为深远的农村社会工作,这次运动深刻的反映了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原则,立足于当时广大农民由于不识字导致的不能和家人经常通信的特有问题。[2]
近些年来,全国各地的社工都在积极的探索农村社会工作的新模式,取得了初步成功。目前我国农村有代表性的社会工作模式主要有:一是江西万载模式,即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主动推动、部门密切配合、整合现有资源、社工义工联动、公众广泛参与、广大群众受益。二是山西永济蒲韩模式,即以农民协会为主旨载体,兼顾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目标综合发展的“综合性乡村社区”模式。三是重庆永川“2+3+N”模式,其中“2”是指组建一个工作机构,即农村社区工作委员会,一个工作平台,即社区居民服务中心;“3”是指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志愿者服务体系和专业经济协会服务体系;“N”是指根据村情和村民生产生活的需要,组建多类型服务组织、协会组织,为村民提供多种社会化服务。[3]在实务领域不断发展的前提下,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在考虑农村社会工作更多的可能性。通过对文献的检索发现,在“精准扶贫”这个政策被提出之后,知网系统中就出现了农村社会工作是否能介入精准扶贫以及如何介入精准扶贫的相关论文。当前,精准扶贫面临着很多的挑战:精准扶贫政策是否能从中央落实到地方、各个村庄是否能在中央政策的支持下实现重构、广大农民能否主动发展自我能力,实现真正的脱贫。[4]如何把精准扶贫政策和农村社会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呢?那就是在社区建设农村社会工作站。研究表明,社会工作站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针对社区居民层面的功能,即社会工作站可以针对农村社区中的贫困群体开展专业活动,充分发挥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原则,帮助村民认识到他们贫困的根源,从根本上帮助他们解决贫困。二是针对农村地区发展和自治层面的功能,即社会工作者可以整合社区内的资源,用已有的资源来推动农村社区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社会工作者可以发挥资源链接者的角色为社区链接有效资源,为村民们开展个案、小组等活动,调动村民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更好的促进农村社区的发展。三是针对社会工作自身发展的功能,在农村社区引入社会工作站可以有效的宣传社会工作,为社会工作未来的发展开辟新的路径。[5]综上来看,把精准扶贫与农村社会工作结合起来,可以引用江西的万载模式,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支持下整合社区内现有资源,逐步的在农村社区建立起独立于村委会的社工站,既能发挥政策的支持作用,实现扶贫的目标,又能充分的发挥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原则,帮助村民们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存在的各种问题,摆脱贫困,更好的推动社区的发展。
相对于国内对于农村社会工作以及社工站的研究,西方国家对于农村社会工作的研究出现较城市地区早,但是存在着很多历史发展的真空阶段,研究文献相对较少。[6]并且在农村地区并没有出现社工站,也没有社工站建设的相关文献。因此,国外的研究现状对于本文来说并没有很大的参考价值。要发展社工站,还是要大力推进社会工作在中国的本土化建设,把社会工作与农村地区具体的问题结合起来,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支持下,最大程度的发挥出社会工作的价值。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ggsygl/386.html